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5章 八佾篇第三(1)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宗庙的厅堂里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够忍受的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

张居正注:“盖鲁以相忍为国,凡事惟务姑息含忍,而其弊乃至于下陵其上,臣僭其君,礼法荡然,冠屦倒置如此。盖优柔姑息之过也,故孔子非之。”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时,他们唱着《诗经·周颂·雍》这篇诗来结束祭礼。孔子说:“《雍》诗上有‘诸侯助祭,天子庄严肃穆’这样的诗句,这首歌怎么能用于三家祭祀的厅堂上呢?”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

朱熹注:“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张居正注:“盖礼所以辨上下之分,不可毫发僭差,人臣而敢僭用君上之礼,则妄心一生,何所不至。攘夺之祸,必由此起。孔子前一节非季氏之舞八佾,此一节讥三家之歌《雍》诗,皆所以立万世人臣之大防也。”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之心,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之心,又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别无序而不和。”

张居正注:“是礼不虚行,必仁人而后可行也。人而不仁,则其心放逸而不能敬,礼之本先失了。那陈设的玉帛,升降的威仪,不过是虚文耳。礼岂为之用乎?所以说如礼何。乐不徒作,必仁人而后能作也。人而不仁,则其心乖戾而不和。乐之本先失了,那钟鼓之声,羽旄之舞不过是虚器耳,乐岂为之用乎?所以说如乐何。盖礼乐不可斯须而或去,人心不可顷刻而不存,欲用礼乐者,求之心焉可也。”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鲁国人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的奢华,宁可节俭;丧礼,与其求得周全,宁可内心悲哀。”

名家注解朱熹注:“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

张居正注:“夫曰宁俭,曰宁戚,皆孔子不得已而矫俗之意。盖天下事物,每自质而趋文。而世之将衰,必多文而灭质。”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国家都有个君主,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张居正注:“夫以中国同于夷狄,犹且不可,况反不如乎,可慨也已。孔子此言,其真轻中国而称夷狄哉!盖甚为之词,以见上下之分,不可一日不明于天下也。”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学生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吗?”

名家注解冉求张居正注:“是季氏之祭泰山,非惟分不当为,而且神必不享,则亦何益之有哉!孔子此言,一则要使季氏知其无益,犹可中止。一则要使冉求以不如林放为耻,而知所以自励也。”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如果有,一定像射箭一样!先揖让行礼,然后登堂较量;射箭完毕,走下堂来饮酒。这样才是君子之争啊!”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道:“《诗经·卫风·硕人》篇中说‘轻盈的笑脸带着酒窝,笑得多美呀。美丽的大眼睛黑白分明露着妩媚,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花纹。’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画先有白底,后用色彩绘画。”子夏说:“那么礼是在仁德之后才产生的吧?”孔子说:“能启发我思想的人就是你子夏了,现在我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了。”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诗人之言,其旨甚微,而寓意深远。善说诗者,能求之于言语之外,而不拘泥于文字之末,乃为得之,似你这等聪明颖悟,才可与论诗也已,盖深喜之之辞也。按此章之旨,与前章林放问礼之意,大略相同。林放求礼之本,而子夏以礼为后,皆有反本尚质,挽回世道之意。故孔子于林放则以大哉称之,于子夏则以启予许之,此又圣贤耒发之旨也。学者宜致思焉。”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宋国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这是因为杞国、宋国的文献不足啊!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引用作证明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禘祭的大典自从第一次用酒洒地来降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禘,是祭祀之名。古者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于太庙,而以始祖配之,论穆公霸这礼五年一举,叫做神。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使鲁国以周公为始祖,以文王为所自出之帝,而以周公配之,故鲁国得禘祭其先。然以诸侯而僭行天子之祭,实为非礼也。灌,是奠酒于地以降神。往字,解做后字。”又注:“夫鲁国本是诸侯,僭用王者之大祭祀,已是失礼,及举祭之时,又不诚敬,是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孔子叹之如此。”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向孔子问禘祭的学说。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学说的人治理天下,就好像看这个一样容易吧!”他一边说,一边指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名家注解朱熹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褅。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褅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又曰:“盖知缔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张居正注:“幽明只是一理,神人本无二道,幽而知所以事神,则明而治人,亦何难之有哉!然非先王不能作,亦非圣人不能知,如或人者,何足以语此,此孔子所以不轻告之也。”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时,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若天子一身,为天地宗庙百神之主,尤不可不致其诚。所以古之帝王,郊庙之祭,必躬必亲,致斋之日,或存或著,然后郊则天神恪,庙则人鬼享,而实受其福也。承大祭者,宜致谨焉。”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问孔子说:“俗话说‘与其讨好于房屋西南角的远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能这样。如果违逆天理得罪于天,什么样的祈祷都没用了。”

猜你喜欢
  序·何休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覇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晏婴
  天志下第二十八·墨子
  浮邱子卷十·汤鹏
  卷三○·邱濬
  卷三十四·孙瑴
  卷十二·吴澄
  明法解第六十七·管仲
  左传折诸卷五·张尚瑗
  第1章 曲礼上·戴圣
  卷之三·邵经邦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宗喀巴
  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第二 三 四届征信录序·太虚
  从香港的感想说到香港的佛教·太虚
  卷九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胡用和·隋树森

    胡用和,天门山(在浙江奉化县境)人。由元入明,其生平不详 套数 【南吕】一枝花 隐居 左右依两壁山,横竖盖三间屋。高低田五六亩,周围柳数十株。活计萧疏,偏容俺闲人物。两般儿亲自取:不用买江上风生,谁要请

  • 才调集卷八·韦縠

    (唐)韦縠 撰○罗隐【十七首】偶怀白丁攘臂犯长安翠辇苍黄路屈盘丹凤有怀云外远玉龙无主渡头寒静思贵族谋身易危觉文皇创业难不将不侯何计是钓鱼船上泪阑干桃花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敧宋玉

  • 新催妆曲·徐志摩

    一新娘,你为什么紧锁你的眉尖, (听掌声如春雷吼, 鼓乐暴雨似的流!)在缤纷的花雨中步慵慵的向前: (向前,向前, 到礼台边, 见新郎面!)莫非这嘉礼惊醒了你的忧愁: 一针针的忧愁, 你的芳心刺透, 逼迫你热泪流,——

  • 卷一·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一嘉善曹庭栋编庆湖集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恵王后之族孙气宇雄爽面鐡色喜谭当世事可否不稍假借愽学彊记工语言尤善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檃括皆为新奇自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隠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元祐

  • 卷一百七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七十四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一作欹】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飇吹【一本无此二句却添南

  • 列传第五十·刘昫

    ○尹思贞 李杰 解琬 毕构 苏珦 子晋 郑惟忠  王志愔卢从愿李朝隐 裴漼 从祖弟宽王丘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也。弱冠明经举,补隆州参军。时晋安县有豪族蒲氏,纵横不法,前后官吏莫能制。州司令思贞推按,发其奸赃万计,竟

  • 卷四·浦起龙

    钦定四库全书史通通释卷四     无锡浦起龙撰内篇论赞【第九○论谓篇末论辞赞谓论後韵语】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谷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旧作讃】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夀曰

  • 卷十·郑方坤

    ●钦定四库全书经稗卷十兖州府知府郑方坤撰○三礼五祀钱升岩曰五祀之名杂见礼记周礼仪礼诸书皆无定称月令为户灶中溜门行而无司命泰厉祭法多司命泰厉而不及户灶左传家语又以重该修熙黎勾龙为五官白虎通诸书又以井易行

  • 四如讲稿卷五·黄仲元

    宋 黄仲元 撰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簭人三易同】周官作于周公毕竟是时三易俱存用则参而用之古者三人占则従二人之言也杜子春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郑易赞云夏曰连山殷

  • 地员第五十八·管仲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渎田悉徙,五种无不宜,其立后而手实。其木宜蚖、菕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其水仓,其民强。赤垆,历强肥,五种无不宜。其麻白,其

  • ·生之谓性··王守仁

    黄修易·录黄修易,字勉叔。余者不详。【原文】黄勉叔问: “心无恶念时, 此心空空荡荡的, 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

  • (十一)朱子之圣人难为论·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言宇宙之仁与神。在此大仁至神之造化中,而有人物生生。人则得气最灵,其间乃有圣人出,上合天德,法乎天地之大仁至神而参赞宇宙之造化。濂溪有言: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此为理学家之最大宗旨与最大目标,亦可谓理学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佚名

    【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

  • 十八性品第三·佚名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菩萨摩诃萨方便正观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坚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虚妄无所有。从忆想分别起。眼性无有决定相。虚空性是眼性。

  • 杂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五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

  • 佛说四无所畏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汝等谛听。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四无所畏。于大众中。转大法轮。如师子吼。自在无畏。时诸苾刍。闻是语

  • 乐邦文类卷第一(并序)·宗晓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乾道中德寿宫亲洒宸毫。大书莲社二字。赐防御使浙西路总管张[揙-戶+(今-一)]。龙骧凤翥八法俱全。真希世河洛之瑞也。窃惟高宗皇帝。以唐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脱屣万乘。退藏之暇。游心内

  • 秦献记·章太炎

    《秦献记》,发表在1914年3月出版的《雅言》杂志第六期。这篇文章论述了秦王朝对知识分子和学术文化的政策,也谈到了秦代学术文化的部分成就。作者赞扬了秦始皇的“焚书”,提出“不燔六艺,不足以尊新王”,矛头指向孔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