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二章经

后汉西域沙门迦叶摩腾共法兰译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

  佛言。辞亲出家为道。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

  佛言。除须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为真。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犹水归海。自成深广矣。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也。

  佛言。人愚吾以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有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实礼如之乎。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过必灭己也。

  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睹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若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有沙门问佛。以何缘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无形。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

  佛言。何者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与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恶行灭内清净无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见之萌。得无不知无不见无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乎。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者。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跃。以布覆上众生照临亦无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内。五盖覆外。终不见道。要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在。学道见谛愚痴都灭。得无不见。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谛道。不忽须臾也。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执心如此得道疾矣。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无量。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为无。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熏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华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

  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佛言。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锒铛。牢狱有原赦。妻子情欲虽有虎口之祸。己犹甘心投焉。其罪无赦。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无能为道者。

  佛言。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犹愚贪执炬自烧其手也。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斯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逾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

  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

  佛告诸沙门。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视。慎无与言。若与言者。敕心正行。曰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为妹。幼者子。敬之以礼。意殊当谛惟观。自头至足自视内。彼身何有。唯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矣。

  佛言。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火。火来已却。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

  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佛谓之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斯须即死。佛言。世俗倒见。如斯痴人。

  有淫童女与彼男誓。至期不来而自悔曰。欲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即尔而不生。佛行道闻之谓沙门曰。记之。此迦叶佛偈。流在俗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佛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被钾操兵出门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斗而死。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

  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阿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诸音普悲。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弃去垢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佛言。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

  佛言。夫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情完具难。六情已具生中国难。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佛言。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

  佛言。人为道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

  佛言。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

  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

  佛言。吾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砾石。视[疊*毛]素之好。如弊帛。

    四十二章经

猜你喜欢
  覆英国三真社书·太虚
  佛教之新认识·太虚
  卷一百一·佚名
  卷十三·佚名
  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下(入藏录)·圆照
  卷第二十四·昙噩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慧林圆照本禅师·惠洪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五·佚名
  卷七十八(鸠摩罗什译)·佚名
  答王寂照问(六则)·太虚
  卷二十二·彭绍升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第二次研究会·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432 ·佚名

    徐锐 妙相寺方丈 脚力无穷为好山,直须勾引到禅关。 柳堤雪后摇金缕,竹径风前弄翠环。 宦业始知红叶落,清游终羡白云闲。 此来不见文殊面,多谢岩花慰我颜。 徐瑞 壁侍者来访作此赠之 俗论行地

  • 高宗本纪·刘昫

    高宗本纪(上)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名治,是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文德顺圣长孙皇后。贞观二年(628)六月,出生在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幼而聪慧,端庄安详,

  • 耶律曷鲁传·脱脱

    耶律曷鲁,字控温,又字洪隐,迭剌部人。祖父匣马葛,简宪皇帝之兄。父偶思,在遥辇时任本部夷离堇,曷鲁乃是他的长子。曷鲁生性朴实厚道。幼年时,与太祖交游,伯父释鲁觉得他们奇异不凡,说:“光大我们家族的,必定是这两个孩子。”太祖

  • 卷三百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三十八八旗大臣年表二十九直省大臣年表十办事参赞领队大臣<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三十八>

  • 二十四年·佚名

    (辛卯)二十四年大明萬曆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戊戌,政府、六曹東西班二品以上、政院、玉堂問安,入啓,答曰:「知道。」○正言李尙吉啓曰:「臣伏見,近日以都堂闕參之故,臺諫相繼遞免。臣前任刑曹佐郞時,再經合坐,未爲參謁。臣名雖

  • 卷三十一·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三十一明 孙防 编孝经内事图贲居子曰古人之学图居左书居右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书为经而图为纬也互相质也纬书之有图惟易次则春秋盖皆有仪物可记列耳孝经无仪物安得有图盖天象非图莫着而终以其

  • 大雲初分善方便健度第二十一·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入世间方便法门。惟愿如来。广分别说。佛言:善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生王入法门。毕竟多方便入法信心入法门。师子神通法门。世界非世界法门。时一入法门善不

  • 念佛与修菩萨行·太虚

    ──十九年冬在宝慈佛学社讲──贵社诸居士已于佛法生深信心,故成立此社,且已组念佛会,修念佛之行等。信心之起,非凭空起,当然已闻法看经,得有了解,故生信心而念佛,且由信心生愿而起行。今已有信解行愿,由此精进修习,即能转迷成

  • 宗镜录卷第二十八·延寿

    夫宗镜缘起自在法门。皆谈如理实德。法如是故。非约变化对治权巧。所说。一一法皆得全力。非是分力。尽为法界体。各住真如位。如大宝积经云。若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故知不归

  • 法华义疏卷第九·吉藏

    都干缘沙门 素庆 谨志法华义疏卷第九胡吉藏撰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宿世因缘说中有二段。第一正为说法。此文已竟。今是第二次为授记。以闻法悟解行与佛应故授佛记。文凡有二。初授五百弟子记为一品。次授学无学人记为

  • 摄大乘论释 第七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七卷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彼入因果分第五论曰。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谓

  • 卷第四(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四(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一分之三不定法佛在舍卫城。尔时跋难陀。常出入一居士家。晨朝著衣持钵往到其舍。敷尼师檀与居士妇独屏处坐。说淫欲粗恶语。时毗舍佉鹿子母。闻跋难陀与居士妇独

  • 迦叶结经·佚名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世尊灭度未久。诸罗汉等悉会共议。未集经藏法律诸议。各心念言。吾等所作已办。越尘劳山枯竭爱河。一切智日佛。天中天眼忽不见。吾等患厌载摄是身。今欲般泥洹即说偈曰。

  • 古今律历考·邢云路

    七十二卷。明邢云路撰。邢云路字士登,安肃(今河北徐水)人。万历进士。曾任河南佥事,陕西按察副使等职。其书详于历而略于律。只六卷讲音律,辨黄钟三寸九分之非,甚为精当,余无新意。六十六卷讲历法,从六经到明《大统历》,一一

  • 道门十规·张宇初

    明代张宇初撰。一卷。认为清静为立教之本,性命神气为内修之要。学道修道就在解决“性命”的问题,道学即性命之学,并抨击扶鸾、附体、照水、圆光诸邪说。全书十章,对道教的渊源和流派,立教本旨及应遵循的规范, 都有简

  • 守宫砂·佚名

    稗史之兴,原用助正史之不足。若忠奸贤否,英雄豪杰,绘色绘声,跳跃纸上者,为其使愚者阅之,知所以劝善而惩恶也。是书以有明武宗任用阉宦,卒至谋乱,河南一幸,几致宗社覆灭。幸李广、楚云辈出,先事预防,拨乱反正,始得转危为安。然其中

  • 雪交亭正气录·高宇泰

    高宇泰著。该书为专记明清更替之际死难人物的传记汇编,高宇泰,历经坎坷磨难,念念不忘明朝,宁做遗民、忠臣义士。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为了歌颂忠臣、鞭笞降臣,编纂了《雪交亭正气录》一书。 这是一部用血与泪写成的书。

  • 诗疑辨证·黄中松

    六卷,清黄中松著。此书主于考订名物,折衷各家的是非,故以《辨证》名。全书考证伪谬,校定异同,多有根据,是一部留心考据的著作。亦偶有漏误疏略,如论梁山,疑梁山在晋地,用胡渭的雍州有二梁山之说,而不知乾州的梁山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