首页 / 正文

广百论本一卷

    圣天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破常品第一

  一切为果生  所以无常性

  故除佛无有  如实号如来

  无有时方物  有性非缘生

  故无时方物  有性而常住

  非无因有性  有因即非常

  故无因欲成  真见说非有  见所作无常  谓非作常住

  既见无常有  应言常性无

  愚夫妄分别  谓空等为常  智者依世间  亦不见此义

  非唯一有分  遍满一切分

  故知一一分  各别有有分

  若法体实有  卷舒用可得

  此定从他生  故成所生果  若离所生果  无有能生因

  是故能生因  皆成所生果

  诸法必变异  方作余生因

  如是变异因  岂得名常住

  若本无今有  自然常为因

  既许有自然  因则为妄立  云何依常性  而起于无常

  因果相不同  世所未曾见

  若一分是因  余分非因者

  即应成种种  种种故非常

  在因微圆相  于果则非有

  是故诸极微  非遍体和合

  于一极微处  既不许有余

  是故亦不应  许因果等量

  微若有东方  必有东方分

  极微若有分  如何是极微

  要取前舍后  方得说为行

  此二若是无  行者应非有

  极微无初分  中后分亦无

  是则一切眼  皆所不能见

  若因为果坏  是因即非常

  或许果与因  二体不同处

  不见有诸法  常而是有对

  故极微是常  诸佛未曾说

  离缚所缚因  更无真解脱

  生成用阙故  设有亦名无

  究竟涅槃时  无蕴亦无我

  不见涅槃者  依何有涅槃

  我时舍诸德  离爱有何思

  若有我无思  便用无所有

  无余有我种  则定能生思

  要无我无思  诸有乃无有

  若离苦有我  则定无涅槃

  是故涅槃中  我等皆永灭

  宁在世间求  非求于胜义  以世间少有  于胜义都无

  破我品第二

  内我实非男  非女非非二

  但由无智故  谓我为丈夫  若诸大种中  无男女非二

  云何诸大种  有男等相生

  汝我余非我  故我无定相

  岂不于无常  妄分别为我

  我即同于身  生生有变易

  故离身有我  常住理不然

  若法无触对  则无有动摇  是故身作业  非命者能造

  我常非所害  岂烦修护因

  谁恐食金刚  执杖防众蠹

  若有宿生念  便谓我为常

  既见昔时痕  身亦应常住

  若我与思合  转成思念者

  思亦应非思  故我非常住

  我与乐等合  种种如乐等

  我如乐等故  非一亦非常

  若谓我思常  缘助成邪执

  如言火常住  则不缘薪等

  如至灭动物  作用彼无有

  故有我无思  其理不成就

  余方起思界  别处见于思

  如铁铤镕销  我体应变坏

  思如意量小  我似虚空大

  唯应观自相  则不见于思

  我德若周遍  何为他不受

  能障既言通  不应唯障一

  若德并悲思  何能造一切

  彼应与狂乱  俱痴无所成

  若德能善解  造舍等诸物  而不知受用  非理宁过此

  有动作无常  虚通无动作

  无用同无性  何不欣无我  或观我周遍  或见量同身  或执如极微  智者达非有

  常法非可恼  何舍恼解脱

  是故计我常  证解脱非理

  我若实有性  不应赞离我

  定知真实者  趣解脱应虚

  解脱中若无  前亦应非有

  无杂时所见  彼真性应知

  若无常皆断  草等何不然

  此理设为真  无明亦非有

  现见色等行  从缘生住灭

  故知汝执我  虽有而无有

  如缘成芽等  缘成种等生

  故无常诸法  皆无常所起

  以法从缘生  故体而无断

  以法从缘灭  故体亦非常

  破时品第三

  瓶等在未来  即非有过现

  未来过现有  便是未来无

  未来若已谢  而有未来体

  此则恒未来  云何成过现

  法若在未来  现有未来相

  应即为现在  如何名未来

  去来如现有  取果用何无

  若体恒非无  何为不常住

  过去若过去  如何成过去

  过去不过去  如何成过去

  未来若有生  如何非现在

  未来若无生  如何非常住

  若未来无生  坏故非常者  过去既无坏  何不谓为常

  现在世无常  非由过去等

  除斯二所趣  更无有第三

  若后生诸行  先已有定体

  说有定性人  应非是邪执

  若法因缘生  即非先有体

  先有而生者  生已复应生

  若见去来有  如何不见无

  既见有去来  应不说为远

  未作法若有  修戒等唐捐

  若少有所为  果则非先有

  诸行既无常  果则非恒有

  若有初有后  世共许非常

  应非勤解脱  解脱无去来

  或许有去来  贪应离贪者

  若执果先有  造宫舍严具

  柱等则唐捐  果先无亦尔

  诸法有转变  慧者未曾有

  唯除无智人  妄分别为有

  无常何有住  住无有何体

  初若有住者  后应无变衰

  譬如无一识  能了于二义

  如是无一义  二识所能知

  时若有余住  住则不成时

  时若余住无  后灭应非有

  法与无常异  法则非无常

  法与无常一  法应非有住

  无常初既劣  住力定应强

  此二复何缘  后见成颠倒

  若遍诸法体  无常力初劣

  应都无有住  或一切皆常

  无常若恒有  住相应常无

  或彼法先常  后乃非常住

  若法无常俱  而言有住者

  无常相应妄  或住相应虚

  无所见见无  回心缘妄境

  是故唯虚假  有忆念名生

  破见品第四

  禀和希胜慧  是法器应知

  异此有师资  无因获胜利

  说有及有因  净与净方便  世间自不了  过岂在牟尼

  舍诸有涅槃  邪宗所共许

  真空破一切  如何彼不欣

  不知舍证因  无由能舍证

  是故牟尼说  清凉余定无

  若于佛所说  深事以生疑

  可依无相空  而生决定信

  观现尚有妄  知后定为虚

  诸依彼法行  被诳终无已

  智者自涅槃  是能作难作

  愚夫逢善导  而无随趣心

  不知无怖畏  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  而生于怖畏

  生死顺流法  愚夫常习行

  未曾修逆流  是故生怖畏

  诸有愚痴人  障他真实见

  无由生善趣  如何证涅槃

  宁毁犯尸罗  不损坏正见

  尸罗生善趣  正见得涅槃

  宁彼起我执  非空无我见

  后兼向恶趣  初唯背涅槃

  空无我妙理  诸佛真境界

  能怖众恶见  涅槃不二门

  愚闻空法名  皆生大怖畏

  如见大力者  怯劣悉奔逃

  诸佛虽无心  说摧他论法

  而他论自坏  如野火焚薪

  诸有悟正法  定不乐邪宗

  为余出伪门  故显真空义

  若知佛所说  真空无我理

  随顺不生欣  乖违无厌怖

  见诸外道众  为多无义因

  乐正法有情  谁不深悲愍

  婆罗门离系  如来三所宗

  耳眼意能知  故佛法深细

  婆罗门所宗  多令行诳诈

  离系外道法  多分顺愚痴

  恭敬婆罗门  为诵诸明故

  愍念离系者  由自苦其身

  如苦业所感  非真解脱因

  胜身业所生  亦非证解脱

  略言佛所说  具二别余宗

  不害生人天  观空证解脱

  世人耽自宗  如爱本生地

  正法能摧灭  邪党不生欣

  有智求胜德  应信受真宗

  正法如日轮  有目因能见

  破根境品第五

  于瓶诸分中  可见唯是色

  言瓶全可见  如何能悟真

  诸有胜慧人  随前所说义

  于香味及触  一切类应遮

  若唯见瓶色  即言见瓶者

  既不见香等  应名不见瓶

  有障碍诸色  体非全可见

  彼分及中间  由此分所隔

  极微分有无  应审谛思察

  引不成为证  义终不可成

  一切有碍法  皆众分所成

  言说字亦然  故非根所取

  离显色有形  云何取形色

  即显取形色  何故不由身

  离色有色因  应非眼所见

  二法体既异  如何不别观

  身觉于坚等  共立地等名

  故唯于触中  说地等差别

  瓶所见生时  不见有异德

  体生如所见  故实性都无  眼等皆大造  何眼见非余

  故业果难思  牟尼真实说

  智缘未有故  智非在见先

  居后智唐捐  同时见无用

  眼若行至境  色远见应迟

  何不亦分明  照极远近色

  若见已方行  行即为无用

  若不见而往  定欲见应无

  若不往而观  应见一切色

  眼既无行动  无远亦无障

  诸法体相用  前后定应同

  如何此眼根  不见于眼性

  眼中无色识  识中无色眼

  色内二俱无  何能合见色

  所闻若能表  何不成非音

  声若非能诠  何故缘生解

  声若至耳闻  如何了声本

  声无顿说理  如何全可知

  乃至非所闻  应非是声性

  先无而后有  理定不相应

  心若离诸根  去亦应无用

  设如是命者  应常无有心

  令心妄取尘  依先见如焰

  妄立诸法义  是想蕴应知

  眼色等为缘  如幻生诸识

  若执为实有  幻喻不应成

  世间诸所有  无不皆难测

  根境理同然  智者何惊异

  诸法如火轮  变化梦幻事  水月彗星响  阳焰及浮云

  破边执品第六

  诸法若实有  应不依他成

  既必依他成  定知非实有

  非即色有瓶  非离色有瓶

  非依瓶有色  非有瓶依色

  若见二相异  谓离瓶有同

  二相既有殊  应离瓶有异

  若一不名瓶  瓶应不名一

  瓶一曾无合  瓶应无一名

  若色遍于实  色应得大名

  敌论若非他  应申自宗义

  有数等能相  显所相不成

  除此更无因  故诸法非有

  离别相无瓶  故瓶体非一

  一一非瓶故  瓶体亦非多

  非无有触体  与有触体合

  故色等诸法  不可合为瓶

  色是瓶一分  故色体非瓶

  有分既为无  一分如何有  一切色等性  色等相无差

  唯一类是瓶  余非有何理

  若色异味等  不异于瓶等

  瓶等即味等  色何即瓶等

  瓶等既无因  体应不成果

  故若异色等  瓶等定为无

  瓶等因若有  可为瓶等因

  瓶等因既无  如何生瓶等

  色等和合时  终不成香等

  故和合一体  应如瓶等无

  如离于色等  瓶体实为无

  色体亦应然  离风等非有

  暖即是火性  非暖如何烧

  故薪体为无  离此火非有

  余暖杂故成  如何不成火

  若余不成暖  由火法应无

  若火微无薪  应离薪有火

  火微有薪者  应无火极微

  审观诸法时  无一体实有

  一体既非有  多体亦应无

  若法更无余  汝谓为一体

  诸法皆三性  故一体为无

  有非有俱非  一非一双泯

  随次应配属  智者达非真

  于相续假法  恶见诸真常

  积集假法中  邪执言实有

  诸法众缘成  性羸无自在  虚假依他立  故我法皆无

  果众缘合成  离缘无别果

  如是合与果  诸圣达皆无

  识为诸有种  境是识所行  见境无我时  诸有种皆灭

  破有为相品第七

  若本无而生  先无何不起

  本有而生者  后有复应生

  果若能违因  先无不应理

  果立因无用  先有亦不成

  此时非有生  彼时亦无生

  此彼时无生  何时当有生

  如生于自性  生义既为无

  于他性亦然  生义何成有

  初中后三位  生前定不成

  二一既为无  一一如何有

  非离于他性  唯从自性生

  非从他及俱  故生定非有

  前后及同时  二俱不可说

  故生与瓶等  唯假有非真

  旧若在新前  前生不应理

  旧若居新后  后生理不成

  现非因现起  亦非因去来

  未来亦不因  去来今世起

  若具即无来  既灭应非往

  法体相如是  幻等喻非虚

  生住灭三相  同时有不成

  前后亦为无  如何执为有

  若生等诸相  复有别生等

  应住灭如生  或生住如灭

  所相异能相  何为体非常

  不异四应同  或复全非有

  有不生有法  有不生无法

  无不生有法  无不生无法

  有不成有法  有不成无法

  无不成有法  无不成无法

  半生半未生  非一生时体

  或以未生位  应亦是生时

  生时若是果  体即非生时

  生时若自然  应失生时性

  已生异未生  别有中间位

  生时异二位  应别有中间

  若谓生时舍  方得已生时

  是则应有余  得时而可见

  若至已生位  理必无生时

  已生有生时  云何从彼起

  未至已生位  若立为生时

  何不谓无瓶  未生无别故

  非生时有用  能简未生时

  亦非体未圆  别于已生位

  前位生时无  后位方言有

  兼成已生位  故此位非无

  有时名已生  无时名未起

  除兹有无位  谁复谓生时

  诸有执离因  无别所成果

  转生及转灭  理皆不可成

  教诫弟子品第八

  由少因缘故  疑空谓不空

  依前诸品中  理教应重遣

  能所说若有  空理则为无

  诸法假缘成  故三事非有

  若唯说空过  不空义即成

  不空过已明  空义应先立

  诸欲坏他宗  必应成己义

  何乐谈他失  而无立己宗

  为破一等执  假立遣为宗

  他三执既除  自宗随不立

  许执为现见  空因非有能

  余宗现见因  此宗非所许

  若无不空理  空理如何成

  汝既不立空  不空应不立

  若许有无宗  有宗方可立

  无宗若非有  有宗应不成

  若诸法皆空  如何火名暖

  此如前具遣  火暖俗非真

  若谓法实有  遮彼说为空

  应四论皆真  见何过而舍

  若诸法都无  生死应非有

  诸佛何曾许  执法定为无

  若真离有无  何缘言俗有

  汝本宗亦尔  致难复何为

  诸法若都无  差别应非有

  执诸法皆有  差别亦应无

  若谓法非有  无能破有因

  破有因已明  汝宗何不立

  说破因易得  是世俗虚言

  汝何缘不能  遮破真空义

  有名诠法有  谓法实非无

  无名表法无  法实应非有

  由名解法有  遂谓法非无

  因名知法无  应信法非有

  诸世间可说  皆是假非真

  离世俗名言  乃是真非假

  谤诸法为无  可坠于无见

  唯蠲诸妄执  如何说堕无

  有非真有故  无亦非真无

  既无有真无  何有于真有

  有因证法空  法空应不立

  宗因无异故  因体实为无

  谓空喻别有  例诸法非空

  唯有喻应成  内我同乌黑

  若法本性空  见空有何德

  虚妄分别缚  证空见能除

  法成一成无  违真亦违俗

  故与有一异  二俱不可言

  有非有俱非  诸宗皆寂灭

  于中欲兴难  毕竟不能申

  圣天菩萨。造论既周。重叙摧邪。复说颂曰。

  我在为燎邪宗火  沷以如来正教酥

  又扇因明广大风  谁敢如蛾投猛焰

    广百论本一卷

猜你喜欢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四卷·佚名
  卷一百七十八·佚名
  在仰光与前任内阁总理答茂税务部长宇峇宇议员宇吞旺宇滚等谈话·太虚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一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七·玄奘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七卷·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九·圆悟克勤
  卷第四·宗密
  进呈奏疏·霁仑超永
  卷第十·佚名
  佛说谏王经·佚名
  维摩经略疏卷第九·智顗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四·宗喀巴
  致陕西辛未讲经会电·太虚
  佛说碱水喻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二·阮阅

      ●卷三十二·乐府门  翰林学士聂冠卿,尝于李良定公席上赋《多丽》词云:“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问其间,赏心乐事,就中谁(难)是并得。况东城,凤台沁苑,泛晴波,浅照金碧。露洗华桐,烟霏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画

  • 耕烟草堂诗钞卷一·戴梓

    仁和戴梓文开甫着古意五首 随家严赴诗社与钱牧斋杜于皇程穆倩汪湛若诸前辈赋淮阴钓台得寒字 漂母祠 重经漂母祠 古庙 登报恩塔 赤壁怀古 登黄鹤楼 登岳阳楼 范蠡 看马 看剑 北风行

  • 王梵志诗校注卷三·王梵志

    人去像还去 一身元本别 以影观他影 观影元非有 雷发南山上 非相非非相 但看茧作蛾 黄母化为鳖 古来服丹石 死竟土底眠 行善为基路 前业作因缘 少年何必好 悲喜相缠绕

  • 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九·赵尔巽

      ◎儒林三   马宗梿子瑞辰 孙三俊 张惠言子成孙 江承之 郝懿行 陈寿祺子乔枞 谢震 何治运 孙经世 柯蘅 许宗彦 吕飞鹏沈梦兰 宋世荦 严可均严元照 焦循子廷琥 顾凤毛 锺怀 李锺泗 李富孙兄超孙 弟遇孙 胡承珙胡

  • 一○三 江苏巡抚萨载奏周厚堉呈献家藏书籍折·佚名

    一○三 江苏巡抚萨载奏周厚堉呈献家藏书籍折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初四日江苏巡抚臣萨载谨奏,为恭陈续购书目,仰祈睿鉴事。窃臣钦遵圣训,督属采访遗书,并宣播恩旨,剀切晓谕,务使山陬海澨,尽献所藏。所有臣前此购得各书,业经开列目

  • 卷一百十八·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八宋 宋敏求 编政事招谕遣裵敦复往江东招讨海贼勅谕西京逆官勅招谕仆固怀恩诏招谕金商邓州界逃亡官健制谕泾州将士诏谕梁崇义诏招谕朱滔诏招谕河中李怀光诏诏谕河中勅招谕淮西将吏诏

  • 卷二十一拯救·冯煦

    光绪八年以来救济灾民、抚恤并工赈各项办法。八年五六月间,淫雨兼旬,江水泛涨,沿江各州县圩堤溃决殆尽,加以山洪迭发,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歙县、婺源、祁门、绩溪、宣城、宁国、英山、霍山等十三州县均报有冲压

  • 第十二卷·冯梦龙

    《中兴制寇策 彭时亨》一曰,谋战制寇,当变潘镇之势。今日为国家之害,甚于房者寇也。始之以为济疮之疾,其究乃至于决肠袭肤而不可救药者,流寇也。乎!国家徒以此流寇二字,忙忙解解,遂使三百年全盛之金,一旦化为折足之歌器意,当不

  • 卷五蕃后·汪辉祖

    裕后有本欲求子孙繁炽久长,谋积聚,图风水,皆末也。其本全在存心利物。肯受一分亏,即子孙饶一分益。创业之家,多由赤手;成名之子,半属孤儿,并不恃祖父资产。昔有人谈宦缺美恶者,余笑曰:“缺虽恶,总胜秀才课徒。吾未见官鬻妻

  • 卷一三六·邱濬

    ▲遏盗之机(上) 《周礼》:士师之职,掌乡合州党族闾比之联,与其民人之什伍,使之相安相受,以比追(追寇)胥(搏盗贼)之事,以施刑罚庆赏。郑玄曰:“乡合者,乡所合也。” 贾公彦曰:“合其人民之什伍者,此即因内政寄军令

  • 地狱名号·佚名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地藏菩萨言:仁者,愿为天龙四众,及未来现在一切众生,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  地藏答言:仁者,我今承佛威神,及大士之力,略说地狱名号,及罪

  • 致刘甫澄军长及川东各信佛者书·太虚

    谨闻建金刚菩提之塔,建西南和平之会,设华严讲诵之校,派康藏留学之僧,博施修福,济众兴善,仰企精诚,曷胜纫佩!惟是住持佛法,责在寺僧,窳败之余,整治是待,必一新寺僧之面目,使能表现佛教精神,乃可回群众之视听。如不揣其本而徒齐其末,则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三·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慈心龙王消伏怨害缘起第七  菩萨往昔以嗔因缘堕于龙中有三种毒。所谓气毒眼毒触毒。又由别报福业力故。身具众色如七宝聚。不假日月光明所照

  • 法华义疏卷第二·吉藏

    序品之二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下此第二明开发序亦有六章。一众集序。二说经序。三入定序。四现瑞序。五疑问序。六答问序。及前证信序合十二序也。由众集故说经。说经故入定。由入定故现瑞。由不了瑞故生疑。以有疑故须答

  • 卷第五十三·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五十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二 【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於彼一切诸佛剎中於一佛剎一方一处一毛端量有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五·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住杭州龍門悟空禪寺語錄崇禎十五年冬受請,至甲申二月入新方丈。屺瞻葛太常請上堂。拈香祝 聖竟,師以拂子打一圓相,曰:「者片田地,本是平常、本無高下,不煩造作,不用階梯。若便爾休去,即是大言不慚的漢,未透龍門

  • 第二十四 兄弟交战·佚名

    象、马、剑术巧妙,弓术精熟彼伽摩尼王子其时住于摩诃伽摩,(一)王为警备地方,附以提莎王子军兵,使驻毕于提伽瓦毗。(二)某时王子伽摩尼检阅自己之军队,向父王进言:“应与达弥罗人一战。”(三)王禁抑彼,言:“只制河之

  • 入楞伽心玄义·法藏

    全一卷。又作入楞伽经心玄义。唐代僧法藏(643~712)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乃注解入楞伽经之著作。分为十门,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摄、显教差别、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部类传译、义理分齐、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