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往来

  胡子曰:或往或来,天之所以为道也;或语或默,士之所以为仁也;或进或退,臣之所以事君也;或擒或纵,兵之所以为律也;或弛或张,王之所以化成于天下也。

  释氏以尽虚空沙界为吾身,大则大矣,而以父母所生之身为一尘剎幻化之物而不知敬焉,是有间也。有间者,至不仁也,与区区于一物之中沈惑而不知反者何以异?

  性譬诸水乎,则心犹水之下,情犹水之澜,欲犹水之波浪。

  即物而真者,圣人之道也;谈真离物者,释氏之幻也。

  释氏见理而不穷理,见性而不尽性,故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不能合一,与道不相似也。

  当爵禄而不轻,行道德而不舍者,君子人欤?君子人也。天下之臣有三:有好功名而轻爵禄之臣,是人也,名得功成而止矣;有贪爵禄而昧功名之臣,是人也,必忘其性命矣,鲜不及哉;有由道义而行之臣,是人也,爵位功名,得之不以为重,失之不以为轻,顾吾道义如何耳。君天下,临百官,是三臣者杂然并进,为人君者乌乎知而进退之?孟子曰:君仁,莫不仁。

  有善行而不仁者有矣,未有不仁而能择乎善者也。

  子思子曰“率性之谓道。”万物万事,性之质也。因质以致用,人之道也。人也者,天地之全也。而何以知其全乎?万物有有父子之亲者焉,有有君臣之统者焉,有有报本反始之礼者焉,有有兄弟之序者焉,有有救灾恤患之义者焉,有有夫妇之别者焉。至于知时御盗如鸡犬,犹能有功于人,然谓之禽兽而人不与为类,何也?以其不得其全,不可与为类也。夫人虽备万物之性,然好恶有邪正,取舍有是非,或中于先,或否于后,或得于上,或失于下,故有不仁而入于夷狄禽兽之性者矣。惟圣人既生而知之,又学以审之,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德合天地,心纯万物,故与造化相参而主斯道也。不然,各适其适,杂于夷狄禽兽。是异类而已,岂人之道也哉!是故君子必戒谨恐惧,以无失父母之性,自则于异类,期全而归之,以成吾孝也。

  中者,道之体;和者,道之用。中和变化,万物各正性命而纯备者,人也,性之极也。故观万物之流形,其性则异;察万物之本性,其源则一。圣人执天之机,惇叙五典,庸秩五礼。顺是者,彰之以五服,逆是者,讨之以五刑。调理万物,各得其所。此人之所以为天地也。

  目之所可覩者,禽兽皆能视也。耳之所可闻者,禽兽皆能听也。视而知其形,听而知其声,各以其类者,亦禽兽之所能也。视万形,听万声,而兼辨之者,则人而已。覩形色而知其性,闻声音而达其义,通乎耳目之表、形器之外,非圣人则不能与于斯矣。斯道不明,则中国冠带之君有时而为夷狄。杨朱、墨翟之贤而有禽兽之累,惟安于耳目形器,不知觉之过也。君子履安佚之地,当安佚之时,戒谨恐惧,不敢须臾怠者以此。

  君子畏天命,顺天时,故行惊众骇俗之事常少。小人不知人命,以利而动,肆情妄作,故行惊众骇俗之事必其无忌惮而然也。

  首万物,存大地,谓之正情。备万物,参天地,谓之正道。顺秉彝,穷物则,谓之正教。

  道之明也,道之行也,或知之矣。变动不居,进退无常,妙道精义未尝须臾离也。贤者之行,智者之见,常高于俗而与俗立异。不肖者之行,愚者之见,常溺于俗而与俗同流。此道之所以不明也,此道之所以不行也。我知圣人之行、圣人之见矣。不与俗异,不与俗同,变动不居,进退无常,妙道精义未尝离也。参于天地,造化万物,明如日月,行如四时。我知圣人之行、圣人之见矣。

猜你喜欢
  卷三十四【起襄公十九年尽二十一年】·杜预
  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卷四·邵宝
  卷五十二·山井鼎
  卷二十四·康熙
  卷一百七·秦蕙田
  卷十一·马骕
  《尸子·处道》白话译文·尸佼
  自序·冯友兰
  丧服四制·姚际恒
  卷三十七·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佚名
  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下·佚名
  正法华经卷第七·佚名
  四十二章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霞笺记目录·佚名

    第一齣 家门始末第二齣 中丞训子第三齣 丽容矢志第四齣 霞笺题字第五齣 和韵题笺第六齣 端阳佳会第七齣 洒银求欢第八齣 烟花巧赚第九齣 洒银起衅第十齣 父子伤情第十一齣 求美结欢第十二齣 书房私会第十

  • 卷四百八十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八 明 曹学佺 撰 明诗次集一百二十二 蒋主孝 读书 夕阳下山暝篝灯坐中庭缥帙乱几案寒芒射奎星娟娟云边月移光照疎棂恍然若自得碧水涵圆灵善恶何所召持监以照形不铸考父鼎乃勒

  • 高适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高适(702?—765) ,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自称“一生徒羡鱼

  • 八一五 谕内阁《契丹国志》体例书法讹谬着纪昀等依例改纂·佚名

    八一五 谕内阁《契丹国志》体例书法讹谬着纪昀等依例改纂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十六日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十六日内阁奉上谕:四库全书馆进呈书内,有宋叶隆礼奉勅所撰《契丹国志》。其说采摘通鉴长编及诸说部书,按年胪载,抄撮成文

  • 卞昆冈 第三幕·陆小曼

    布景卞昆冈家,如第一景。院中置长桌设筵。卞娶李七妹后,卞母即死,是日为卞生辰,其工友及邻居群集为卞祝寿。幕升时酒已半酣,卞昆冈居中坐,左七妹,右阿明。外客严老敢外有石工甲乙二人,邻居王三嫂,及尤某共八人,分座左右,两端右坐

  • 王述传·房玄龄

    王述,字怀祖。年幼死父,侍奉母亲享有孝子之名。安于贫困,节俭持家,不追求名誉和官爵。性格沉静,宾客们常纵情辩论,异端邪说并起,而王述却静静的不发一言。年少继承父亲的封爵。年至三十,还未出名,有人说他痴呆。司徒王导以本族

  • 韩显符传·脱脱

    韩显符,不知何许人。从小学习雷公、太乙、六壬三式,善于观察天象,被补为司天监生,升为灵台郎,连续升官为司天冬官正。韩显符专门研究浑天之学,淳化(990~994)初,上表请求造铜浑仪、候仪。皇上下诏拨给钱、物,让韩显符设计,选工匠

  • 陈思济传·宋濂

    陈思济字济民,柘城人。幼读书,在同辈中以才气称著。世祖为太子时即闻其名,召入府做顾问。世祖即位,始建中书省和各部,令思济掌管朝臣的奏书。世祖认为京兆是国家重镇,命廉希宪等巡察陕西行中书省,思济同去,多出谋划策。中统三

  • 卷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九吉礼厯代帝王庙飨厯代帝王之礼正殿七室中室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左室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右室夏王禹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扄厪孔甲臯发商王

  • 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五经籍考经【论语 孟子】宋史艺文志论语类七十三部五百七十九卷【不着録者八部八十二卷】儒家类中孟子三十部三百二十六卷辽金瓦三史不立

  • 卷78·陈邦瞻

    ○孝宗朝廷议孝宗隆兴元年冬十月辛巳,召朱熹入对垂拱殿。先是,帝即位,诏中外臣庶陈时政阙失。熹时监南岳庙,上封事,首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次言

  • 第5章 八佾篇第三(1)·孔子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宗庙的厅堂里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够忍受的呢?”名家注解朱熹注:“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乐,孔子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想第三十六   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一]食不淨想一切世閒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欲想盡   想。   問曰.是一切行法何以故或時名爲智或時名爲念或

  •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八·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法琳法师传五卷  集沙门不拜俗议六卷  右二集传十一卷同此卷音。  终南山龙田寺释法琳传五卷  释法琳本传序  暨乃(上音洎下音乃杜注左传至也韵英云及也说文颇见也从旦既声也)。

  •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子言:&ldquo;汝今当知,诸有菩萨摩诃萨,乐欲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者,当于诸法如实了知,诸有所作离一切相。&rdquo;是时尊者舍利子,合掌恭敬前白佛言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一·湛然

    三明伏断中二。先正明圆位伏断。次复次下兼明诸位。初文又二。初正明位。次判通别。初文中二。初凡次圣。初凡位中二。先外次内。初外中五先立。次诸教下斥权。三大经下引证。四例如下引例。五今此下辨有无。亦兼斥权

  • 御定孝经注·顺治

    福临御定,蒋赫德纂注。1卷。顺治十三年(1653)成书,有《四库全书》本行世。清世祖福临以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帝王全面接受汉文化熏陶,深悉以传统道德治理国家之重要,决心以孝治天下。该书之出版、颁行,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

  • 净土十疑论·智顗

    一卷,隋智者大师说。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