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有德篇第十二

  「有德者必有言」,「能为有」也;「志于仁而无恶」,「能为无」也。

  行修言道,则当为人取,不务徇物强施以引取乎人,故往教妄说,皆取人之弊也。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志正深远,不务硁硁信其小者。

  辞取意达则止,多或反害也。

  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于非义之信;宁身被困辱,不徇人以非礼之恭;宁孤立无助,不失亲于可贱之人;三者知和而能以礼节之也,与上有子之言文相属而不相蒙者。凡论语、孟子发明前文,义各未尽者皆挈之。他皆放此。

  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善同归治,故王心一;言必主德,故王言大。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君子于民,导使为德而禁其为非,不大望于愚者之道与!礼谓「道民以言,禁民以行」,斯之谓尔。

  无征而言,取不信,启诈妄之道也。木巳宋不足征吾言则不言,周足征则从之。故无征不信,君子不言。

  「便僻」,足恭;「善柔」,令色;「便佞」,巧言。

  「节礼乐」,不使流离相胜,能进反以为文也。

  「骄乐」,侈靡;「宴乐」,宴安。

  言形则卜如响,以是知蔽固之私心,不能默然以达于性与天道。

  人道知所先后,则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归厚矣。

  肤受,阳也;其行,阴也。象生法必效,故君子重夫刚者。

  归罪为尤,罪己为悔,「言寡尤」者,不以言得罪于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恕己以仁人也。「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虽不施不欲于人,然人施于己,能无怨也。

  「敬而无失」,与人接而当也;「恭而有礼」,不为非礼之恭也。

  聚百顺以事君亲,故曰「孝者畜也」,又曰「畜君者好君也」。

  事父母「先意承志」,故能辨志意之异,然后能教人。

  艺者,日为之分义,涉而不有,过而不存,故曰游。

  天下有道,道随身出;天下无道,身随道屈。

  「安土」,不怀居也;有为而重迁,无为而轻迁,皆怀居也。

  「老而不死是为贼」,幼不率教,长无循述,老不安死,三者皆贼生之道也。

  「乐骄乐」则佚欲,「乐宴乐」则不能徙义。

  「不僭不贼」,其不忮不求之谓乎!

  不穿窬,义也,谓非其有而取之曰盗,亦义也。恻隐,仁也,如天,亦仁也。故扩而充之,不可胜用。

  自养,薄于人私也,厚于人私也;称其才,随其等,无骄吝之弊,斯得之矣。

  罪己则无尤。

  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勇者不惧」,死且不避而反不安贫,则其勇将何施耶?不足称也;「仁者爱人」,彼不仁而疾之深,其仁不足称也;皆迷谬不思之甚,故仲尼率归诸乱云。

  挤人者人挤之,侮人者人侮之。出乎尔者反乎尔,理也;势不得反,亦理也。

  克己行法为贤,乐己可法为圣,圣与贤,迹相近而心之所至有差焉。「辟世」者依乎中庸,没世不遇而无嫌,「辟地」者不怀居以害仁,「辟色」者远耻于将形,「辟言」者免害于祸辱,此为士清浊淹速之殊也。辟世辟地,虽圣人亦同,然忧乐于中,与「贤者」「其次者」为异,故曰迹相近而心之所至者不同。

  「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之意,与表记所谓「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相表里。

  「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智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

  谷神能象其声而应之,非谓能报以律吕之变也,犹卜筮叩以是言则报以是物而已,易所谓「同声相应」是也。王弼谓「命吕者律」,语声之变,非此之谓也。

  「行前定而不疚」,光明也。大人虎变,夫何疚之有?

  言从作乂,名正,其言易知,人易从。圣人不患为政难,患民难喻。

猜你喜欢
  微子篇·孔子
  聘礼第八·佚名
  天方性理图传卷二·刘智
  雅述·王廷相
  序·钟泰
  提要·江永
  卷一百十四·秦蕙田
  卷三·许谦
  《孟子課》敘·欧阳竟无
  导 言·佚名
  卷九·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九·玄奘
  竹溪善禅师塔铭并序·太虚
  佛说邪见经·佚名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教谕虎臣·顾嗣立

    虎臣字子山,璋子。官于潜教谕。 蚕妇叹 缫丝行 赠汪鹤舟 阮受益所藏古砚篆文有羽阳千岁盖秦穆公宫瓦也 ○蚕妇叹 贫农值年凶,终岁常苦饥。贫女蚕不收,终年废机丝。无食夫婿事,无衣妾心悲。终朝掇柔桑,日暮心力罢。居然不成

  • 芳兰轩集·徐照

    (宋)徐照 撰 自君之出矣三首 自君之出矣心魂逺相随折破唐人绢经经是双丝 自君之出矣玉琴生尘垢莲子种成荷曷时可成藕 自君之出矣懒妆眉黛浓愁心如屋漏点点不移踪 春日曲 中妇扫蚕蚁挈篮桑叶间小姑摘新茶日斜下前山 莫愁

  • 卷四百六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刘言史刘言史邯郸人与李贺同时歌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冀王武俊奏为枣强令辞疾不受人因称为刘枣强後客汉南李夷简署司空掾寻卒歌诗六卷今编一卷苦妇词地远易

  • ●崇禎長編卷之十三·汪楫

      崇禎元年九月   ○崇禎元年九月   (原文缺)待入境報滿之期即時參奏無駢詞而失寔無參重而處輕無置豺虎而問狐狸俾貪人遺敗類之種如或仍踵弊風空文塞責朕得於省覽立便摘查該科看詳章奏即行紏發以溺職治罪  

  • 卷二百三·毕沅

      ◎元纪二十一 ∷起旃蒙赤奋若九月,尽强圉单阏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泰定帝   泰定二年乙丑,一三二五年   九月,戊申朔,分天下为十八道,遣使宣抚。   诏曰:“朕祗承洪业,夙夜惟寅,凡所以图治者,悉遵祖宗成宪。曩

  • 卷三·程俱

    选任 国初既已削平僭乱,海?为一,于是圣主思与天下涵泳休息,崇儒论道,以享太平之功。时三馆之士固已异于常僚,其后简用益高,故恩礼益异,以至治平、熙宁之间,公卿侍从莫不由此涂出。至元丰改官制,易崇文院为秘书省,自正字以上虽同

  • 第二十三册 天命六年六月·佚名

    第二十三册 天命六年六月六月初一日,返经穆家堡,该堡主将金游击率军士四百人、平民五百人,跪见汗。汗嘉金游击善治堡城,赐御用备鞍良马一匹。自此沿边而来,至黄泥洼堡,该堡主将巴游击命军士穿甲叩见汗。科尔沁部哈坦巴图鲁

  • 四九七 谕以部属用散馆庶吉士梁上国等着再留馆三年·佚名

    四九七 谕以部属用散馆庶吉士梁上国等着再留馆三年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初六日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初六日奉旨:本年散馆清书庶吉士梁上国,汉书庶吉士仓圣脉、何思钧,前已有旨,以部属用,着加恩俱留馆,再教习三年,同新科庶吉士一体散

  • 第55章 派特务监视各界民众慰劳团的蒋介石·冯玉祥

    一九四四年年底,天已下着大雪,在前方作战的官兵们,短衣缺食。重庆的各界民众、教会的团体,组织了慰劳团,买了许多肉菜和实用的东西,用大汽车运到贵州的前方去。这还不是真心真意地帮助抗战么?但是蒋介石派他的男女特务夹杂在

  • 张齐传·姚思廉

    张齐字子响,冯翊郡人。因世代居住在横桑,故有时也说是横桑人。张齐小时很有胆量。最初张齐侍奉荆府司马垣历生。垣历生嗜酒成性,对待部下严厉残忍,不很尊重张齐。垣历生卸任归家,吴郡张稷担任荆府司马,张齐又跟随张稷,张稷很

  • 陶谷传·脱脱

    陶谷字秀实,..州新平人。本姓唐,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历任北齐、隋、唐官职,成为名家望族。其祖父唐彦谦,历任慈、绛、澧三州刺史,有诗名,自号鹿门先生。其父唐涣,领夷州刺史,唐末之乱,被..州主将杨崇本害死。当时陶谷

  • 通政司·佚名

    本司官职专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伸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  出纳帝命凡有帝命□□详审覆奏允当然后施行  通达下情凡有四方陈情建言伸诉冤枉民间疾苦善恶等事知必随即奏闻及告

  • 卷二十七·戴锡章

    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顼,齐国忠武王彦宗子,襄宗安全族子也,遵顼始以策试状元及第,充大都督府主(按《西夏书事》载:彦宗材器英敏,善骑射,饶武略,遇事敢为。任得敬害其能,中以蜚语,贬守凉州。在郡有政绩,蕃汉畏怀。得敬诛,召入为马步军太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八·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無雜品第七十五之二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燄   如幻如化五取藴中.如實了知如夢乃至如化五藴無實相已發起勇猛身心精進.是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一·佚名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归命释迦牟尼佛。四句之义于诸经首有论解释。如彼应知。于大众中说此法门者。示现法胜大众摄在说法住处。依彼山等胜处说故。六万四千比丘僧者。示现庄严如来

  • 珊瑚钩诗话·张表臣

    诗话。宋张表臣撰。三卷。表臣,字正民,里籍未详。曾官右承议郎,通判常州军州事,绍兴中;终于司农丞。书名取杜甫“文采珊瑚钩”句。此编以评论诗作及文学见解为主,兼记诗人轶事,多数条目为大段论述。作者极力称赞李白

  • 残雾·老舍

    四幕话剧。老舍编剧。发表于1939年8月至1940年1月《文艺月刊》。剧本写重庆某局冼局长乘国难之机所干的种种劣迹。他见难民朱玉明为母亲治病无力筹钱,要逼她为妾,遭到家人反对。投机分子杨茂臣竭力促成此事,并要冼局长设

  • 新五代史·欧阳修

    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有74卷,系北宋欧阳修编著。记事时间与《旧五代史》相仿。欧阳修以为薛书“繁猥失实”,从景佑三年(1036年) 开始进行修订,经历10余年,将《五代史记》完成。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逝世,“朝廷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