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思辨録辑要卷十三

治平类

设官分职所以为民极也故官制清则民志定周制在天下惟公侯伯子男在一国惟卿大夫士而已自秦罢侯置守分爵二十级而汉唐宋因之愈棼愈乱其制有爵有职官有加官又有散阶勲爵或一官而兼数术或一事而设数官或古贵而今卑或古卑而今贵名目混淆等第杂乱欲居官者顾名思义难矣于以治民不亦谬哉故愚谓治天下断自清官制始

三代以官为治事之司故其制简而清后世以官为赏人之物故其制繁而乱

勲阶之制始于唐歴代因之夫既有品级又有勲阶不繁而益繁乎且古制卿大夫士至明始一以大夫为称而但以荣禄光禄资善资政为次第亦何所分别甚有大夫与卿同称者如资徳大夫正治上卿之类盖因循于唐宋之旧而不知取法于三代也

九品之制竟以上卿亚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别之似觉清楚

三公三孤古所谓论道经邦贰公弘化者也记曰天子无职三公无官参职天子何官之称盖非特参职天子直尊于天子矣故其称曰师曰傅曰保皆尊于天子之称也惟周召之伦足以当之无则寜缺故曰官不必备惟其人周召之以公孤兼宰相以公孤宰相非周召不可也后世不务得周召其人而概以公孤为兼官驯至唐宋或以之加武臣或以之加寺宦或以之加亲王子弟名实之乖遂至大坏先王之意荒矣愚谓师傅等官多属空名似不必设之独所谓国子监者是诚首善之地而老更又所当敬礼者也当慎择其人即以师傅之礼尊之北面受教隆之以礼而不烦之以事重之以道而不授之以权即古公孤之遗意而善用之是亦治古变通之法也后世公孤既徒设空名不征实用愚故欲以管窥蠡测之见存诸私记焉

语曰人主之职在论相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自古及今未有宰相不得其人而天下治者自明初不许设丞相心窃疑之及歴考古今周礼无宰相之官自秦始制丞相尧之于舜舜之于禹信之専任之久盖将禅之也家天下以后此任未可専寄汉承秦制始设丞相旋改三公唐宋以来其名不一或称尚书令或称中书令或称仆射或称平章或称同三品或称大学士虽皆宰相之职然大约皆二三并任不独任且皆兼官非専官其専官而独任者在汉则曹操在魏则司马师昭又有黄钺大将军大丞相诸大将军之类皆为専官独任未尝授人惟宋齐梁陈隋诸臣将受禅则居之此外惟桓温王敦侯景则知丞相之职其不可専官独任亦较然矣按周礼六官之外无官则宰相舎六官又谁相乎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六相即六官也周礼天官谓之冢宰则既以宰与天官矣但専任恐权太重故使之同于五官后世诚能法周官之意竟以六官为六相冢宰提其衡五官襄其事而天子亲决万几于上则既无専擅之嫌亦无纷扰之患天下受置相之利而不受置相之害或者其庶几乎

国家设五军都督府其衙门及官衘品级俱尊于部院盖以兵柄不可下移畧寓天子亲操之意也然凡卫所武官一应承替袭职之事皆必达于兵部而后行则尤有犬牙相制之意盖开国之虑深矣

亲军卫之与五军府即汉之南北军也其势互相制驭不为不善但五军府都督多以勲臣为之锦衣则専以恩赉大臣子弟虽即周官庶子之意然率以不知兵之人充任缓急莫可恃矣愚意二军之将亦当间用边将中之年老者盖既以示国家优厚之恩而亦可藉其老成练达之力居中制驭两得之道也

吏部古天官冢宰之职也然古者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曰治典曰教典曰礼典曰政典曰刑典曰事典盖偏言则専一职统言则包六职犹四徳之仁兼四端统万善也今则専于选事犹一郎曹之职矣愚谓宰相可不必设而吏部则不可偏于一事也宜稍仿古冢宰之职事权虽分掌于六官而权要则独绾于冢宰庶无専权之虞亦无涣散之弊

天下之官皆选于吏部故冗杂繁乱人才不能周知不得已而用资格此吏胥之事非官长之事也试能参用古法朝廷择冢宰冢宰举五官五官各举其属外官之长及外官之僚属亦如之吏部但总其成则头绪清而人才易于器使矣吏部未知职要之法用人之效未可期也

周制地官司徒主教养万民今之户部但主户口田赋贡役经费非古制也盖古者王畿千里千里之外以封诸侯而千里之地又分采地九赋之敛其入无多故可専意教养今则海内之田赋皆属户部势不得不以教之一字聴之学校而全部専心会计矣明初止分四司而其后又分十三司十三司各分四科诚以庶务之浩繁也然古者有教有养而后世但闻取民世代升降感慨系之矣

古者成均教土司徒教民三物八刑五礼六乐皆所以齐民也汉唐以来成均教士之法犹存其名至司徒教民则名实俱亡矣孟子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以此知教民尤急于教士也为人上者可不加之意乎

礼部一王礼乐教化之所出也而有僧録道録二司何居且僧録道録不己而又有教坊司伤化甚矣其一举而厘正之乎

在昔汉有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五季有枢宻院大约皆主兵柄而权在宰相之上权臣挟震主之威者率居此任盖兵权在握则无所不为也国初亦设大都督府后以朱文正坐罪废不设寻分为五军都督府虽品秩如故而兵部阴移之其权分矣至永乐中尽归兵部五府都督不过守空名与虚数防微杜渐莫此为善有国者所当法也

伏读诸司职掌内刑部一条有曰凡籍产不得及其先坟茔此一语真王者之言与文王罪人不孥之意并美千古矣

宗人不即市宫人不即狱二语亦王政也

工部凡军器军装火器属虞衡战车属都水名义未正愚谓都水屯田可并也军器则宜另为一司

慎刑虽天子美事然愚以为慎刑莫如简法盖简则寃抑少繁则寃抑愈多欲救之而适以毙之今一刑也既有刑部又有大理又有都察院谓之三法司为太繁矣而镇抚诏狱又得参其间欲无寃抑得乎故愚以为不特镇抚可废即大理亦可废也一刑部足矣

从来帝王之家处宗族最难尊其位重其禄固亲亲之道然过于优厚不为限制宗繁费大为恵终穷亦国家莫大之忧也愚谓子孙之亲与祖宗等祖宗尚以亲尽为隆杀况于子孙而不为之差等乎有天下者宜一以古礼为准上则子孙曽玄皆以四代为次第如天子之庶子则为皇子皇子之子为皇孙以下为皇曽孙为皇玄孙其禄以渐而降至皇玄孙后则不降不可降也皇子之庶子又为王子王子之子为王孙为王曽孙为王玄孙其禄亦以渐而降至王玄孙则不降无可降也如此则不至有过重之忧亦不至有失所之患庶几情义兼至矣今试拟图如左至于禄之厚薄则君相临时斟酌可也

宗藩逓降图:皇子皇孙皇曽孙皇玄孙五世不降

王玄孙五世不降

王曽孙王玄孙五世不降

王孙王曽孙王玄孙五世不降

王子王孙王曽孙王玄孙五世不降

夏殷周皆有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及六官外此无卿今制六部都通大谓之大九卿而鸿胪太常光禄寺又谓之小九卿以今观之殊可并省如鸿胪太常光禄可并入礼部太仆苑马可并入兵部翰林尚寳钦天可并入吏部国子监则当格外独尊而不当侪于诸卿此势之至便而制之至善者也昔宋初虽有九卿之名皆以为命官之品秩而无执事元丰正名始有执掌中兴初并省冗职卫尉太仆并兵部太府司农并户部光禄鸿胪并礼部亦恶其头绪之分也立官制而能使头绪井然则治天下之道思过半矣

周礼不设谏官先儒以为人人可谏故不设谏官此亦一说然亦可见三代信大臣之専待大臣之厚此由三代人主皆能正心诚意以身取人故也故愚以为朝廷设台谏不如设师傅师傅教人主以正心诚意之学学进则人主自能辨大臣之贤奸也

昔人谓周礼无谏官凡官皆可谏者其言似是而实非也天官之属师氏诏王善保氏谏王恶则保氏便是谏官故后世之设谏官非周礼意也其必复师氏保氏之旧而在于王所乎翰林院始于唐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医卜伎术之流皆寘于别院以备燕见而文书诏令则掌于中书舎人未之及也干封以后始召文士元万顷等草文辞谓之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陆九龄张说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専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为天子私人而翰林院始大重然所谓学士皆以亲疎逺近为贵贱未尝有一定之品秩也宋始有定制职始贵显至于今制则直以为储相之地士子登髙第者竟入翰林不数年可坐致馆阁夫宰相天子安危之所寄也人主择相当务取洞悉国体民情者岂可徒取文章华国乎[仪]谓翰林既为储相地当即以相业期之入院之后宜讲贯厯朝经制务为明体适用之学则得之矣

古者太子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无所谓东宫官属也秦汉以下始加置詹事中庶子及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监护者[仪]谓太子在东宫止有学问无他职事何必另建官属保傅之任宜择勲戚老臣为之至于师则有太学之师在太子当日夕习礼乐政事于太学更妙选太学端方之士与之朝夕周旋更迭进见所谓太子入学则与士齿是也若设専官是狭小其途矣

太常司祭祀礼乐之事宜妙选官属择知礼识乐者为之不宜泛泛升授也

周礼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夫十失四亦医中之佼佼者矣而考犹为下则上古之重民命也今制虽亦有三年五年试法而俱为虚文无怪乎世之无良医也

冯相保章周礼俱属秋官明朝特设钦天监重之也亦秘之也然其职太卑又其官世传不选于外止能知数未能明理是以久而废弛鲜克胜任钦若昊天者当尊其官寛其禁令博求贤者以讲明厯理而时修厯法则庶几乎

洪武初设国子学后十五年改国子监按监木国学孟子云学则三代共之宜正其名称为妥若以监名则与诸寺监同非古人重学校之意

洪武初祭酒为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寿州学训导刘亨疏国子祭酒品位不当在太仆卿下当时颇纳其言然卒未改正夫祭酒天下之师也隆重师儒乃治天下第一要义不知当时何故不改正

每见前代好释道者徃徃称释道二家为国师夫祭酒者年长之称也以之命官属以师长之任岂若方外之称乎

洪武二十八年复位内官品秩内官监凡十一监设太监一人秩四品左右少监一人秩从四品是内官与国子师品秩相并且过之也又其衙门同以监名当时何以无人论正

明自南北京而外分十三省每省设都布按三司盖古者方伯之任节度使之职也然则布政之职宜独尊今三司等级都居上布次之按又次之盖明初每事右武故以五府居六部之先以都司居布政之先其实非也一省之政聴于布政则都司按察皆布政佐贰之官也乃既并列以分其权而布政复有左右二员防制嫌于过矣

设官当以民事为主布政主民事者也故宜居二司之先若谓恐其权専而莫可制则权莫重于兵顾以都司为可制乎

朝廷设官甚多惟州县为亲民之官昔汉宣帝谓与我共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后则共天下者惟良有司而已盖即古者百里之诸侯也其体貌不可不崇其委任不可不専一邑人才使得自行辟召一邑兵食使得自行调度若徒掣其肘而又欲责其成功难矣或谓制驭之道不可不讲[仪]谓不然盖权势太重如一郡一省诚不可不防若州县则一弹丸地耳正贾谊所谓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者过防则太弱且不能自振又何能为王家宣力哉

猜你喜欢
  目录·子华子
  第三章 女子最有功于人道·梁启超
  公是七经小传卷上·刘敞
  卷三十七·冯复京
  三礼图卷一·刘绩
  卷五十·王道焜
  草人/羽人·佚名
  有为无为品第十一·佚名
  卷五十一·佚名
  兜调经全文·佚名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欧阳竟无
  上卷·大珠慧海
  在泰县净业寺开示·太虚
  民国重修大藏经叙·太虚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张景

    第十一齣 园中落穽【番卜算】〔淨〕华堂开绿野。珠履纷纷进。朝来有事独关心。合计谋方尽。前日易弘器笼络吾家。已作瓮中之鳖。究竟要个收煞。昨请赵大哥鄢三弟计较。我今且卑词厚意。拉彼同席。作个计儿。灌醉了他

  • 卷396 ·佚名

    王之道 和袁望回 千古风流忆孔明,老龙高卧志存身。 强陪簪绂更三圣,安坐江湖又四春。 便合痴狂称达者,谁能穷悴作骚人。 一杯聊复从公醉,要见予言总是真。 王之道 和袁望回春雪 白雪嫌春晚,从

  • 卷三十·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三十兵部主事陈焯编彭汝砺【字器资鄱阳人治平二年进士第一授保信军推官历武安彰州书记推官王安石嘉其诗义擢太子中允既而恶之神宗用为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力争中人典兵

  • 术事第二·陆贾

    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故说事者上陈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纣之败,而戒之于己,则德可以配日月,行可以合神灵,登高及远,达幽洞冥,听之无声,视之无形,世人莫睹其兆,莫知其情,校修五经之本末,道德之真伪,既□其意,而

  • 帝王经世图谱卷四·唐仲友

    宋 唐仲友 撰五纪旁通之图厯象授时之图春秋左传五纪旁通之谱八政旁通之图八政时令之图周政废兴之图刑罚世轻世重图 五事八政修人事以奉天道者也故继之以恊用五纪所以钦天道而治人事也人不天不成嵗月日时星辰天之

  • 皇王大纪卷六十一·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敬王十一年鲁侯宋之元年晋人以宋仲几归于京师成周城毕归诸侯之戍鲁叔孙不敢逆其君之丧于干侯请见子家子子家子辞不敢使告之曰公衍公为实使羣臣不得事君若以君弟宋主社稷则羣臣之愿也凡从君出而可以

  • 五五二 军机大臣奏遵查徐述夔《一柱楼诗》情形片·佚名

    五五二 军机大臣奏遵查徐述夔《一柱楼诗》情形片干坚四十三年十月十三日臣等遵查徐述夔《一柱楼诗》所有王国栋序文及沈德潜所作传内,俱称其子「请序索传,订定付梓」,谨将原书黏签呈览。又查徐食田供:徐述夔之子怀祖于乾

  • 闗中奏议巻十二·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提督类一为被掳走回人口供报回贼声息事钦差提督陜西三边都御史臣杨一清谨题为被掳走回人口供报回贼声息事嘉靖四年五月二十日据平羌将军镇守甘肃地方总兵官左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姜奭呈前事嘉靖四年四月

  • 卷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六追諡后圣穆光懿皇后  钦献皇后钦仁皇后    惠昭皇后永宁宫     钦慈贞懿皇后宣献皇后    昭德皇后悼平皇后【阙】圣穆光懿皇后天防十三年二月十一日追册圣穆光懿皇后并德妃贤

  • 郡阁雅言·潘若冲

    杜牧杜牧舍人罢任浙西郡,道中有诗曰:「镜中丝鬓悲来惯,衣上尘痕拂渐难。惆怅江湖钓鱼手,却遮西日向长安。」与杜甫齐名,时号大、小杜。李远李远体物缘情,皆谓臻妙,尝有《赠筝妓伍卿》诗云:「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坐

  • 错法第九·商鞅

    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 行赏而兵彊,此三者治之本也。夫错法而民无邪者,法明而民利之也 。举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行赏而兵彊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故人君之出爵禄

  • 卷一百六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六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五十三在下位不获至不诚乎身矣【中庸】考异古本注居位治民下乃能行诚下共有也字诚者天之道也考异古本注有大至诚下有者也二字足利本亦有者字疏

  • 春秋传卷三十·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哀公下【甲敬王三寅十三年】八年【晋定二十五齐悼二卫出六蔡成四郑声十四曹阳十五国亡陈闵十五杞僖十九卒宋景三十秦悼五楚恵二吴夫差九】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音注【桧亡东周之始曹亡春秋之终夫

  • 解深密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二]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   所妙飾間列.周圓[三]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

  • 卷第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八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尔时世尊于憍萨罗。人间游行。至增长聚落。住增长林中。时莲花茎婆罗门为聚落主。是胜军王所施。有弟子。名庵没罗子。博学多闻。辞峰峻发。其莲花茎常有五百梵行

  • 卷第十八·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十八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开示偈(四) 示刘自度居士 没踪迹处莫藏身。钓尽澄江跃浪鳞。藏身之处没踪迹。华亭两岸花狼籍。迸破虚空别有天。绿杨深处草芊芊。更须简点家常事

  •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四·佚名

    嗣法門人行猷等編荊谿龍池山禹門禪寺語錄結制上堂。出一叢林,入一保社,鐵鞋踏破無蹤跡。那邊經冬者邊過夏,妄想如苗逐日增。若是皮下有血底漢子自己猶是冤家,豈肯向人求禪求道?儻或機思遲鈍,且向九十日內挨拶明白,謾謾與汝商

  •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英国作家约拿旦·斯威夫特发表于1726年的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描述了英国医生格列佛航海遇险后的奇遇。他乘的航船遇难后,被居民身高只有6英寸的利立浦特小人国俘获。该国两党之争是由所穿鞋跟的高低引起的。格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