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性理图传卷二
概言
第二卷,乃发明第一卷未尽之意。其言理也,足乎其前所未尽言之理、其言象也,足乎其前所未尽言之象。然非理自理、象自象也。象,即理也。言象,正所以申明其理之所不可见者耳。有心者,若能于当体求之,则理象皆得;不能于当体求之,则理象之友人也远矣,虽日披阅此图、此文,不过涉猎焉已耳!于性命奚裨?
先天性品图说
先天性品,其说已发明于性理始分图矣。至此又列图而详其说者,研理之文愈详,而理愈著也。先天之性,凡十有四品,至圣之性,即真宰之自为首显者也。其名虽日至圣之性,而其实即真宰之知能德性也。自至圣之性之下。其依次而分著其品第者,皆从此一性之余光。而得各有其性也。此一品之下,以圣性称者三。以大贤称者一,以知称者一,以廉介称者一,善人庸常之性,则又依次而递下者也。鸟、兽、草。木、金、矿、石类之性,又其下而愈下者矣。溟渣之为物也,一切性命之所余,相合变化而成者也。自至圣之性,以至于溟渣;凡十有四品。至圣之性,与真宰之本然无同无异。其余性品,亦与真宰之本然,不甚相远、而甚至顽钝迥不相侔者,则其品第之界限为之也。诸品之性,发露于形色之后,数穷理极,万有归根,仍必尽返而人于至圣之性,乃得以因至圣之性,而归于真宰之本然。至圣之性,所以为万性之始终也钦!
清源黑氏回:“大数尽于九,小数尽于五,合大小数而十四品尽之。先天之理,后天之象,皆无过不及之数。然先天之化,尽于溟渣;后天之化,尽于三子。而人又生于三子之后,则人之身为阜中至卑也。卑至于极,则尽终返始,与真合焉,所谓妙合而凝也。”
性品知能图说
先天性,凡十四品。其所以彼此分别而各有不同者,别之以其性中之知能耳。此一圣之知能,不同于彼一圣之知能,而其品第判然分矣。愚不肖之知能,不同于贤知之知能,物之知能,不同于人之知能,而其品第相去倍蓰无算矣。至圣,为浑同知能。浑同者,谓其知能,与真宰知能浑同一体,无欠无余也。大圣,为任用知能。任用者,谓其知能不及于浑同,而真宰知能却任其所用,如纲维天地者,真字之知能也,而大圣亦能起死回生,转移天地等等,任其所用也。钦圣,为顺应知能。顺应,则不能任用,而但顺应乎真率之运用也。列圣,为显扬知能。显扬者,谓其凡有得于真宰知能之发露,而尽以宣化于人类也。大贤,为希望知能;知者,为体认知能希望者,谓其不能圣而欲求至于圣;体认者,谓其求明一本,而体认之也。廉介,为坚守知能。善人,循习知能。庸常;为自用知能。知能而至于自用,则几几乎其近于物矣。物虽具有知能,而不可以知能称,禽兽曰知觉,草木日发生,金石曰坚定,同一知能也,而物类得之于最后,故其品愈下,而逐觉其渐远于真宰也。若混其分别之迹,去其先后之形,而复返之于一原焉,物与人,未见其甚相远也。
清源黑氏日;“知能,即各物之本领,受赋于造
物者也。造物授之全、人物得之偏,非偏也,用各有宜耳。用之得宜,则偏者全;用之失宜,则全者偏。顾其人之用之何如耳!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此之谓也。”
后天形器图说
后天形器,凡十四层。其数与先天性品之数相对。上界之层第九,即九天之位也;下界之层第五,即四气与四气所生之三子也。“阿尔实”为至清无上之天,诸天之悬位于其中也,犹珠之悬于水晶室也。此第一天之体,一面有形向下,一面无形向上。无形而向上者,以其尚属于先天也。有形而向下者,以其始人于后天也。此际位分。天分先后,而两界却无隔绝。其第二层日“库而西”,为二十八宿及群星所丽之天,虽有形,而其形实无容思议者也。当其无火冒人天体而成象也,其力仅能至此而止,过此以上,则至清而无可而矣。下此七天,则每一层仅有一星丽之。其三层则土星丽焉,四层则木星丽焉,五层则火星而焉,六层则太阳丽焉,七层则金星而焉,八层则水星丽焉,九层则太阴丽焉。天有九,而于其最上者称为一层,于其最下者称为九层,盖自上面数及于下也,是为顺其次第而数之也。苦于其最下者称为一天,最上者称为九天,则为逆其次第而数之矣。其每一天安置一星者,盖每一天有一天之功用,各置一星以作本天功用之机权也。九天之下,其次于天者,风。次于凤者,火。次于火者,水。次于水者,土。土返而向水,遂与水相凝合,而金生焉。金能吸火下降,火降则气随人于土,而木生焉。木能生,而金能鸣,二者相凑,又以适合于四气之感,而飞杨生活之气生焉。木、金、活三者,风。火、水,、土四气所生之三子也。合三子而仅为十四层之一层。
清源黑氏曰:“经曰:‘唯“阿尔实”代行化育。’“阿尔实”理,即先天性智之智也,归之于物,则名曰理。其为形也,上无下有。其为器也,上虚下凝,盖先天后天,承流宣化,而后天之卵壳也,至“库而西”,则壳内白翳矣。三子生生之次第,于此尤详。”
形器功用图说
形气十四层,每一层有一层之功用。万物之纷错,人事之不同,莫非此十四层功用,有以照映而关合之也。“阿尔实’,为代行造物之功用。以其居形器之最首,而得夫真宰化育之全能也。一面向理世,一面向象世。凡理世一物欲来于象世,必由此境而来,乃能成其为象世之人物也。其下诸天之功用,亦莫不由此天而得,故其功用为诸天功用之总持也。“库而西”,为错合变化之功用。诸天功用皆各有一定,不能彼此相代,而此天独能代行别天之功用,上代“阿尔实”以总诸天之动,下代诸天以行其本天之用。所以然者,因诸天各载一星,而其功用亦只各归于一事。此天之星无可数计,二十八宿及一切群星,莫不丽于其上,故其功用亦无可数计。土星天,则创无为有者也。人物赋形成质,自无趋有,皆此天之功用也。木星天,则发隐成显者也。物之所以生长发达,人之所以才敏茂著,以及一切祥征瑞应,,皆此天之功用也。火星天,则化小为大者也。人物自小而大,由此荫彼,以及一切苦毒灾异,皆此天之功用也。太阳天;则彰明贵显者也。其功用特不及于“阿尔实”、“库而西”两天,然较上下六天为最盛焉。上下六天,莫不借此天功用之力,而乃能自行其本天之功用。所以然者,以其位居七政之最中,而实为七政之主宰也。上下六天,特其辅佐耳。故凡人禽之生活、草木之长发,金石之变化,花实之蕃硕,人物之贵显,年力之康寿,皆此天功用为之,即云雨雷电。雾露霜雪、寒暑湿燥。四时往复、万物消长、一切变化施为,皆莫不成于此天之功用也。金星天,为结交离合之功用。人物交接契合、相感相配、以及一切音声色貌、香臭气味,皆莫非此天之功用为之。水星天,则化蠢而为灵者也。人物有蠢而渐化于灵者。有暗而渐化于明者。除垢却污,以及一切浸润透亮之故,皆莫非此天之功用为之。太阴天,则善于改移,而流动者也。凡一切乍增乍减、倏成倏败。以及潮汐之消长、事物之变乱,皆莫非此天之功用为之。风之功用为能舒郁,以助生活。火之功用为能薰蒸,以助温暖。水之功用为能滋润,以益生味。土之功用为能负载,以奠安处。金则善于定困者也,木则善于建立者也,活则善于运行者也。上界下界之功用全,而形器之能事毕矣。功用者,真宰妙用之迹也。妙用者,全体之活泼流行而不胶于一定者也。因形器以识形器之功用,复因十四层之功用,以悟真宰之全体大用,则谓形器为形器可也,即谓形器为非形器可也。
清源黑氏曰:“人曰知能,物日功用,总一真宰之妙用流行,而发现于万物者也。妙用同而功用异着,若心运一笔而书分万字也。知此,乃悟真宰之全体大用,无不周通贯洽,物物皆真宰之本然显现也。顾可以形器拘乎哉?”
理象相属图说
性理,先天也。形器,后天也。先天之性理,为后天形器之所从出;后天之形器,为先天性理之所藏寓。故理与象,本相属也。说者曰:“形器为性理之所藏寓,但不知其为藏寓也,性理即藏寓于形器之间乎?抑不必依附形器,而别有以妙其藏寓者乎?”曰:“后天之形器,先天性理之位分也。位定者,言乎其性理之所向,非谓某一品之性理,即囿于某一品之中也。”说者曰:“各品之象,不相淆乱,但不知各品之性为浑同一理,而充满于不可见闻之间乎?抑各有所在,而所相淆乱乎?”曰:“先天之性理,其所以分别者,义理之分别也,义理非有迹者也。是以虽有不分,而不见其有分之迹,浑然一理之中,自然有不相淆乱之妙。自其于穆流行处观之,彻上彻下,无非一理之所充周,谓之为合而不分可也。自其以时发现处观之,圣、凡人物,未尝有毫厘之陨越,谓之为合而有分可也。至其理与象之相属也,亦不过属于其义,而非域于其迹也。“阿尔实”为至圣之位,”库而西”为大圣之位,土天为钦圣之位,木天为列圣之位,火天为大贤之位,日天为知者之位,金天为廉介之位,水天为善人之位,月天为庸常之位,要皆因其品第而属之以其位也。又各以其性与其天之义理相近似者而为位也。下界之物,其性则各从其所生之类而为位也:得活性而有者,从风。得木性而有者,从火。得金性而有者,从水。得石性而有者,从士。皆因乎其本生之类,而其位自相属。理象之相属,圣、凡人物无。致也。
清源黑氏曰:“性理,妙物也。包天裹地,莫可限量,不唯人性如此,即极之蚁虫、蚊蚋,以本量言之,未始不与人性等,未始下与真宰全体大用等。第自其发现处观之,则各有定位耳。其位也,若意在心,究不拘于心中;若性在身,究不困于身内。不然,则五尺身当亦五尺性矣。属义之说可思。”
九天远近图说
天分九重,而其所以分,则无形者也。无形而得以知其远近者,盖观其本天之星之远近,而因以知其天之远近耳。太阴天,去地约四十七万里。水星天,去地约九十万四千里。金星天,去地约二百四十万里。太阳天,去地约一千六百万里。火星天,去地约二千七百四十万里。木星天,去地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五万余里。土星天,去地二万五百七十五万余里。“库尔西”,去地约三万二千二百七十七万里。“阿尔实”,去地倍于“库而西”去地之数c各天地远近之数,盖即其各天半径之数而定之也。知半径之数,则可以知全径之数矣。即全径之数推之,径~围三,便可以知周环之数。而各天全体之为若干大也,丝毫不爽矣。天之远近大小,因其星知之。而各天之星,则亦有大小一定之体。“库而西”之列宿群星,约其大概分为七等。一等者大于地一百一十倍。二等大于地九十倍。三等大于地七十倍。四等大于地五十二倍。五等大于地三十五倍。六等大于地十七倍。至小者大于地七倍。土星大于地九十倍。木星大于地七十四倍。火星大于地倍半,日大于地一百六十五倍。金星小于地三十六倍。水星小于地二万余倍。月小于地三十八倍。天之远近,星之大小,灿若列眉。观形器者,不可不更知其大者也。地位于九天之中,如大荒中一沙。九天位于人性之中,其为大为小、盖亦犹地位于九天之中也
清源黑氏日:“溯自元气分象,自地至天,原无里数可记,然径一围三,数不爽也。以测天,天之远近可知。以测星,星之大小可晓。天方名贤,造一尺之矩,量尽天地之数。复著测量法谱,以杜荒唐之疑,然亦以器测器也,若本性发现,视九天如一沙,有何难知之数?览者勿自居井下。”
九天旋转图说“阿尔实”之旋转也。自东而西,是为自然之动。其余诸天之旋转也,自西而东,是为反掣之动。两动之说明,一乃以知九天旋转之为用。皆因气互相关合之所为也。“阿尔实”何以自东而西?盖东方者,生气所聚之专位也。气之专位在东,故其旋转自东而起。起于东,则行于西矣。是之谓自然之动。“库而西”并以下七天,何以自西而东?盖西方者,土所分定之正位也。八天之本命,皆与土有相关之义。土之正位在西,故其旋转自西而起。起于西,则行于东矣。“库而西”并以下七天,何以皆与土相关?当其元火冒人于天体而成象也,唯“阿尔实”为元人之所不能丽,其余八天皆有焉。土者,火之所存迹也,故八天皆与土有相关之义。何为反掣之动?“阿而实”之旋转也,自东而西,带动以下八天,亦有自东而西之势。而八天本行,实自西而东,故其势,虽为“阿尔实”所牵动,而本行却不随之,虽有自东而西之势,而实为自西而东之行,是之谓反掣之动。九天之旋转也,一为自然之动,八为反掣之动,两动不息,则不唯东方之气,西方之土互相融人,即南方之火,北方之水,亦莫不因其旋转带动,而运行布人矣。四气之所以交融,而为化育万物之原者,皆九天旋转之力为之也。此其说穷理格物者,所不可不知也。赤道黄道之说,南极北极之称,观乾象者之所常谈焉耳。不复赘。
清源黑氏日;“两动之说,近代始晓。蚁磨之喻,仅得其形;亦知反掣牵动,所以运旋有如是乎?两气互人,水火交融之说,大有裨于格致。”
四行正位图说
四行,即四象也。气自水生,土因火出,气土水火,是为四行。四行为万物之母,而其每一行,各有一专注之位。气位于东,_而其行也,自东而西。土位于西,而其行也,自西而东。火位于南,而其行也,自南而北。水位于北,而其行也,自北而南。各自其本位而行,至于弥满无隙之处,则四气互相搀人,而滚为一气矣。四者单行,则万物无自而生。四者相搀,则万物于兹而化育焉。说者日:“南方为火之正位,北方为水之正位,无足异也。至于东方为木之正位,而兹乃曰气之正位在东;西方为金之正位,而兹乃日土之正位在西,其义何也?”曰:“木生于水,金生于土。当其四行之始分也,木与金,尚未有也。其子未形,其母实居于此气者,水中之真阳上升者也。气虽不名为水,而其实为水之精,木之母也,放其位分,专住于东。迫至于木之既生,而其子与母同宫矣。金为土子。金未生,而其母之正位,专列于西。迫至于金之既生,而其子亦与母同宫矣。木之正位在东,金之正位在西者,其后天也。气之正位在东,土之正位在西者;先乎其先者也。先后子母之义明,而其位东位西之妙用,愈寻而愈出矣。”
清源黑氏曰:“南北有定位,东西无定位也。南北以_极为定位,东西乃以天地为定位也。盖天属气而为东,天为东,则地为西矣。向配无行,土中分属,是未知东西无定位之说也。木金子母精确可思。”
四时往复图说
未有四气之先,空中无四时也。四时。即四气轮转流行而成者也。轮转流行之中,各于其某一气所专盛之位,而因各以其时专称之也流行而至于东方,所专盛之气,则其时为春。知春之所以为春者,融和。若此,则知气之所以为气者,其蕴含适如此也。流行而至于南方,所专盛之火,则其时为夏。知夏之所以为夏者,炎盛。若此,则知火之所以为火者,其蕴含适如此也。流行而至于西方,所专盛之土,则其时为秋。知秋之所以为秋者,收吸。老此,则知土之所以为土者,既吐而纳适如此也。流行而至于北方,所专盛之水,则其时为冬。知冬之所以为冬者,坚凝。若此,则知水之所以为水者,其附土而藏适如此也。盖气与火之流行,以发越为流行者也。故其为时也,春与夏,亦皆有发越之象;土与水之流行,以收藏为流行者也。故其为时也,秋与冬,亦皆有收藏之义。收藏之力既尽,则越发之机又起,发越之机起,则东方所专盛之气又于兹而复始矣,此四时之所以往复也。说者日:“四时之序,五行之所循环也。”兹乃谓四气为之,而木与金不与焉。则将置本金二行于何地乎?且无木则火不生,无金则水不生,火不生,则四时中之夏何以突来?水不生,则四时中之冬何以倏有?”曰:“气、火、水、士,其先天也,木与金之母也。本金二行,其后天也,四单行之子也。假使无木,则火不生,则当本未生之先,先天之火何来?假使无金,则水不生,则当金未生之先。先天之水何出?盖先天之火水不生于木金,而四行相聚,实为后天本金之母。迫木既生,而木之力亦能助火,是则术能生火之说也。迨金既生,而金之力亦能助水,是则金能生水之说也。因木有助于火,而以木补人于火之前,曰木能生火;因金有助于水,而以金补人于水之前,曰金能生水者。盖真宰化育之妙用,而于四气对待之中,又以金木二行为之周旋、接引于其间,以后天而补其先天之所未尽也。”
清源黑氏四;“四时成于四行。天属气,为尊为首,故四时先春也。次火为夏,土为秋,水为冬,皆有自然之次第。气火上达,故春夏则万物生。土水下达,故秋冬则万物息。一生一息,所以成造化,而永生生也。
七洲分地图说
地者,土与水相附而成形者也。其体浑圆,而位于空中之中央,周九万里,其深厚二万八千六百里。分形有七,是为七洲:曰阿而壁,日法而西,曰偶日巴,日赤泥,日细尔洋,曰欣都斯唐,日锁当。七洲,上应七政。某一洲为某一政之所专属者,则其地之人物性情,即与其所属之星情性相似,而此一洲之祥灾、瑞应,即关于此一星之映照。阿尔壁,当七洲之首位,人类肇生于此,其地为日所属,人之性情,明正自强,其物多宝产。法而西,为木星所属,其人壮伟能事,其地多嘉植。赤泥,为月所属,其人志趋易移,其地多儒湿。偶日巴,为火星所属,其人好辩喜争,其物多隐毒。欣都斯唐,为水星所属,其人聪明尚巧,其物多异状。细尔洋,为金星所属,其人秀美刚直,物佳丽,而地多奇产。锁当,为土星所属。多卤地,草木禽兽稀少,其人钝室黑小善担负,天方人谓此地为奴役之国。地七而其中有寒热温凉之各异者,以其上应黄道之度数,各有远近之不同也。合大地而总观之,自南至北,分五大界:一黄道界,其地甚热,以其当旧轮之正照故也;一南极界,一北极界;此二界甚寒,以其与日轮远故也;一黄道南界,一黄道北界,此二界,寒热适中,以其与日轮不远不近故他。地气寒热温凉之故,皆上界黄道为之映照于其间也。
清源黑氏曰:“三教与西洋地图洲数互异,难以理白。然天有七政,地有七洲,自然之数也。阿尔壁居中位,非故崇也,以日午无影可证。”空中自地至天,有四际;近于地者,温际;上于温者,湿际;再上者,冷际;近天者,热际。四际。盖本风火水上四行之所结撰而有者也。四际之气,每自上而下,以为培育万物之功,从未有自下而上者也.温际之气;不行于湿际;冷际之气,不行于热际。温际属土,其气和平;湿际属水。其气稍凉;冷际属风,其气肃冽;热际属火,、其气炎热。、四标之气,皆万物之所仰藉,而因时各得以自正其性命者也。又甘。四标者,承天养地之胸膜也,如皮与肉之间,苟无网膜为之接引。则肉不能养皮,而皮亦不能为肉之卫矣。至于地中积阳之气,有时而上升也。有仅至于温际者,有过温际而至于湿际,至于冷际,至于热际者。其所升之高下不同,故而为尘、为雾、为云、为雨、为雹、为沙、为流星、为彗孛,有等等不一之形状矣。盖地中积阳之气,乃日所冲射而人者,其升而上之也,有浮游而上者,有直射而上者。其直射也,又有悠然而上者,有奋激而上者。其浮游而上者,仅至温际。气夹土者为尘,气单上者为雾,其直射而上者为云。云深人于湿际,则雨。云仅至于温际,则不雨。其直射也,悠然夹土而上者,为沙。此气不能尽至湿际,体重故也。其奋激而上者,直入冷际,冷则其气凝重为雹。其奋激而上者,力甚勇,如发矢掷弹,则直人于热际矣。热际,乃人之本位也,积阳之气。再遇火焚,化为火球而坠之,即为流星。此气当阳胜之旧乃有,故流星夏多于冬。若积阳之气烈甚.直上之力更勇,则能射入热际之尽,而近于天矣。近天,则此气为天气所吸,不得下坠,与天随行,为彗孛之类,必待久而渐消渐散,以至于无也。
清源黑氏曰:“热际属人,冷际属风,热际当居冷际之下。曰温际属水。水火同居,则两相耗。而两不生。唯风间之,则水得以常润,而火因以常炽矣。观四行方位,火南水北,而气上间之,亦是其意,此足以见化物错综之妙。”
一贯洋溢图说
自分理分形,而至于无所不有也。观理者,必观之于未有形色之先;观形者,又必逐象求之,而谓是皆后天阴阳二气之所积也。夫观之于先、观之于后者,分之也,理自理而气自气也。抑知宇宙内为理为形,皆真一直贯而洋溢者乎?夫一则何分之有?贯则何隙之有?一洋溢则河拘泥之有?无分,则散者仍聚也。无隙,则空者仍实也。从直而贯者,九天七地,无非一之所充周;从横而贯者,东西南北,无非一之所遍暨。四气者,一之流行而为对待者也。四时者,一之对待而为流行者也。洋洋乎活泼。而不胶于一定,而又何理象之必分而二之也乎?由前观之,一之无形,而为直贯者,何必非有形之所隐伏?由后观之,一之有形,而为直贯者,何必非无形者之所飞扬?无形者不必定属于先天,有形者不必定属于后天,而又何先天后天之可分也乎?此一贯之所以洋溢弥纶于无尽也欤!弥纶无尽,则优优而不竭者名生生而不已也。生生而不已者,一之属意于万物也,而非属意于万物也,非万物,无以为养人之资,属意于万物者,属意于人也。
清源黑氏日:“横贯竖贯,总莫越乎一真一执。一也,贯含万也,自其万有末有之先,一贯已立。自其万有既形之后,一贯恒然。究其实,只一真宰也一贯文赘。”
《天方性理图传》卷二终
猜你喜欢 卷十八 大射第七·郑玄 卷四十六 祭法第二十三·郑玄 同類相動第五十七·苏舆 节俭总比奢侈好·孔子 卷十九·杨简 第一章 中国人民·林语堂 卷七十九·江永 卷一·马骕 卷六·李钟伦 大人先生传原文·阮籍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欧阳竟无 大乘宗地图释序·太虚 大乘佛法的真义·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