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子正蒙注卷八

乐器篇

  此篇释《诗》《书》之义。而先之以《乐》,《乐》与《诗》相为体用者也。

  乐器有相,周、召之治与!

  相,韦表糠里。《记》曰“治乱以相”,相之音菀而不宣,所以节音之杂乱,周、召之治还醇止乱之道。

  其有雅,太公之志乎!

  雅,柷类,以木为桶,中有椎,击之。《记》曰“讯疾以雅”,促乐使疾也,功以速成而定,故曰“太公之志”。

  雅者正也,直己而行正也,故讯疾蹈厉者,太公之事邪!

  敬胜怠,义胜欲,正己而正人,以伐无道,事不得缓。

  《诗》亦有《雅》,亦正言而直歌之,无隐讽谲谏之巧也。

  正《雅》直言功德,变《雅》正言得失,异于风之隐谲,故谓之《雅》,与乐器之雅同义。即此以明《诗》《乐》之理一。

  《象武》,武王初有天下,象文王武功之舞,歌《维清》以奏之。自注:成童舞之

  戡黎伐崇,文王之武功。

  《大武》,武王没,嗣王象武王之功之舞,歌《武》以奏之。自注:冠者舞酌,周公没,嗣王以武功之成由周公,告其成于宗庙之歌也。自注:十三舞焉

  “酌”,《礼记》作“勺”。此明《诗》《乐》之合一以象功。学者学《诗》则学乐,兴与成,始终同其条理。惟其兴发志意于先王之盛德大业,则动静交养,以墒于四支,发于事业,蔑不成矣。

  兴己之善,观人之志,群而思无邪,怨而止礼义,入可事亲,出可事君。但言君父,举其重者也。

  奋发于为善而通天下之志,群而贞,怨而节,尽己与人之道,尽于是矣。事父事君以此,可以寡过,推以行之,天下无非中正和平之节,故不可以不学。

  志至诗至,有象必可名,有名斯有体,故礼亦至焉。

  象,心有其成事之象也。礼,见于事而成法则也。诗以言达志,礼以实副名,故学诗可以正志,可以立体。

  幽赞天地之道,非圣人而能哉!

  凡有其理而未形,待人而明之者,皆幽也。圣人知化之有神,存乎变合而化可显,故能助天地而终其用。

  诗人谓“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赞育之一端也。

  天能生之,地能成之,而斟酌饱满以全二气之粹美者,人之能也。穑有可丰美之道而未尽昭著,后稷因天之能,尽地之利,以人能合而成之,凡圣人所以用天地之神而化其已成之质,使充实光辉,皆若此。

  礼矫实求称,或文或质,居物后而不可常也。

  实,情也,情不足则益之以文,情有余则存之以质。物亦实也,情已动而事且成,乃因时因事而损益之,在情事之后,矫之正也。文质各矫其偏,故不可常。

  他人才未美,故绚饰之以文;庄姜才甚美,乃更绚饰之用质素。

  质已成之后,礼因损益之以致美,无一定之绚在才质之先也。此明因才节宣之道存乎礼,故有其质者,不可不学礼以善其后。

  下文“绘事后素”,素谓其材,字虽同而义施各异,故设色之工,材黄白者必绘以青赤,材赤黑必绘以粉素。

  绘非异色,则文不足以宣,故礼以人之情而著其美,酌情事之异而损有余、补不足也。敔接:此章注义,亦就张子之意而通之

  “陟降庭止”,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在帝左右”,所谓欲及时者与!

  作而有为,上也,陟也;退而自省,下也,降也;一陟一降,皆有天理之明明赫赫者临之于庭,则动静无恒而一于正道。不执一,则存省愈严,陟降一心,德业一致,此朝乾夕惕、存神尽性之密用,作圣之功于斯至矣。

  《江沱》之媵以类行而欲丧朋,故无怨;嫡以类行而不能丧其朋,故不以媵备数。

  类者,贵贱之分,朋,私心也。媵安于卑贱之类而忘己私,嫡处于尊贵而恃其类,怀私以不能容物,此得朋丧朋之异,公私之分也。

  卒能自悔,得安贞之吉,乃终有庆而其啸也歌。

  自悔,则能丧其私而先迷后得矣。坤之为德,以厚载有容为美,而私心间之,则吝而骄;惟去私以广容,而后能承天以利正,妇道也,臣道也,下学逊志,遏欲以存理之始功也。

  采枲耳,议酒食,女子所以奉宾祭、厚君亲者足矣;又思酌使臣之劳,推及求贤审官,王季、文王之心,岂是过与!

  此引伸毛《传》之旨而广言之。尽仁孝以为本,而推以爱贤任官,王季、文王之德也;后妃以顺承之,则乾、坤合德矣。

  《甘棠》初能使民不忍去,中能使民不忍伤,卒能使民知心敬而不渎之以拜,

  以拜为致敬之辞,于义未安。

  非善教寝明,能取是于民哉!

  由善教,故仁声作。

  “振振”,劝使勉也;“归哉归哉”,序其情也。

  先劝君子急公而后望其归,发乎情,止乎礼义。

  “卷耳”,念臣下小劳则思小饮之,

  兕觥。

  大劳则思大饮之,

  金罍。

  甚则知其怨苦嘘叹。妇人能此,则阴诐私谒害政之心,知其无也。

  一于正则不邪。

  “绸直如发”,贫者紒纵无余,顺其发而直韬之尔。

  纵以帛敛发而作紒,古者紒不露发,帛有余,则斜缠绕之,帛不足,则裁直条如其发之长而直韬之,此言俭而不失其容也。

  《蓼萧》《棠华》“有誉处兮”,皆谓君接己温厚,则下情得伸,谗毁不入而美名可保也。

  处,谓居之安也。谗毁之人,皆由君有刻薄疑忌之心;君仁臣忠,无所容其间矣。

  《商颂》“顾予烝尝,汤孙之将”,言祖考来顾以助汤孙也。

  祭者,子孙之心,然必时和年丰,天人胥洽,而后礼备;而孝思可伸,则在祖考之佑助也。古者以祭成为大福。敔按:引此亦与“陟降庭止,在帝左右”之意相通

  “鄂不韡韡”,兄弟之见,不致文于初,本诸诚也。

  鄂,花萼;不,音跗;花承蒂小茎也。花方含蕊,文未著,而韡韡之生意在中,兴兄弟之好一本诸诚,非徒尚文。

  《采苓》之诗,舍旃则无然,为言则求所得,所誉必有所试,厚之至也。

  舍旃,毁之令斥也;无然,无毁也;为言,扬其美也;求所得,察其何所得当于道。誉必试也,毁则无誉,必试而谓之厚者,人之刻薄贼恩,喜怒自任,非其本心;惟轻信人言而不自求诸心,能不因人为毁誉,则好恶从心而伤害于物者多矣。

  简,略也,无所难也,甚则不恭焉。

  难,去声。于物无所难,以为不足较也。

  贤者仕禄,非迫于饥寒,不恭莫甚焉。

  孔子为委吏乘田,免于饥寒则去之。此伶官非以贫故,而谓世不足与有为,仕于卑贱,不恭之甚矣。

  “简兮简兮”,虽刺时君不用,然为士者不能无太简之讥,故诗人陈其容色之盛,善御之强,

  推其贤以责备之。

  与夫君子由房由敖、不语其材武者异矣。

  君子阳阳,安分自得,无疾世之意,故无责焉。

  “破我斧”,“缺我斨”,言四国首乱,乌能有为,徒破缺我斧斨而已;

  四国:商、奄、管、蔡。

  周公征而安之,爱人之至也。

  谅其无能为而不穷兵致讨,念其愚而安之,周公之心,纯乎仁爱。

  《伐柯》言正当加礼于周公,取人以身也。

  屈己而后能下贤。

  其终见《书》“予小子其新逆”。

  成王终成此诗之志。

  九罭,言王见周公当大其礼命,则大人可致也。

  君臣合德则礼命自隆,大人以道致,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

  《狼跋》,美周公不失其圣,卒能感人心于和平也。

  庸人处变而不知自裁以礼,其贤者则改节降志以自贬损而免患,若郭子仪是已。圣人达于屈伸之感而贞其大常,静正而物自感,心无私累,则物我之气俱顺。人心之和平,公心之和平化之也。

  《甫田》“岁取十千”,一成之田九万亩。

  九万亩,百井也。按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甸地方八里,旁加一里为成,止六十五井,五万八千五百亩,此云“九万亩”未详。

  公取十千亩,九一之法也。

  后稷之生,当在尧舜之中年,

  舜摄政而使稷教稼穑,已强仕矣,此云“中年”,未详。

  而《诗》云“上帝不宁”,疑在尧时高辛子孙为二王后,而诗人称帝尔。

  此谓上帝为天子之称,疑者,未定之辞。实则稷盖帝挚之子,生于诸侯废挚、尧即位之初。挚,尧兄也,兄废弟立,未尝改姓易服,不得称“二王后”。此说未安。

  《唐棣》,枝类棘枝,随节屈曲,

  未详。

  其华一偏一反,

  向外生者偏,内出者反。

  左右相矫,因得全体均正。偏,喻管、蔡失道,反,喻周公诛殛。言我岂不思兄弟之爱,以权宜合义,主在远者尔。

  所系者家国之大。

  唐棣本文王之诗,

  以“唐棣”为“棠棣”,又云“文王作”,盖误。

  此一章周公制作,序己情而加之,

  谓周公增此一章。

  仲尼以不必常存而去之。

  汉注合上“可与共学”为一章,以偏反之反为反经合权之比,而张子因之,义多未顺。张子之学主于心得,于博学详说之功多所简忽,若此类是也。

  日出而阴升自西,日迎而会之,雨之候也,

  日自东而西,微雨自西而东,与日柑会合,阴阳和则雨。

  喻昏姻之得礼者也;

  阳迎阴,男下女,以崇廉节也。

  日西矣而阴生于东,

  日已去而阴逐其后,日无会阴之心,阴强奔随之,雨终不成。

  喻昏姻之失道者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正而和也;“螮蝀在东,则人莫敢指”,不正之气也。张子此说为长。朱子谓虹蜺天之淫气,不知微雨漾日光而成虹,人见之然尔,非实有虹也。言虹饮于井者,野人之说。

  鹤鸣而子和,言出之善者与!

  善则物必应。

  鹤鸣鱼潜,畏声闻之不臧者与!

  鹤鸣而声闻于天,鱼潜而或在渚,不善则不可掩也。故必善其鸣而慎其潜,乃以得臧。取喻同而义异,《易》以言好仁之益,《诗》以示恶不仁之警。

  “歍彼晨风,郁彼北林”,晨风虽鸷击之鸟,犹时得退而依深林而止也。

  兴劳人之不得息。

  《渐渐之石》言“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豕之负涂曳泥,其常性也;今豕足皆白,众与涉波而去,水患之多为可知也。

  水患多则征人劳。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犹“王天下有三重焉”,言也,动也,行也。

  君子所贵乎道,求之身而已;言、行、动皆本诸身之道,立其本而中和致,乃可以制礼作乐。若读数文章稽于众,习之者能赞之,犹笾豆之事,任之有司可也。故道以反经为大。

  耇造德降,则民诚和而凤可致;故鸣鸟闻,所以为和气之应也。“诚”,当作“諴”

  天地人物之气,其原一也。民和则天和不干,天和则物效其和,德施普降,和气达于万民,而物应之不爽矣。

  九畴次叙:民资以生,莫先天材,故首曰五行;

  畴,事也;九事皆帝王临民之大法。五行者,非天化之止于此,亦非天之秩分五者而不相为通,特以民生所资,厚生利用,需此五者,故炎上、润下、曲直、从革、稼穑及五味,皆就人所资用者言之。五行,天产之才以养民,而善用之者君道也;五事,天命之性以明民,而善用之者君德也;皆切乎民事而言,故曰范,曰畴。汉以后儒者不察,杂引术数家言,分配支离,皆不明于《洪范》之旨;而医卜星命之流,因缘附会以生克休王之鄙说。张子决言其为资生之材以辟邪说,韪矣。

  君天下必先正己,故次五事;

  正己而后可正人,践形尽性,所以正己。

  己正然后邦得而治,故次八政;

  八政以节宣五行而立为常典。

  政不时举必昏,故次五纪;

  合于天乃顺于人。

  五纪明然后时措得中,故次建皇极;

  极建则随时以处中。

  求大中不可不知权,故次三德;

  刚柔正直,各适其宜,权也。

  权必有疑,故次稽疑;循常而行,人谋定则可不待卜筮,行权有疑,而后决之以鬼谋。

  可征然后疑决,故次庶征;卜筮隐而天象显。

  福极征,然后可不劳而治,故九以向劝终焉。刑赏合天则大法行,而非徒恃法也。

  五为数中,故皇极处之;权过中而合义者也,故三德处六。次叙之说,亦理之一端。以洛书证之,抑有不尽然者,读者不必泥也。

  “亲亲尊尊”。周道也。

  又曰“亲亲尊贤”。周公治鲁之道。

  义虽各施,然而亲均则尊其尊,尊均则亲其亲为可矣。亲尊互酌而重者见矣。

  若亲均尊均,则齿不可以不先,此施于有亲者不疑。昭穆亦序齿之推也。

  若尊贤之等,则于亲之杀,必权而后行。贤均则以亲疏尊卑为等。

  急亲贤为尧、舜之道,亲贤,谓亲而贤者。

  然则亲之贤先得之于疏之贤者为必然。先得,急之也;谓先举而尊之。

  尧明俊德于九族而九族睦,明,显也;表而尊之,则人皆喻于为善之荣。

  章俊德于百姓而万邦协,黎民雍;九族之贤既举而后举庶士。百姓,谓百官赐族姓者。

  皋陶亦以惇叙九族、庶明励翼为迩可远之道;庶明,庶士之贤者。迩可远,谓即迩以及远。

  则九族勉敬之人固先明之,然后远者可次叙而及。周道以亲亲为本,一尧、舜之道也。

  《大学》谓“克明俊德”为自明其德,不若孔氏之注愈。

  义民,安分之良民而已;仅免于恶而不足与为善。

  俊民,俊德之民也。俊,大也;德大则所施亦大。

  官能则准牧无义民,乡党自好者,可使安于野而不可使在官。

  治昏则俊民用散。

  取小善而弃大德,昏主之所以坏风俗也;虽圣世不能无乡原,惟置而不用,则不足以贼德。

  五言乐语,歌咏五德之言也。

  乐语,所歌之文词。

  “卜不习吉”,言卜官将占,先决问人心,有疑乃卜,无疑则否。

  理显于明而故索之幽,徒乱德而已。

  “朕志无疑,人谋佥同”。故无所用卜;鬼神必依,龟筮必从。

  幽明无二理。

  故不必卜筮,玩习其吉以渎神也。

  谋已决而欲得吉占,玩神以自快而已。

  衍忒未分,有悔吝之防,此卜筮之所由作也。

  衍忒,数之过也。事非常而过于常数,为之则悔,不为则吝,故卜筮以决之。若吉凶之数适如其理,则受人之天下而不辞,蹈白刃而不避,何卜筮之有!卜筮者,所以审在己之悔吝,而非为吉凶也。

王禘篇

  此篇略释《三礼》之义,皆礼之大者,先王所以顺天之秩叙而精其义者也。张子之学以立礼为本,而言礼则辨其大而遗其细。盖大经有一定之理,而恭敬、撙节、退让之宜,则存乎人之随时以处中,而不在乎度数之察也。

  “礼不王不禘”,则知诸侯岁阙一祭为不禘明矣。

  谓夏、商春礿夏禘,即于夏季时享行大禘,诸侯不禘,则夏不祭。

  至周以祠为春,以禴为夏,宗庙岁六享,则二享四祭为六矣。

  二享:禘、祫;四祭:祠、禴、尝、烝。

  诸侯不禘,其四享与!

  四时之祭阙其一,合祫而四。周制,诸侯各以其方助祭天子,故其时不行宗庙之祭。

  夏、商诸侯,夏特一祫,《王制》谓“礿则不禘,禘则不尝”,假其名以见时祀之数尔;作《记》者不知文之害意,过矣。

  《王制》盖谓诸侯祠则不礿,礿则不尝,亦言阙一祭尔。假夏、商时享之名谓礿为禘,于文未审,恐读者不察,且疑诸侯之亦禘,害于礼矣。夏、商诸侯,夏时天子大禘之时而祫祭,非禘也。作《记》者,汉文帝博士。

  禘于夏、周当是“商”字之讹为春夏,尝于夏、商为秋冬,作《记》者交举,以二气对互而言尔。言禘以该礿,言尝以该烝,《礼记》专言禘尝者,以阴阳二气之变,故于夏秋之交相对而言,略春冬而举夏秋,要以夏、商之礼为名;若周,则禘在时享之外。

  享尝云者,享为追享朝享,禘亦其一尔。

  所自出之帝远矣,故云追享。朝享者,诸侯觐王亦有享礼,以下奉上之通词,故禘亦可云享。

  尝以配享,亦对举秋冬而言也。夏、商以禘为时祭,知追事之必在夏也。

  谓夏、商因夏之时祭而行大禘,故以与尝对举,尝言秋冬,享言春夏。

  然则夏、商天子,岁乃五享,

  谓五祭。

  禘列四祭,并祫而五也。

  以不王不禘,禘为大享,故知夏禘之外不更别行时祭。

  周改禘为禴,

  则天子享六,禘祫给二祭,于四祭外别举之。

  诸侯不禘,祫而不禘。

  又岁阙一祭,则亦四而已矣。《王制》所谓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既以禘为时祭,则祫可同时而举。自注:礿以物薄,而犆尝从旧

  祫禘云者,据夏、商而言;祫禘、祫尝、祫烝,谓随三时可并行祫祭。

  诸侯礿犆,自注:如天子禘一犆一祫,言于夏禘之时正为一祭,

  不祫也。

  特一祫而已。

  祫随秋冬行之。

  然则不王不禘,又著见于此矣。

  大禘不得言犆言祫;诸侯之言禘,非禘也,孟夏时享之名也。

  又云尝祫烝祫,则尝蒸且祫无疑矣。

  秋尝冬烝,可于一时并行,祫祭实止一祫也。

  若周制亦当阙一时之祭,则当云诸侯祠则不禴,禴则不尝。

  以夏、商之礼言,故云禘。若以周制言之,则当云祠禴,不当云礿禘;作《记》者杂用三代之文,故害于意。反复释此,所以申明不王不禘之大义。

  庶子不祭祖,自注:不止言王考而已

  大夫三庙而上,皆有祖庙祀始受命者。

  明其宗也;自注:明宗子当祭也

  庶子即为大夫,不得专立祖庙,后世乃可祖之;若宗子,则虽不为大夫,亦必祭祖。

  不祭祢,自注:以父为亲之极甚者,故又发此文

  上庶子对继祖之宗子而言,此庶子兼对继祢之宗子而言。苟为庶子,则祢且不祭,况祖乎!明其宗也。

  唯继祢之宗子乃得祭祢;庶子贵,以其牲就宗子而行事。

  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自注:此以服言,不以祭言,故又发此义

  凡庶子皆不继祖,即有继祢者,亦不为其长子斩,况继祢者虽嫡长,但继己而已,非祖祢之继,义不得伸。

  “庶子不祭殇与无后者”,注:“不祭殇者,父之庶”,注,郑氏注也。不继祢之庶子,不继己之殇。

  盖以殇未足语世数,特以己不祭祢,故不祭之。

  此释郑注,言殇非父之適孙,不足列世数。己既非继祢之宗,则殇卑贱不得祭。

  “不祭无后者,祖之庶也”,

  二句,郑氏注文。于祖为庶孙,虽于祢为適子,可以祭殇,而不可以祭诸父昆弟之无后者。

  虽无后,以其成人备世数,当祔祖以祭之,己不祭祖,故不得而祭之也。

  释郑注,言己不敢入祖庙而祭,则共其祭物而宗子主焉,己不祭也。

  “祖庶之殇则自祭之也”,

  二句郑氏注文。己为祖庶,于祢为适,则可祭己之适殇。

  言庶孙则得祭其子之殇者,以己为其祖矣,无所祔之也。

  释郑注,言庶子,祖之庶也。己之殇,己之適长殇,己为其祖者,己可祭祢为殇之祖矣。无所祔,言不须祔于己之祖庙。

  “凡所祭殇者唯適子”,郑氏注文。此適子,谓殇。

  此据《礼》天子下祭殇五,皆適子適孙之类。故知凡殇非適不得特祭,惟从祖祔食。

  释郑注,言必有承祖世爵之贵乃特祭之,其他则难世数,必祔食乃祭。

  “无后者,谓诸父昆弟”,

  郑氏注文。

  殇与无后者如祖庙在小宗之家,祭之如在大宗。自注:见《曾子问》注

  此引伸郑注而言。祖庙在小宗之家,谓大夫更立祖庙别为一宗者。如在大宗,即祔于小宗家之庙,不必合于大宗,从祖而已。

  殷而上七庙,自祖考而下五,并远庙为祧者二,

  据《王制》而言。

  无不迁之太祖庙。至周有不毁之祖,

  谓后稷。

  则三昭三穆,四为亲庙,二为文、武二世室,并始祖而七。

  谓周之亲庙止于四世,五世则祧。

  诸侯无二祧,

  谓世室。

  故五。

  四亲庙,与始封之君而五。

  大夫无不迁之祖,则一昭一穆,

  父与王父。

  与祖考而三,

  祖考,谓曾祖。大夫不世官,祀之三世而止。

  故以祖考通谓为太祖。

  名为太祖,实祖考也;以西向之尊,故称太祖。

  若祫,则请于其君,并高祖干祫之。自注:干祫之,不当祫而特祫之也

  并,合也;干,求也。大夫不得合祭,贵大夫请于君而得行合食之礼。

  孔注“王制谓周制”,亦粗及之而不详尔。

  孔注,孔颖达疏。《王制》所云,非周制也。天子诸侯亲庙各四,所谓五世而斩也。然二昭二穆必于四世,胡氏谓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皆为一世,则有兄弟踵立,如齐桓公四子皆为君,则不得祀其祖;且兄弟为昭穆而昭穆乱,其说非也。人君无子,则早立继嗣,必以其昭穆,其未立者,非如汉之冲、质,君道未成,则自私而轻宗庙,当以无后祔食之例祔于祖庙,而不入世数。可知虽天子诸侯无后,亦不得特立庙也。

  “铺筵设同几”,疑左右几一云。

  享祖考以妣合食则设同几。言同者,以别于左右各一几也。疑者,释其疑之谓。

  交鬼神异于人,故夫妇而同几。

  人道则夫妇有别,交祖考者以神道,神则阴阳合德而资生,孝子慈孙以其精意感神于漠,即己之志气而神在焉。己为考妣合一之身,不得有阴阳男女之异,鬼神无嫌,不必别也。

  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

  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也。一神而求之多方,神无定在也。夫妇同几而不嫌于同,一神两求而不嫌于异,知分合聚散之理,然后知礼之精义而入神。

  祭社稷五祀百神者,以百神之功报天之德尔。

  百神,皆天之神所分著者也,随所著而报之。天德无方体,唯天子飨帝然。抑分而使人各效其报,以不忘资始之德。

  故以天事鬼神,事之至也,理之尽也。

  事鬼神而归本于天,乃穷理以尽人事之至。淫祀者以鬼事鬼,不当于礼,其黩甚矣。

  “天子因生以赐姓,诸侯以字为谥”当是“氏”字之讹,盖以尊统上、卑统下之义。

  天子赐诸侯之姓,推原其所自生,故鲁、卫同于姬,齐、纪同于姜,本所自出之帝,统于一尊,所以尊诸侯而上之。诸侯赐大夫之氏,因王父之字为氏,不得上统于始祖,分族命氏,以明其所自出之卑。君臣之分,于斯著矣。

  “天子因生以赐姓”,难以命于下之人,亦尊统上之道也。

  下之人,同姓之大夫也。天子命其大夫之氏,亦必分而各使为氏,与侯国同。天子之大夫视侯,然唯诸侯则因生赐姓,而大夫否,尊统于上不得及下也。子男虽卑,君道也;天子之大夫虽贵,臣道也。

  此章旧分为二,今合之。

  据《玉藻》,疑天子听朔于明堂,诸侯则于太庙,就藏朔之处告祖而行。

  听朔,颁朔也。诸侯奉朔藏于太庙,每月告祖而行。胡氏曰:“月,王月也。王者赞天敷治,自己制之,诸侯不敢自专,待命于尊亲。”

  受命祖庙,作龟祢宫,次序之宜。

  此师行之礼,受命宜于尊者,卜吉宜于亲者。

  公之士及大夫之众臣为“众臣”,公之卿大夫、卿大夫之室老及家邑之士为“贵臣”。

  公之士,公之众有司也;大夫之众臣仕于大夫为群有司,非室老,又非宰邑者也。卿、大夫,公之贵臣;室老、邑宰,大夫之贵臣。

  上言“公士”,所以别士于公者也;

  此释丧礼之文。别士于公,与士于家者也。士于家,更不在公室众臣之列,愈贱而服愈降。

  下言“室老士”,所以别士于家者也。

  别士于家者,于公之士也,公之士不为大夫服。

  众臣杖不以杖即位,疑义与庶子同。

  分卑则不得伸其哀。

  “適士”,疑诸侯荐于天子之士及王朝爵命之通名。

  诸侯所荐,仕于天子而受三命为士者,与诸侯之士有功而王命之者,皆曰適士。適士,对庶士之称。

  盖三命方受位天子之朝,于王朝有班位。

  一命再命受职受服者,疑官长自辟除,未有位于王朝,故谓之“官师”而已。

  官长,六官之长,诸侯自命者亦如之。

  “小事则专达”,盖得自达于其君,不俟闻于长者,礼所谓“达官”者也。

  引《周礼》以证《礼记》达官之义。

  所谓“达官之长”者,得自达之长也;

  官皆统于六官为之长,而达官又各有长,如今制钦天监行人司遥属礼部,而监正司正又为之长。

  所谓“官师”者,次其长者也。然则达官之长必三命而上者,官师则中士而再命者,庶士则一命为可知。

  《周礼》“小事则专达”,天子之官也。诸侯亦有达官之长,故以《周礼》推之,知其亦有专达之官,而有长有贰,长上士,贰则中、下士,故达官之长,于诸侯为贵臣。

  “赐官”,使臣其属也。自注:若卿大夫以室老士为贵臣,未赐官则不得臣其士也

  明非但诸侯得有其臣,卿大夫既赐官,亦得臣其室老士。

  祖庙未毁,教于公宫。

  女子许嫁,教之三月。

  则知诸侯于有服族人亦引而亲之,如家人焉。

  女子既然,则男子可知。诸侯绝期,而云有服者,以士礼推之,五世内服属也。

  “下而饮”者,不胜者自下堂而受饮也。其争也,争为谦让而已。

  自安于不能,让道也。

  君子之射,以中为胜,不必以贯革为胜。侯以布,鹄以革,其不贯革而坠于地者,中鹄为可知矣。

  鹄,栖皮于布,侯之中也。布易贯,革难贯,至革而坠,中可知矣。

  此“为力不同科”之一也。

  有力则贯,无力则否,先王因材取人而不求备,于《射礼》见其一。

  “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伤,哭也。

  畏、厌、溺可伤尤甚,故特致哀死者,

  畏,兵死;厌,木石厌死;溺,没水死。

  不吊生者以异之。

  虽知生亦不吊,盖哀致于死者,则不暇及于生者。而致其亲之死于畏、厌、溺,则不孝慈矣,虽与相知,绝之可也。为君父战而死者,非畏也,不在不吊之科。

  且“如何不淑”之词,无所施焉。

  有故而死,无容问之。此旧注文,申释之以明情与文之必称。

  “博依善依”,永而歌乐之也;

  习其音调也。

  “杂服”,杂习于制数服近之文也。

  近,犹习也。音调文仪,非礼乐之至,然器由道设,舍器而无以见道。

  《春秋》大要,天子之事也。

  大要,谓褒贬寓刑赏之权。

  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胡氏之说备矣。

  “苗而不秀者”与下“不足畏也”为一说。

  一说,犹言一章。

张子正蒙注卷八终

猜你喜欢
  厚黑丛话卷三·李宗吾
  卷五十五【起定公五年尽九年】·杜预
  卷一百三十五·陈祥道
  耕樵问答·颜钧
  第三章 10·辜鸿铭
  卷四·项安世
  卷三十九·江永
  卷三十·范处义
  卷七·叶梦得
  卷七·李光地
  (十)朱子论宇宙之神·钱穆
  卷八·佚名
  指月录卷之八·瞿汝稷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二·神会
  研究佛学之目的及方法·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咏物四句·冯梦龙

    [风]情哥郎好像狂风吹到阿奴前。揭袄牵裙弗避介点嫌。姐道我郎呀。你道无影无踪个样事务看弗见捉弗着也防备别人听得子。我只是关紧子房门弗听你缠。又结识私情好像风。只为你南北东西再来里惯撮空。姐道郎呀。你侬九

  • 第一齣~第十齣·汤显祖

    第一齣 标引【渔家傲】〔末上〕乌兔天边纔打照。仙翁海上驴儿叫。一霎蟠桃花绽了。犹难道。仙花也要閒人扫。一枕馀甜昏又晓。凭谁拨转通天窍。白日■〈歹坐〉西还是早。回头笑。忙忙过了邯郸道。何仙姑独游花下。吕

  • 卷二十四·方回

    <集部,总集类,瀛奎律髓>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二十四    元 方回 编送别类 送行之诗有不必皆悲者别则其情必悲此类中有送诗有别诗当观轻重又送人之官言及风土者已於风土类中收之间亦见此不可以一律拘也五言

  • 卷一百八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八十四画类五言古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圗  【唐】李 白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潨云汉来闻君冩真圗岛屿备萦廻石黛刷幽草层青泽古苔幽缄傥相传何

  • 东都事略卷四十二·王称

    列传二十五  髙琼家世燕人也父干徙居亳州之蒙城琼少时在外寝一夕父往视之若见有金甲而侍其侧者父异之及长以材勇事太宗于濳邸即位以爲御龙直指挥使从征太原命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及征幽蓟太宗倍道还京师留琼与军中鼓

  • 卷二十·六朝(北齐、周)·蒋一葵

    【齐神武欢】 〔小字贺六浑。累世北边,故其俗遂同鲜卑。魏永熙初,授天柱大将军。文襄澄,欢长子。文宣洋,欢第二子也。〕 神武尝宴群臣,酒酣,各令歌乐,武卫斛律丰乐歌云:“朝亦饮酒醉,暮亦饮酒醉。日日饮

  •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十五卷 元·缪荃孙

    茅山元符万宁宫碑拓本高三尺,广一尺七寸,正书十四行,行三十三字,字径八分。夫易从之事,人犹以为难,而况难涉之事者乎?至正十年,三清宝阁庆成,有徒弟玄微文立崇正法师,元符万宁宫提点储得仪,睹星门三座,不堪撑住,诚为缺典,乃发弘誓愿

  • 史记集解卷八十八·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八十八防恬列传第二十八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防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防骜为秦将伐韩取成臯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防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防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

  • 卷一百二十八·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索隐龟策传有録无书褚先生所补其

  • 思辨録辑要卷十三·陆世仪

    治平类设官分职所以为民极也故官制清则民志定周制在天下惟公侯伯子男在一国惟卿大夫士而已自秦罢侯置守分爵二十级而汉唐宋因之愈棼愈乱其制有爵有职官有加官又有散阶勲爵或一官而兼数术或一事而设数官或古贵而今卑或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本)·窥基

    沙门基撰经。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赞曰。第五圣德难思众。文有三。一标类举数。二叹德。三列名。此初也。梵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略云菩萨摩诃萨。菩萨修行略有二门。一自利大智为首。二利他大悲为先。菩提觉义智所求果。

  • 卷第十一·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十一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十三僧伽伐尸沙法摄颂曰。泄触鄙供媒  小房大寺谤片似破僧事  随从污慢语故泄精学处第一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具寿邬陀夷常所作事。若在聚

  • 卷之五·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五 第十三世祖 迦毗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后於马鸣尊者得法。造无我论一百偈。此论至处。无魔不摧。 显王乙未四十三年。 第十三世祖迦毗摩罗尊者嗣宗统(五十八年)。 丙

  • 卷第十一·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十一嗣法门人今辩重编杂着楞严宗趣论宗也者极乎道之所究也。趣也者正乎道之所归也。匪宗则趣无所示。匪趣则宗无所造。故宗以宗乎趣者也。趣以趣乎宗者也。以祖意教意而言。则祖宗也教趣也。然祖

  • 东溪试茶录·宋子安

    宋代茶书,宋子安撰,1卷,今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二、《通考·经籍考》卷四五均著录为朱子安撰,实误。清末王先谦寓目的旧抄本和四部丛刊本《晁志》均作宋子安,《皕宋楼藏书志》卷五三著录的宋刊本和百川学海本

  • 辨法法性论·佚名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论著。弥勒著,纳措茨程嘉哇与噶哇多杰合译。是解释唯识见的一部论著。世亲论师作注。

  • 善乐长者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为善乐长者说清净眼秘密大神咒,治其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