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指月录卷之八

六祖下第三世

 

▲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福州长乐人王氏子。儿时随母入寺拜佛。指佛像问母曰。此为谁。母曰佛也。师曰。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马大师便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每如此。经三年。一日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雪窦颂。野畅子。知何许。马祖见来相共语。话尽云山水月情。依然不会还飞去。却把住。道道)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师曰无。曰被人骂耶。师曰无。曰哭作甚么。师曰。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同事曰。有甚因缘不契。师曰。汝问取和尚去。同事问大师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大师曰。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师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师曰。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次日马祖升座。众才集。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师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祖曰。汝昨日向甚处留心。师曰。鼻头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师作礼而退 师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未几住大雄山。以所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四方学者麇至。一日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举。不觉吐舌。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应作大)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

沩山问仰山。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曰。此是显大机大用。沩云。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导之师。沩云。如是如是 汾州云。悟去便休。更说甚么三日耳聋。石门云。若不三日耳聋。争得悟去。汾州云。我与么道。较他石门半月程 东林总云。当言不避截舌。当罏不避火迸。佛法岂可曲顺人。东林今日向骊龙窟内。争珠去也。百丈大智。不无他三日耳聋。汾州石门。争免个二俱瞎汉。只这三老。还曾悟去也无。良久云。祖祢不了。殃及儿孙 又汾阳颂云。每因无事侍师前。师指绳床角上悬。举放却归本位立。分明一喝至今传 雪窦拈云。奇怪诸禅德。如今列其派者甚多。究其源者极少。总道百丈于喝下大悟。还端的也无。然刀刁相似。鱼鲁参差。若是明眼汉。瞒他一点不得。只如马祖道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百丈竖起拂子。为复如虫御木。为复啐啄同时。诸人要会三日耳聋么。大冶精金应无变色。圜悟勤云。雪窦道诸人要见三日耳聋么。大冶精金应无变色。这语句沉却多少人了也。雪窦要出气。露一机一境。千古万古扑不破。诸人且莫错会好。大慧杲。自泐潭准和尚处。将谒圜悟勤。过张无尽。一日无尽谓曰。余阅雪窦拈古。至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曰。大冶精金应无变色。投卷叹曰。审如是。岂得有临济今日耶。遂作一颂曰。马师一喝大雄峰。深入髑髅三日聋。黄檗闻之惊吐舌。江西从此立宗风。后平禅师致书云。去夏读临济宗派。乃知居士得大机大用。且求颂本。余作颂寄之曰。吐舌耳聋师已晓。捶胸只得哭苍天。盘山会里翻筋斗。到此方知普化颠。诸方往往以余聪明博记。少知余者。师自江西法席来。必能辨优劣。试为余言之。大慧曰。公见处与真净死心合。张曰。何谓也。大慧举真净颂曰。客情步步随人转。有大威光不能现。突然一喝双耳聋。那吒眼开黄檗面。死心拈云。云岩要问雪窦。既是大冶精金应无变色。为甚么却三日耳聋。诸人要知么。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张拊几曰。不因公语。争见真净死心用处。若非二大老。难显雪窦马师尔。

住后。马师寄三瓮酱至。师集众上堂。开书了。拈拄杖指瓮曰。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众无语。师打破归方丈 马祖一日问师。甚么处来。师曰。山后来。祖曰。逢著一人么。曰不逢著。祖曰。为甚么不逢著。曰若逢著。即举似和尚。祖曰。甚么处得这消息来。曰某甲罪过。祖曰。却是老僧罪过 有僧哭入法堂来。师曰。作么。曰父母俱丧。请师选日。师曰。明日来一时埋却 沩山五峰云岩侍立次。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曰。却请和尚道。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汝儿孙。又问五峰。峰曰。和尚也须并却。师曰。无人处斫额望汝。又问云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师曰。丧我儿孙。

雪窦颂云。却请和尚道。虎头生角出荒草。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和尚也并却。龙蛇阵上看谋略。令人长忆李将军。万里秋空飞一鹗。和尚有也未。金毛师子不踞地。两两三三旧路行。大雄山下空弹指。

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律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大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此。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只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师曰。近前来向汝道。檗近前打师一掌。师笑曰。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时沩山在会下作典座。司马头陁。举野狐话问。典座作么生。座撼门扇三下。司马曰。太粗生。座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真净颂云。不落藏锋不昧分。要伊从此脱狐身。人人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真如喆颂云。大冶洪罏。烹佛烹祖。规模镕尽。识者罔措 僧问径山杲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前百丈道不落因果。为甚么堕野狐身。径云。逢人但恁么举。僧曰。只如后百丈道不昧因果。为甚么脱野狐身。径云。逢人但恁么举。僧云。或有人问径山。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未审和尚向他道甚么。径曰。向你道逢人但恁么举。杲复有颂云。不落不昧。石头土块。陌路相逢。银山粉碎。拍手呵呵笑一场。明州有个憨布袋 雪峰道圆禅师。依积翠日。宴坐下板。闻二僧举野狐话。一云不昧因果也未脱得野狐身。一云不落因果又何曾堕野狐来。师闻之耸然。因诣积翠庵。渡涧猛省。因见南公叙其事。未终涕交颐。南公令就侍者榻熟睡。睡觉忽起作偈曰。不落不昧。僧俗本无忌讳。丈夫气宇如王。争受囊藏被盖。一条楖栗甚纵横。野狐跳入金毛队。南公见为之助喜。

问如何是奇特事。师曰。独坐大雄峰。僧礼拜。师便打 普请钁地次。忽有一僧。闻鼓鸣。举钁头大笑便归。师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甚么道理便恁么。曰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师乃笑。

镜清云。当时沩山有此一僧。鼓山云。当时沩山无此一僧 圜悟勤云。这僧洪音大振。直得一千五百人大善知识眼目定动。及乎勘证将来。却打个背翻筋斗。若不是沩山。争见汗马功高。后来道有此一僧。只得一半。道无此一僧。只得一半。今日板声钟声鱼声鼓声齐振。或有个拍手呵呵大笑。直向伊道。观世音菩萨来也 此章或列于沩山章。故诸师皆云沩山。此从传灯录。

僧问西堂。有问有答即且置。无问无答时如何。堂曰。怕烂却那。师闻举乃曰。从来疑这个老兄。曰请和尚道。师曰。一合相不可得 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

临济示众云。一人在孤峰顶上无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领亦无背面。那个在前。那个在后。不作维摩诘。不作傅大士。珍重。又云。有一人论劫在途中不离家舍。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阿那个合受人天供养。妙喜拈临济语云。贼身已露。

云岩问。每日区区为阿谁。师曰。有一人要。岩曰。因甚么不教伊自作。师曰。他无家活。

云岩煎茶次。道吾问。煎与阿谁。岩曰。有一人要。曰何不教伊自煎。岩曰。幸有某甲在。又药山问云岩。作甚么。岩曰担屎。山曰。那个聻。岩曰在山。曰汝来去为谁。岩曰。替他东西。山曰。何不教并行。岩曰。和尚莫谤他。山曰。不合恁么道。岩曰。如何道。山曰。还曾担么。

师令僧去章敬处。见伊上堂说法。你便展开坐具礼拜。起将一只鞋。以袖拂却上尘。倒头覆下。其僧到章敬。一依师旨。章敬云。老僧罪过。

黄龙新云。百丈逞尽神通。不如章敬道个老僧罪过。

僧问。抱璞投师。请师一鉴。师曰。昨夜南山虎咬大虫。曰不谬真诠。为甚么不垂方便。师曰。掩耳偷铃汉。曰不遇中郎鉴。还同野舍薪。师便打。僧曰。苍天苍天。师曰。得与么多口。曰罕遇知音。拂袖便行。师曰。百丈今日输却一半。(佛鉴云。虽得一场荣。刖却一双足)至晚侍者问。和尚被这僧不肯了便休。师便打。者曰。苍天苍天。师曰。罕遇知音。者作礼。师曰。一状领过 赵州参。师问。近离甚处。曰南泉。师曰。南泉近日有何言句。曰未得之人直须悄然。师曰。悄然一句且置。茫然一句作么生道。州进前三步。师便喝。州作缩身势。师曰。大好悄然。州便出去。

或作州曰未得之人直须悄然。师便喝。州作怕势。师曰大好悄然。州作舞而出。

师有时说法竟。大众下堂。乃召之。大众回首。师曰。是甚么。

药山目之为百丈下堂句。

上堂。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师曰。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还归生死海里。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因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与药 问如今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善。得解脱否。师曰。少分解脱。未得心解脱。亦未得一切处解脱。曰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师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少分戒身口意净便以为了。不知河沙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一毫在。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发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么时节。整理手脚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眼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悉现于前。或欣或怖。六道五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舆。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一切恶境。皆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亦总未定。问如何得自由分。师曰。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若不能恁么会得。纵然诵得十二韦陀典。只成增上慢。却是谤佛。不是修行。但离一切声色。亦不住于离。亦不住于知解。是修行。读经看教。若准世间是好事。若向明理人边数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但是三乘教。皆治贪嗔等病。只如今念念若有贪嗔等病。先须治之。不用求觅义句知解。知解属贪。贪变成病。只如今但离一切有无诸法。亦离于离。透过三句外。自然与佛无差。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只恐不是佛。被有无诸法缚。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载去。如贱使贵。不如先立理后有福智。若要福智。临时作得。撮土成金。撮金为土。变海水为酥酪。破须弥为微尘。摄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伏惟珍重 夫语须辨缁素。须识总别语。须识了义不了义教语。了义教辨清。不了义教辨浊。说秽法边垢拣凡。说净法边垢拣圣。从九部教。说向前众生无眼。须假人雕琢。若于聋俗人前说。直须教渠出家持戒修禅学慧。若是过量俗人。亦不得向伊与么说。如维摩诘傅大士等类。若于沙门前说。他沙门已受白四羯磨讫。具足全是戒定慧力。更向他与么说。名非时语。说不应时。亦名绮语。若是沙门。须说净法边垢。须说离有无等法。离一切修证。亦离于离。若于沙门中剥除习染。沙门除贪嗔病不去。亦名聋俗。亦须教渠修禅学慧。若是二乘僧。他歇得贪嗔病去尽。依住无贪将为是。是无色界。是障佛光明。是出佛身血。亦须教渠修禅学慧。须辨清浊语。浊法者贪嗔爱取等多名也。清法者菩提涅槃解脱等多名也。只如今鉴觉。但于清浊两流。凡圣等法。色声香味触法。世间出世间法。都不得有纤毫爱取。既不爱取。依住不爱取将为是。是初善。是住调伏心。是声闻人。是恋筏不舍人。是二乘道。是禅那果。既不爱取。亦不依住不爱取。是中善。是半字教。犹是无色界。免堕二乘道。免堕魔民道。犹是禅那病。是菩萨缚。既不依住不爱取。亦不作不依住知解。是后善。是满字教。免堕无色界。免堕禅那病。免堕菩萨乘。免堕魔王位。为智障地障行障故。见自己佛性。如夜见色。如云佛地断二愚。一微细所知愚。二极微细所知愚。故云有大智人破尘出经卷。若透得三句过。不被三段管。教家举喻。如鹿三跳出网。唤作廛外佛。无物拘系得渠。是属然灯后佛。是最上乘。是上上智。是佛道上立。此人是佛。有佛性。是导师。是使得无所碍风。是无碍慧。于后能使得因果福智自由。是作车运载因果。处于生不被生之所留。处于死不被死之所碍。处于五阴。如门开。不被五阴碍。去住自由。出入无难。若能与么。不论阶梯胜劣。乃至蚁子之身。但能与么。尽是净妙国土不可思议。此犹是解缚语。彼自无疮。勿伤之也。佛疮菩萨等疮。但说有无等法。尽是伤也。有无管一切法。十地是浊流河众。作清流说。竖清相说浊过患。向前十大弟子。舍利弗富楼那。正信阿难邪信善星等。个个有榜样。个个有则候。一一被导师说破。不是四禅八定。阿罗汉等。住定八万劫。他是依执所行。被净法酒醉。故声闻人闻佛法。不能发无上道心。所以断善根人无佛性。教云唤作解脱深坑可畏之处。一念心退。堕地狱犹如箭射。亦不得一向说退。亦不得一向说不退。只如文殊观音势至等。却来须陁洹地。同类诱引。不得言他退。当与么时。只唤作须陁洹人。只如今鉴觉。但不被一切有无诸法管。透三句及一切逆顺境得过。闻百千万亿佛出世间。如不闻相似。亦不依住不闻。亦不作不依住知解。说他这个人退。不得量数。管他不著。是佛常住世间。而不染世法。说佛转法轮退。亦是谤佛法僧。说佛不转法轮不退。亦是谤佛法僧。肇公云。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语也垛生招箭。言鉴觉犹不是从浊辨清。许说如今鉴觉是。除鉴觉外别有。尽是魔说。若守住如今鉴觉。亦同魔说。亦名自然外道说。如今鉴觉是自己佛。是尺寸语。是图度语。似野干鸣。犹属黐胶门。本来不认自知自觉是自己佛。向外驰求觅佛。假善知识说出自知自觉作药。治个向外驰求病。既不向外驰求。病瘥须除药。若执住自知自觉。是禅那病。是彻底声闻。如水成冰。全冰是水。救渴难望。亦云。必死之病。世医拱手。无始不是佛。莫作佛解。佛是众生边药。无病不要吃药。药病俱消。喻如清水。佛是甘草和水。亦如蜜和水。极是甘美。若同清水边数。则不著不是。无是本有。亦云此理是诸人本有。诸佛菩萨唤作示珠人。从来不是个物。不用知渠解渠。不用是渠非渠。但割断两头句。割断有句不有句。割断无句不无句。两头迹不现。两头捉汝不著。量数管汝不得。不是欠少。不是具足。非凡非圣。非明非暗。不是有知。不是无知。不是系缚。不是解脱。不是一切名目。何以不是实语。若为雕琢虚空。作得佛相貌。若为说道虚空。是青黄赤白作得。如云法无有比。无可喻故。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云圣体无名不可说。如实理空门难凑。喻如大末虫。处处能泊。惟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众生心亦尔。处处能缘。惟不能缘于般若之上。参善知识。求觅一知一解。是善知识魔。生语见故。若发四弘誓愿。愿度一切众生尽。然后我始成佛。是菩萨发智魔。誓愿不相舍故。若持斋戒修禅学慧。是有漏善根。纵然坐道场。示现成等正觉。度恒沙数人。尽证辟支佛果。是善根魔。起贪著故。若于诸法都无贪染。神理独存。住甚深禅定。更不升进。是三昧魔。久耽玩故。至上涅槃离欲寂静。是魔业。若智慧脱若干魔网不去。纵解百本韦陁经。尽是地狱滓。若觅如佛相似。无有是处。如今闻说不著一切善恶有无等法。即为堕空。不知弃本逐末。却是堕空也。求佛求菩提。及一切有无等法。是弃本逐末。只如今粗食助命。补破遮寒。渴则掬水吃。余外但是一切有无等法。都无纤毫系念。此人渐有轻明分。善知识不执有有执无。脱得十句魔语。(师语录中又云。秖如今但无十句。浊心贪心爱心染心嗔心执心住心依心著心取心恋心。但是一句各有三句外。个个透过三句外。但是一切照用任听纵横。但是一切举动施为语默啼笑。尽是佛慧。未审十句浊心即十句魔语否。要当不外此意)出语不系缚人。所有言说不自称师。说如谷响。言满天下无口过。堪依止。若道我能说能解说。我是和尚。汝是弟子。者个同于魔说。无端说道。目击道存。是佛不是佛。是菩提涅槃解脱等。无端说一知一解。见举一手竖一指。云是禅是道。者个语系缚人未有住时。只是重增比丘绳索。纵然不说。亦有口过。宁作心师。不师于心。不了义教。有人天师有导师。了义教中。不为人天师。不师于法。未能依得玄鉴。且依得了义教。犹有相亲分。若是不了义教。只合聋俗人前说。只如今但不依住一切有无诸法。亦不住无依住。亦不作不依住知解。是名大善知识。亦云惟佛一人是大善知识。为无两人。余者尽名外道。亦名魔说。如今只是说破两头句。一切有无境法。但莫贪染。及解缚之事。无别语句教人。若道别有语句教人。别有法与人者。此名外道。亦名魔说。须识了义教不了义教语。须识遮语不遮语。须识生死语。须识药病语。须识逆顺喻语。须识总别语。说道修行得佛。有修有证。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是佛说。是不了义教语。是不遮语。是总语。是升合担语。是拣秽法边语。是顺喻语。是死语。是凡夫前语。不许修行得佛。无修无证。非心非佛。亦是佛说。是了义教语。是遮语。是别语。是百石担语。是三乘教外语是逆喻语。是拣净法边语。是生语。是地位人前语。从须陁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语句。尽属法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了义教是持。不了义教是犯。佛地无持犯。了义不了义教尽不许也。从苗辨地。从浊辨清。只如今鉴觉。若从清边数。鉴觉亦不是清。不鉴觉亦不是(此处有脱误)清亦不是。不清亦不是。圣亦不是。不圣亦不是。见水浊说水浊过患。水若清。都无可说。说却浊他水。若有无问之问。亦有无说之说。佛不为佛说法。平等真如法界。无佛不度众生。佛不住佛。名真福田。须辨主客语。贪染一切有无境法。被一切有无境惑乱。自心是魔王。照用属魔民。只如今鉴觉。但不依住一切有无诸法世间出世间法。亦不作不住知解。亦不依住无知解。自心是佛。照用属菩萨。心心(应衍)是主宰。照用属客尘。如波说水。照万象以无功。若能寂照不自玄旨。自然贯串于古今。如云神无照功。至功常存。能一切处为导师。众生性识。他为未曾踏佛阶梯。是黐胶性。多时黏著有无诸法。乍吃玄旨药不得。乍闻格外语。他信不及。所以菩提树下。四十九日。默然思惟。智慧冥朦难说无可比喻说众生有佛性。亦谤佛法僧。说众生无佛性。亦谤佛法僧。若言有佛性。名执著谤。若言无佛性。名虚妄谤。如云说佛性有。则增益谤。说佛性无。则损减谤。说佛性亦有亦无。则相违谤。说佛性非有非无。则戏论谤。始欲不说。众生无解脱之期。始欲说之。众生又随语生解。益少损多。故云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向后返寻过去诸佛。皆说三乘法。向后假偈说。假立名字。本不是佛。向渠说是佛。本不是菩提。向渠说是菩提。涅槃解脱等。知渠担百石担不起。且与渠一升一合担。知渠难信了义教。且与渠说不了义教。且得善法流行。亦胜于恶法。善果限满。恶果便到。得佛则有众生到。得涅槃则有生死到。得明则有暗到。但是有漏因果翻覆。无有不相酬献者。若欲免见翻覆之事。但割断两头句。量数管不著。不佛不众生。不亲不疏。不高不下。不平不等。不去不来。但不著文字。隔渠两头。捉汝不得。免苦乐相形。免明暗相酬。实理真实亦不真实。虚妄亦不虚妄。不是量数物。喻如虚空不可修治。若心有少许作解。即被量数管著。亦如卦兆。被金木水火土管。亦如黐胶五处俱黏。魔王捉得。自在还家。夫教语皆三句相连。初中后善。初直须教渠发善心。中破善心。后始名好善。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法非法非非法。总与么也。若只说一句。令众生入地狱。若三句一时说。渠自入地狱。不干教主事说到。如今鉴觉是自己佛。是初善。不守住如今鉴觉。是中善。亦不作不守住知解。是后善。如前属然灯后佛。只是不凡亦不圣。莫错说佛非凡非圣。此土初祖云。无能无圣为佛圣。若言佛圣者亦非。九品精灵龙畜等类。及释梵已来。皆能通变。上品精灵亦知古今百劫时事。岂得是佛。如阿修罗王身极长大。敌两倍须弥山。与帝释战时。知力不如。领百万兵众。入藕丝孔里藏。通变辩才不少。他且不是佛教语。节级奢缓升降不同。未悟未解唤作贪嗔。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问斩草伐木掘地垦土。为有罪报相否。师云。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定言无罪。有罪无罪。事在当人。若贪染一切有无等法。有取舍心在。透三句不过。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虚空。亦莫作虚空想。此人定言无罪。又云。罪若作了。道不见有罪。无有是处。若不作罪。道有罪。亦无有是处。如律中本迷煞人。及转相煞。尚不得煞罪。何况禅宗下相承。心如虚空。不停留一物。亦无虚空相。将罪何处安著 古若有今。今亦有古。古若有佛。今亦有佛。如今若得。直至未来际得。只如今一念。一念不被一切有无等法管。自古自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亦是三昧定。不用将定入定。不用将禅想禅。不用将佛觅佛。如云法不求法。法不得法。法不行法。法不见法。自然得法。不以得更得。所以菩萨应如是正念于法。罄然独存。亦无知独存之法智。性自如如。非因所置。亦名体结。亦名体集。不是智知。不是识识。绝思量处。凝寂体尽。忖度永亡。如海大流尽。波浪不复生。亦云如大海水无风匝匝之波。忽知匝匝之波。此是细中之粗。亡知于知。还如细中之细。是佛境界。从此初知。名三昧之顶。亦名三昧王。亦名尔焰智。出生一切诸三昧。灌一切诸法王子顶。于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刹土。成等正觉。内外通达。悉无有阂。一色一尘。一佛一色。一切佛一切色。一切尘一切佛。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一一遍满一切刹土。此是细中之粗。是善境界。是一切上流知觉闻见。亦是一切上流出生入死。度一切有无等。是上流所说。亦是上流涅槃。是无上道。是无等等咒。是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极深。无人能到。诸佛护念。犹如清波。能说一切水清浊深流广大之用。诸佛护念。行住坐卧若能如是。我时为现清净光明身。又云。如汝自等语等。我亦如然。一佛刹声。一佛刹香。一佛刹味。一佛刹触。一佛刹事。悉皆如是。从此上至莲花藏世界。纵广总皆如是。若守初知为解。名顶结。亦名堕顶结。是一切尘劳之根本。自生知见。无绳自缚。所知故系。世有二十五。又散一切诸烦恼门。缚著于他。此初知。二乘见之。名为尔焰识。亦名微细烦恼。即便断除。既得除已。名为回神住空窟。亦名三昧酒所醉。亦名解脱魔所缚。世界成坏定力所持。漏向别国土都不觉知。亦名解脱深坑可畏之处。菩萨悉皆远离 为求无上菩提涅槃。犹是邪愿。于自己五阴。被人割截。都无烦恼。亦无一念生彼我心。若依住无一念。将为是。此名法尘垢。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而彼心持我慢。识逐利名者。云我得一切无碍。只是自诳 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则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谤。莫贵莫不贵。莫信莫不信 问如何是有情无佛性。无情有佛性。师云。从人至佛。是圣情执。从人至地狱。是凡情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有染爱心。是名有情无佛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及一切有无诸法。都无取舍心。亦无无取舍知解。是名无情有佛性。只是无其情系。故名无情。不同木石太虚黄花翠竹之无情。将为有佛性。若言有者。何故经中不见受记而得成佛者。只如今鉴觉。但不被有情改变。喻如翠竹。无不应机。无不知时。喻如黄花。又云。若踏佛阶梯。无情有佛性。未踏佛阶梯。有情无佛性。

大小百丈。作小乘见解。莫是未曾见南阳。

未悟未解时名母。悟了名子。亦无无悟解知解。是名母子俱丧 一切言教。只是治病。为病不同。药亦不同。所以有时说有佛。有时说无佛。实语治病。病若得瘥。个个是实语。治病若不瘥。个个是虚妄语。实语是虚妄语。生见故。虚妄是实语。断众生颠倒故。为病是虚妄。只有虚妄药相治 圣地习凡因。佛入众生中。同类诱引。化导同渠。饿鬼肢节火然。与渠说般若波罗蜜。令渠发心。若一向在圣地。凭何得至彼共渠语。佛入诸类。与众生作船筏。同渠受苦。无限劳极。佛入苦处。亦同众生受苦。佛只是去住自由。不同众生。佛不是虚空。受苦何得不苦。若说不苦。此语违负。等闲莫说错说佛神通自在不自在。且惭愧人。不敢说佛是有为是无为。不敢说佛自由不自由。除赞药方外。不欲得露现两头丑陋。教云。若人安佛菩提置有所是边。其人得大罪。亦云。如不识佛人前。向渠与么说无过。如无漏牛乳。能治有漏病。其牛者不在高原。不居下隰。此牛乳堪作药。高原喻于佛。下隰喻于众生。如云如来实智法身。又无比(应作此)病。辩才无碍。升腾自在。不生不灭。是名(应作明)生老病死。疼痛[病-丙+習][病-丙+習]。是暗吃菌羹患痢疾。而终是暗为藏明头迹。明暗都遣。莫取无取。亦无无取。他不明不暗。王宫生。纳耶输陁罗。八相成道。声闻外道妄想所计。如云非杂食身。纯陁云。我知如来决定不受不食。第一须具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莫只带一只眼。向一边行。即有那一边到。功德天黑暗女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只如今心如虚空相似。学始有所成。西国高祖云。雪山喻大涅槃。此土初祖云。心心如木石。三祖云。兀尔忘缘。曹溪云。善恶都莫思量。先师云。如迷人不辨方所。肇公云。闭智塞聪独觉冥冥者矣。文殊云。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甚深修多罗。不闻不受持。只如今但是一切有无诸法。都不见不闻。六根杜塞。若能与么学与么持经。始有修行分。者个语逆耳苦口。可中与么作得。至第二第三生。能向无佛处。坐大道场。示现成等正觉。变恶为善。变善为恶。使恶法教化十地菩萨。使善法教地狱饿鬼。能向明处解明缚。能向暗处解暗缚。(又云从色界向上。布施是病。悭贪是药。从色界向下。悭贪是病。布施是药。又云。从人至佛是得。从人至地狱是失。是非亦然。三祖云。得失是非一时放却)撮金成土。撮土成金。百般作得。变弄自由。于恒沙世界外有求救者。婆伽婆即披三十二相。现其人前。同渠语音。与渠说法随机感化。应物殊形。变现诸趣。离我我所。犹属彼边事。犹是小用。亦是佛事门中收大用者。大身隐于无形。大音匿于希声。如木中之火。如钟鼓之声。因缘未具时。不可言其有无。傍报生天弃之如涕唾。菩萨六度万行。如乘死尸过岸。如在牢狱厕孔得出。佛披三十二相。唤作垢腻之衣 无善缠。无恶缠。无佛缠。无众生缠。量数亦然。乃至都无一切量数缠。故云佛是出缠过量人。贪爱知解义句如母爱子。惟多与儿酥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此语喻十地受人天尊贵烦恼。生色界无色界禅定福乐烦恼。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学慈悲喜舍因缘烦恼。学空平等中道烦恼。学三明六通四无阂烦恼。学大乘心发四弘誓愿烦恼。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烦恼。五地六地七地诸知见烦恼。八地九地十地菩萨双照二谛烦恼。乃至学佛果百万阿僧祇诸行烦恼。惟贪义句知解。不知却是系缚烦恼。故云见河能漂香象 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执有即属常见外道。执无即属断见外道。执亦有亦无。即属边见外道。执非有非无。即属空见外道。亦云愚痴外道。只如今但莫作佛见涅槃等见。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名正见。无一切闻。亦无无闻。名正闻 文殊是七佛祖师。亦云是娑婆世界第一主首菩萨。无端作见佛想闻法想。被佛威神力故。左降二铁围山。不是不解。特与诸学人作标则。令诸后学人莫作与么见闻。但无一切有无等法。有无等见。一一个个透过三句外。是名如意宝。是名宝华承足。若作佛见法见。但是一切有无等见。名眼翳。见所见故。亦名见缠。亦名见盖。亦名见孽。只如今念念及一切见闻觉知。及一切尘垢祛得尽。但是一尘一色。总是一佛。但起一念。总是一佛。三世五阴念念。谁知其数。是名佛[門@(幅-巾)]塞虚空。是名分身佛。

师尝云。但有举心动念。尽名破戒。此念云何名分身佛。天魔波旬。觅菩萨一念起处。便拟扑倒。此起念处可觅否。若不可觅见佛闻法底。文殊云何降二铁围山。

信著一切法。名信不具。亦名信不圆。亦名偏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如今欲得蓦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人法俱绝。人法俱空。透三句外。是名不堕诸数人。是信法者 佛是缠外人。无纤毫爱取。亦无无爱取知解。是名具足六度万行。若要庄严具。种种皆有。如不要则亦不失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 问从上祖宗。皆有密语。递相传授如何。师曰。无有密语。如来无有秘密藏。只如今鉴觉语言分明。觅形相了不可得。是密语。从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语句。尽属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尽不许也。了义教俱非也。更讨甚么密语 供养者。净三业。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成。是三际断。是三业清净。是三轮空。是三檀空。云何比丘给侍于佛。所谓不漏六根者。亦名庄严。空无诸漏。林树庄严。空无诸染。花果庄严。空无佛眼 问语也垛生招箭。言既垛生。不得无患。患累既同。缁素奚别。师云。但却发箭。涂中相拄。如其相差。必有所伤。谷中寻响。累劫无形。响在口边。得失在于来问。却问所归。还被于箭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己鉴觉滞著于善。善根人无佛性。故云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触恶住恶。名众生觉。触善住善。名声闻觉。不住善恶二边。不依住将为是者。名二乘觉。亦名辟支佛觉。既不依住善恶二边。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名菩萨觉。既不依住。亦不作无依住知解。始得名为佛觉。如云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若于千万人中。忽有一人得者。名无价宝。能于一切处为导师。无佛处云是佛。无法处云是法。无僧处云是僧。名转大法轮。

僧问临济。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未审此意如何。乞师指示。济云。大通者。是自己于处处达其万法无性无相。名为大通。智胜者。于一切处不疑。不得一法。名为智胜。佛者。心清净光明透彻法界。得名为佛。十劫坐道场者。十波罗蜜是。佛法不现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灭。云何更有现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应更作佛。古人云。佛常在世间。而不染世间法。道流。你欲得作佛。莫随万物。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世与出世。无佛无法。亦不现前。亦不曾失。设有者。皆是名言章句。接引小儿。施设药病。表显名句。且名句不自名句。还是你目前昭昭灵灵鉴觉闻知照烛底。安一切名句 洪觉范智证传曰。经盖尝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岂一部之经。首尾自相违戾。曰予论此经。盖皆象也。圣人非不欲正言。以有不可胜言者。惟象为能尽其意。佛意以智身不可以三昧处求故也。以智体无所住无所依故。若生想念。愿乐见之。即如所应现。无有处所依止故。犹如空谷响。但有应物之音。若呼之即应。无有处所可得。故华严经曰。有欲见普贤身及座者。但生想念是也。夫于散乱心时。一念佛号。便得觉道。但生想念。即见普贤。而十劫在定。谓佛法不现。遍会推求。谓普贤不见。非钝根所知之境也 幻寄曰。三师谈法华。如韩婴说诗。断章取义。好处不无。欲见大通智胜。只得一边。

常嗟今日所依之命。饥不得食则死。寒不得衣则死。被四大把定。不如先达者入火不烧。入水不溺。要烧便烧。要溺便溺。去住自由。十地菩萨亦水不能溺。火不能烧。倘要烧且不可得烧。他被量数管定。佛则不与么。使得四大。风水自由。

琅玡云。药王十地。何以烧得。幻寄云。琅玡未识药王。

智浊照清。慧清识浊。在佛名照慧。在菩萨名智。在二乘及众生边名识。亦名烦恼。在佛名果中说因。在众生名因中说果。在佛名转法轮。在菩萨名法轮转。在菩萨名璎珞庄严具。在众生名五阴丛林。在佛名本地无明。是无明明。故云无明为道体。不同众生暗蔽无明。彼是所。此是能。彼是所闻。此是能闻。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是生语句。是出辙语句。不明不暗。不佛不众生。总与么也 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则亦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诸方。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归寂。谥大智禅师。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郑州新郑人。姓王。依大隗山大慧禅师受业。嵩岳受具。初习相部及毗尼。既游讲肆。历听楞伽华严。入中百门观。精练玄义。后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一日为众僧行粥次。马祖问。桶里是甚么。师曰。这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祖便休。自是同参无敢诘问。贞元十一年。憩锡池阳。不下南泉三十余载。诸方目为郢匠 南泉山下有一庵主。人谓曰。近日南泉和尚出世。何不去礼见。主曰。非但南泉出世。直饶千佛出兴。我亦不去。师闻乃令赵州去勘。州去便设拜。主不顾。州从东过西。又从西过东。主亦不顾。州曰。草贼大败。遂拽下帘子便归。举似师。师曰。我从来疑著这汉。次日师与沙弥。携茶一瓶盏三只到庵。掷向地上。乃曰。昨日底昨日底。主曰。昨日底是甚么。师于沙弥背上拍一下曰。赚我来赚我来。拂袖便回。

雪窦显云。大小南泉赵州。被这担板汉勘破。

赵州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师便打。州捉住棒云。已后莫错打人。师曰。龙蛇易辨。衲子难瞒。

雪窦显云。赵州如龙无角。似蛇有足。当时不管尽法无民。直须吃棒了趁出。

玩月次。僧问。几时得似这个去。师曰。王老师二十年前亦恁么来。曰即今作么生。师便归方丈 师一日问黄檗。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甚么人居处。檗曰。是圣人居处。师曰。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檗乃叉手立。师曰。道不得。何不问王老师。檗却问。更有一人居何国土。师曰。可惜许 师问黄檗。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檗曰。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师曰。莫是长老见处么。檗曰不敢。师曰。浆水钱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妙喜曰。不见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师参百丈涅槃和尚。丈问。从上诸圣还有不为人说底法么。师曰有。丈曰。作么生是不为人说底法。师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丈曰。说了也。师曰。某甲只恁么。和尚作么生。丈曰。我又不是大善知识。争知有说不说。师曰。某甲不会。丈曰。我忒煞为你说了也。

雪窦显颂云。佛祖从来不为人。衲僧今古竞头走。明镜当台列象殊。一一面南看北斗。斗柄垂。无处讨。拈得鼻孔失却口。

师与鲁祖归宗杉山四人。离马祖处。各谋住庵。于中路相别次。师插下拄杖云。道得也被这个碍。道不得也被这个碍。宗拽拄杖打师一下云。也只是这个。王老师说甚么碍不碍。鲁云。只此一句语。大播天下。宗曰。还有不播者么。鲁曰有。宗曰。作么生是不播者。鲁作掌势 师同鲁祖杉山归宗吃茶次。鲁祖提起茶盏云。世界未成时。便有这个。师云。今人只识这个。未识世界。宗云是。师云。师兄莫同此见么。宗却拈起盏云。向世界未成时道得么。师作掌势。宗以面作承掌势 麻谷持锡到章敬。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是。(雪窦云错)谷又到师处。亦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师云。不是不是。(雪窦云错)谷云。章敬道是。和尚为甚么道不是。师云。章敬即是。是汝不是。此是风力所转。终成败坏。

雪窦颂云。此错彼错。切忌拈却。四海浪平。百川潮落。古策风高十二门。门门有路空萧索。非萧索。作者好求无病药。圜悟勤云。须是明取两错始得。雪窦要提活泼泼处。所以如此。若是皮下有血底汉。自然不向言句中作解会。有者道。雪窦代麻谷。下这两错。有甚么交涉。殊不知。古人著语。锁断要关。这边也是。那边也是。毕竟不在这两头。庆藏主道。持锡绕禅床。如是不是俱错。其实亦不在此 沩山喆云。章敬道是。也落在麻谷彀中。南泉道不是。也落在麻谷彀中。大沩即不然。忽有人持锡绕禅床三匝卓然而立。但向伊道。未到这里。好与三十棒。

盐官谓众曰。虚空为鼓。须弥为椎。甚么人打得。众无对。有僧举似师。师云。王老师不打这破鼓笛。

法眼别云。王老师不打 黄龙心云。南泉法眼。只知瞻前。不知顾后。且如盐官道。虚空为鼓。须弥为椎。什么处是破处。还检点得出么。直饶检点得破处分明。我更问你觅鼓在。

师与归宗麻谷。同去参礼南阳国师。师于路上画一圆相曰。道得即去。宗便于圆相中坐。谷便作女人拜。师曰。恁么则不去也。宗曰。是什么心行。师乃相唤便回。更不去礼国师。

雪窦颂云。由基箭射猿。绕树何太直。千个与万个。是谁曾中的。相呼相唤归去来。曹溪路上休登陟。复云。曹溪路坦平。为甚么休登陟。

有一座主辞师。师问。甚么处去。对曰。山下去。师曰。第一不得谤王老师。对曰。争敢谤和尚。师乃喷嚏曰多少。主便出去。

云居膺云。非师本意 先曹山云。赖也 石霜云。不为人斟酌 长庆云。请领话 云居锡云。座主当时出去。是会不会。

师一日掩方丈门。将灰围却门外曰。若有人道得即开。或有只对。多未惬师意。赵州曰苍天。师便开门 陆大夫。与师见人双陆。指骰子曰。恁么不恁么。正恁么信彩去时如何。师拈起骰子曰。臭骨头十八 陆大夫向师道。肇法师也甚奇怪。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师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陆罔测。

雪窦颂云。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圜悟勤云。南泉小睡语。雪窦大睡语。虽然作梦。却作得个好梦。前头说一体。这里说不同。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若道在镜中观。然后方晓了则不离镜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莫将镜鉴。若将镜鉴。便为两段。但只可山是山。水是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山河不碍眼光。且道向甚么处观。还会么。到这里。向霜天月落夜将半。这边与你打并了也。那边你自相度。还知雪窦以本分事为人么。谁共澄潭照影寒。为复自照。为复共人照。须是绝机绝解。方到这境界。即今也不要澄潭。也不待霜天月落。即今作么生 径山杲云。若向理上看。非但南泉谩他陆亘大夫一点不得。亦未摸著他脚跟下一茎毛在。若向事上看。非但陆亘大夫谩他南泉一点不得。亦未梦见他汗臭气在。或有出来道。大小径山说事说理。只向他道。但向理事上会取。复有颂云。天地同根伸一问。未曾抬步已亡家。无阴阳地花重发。玉本无瑕却有瑕 法昌遇。一日与讷首座。修花坛次乃问。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且道你见似个甚么。讷云。只是一株花。遇云。与么则你也在南泉窠窟里。讷云。古人意作么生。遇云。拈砖来。讷过砖了又问。遇云。古佛过去久矣。

师入宣州。陆亘大夫出迎。指城门曰。人人尽唤作雍门。未审和尚唤作甚么。师曰。老僧若道。恐辱大夫风化。曰忽然贼来作么生。师曰。老僧罪过 陆又问。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时坐或时卧。如今拟镌作佛得否。师曰得。陆曰。莫不得否。师曰。不得。

云岩云。坐即佛。不坐即非佛 洞山云。不坐即佛。坐即非佛 天童觉云。转功就位。转位就功。还他洞上父子。且道南泉意作么生。直是针锥不入。

问父母未生时。鼻孔在甚么处。师曰。父母已生了。鼻孔在甚么处 师问神山。何处来。神山云。打罗来。师曰。手打脚打。山无语。师曰。你问我。我与你道。山如问。师曰。分明记取。已后遇明眼人举似他 师问座主。讲甚么经。座主云。弥勒下生经。师云。弥勒几时下生。主云。现在天宫未来。师云。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洞山价举问云居膺。居云。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洞山被问。直得禅床振动。乃云。吾在云岩。曾问老人。直得火罏振动。今日被子问。直得通身汗流 大阳玄云。如今老僧举起。也有解问者。致将一问来。乃云。地动也 径山杲云。禅床动火罏动地动。即不无三个老汉。要见南泉。直待弥勒下生始得。忽有个汉出来道。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却教甚么人下生。又向他作么生只对。但向他道。老僧罪过。

师住庵时。有一僧到庵。师向伊道。我上山去作务。待斋时作饭。自吃了。送一分上来。少时其僧作饭自吃了。却一时打破家事。就床卧。师待不见来。便归庵见僧卧。师亦就伊边卧。僧便起去。师住后曰。我往前住庵时。有个灵利道者。直至如今不见。

翠岩芝云。两个汉。前不至村。后不至店。

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何不问王老师。曰问了也。师曰。还曾与汝为境么 僧问。师归丈室。将何指南。师曰。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来失却火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又归宗禅师刬草次。有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师以锄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原来是个粗行沙门。师曰。你粗我粗。曰如何是粗。师竖起锄头。曰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曰与么则依而行之。师曰。依而行之且置。你甚处见我斩蛇。僧无对 雪峰问德山。南泉斩猫意如何。德山以拄杖便打趁出。复召云会么。峰云不会。山云。我与么老婆心。犹自不会 盐官尚禅师问觉印。南泉斩猫意旨如何。印曰。须是南泉始得。印即以前语诘之。尚不能对。至僧堂忽大悟云。古人道。从今日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信有之矣。述偈呈印曰。须是南泉第一机。不知不觉蓦头锥。觌面若无青白眼。还如[咸*鳥][咸*鳥]守空池。举未绝。印竖拳云。正当恁么时作么生。尚掀倒禅床。印遂喝。尚云。贼过后张弓 圜悟勤云。这斩猫话。天下丛林商量浩浩地。有者道。提起处便是。有底道。在斩处且得。都没交涉。他若不提起时。亦匝匝地作尽道理。殊不知。古人他有定乾坤底眼。有定乾坤底剑。你且道。毕竟是谁斩猫儿。只如南泉提起云道得即不斩。当时忽有人道得。且道南泉斩不斩。所以道。正令当行。十方坐断。出头天外看。谁是个中人。其实当时元不斩。此话亦不在斩与不斩处。此事知如此分明。不在情尘意见上讨。若向情尘意见上讨。则孤负南泉去。但向当锋剑刃上看。是有也得。无也得。不有不无也得。所以古人道。穷则变。变则通。而今人不解变通。只管语句上走。南泉恁么提起。不可教人合下得甚语。只要教人自荐各各自用自知。若不恁么会。卒摸索不著。又云。南泉云。子若在救得猫儿。真个恁么不恁么。南泉云。道得即不斩。如击石火。似闪电光。赵州头戴草鞋出。他参活句。不参死句。日日新时时新千圣移易一丝毫不得。须是运出自己家珍。方见古人全机大用 真净云。大众。只如赤眼斩蛇向其僧道。我粗你粗。且道古人见处作么生。遂举拂子云。今日归宗举拂子。与当时归宗斩蛇。是同是别。良久云。人人有个天真佛。妙用纵横总不知。今日分明齐指出。斩蛇举拂更由谁。又云。南泉斩猫儿。归宗斩蛇。丛林中商量。还有优劣也无。优劣且止。只如赵州戴靸鞋出去。又作么生。若也于此明得。德山诃佛骂祖。有甚么过。于此不明。丹霞烧木佛。院主眉须落。所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喝一喝下座 妙喜云。归宗斩蛇。南泉斩猫儿。学语之流。多谓之当机妙用。亦谓之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殊不知。总不是这般道理。具超方眼。举起便知落处。若大法不明。打瓦钻龟。何时是了 雪窦显。南泉斩猫颂。两堂都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赖得南泉行正令。一刀两段任偏颇 赵州戴鞋颂。公案圆来问赵州。长安城里任闲游。草鞋头戴无人会。归到家山即便休。

师示众云。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如今师僧。须向异类中行。归宗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师云。孟八郎汉又与么去也。

德山密云。南泉中毒也 保宁勇颂云。张公移住在深村。被贼潜身入后门。锅子一时偷去了。更来敲瓦玩儿孙 道吾宗智禅师。离药山见师。师问。阇黎名甚么。吾曰宗智。师曰。智不到处作么生宗。吾曰。切忌道著。师曰。灼然道著即头角生。三日后。吾与云岩在后架把针。师见乃问。智头陀。前日道。智不到处切忌道著。道著即头角生。合作么生行履。吾便抽身入僧堂。师便归方丈。吾又来把针。云岩曰。师弟为何不只对和尚。吾曰。你不妨灵利。岩不荐。却问师。智头陀为甚不只对和尚。师曰。他却向异类中行。岩曰。如何是异类中行。师曰。不见道。智不到处切忌道著。道著即头角生。直须向异类中行。岩亦不会。吾乃与岩归药山。岩举前话问山。山曰。子作么生会。岩无对。山乃大笑。岩复问。如何是异类中行。山曰。吾今日困倦。且待别时来。岩曰。某甲特为此事归来。山曰。且去。岩便出。吾在方丈。闻岩不荐。不觉咬得指头血出。却下来问岩。师兄去问和尚那。因缘作么生。岩曰。和尚不与某甲。说吾便低头 赵州问。异即不问。如何是类。师以两手拓地。州近前一踏踏倒。却向涅槃堂里叫悔悔。师令侍者问曰。悔个甚么。州曰。悔不更与两踏。

师云。文殊普贤。昨夜三更相打。每人与二十棒趁出院了也。赵州云。和尚棒教谁吃。师曰。王老师过在甚么处。州乃作礼。

石庵玿颂。是贼识贼精识精。南泉无过强惺惺。赵州礼拜归堂去。前箭犹轻后箭深 径山杲颂。南泉无过口能招祸。赵州礼拜草贼大败。径山不管结案据款。文殊普贤且过一边。

师曰。我十八上。便解作活计。

赵州云。我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

师示众云。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恁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有过么。赵州礼拜而出。时有一僧。随问赵州曰。上座礼拜便出。意作么生。州曰。汝却问取和尚。僧乃问。适来谂上座意作么生。师曰。他却领得老僧意旨。

黄龙心云。古人恁么道。譬若管中窥豹。但见一斑。设使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犹是骑马向冰凌上行。若是射雕手。何不向蛇头揩痒。良久云。鸳鸯绣出自金针 径山杲云。两个老汉。虽善靴里动指头。殊不知旁观者丑。

师问僧云。夜来好风。僧云。夜来好风。师云。吹折门前一株松。僧云。吹折门前一株松。次问一僧云。夜来好风。僧云。是甚么风。师云。吹折门前一株松。僧云。是甚么松。师云。一得一失。

赵州到一庵主处问。有么有么。主竖起拳头。州曰水浅不是泊船处。便行。又到一庵主处问。有么有么。主亦竖起拳头。州曰。能纵能夺能杀能活。便作礼 赵州闻沙弥喝向侍者曰。教伊去者乃教去。沙弥便珍重。州曰。沙弥得入门。侍者在门外 法眼因僧来参次。眼以手指帘。寻有二僧。齐去卷帘。眼云。一得一失。

上堂。王老师。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犯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牧。不免犯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

云门云。且道牛内纳。牛外纳。直饶你说得纳处分明。我更问你觅牛在 云峰悦云。说甚纳些子。尽乾坤大地色空明暗情与无情。总在翠岩这里。放行则随缘有地。把住则逃窜无门。且道放行好把住好。幻寄云。随邪逐恶汉。

上堂。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么。一僧出曰。某甲买。师曰。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对。

卧龙代云。属某甲去也 禾山代云。是何道理 赵州代云。明年与和尚缝一领布衫 雪窦显云。虽然作家竞买。要且不善轮机。且道南泉还肯么。雪窦也拟酬个价。直令南泉进且无门。退亦无地。不作贵不作贱。作么生买。别处容和尚不得。

师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

大沩智云。三世诸佛既不知有。狸奴白牯又何曾梦见。灼然须知向上有知有底人始得。且作么生是知有底人。吃官酒卧官街。当处死当处埋。沙场无限英雄汉。堆山积岳露尸骸 径山杲颂。三世诸佛不知有。老老大大外边走。眼皮盖尽五须弥。大洋海里翻筋斗。狸奴白牯却知有。瀑布不溜青山走。却笑无端王老师。错认簸箕作熨斗。

师巡堂次。牵一头牛入堂。首座以手拊牛背一下。师便休去。赵州以草二束。放在首座前 师至庄所。庄主预备迎奉。师曰。老僧居常出入不与人知。何得排办如此。庄主曰。昨夜土地报道。和尚今日来。师曰。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见。侍者便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甚么被鬼神觑见。师曰。土地前更下一分饭。

玄觉云。甚么处是土地前更下一分饭 云居锡云。是赏伊罚伊。只如土地前见。是南泉不是南泉 天童觉云。老僧当时若见庄主与么道。便与捉住云。放汝不得。何故。不见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因圣颖云。南泉被这僧一问。不免向鬼窟里作活计。

师问维那。今日普请作甚么。对曰拽磨。师曰。磨从你拽。不得动著磨中心树子。那无语。

保福代云。比来拽磨。如今却不成 法眼代云。恁么即不拽也。

上堂。然灯佛道了也。若心诸所思。出生诸法。虚假不实。何以故。心尚无有。云何出生诸法。犹如形影分别虚空。如人取声安置箧中。亦如吹网欲令气满。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据说十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得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禅定解脱神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现色身。或示现成等正觉。转大法轮。入涅槃。使无量入毛孔。演一句经无量劫。其义不尽。教化无量亿千众生。得无生法忍。尚唤作所知愚。极微细所知愚。与道全乖。大难大难。珍重 上堂。诸子。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计。有解作活计者出来。共你商量。是住山人始得。良久。顾视大众合掌曰。珍重无事。各自修行。大众不去。师曰。如圣果大可畏。勿量大人尚不奈何。我且不是渠。渠且不是我。渠争奈我何。他经论家。说法身为极则。唤作理尽三昧。义尽三昧。似老僧向前被人教返本还源去。几恁么会。祸事。兄弟。近日禅师太多。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不道全无。于中还少。若有。出来共你商量。如空劫时有修行人否。有无作么不道。阿你。寻常巧唇薄舌。及乎问著。总皆不道。何不出来。莫论佛出世时事。兄弟。今时人担佛著肩上行。闻老僧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便聚头拟推老僧。无你推处。你若束得虚空作棒。打得老僧著一任推。时有僧问。从上祖师至江西大师。皆云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今和尚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学人悉生疑惑。请和尚慈悲指示。师乃抗声答曰。你若是佛。休更涉疑。却问老僧。何处有恁么傍家疑佛来。老僧且不是佛。亦不曾见祖师。你恁么道。自觅祖师去。曰和尚恁么道。教学人如何扶持得。师曰。你急手托虚空著。曰。虚空无动相。云何托。师曰。你言无动相。早是动也。虚空何解道我无动相。此皆是你情见。曰虚空无动相。尚是情见。前遣某甲托何物。师曰。你既知。不应言托。拟何处扶持他。曰即心是佛既不得。是心作佛否。师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情计所有。斯皆想成。佛是智人。心是采集主。皆对物时。他便妙用。大德莫认心认佛。设认得。是境被他。唤作所知愚。故江西大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后人恁么行履。今时学人。披个衣服。傍家疑恁么闲事。还得否。曰既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和尚今却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未审若何。师曰。你不认心是佛。智不(此字应衍)是道。老僧勿得心来。复何处著。曰总既不得。何异(或作与非)太虚。师曰。既不是物。比什么太虚。又教谁异不异。曰不可无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你若认这个。还成心佛去也。曰请和尚说。师曰。老僧自不知。曰何故不知。师曰。教我作么生说。曰可不许学人会道。师曰。会甚么道。又作么生会。曰某甲不知。师曰。不知却好。若取老僧语。唤作依通人。设见弥勒出世。还被他挦却头毛。曰使后人如何。师曰。你且自看。莫忧他后人。曰前不许某甲会道。今复今。某甲自看。未审如何。师曰。冥会妙会许你。作么生会。曰如何是妙会。师曰。还欲学老僧语。纵说是老僧说。大德如何。曰某甲若自会。即不烦和尚。乞慈悲指示。师曰。不可指东指西赚人。你当哆哆和和时。怎么不来问老僧。今时巧黠。始道我不会。图甚么。你若此生出头来道。我出家作禅师。如未出家时。曾作甚么来。且说看共你商量。曰恁么时某甲不知。师曰。既不知。即今认得可可是邪。曰认得既不是。不认是否。师曰。认不认是什么语话。曰到这里某甲转不会也。师曰。你若不会。我更不会。曰某甲是学人即不会。和尚是善知识合会。师曰。这汉向你道不会。谁论善知识。莫巧黠。看他江西老宿在日。有一学士问。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此理如何。老宿云。这里无水亦无舟。论什么筋骨。兄弟。他学士便休去。可不省力。所以数数向道佛不会道。我自修行。用知作么。曰如何修行。师曰。不可思量得。向人道。恁么修恁么行。大难。曰还许学人修行否。师曰。老僧不可障得你。曰某甲如何修行。师曰。要行即行。不可专寻他辈。曰若不因善知识指示。无以得会。如和尚每言修行须解始得。若不解。即落他因果。无自由分。未审如何修行。即免落他因果。师曰。更不要商量。若论修行。何处不去得。曰如何去得。师曰。你不可逐背(应是辈字)寻得。曰和尚未说。教某甲作么生寻。师曰。纵说何处觅去。且如你从旦至夜。忽东行西行。你尚不商量道去得不得。别人不可知得你。曰当东行西行总不思量。是否。师曰。恁么时。谁道是不是。曰和尚每言我于一切处而无所行。他拘我不得。唤作遍行三昧。普现色身。莫是此理否。师曰。若论修行。何处不去。不说拘与不拘。亦不说三昧。曰何异有法得菩提道。师曰。不论异不异。曰和尚所说修行。迢然与大乘别。未审如何。师曰。不管他别不别。兼不曾学来。若论看教。自有经论座主。他教家实大可畏。你且不如听去好。曰究竟令学人作么生会。师曰。如汝所问。元只在因缘边看。你且不奈何。缘是认得六门头事。你但会佛那边。却来我与你商量。兄弟。莫恁么寻逐。不住恁么。不取古人语行菩萨行。唯一人行。天魔波旬领诸眷属。常随菩萨后。觅心行起处。便拟扑倒。如是经无量劫。觅一念异处不可得。方与眷属礼辞。赞叹供养。犹是进修位。中下之人便不奈何。况绝功用处。如文殊普贤。更不话他。兄弟。作么生道行是无。觅一日行底人不可得。今时傍家从年至岁。只是觅究竟。作么生空弄唇舌生解。曰当恁么时。无佛名。无众生名。使某甲作么图度。师曰。你言无佛名无众生名。早是图度了也。亦是记他言语。曰若如是。悉属佛出世时事了。不可不言。师曰。你作么生言。曰设使言。言亦不及。师曰。若道言不及是及语。你虚恁么寻逐。谁与你为境。曰既无为境者。谁是那边人。师曰。你若不引教来。即何处论佛。既不论佛。老僧与谁论这边那边。曰果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如何。师曰。是他古人。如今不可不奉戒。我不是渠。渠不是我。作得伊如狸奴白牯行履。却快活。你若一念异。即难为修行。曰云何一念异难为修行。师曰。才一念异。便有胜劣二根。不是情见。随他因果。更有什么自由分。曰每闻和尚说。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未审如何。师曰。缘生故非。曰报化既非真佛。法身是真佛否。师曰。早是应身也。曰若恁么。即法身亦非真佛。师曰。法身是真非真。老僧无舌。不解道。你教我道即得。曰离三身外。何法是真佛。师曰。这汉共八九十老人相骂。向你道了也。更问甚么离不离。拟把楔钉他虚空。曰伏承华严经是法身佛说。如何。师曰。你适来道什么语。其僧重道。(或作问)师顾视叹曰。若是法身说。你向甚么处听。曰某甲不会。师曰。大难大难。(传灯至此云。好去珍重。遂止。而师语录复有下文)汝看亮座主。是蜀中人。解讲三十二本经论。于江西讲次。来见开元寺老宿。宿问。见说座主解讲经。是否。主云。不敢。宿云。将什么讲。主云。将心讲。宿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主云。莫是虚空讲得。宿云。却是虚空讲得。主拂袖便行。宿召座主。主回首。宿云。是什么。主便开悟。兄弟。看他快利。么。僧云。据和尚说。即法身说法。师云。若如是会。早是应身了也。僧云。既是应身。岂无说法者。师云。我不知。云某不会。师云。不会却好。免与他分疏。问教中道。法身大士会处。即见法身佛。地位菩萨。即见报身佛。二乘唯见化身佛。莫是此理否。师曰。我眼不曾看教。兼无耳孔不曾听。你自看取。若如是忆持。即已后始不奈何。如似弄珠说珠光遍。有金盘在即得。忽被拈却金盘去。何处弄珠。向什么处寻他光遍与不遍。学人礼拜。和尚笑云。大难大难。古人骂你唤作田猎渔捕。唤作搬粪人。好去珍重 示众。真理一如。潜行密用。无人觉知。呼为(应有无字)渗智。亦云无渗不可思议等。空不动性。非生死流。道是大道。无碍涅槃。妙用自足。始与一切行处而得自在。故云于诸行处无所而行。亦云遍行三昧。普现色身。只为无人知他用处。无踪迹。不属见闻觉知。真理自通。妙用自足。大道无形。真理无对。所以不属见闻觉知。无粗细想。如云不闻闻是大涅槃道。这个物不是闻不闻。僧问。大道不属见闻觉知。未审如何契会。师云。须会冥契自通。亦云了因。非从见闻觉知有。见知属缘。对物始有。者个灵妙不可思议。不是有对。故云妙用自通。不依傍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事须假物方始得见。所以道。非明暗法。离有离无。潜理幽通。无人觉知。亦云冥会真理。非见闻觉知。故云息心达本源。故号如如佛。毕竟无依自在人。亦云本果。不从生因之所生。文殊云。惟从了因之所了。不从生因之所生。从上已来。只教人会道。更不别求。若思量作得道理。尽属句义。三乘五性义理。无不唤作行履。处处受用具足即得。若论道即不是。一向耽著。被他识拘。亦云世间智。教云一向耽著三藏学者。为田猎渔捕。为利养故煞害大乘。亦云贪欲成性。所以云。佛不会道。我自修行。我自有妙用。亦云正因。了六波罗蜜空。即物拘我不得。所以祖师西来。恐你诸人迷著因果地位。故来传法救迷情。顿悟花情已。性是花种性。亦云菩提花。故江西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先祖虽说即心即佛。是一时间语。空拳黄叶止啼之说。如今多有人。唤心作佛。唤智为道。见闻觉知皆是道。若如是会者。何如(应作殊)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头。故大士诃迦旃延。以生灭心。说实相法。皆是情见。若言即心即佛者。如兔马有角。非心非佛。牛羊无角。汝心若是佛。亦何用非他有无形相。以何是道。所以教中不许。宁作心师。不师于心。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故云佛有道。心(此处有脱误原录如是姑因之)不离见闻觉知。皆属因缘而有。皆是照物而有。不可常照。所以心智俱不是道。且大道非明暗法。虽(应作离)有无数。数不能及。如空劫时。无佛名。无众生名。与么时正是道。只是无人觉知见他。数不及他。唤作无名大道。早属名句了也。所以真理一如。更无思想。才有思想。即被阴拘。便有众生名。有佛名。佛出世来。唤作三界智人。只如未出世时。唤作什么。如云不得而得有无而兴大慈。佛出世。只令人会道体非凡圣。唤作还源归本。体解大道。今日既如是会道。即无量劫来六道四生。皆有去来。是暂时行履处。先圣本行集云。我无所不行。一切众生。虽在如是行处。为无了因故生贪欲。名为在缠。不得自在。暂时岐路。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众生妄想。物无不住。岂况理能迁变。今既如是会。却向里许行履。不同前时。为了因。会本果故。了阴界空。六波罗蜜空。所以得其自在。若不向里许行履。如何摧剉得五种贪。二种欲。不守住声闻。随于劫数。所以诸佛菩萨。具福智二严。为了因。了六波罗蜜空。体者个受用。所以不存知见。始得自在。若有知见。即属地位。便有分剂心量。被因果隔。唤作酬因答果佛。不得自在。所以大圣诃他。为内见外见情量不尽二障二愚。所以见河能漂香象。真理无形。如何知见。大道无形。理绝思量。今日行六波罗蜜。先用了因。会本果故。了此物是方便受用。始得自由。去住自在无障碍。亦云方便勤庄严。亦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只是不许分剂心量。若无如是心。一切行处乃至弹指合掌。皆是正因。万善皆同无终。(此字应是作字)始得自在。所以天魔外道求我不得。唤作无住心。亦云无渗智。不思议妙用自在。菩提涅槃。皆是修行人境界。皆属明句。若会本来非凡物。即水不能洗水。何以故。本来无物故。经云我王库中实无如是刀。又云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所以道非明暗。故云性海不是觉海。觉海涉缘。即须对物。他便妙用。无人觉知。唤作极微细透金色水尘。菩萨所因。唤作受用具。若水不洗水。即体不是明暗。亦云无渗智。又云无碍智。若如是即一切处拘我不得。如今更别求建立义句。觅胜负知解语言。言众生劣有佛圣救众生。求佛菩提。皆属贪欲。亦云破戒比丘。与道悬隔。大道无明。未曾有暗。非三界摄。非去来今。如来藏实不覆藏。师子何曾在窟。五阴本空。何曾有处所。且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所以智不是道。心不是佛。如今且莫唤心作佛。莫作见闻觉知会。者个物。且本来无许多名字。妙用自通。数量管他不得。是大解脱。所以道人心无住处。踪迹不可寻。故云无渗智。不思议智。看他池州崔使君。问五祖大师云。徒众五百。何以能大师独受衣传信。余人为甚么不得。五祖云。四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惟有能大师。是过量人。(是过量人。或作不会佛法)所以传衣信。崔云。故知道非愚智。便告大众。总须记取。师云。记得属第六识。不堪无事珍重 又云。暂时披垢腻之衣来。为人说破。不是凡圣物。他家早晚与人为因。亦不曾与人为果。若与人为因。即不自在。被因果所拘。不得自由。佛未出世时。无人会得。若出世边论。还许少分会。但以冥理自通。无师自尔。本自无物。由是见闻觉知。即是报化。所以三十二相异体。故若离彼。即同如来。报化佛总打却。何处存立。不是不许。只如弥勒又作凡夫。他炽然行六波罗蜜。他家触处去得。因什么便不许他。他不曾滞著凡圣。所以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始得自由分。今时学人。多分出家。不肯入家。好处即认。恶处即不认。争得。所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他家去住得自由。且如何。若知即被知处所拘。若不恁么。争得不许他。他者个定不曾变异。若不定。即属造化也。他那个早晚曾变动。所以十二分教。决定不是我。我即向十二分教中行履得。若十二分教是我。即受变也 又云。大道一如。无师自尔。若能如如不变。故不曾迷。报化非真佛。莫认法身。凡圣果报皆是影。若认著。即属无常生灭也。粗细而论。纤毫不立。穷理尽性。一切全无。如世界未成时。洞然空廓。无佛名无众生名。始有少分相应。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不证凡圣果位。据本而论。实无少法可得。岂况三乘五性差别名数。但是有因有果。尽属无常生灭也 又云。心如枯木。始有少许相应 又云。但会取无量劫来性不变异。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萨行。达诸法空。妙用自在。色身三昧。炽然行六波罗蜜空。处处无碍。游于地狱。犹如变观。(准法华。变当作园)不可道伊不得作用。众生无量劫来。迷于本性。不自了体。云尘暂翳。著诸恶欲。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暂时岐路不得自在。种种受苦。不自觉知。乃至今日会取从来性。与今日不别 师将顺世。第一座问。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师曰。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座曰。某甲随和尚去。还得也无。师曰。汝若随我。即须衔取一茎草来。师乃示疾。大和八年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告门人曰。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言讫而逝。世寿八十七。腊五十八。

(指月录卷之八终)

猜你喜欢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六卷·佚名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卷下·佚名
  大阿弥陀佛经序·佚名
  重编曹洞五位卷中·慧霞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圆晖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一·海明
  复志禅先生书·太虚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
  卷第七·李通玄
  卷第三十三(第五诵之五)·佚名
  卷之五·铁壁慧机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佚名
  目录·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四十·彭定求

        卷140_1 【变行路难】王昌龄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卷140_2 【塞下曲四首】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

  • 黄诚之·唐圭璋

      满江红   寿韩尚书   五岳三光,钟秀气、笃生人杰。天付与、心肠锦绣,精神冰雪。姓字早登龙虎榜,文书夜直丝纶阁。谢君王、特地掇鸾坡,来闽粤。   几千顷,恩波阔。十万户,欢声浃。看致君尧舜,归班夔契。谈笑扫清沙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十六·乾隆

      五季  【癸晋岐吴称唐天祐十年梁主瑱酉干化三年是嵗凡五国五镇】春二月梁均王友贞起兵讨贼友珪伏诛友贞立于大梁更名瑱朱友谦复归梁  友珪遽为荒滛内外愤怒驸马都尉赵岩【犨之子】奉使至大梁均王友贞密与之谋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五十·陈厚耀

    赵烈侯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追尊献子为献侯【史赵世家】烈侯好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公仲曰诺不与居一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六十六·佚名

    万历三十八年正月戊寅朔 上不御殿文武群臣朝觐官及四夷贡使上表望阙拜贺大学士叶向高诣宫门外叩头庆贺○庚辰 宣宗章皇帝忌辰遣官祭 景陵○壬午 皇太子第一女薨礼如 皇太子第四女例○大学士叶向高上言青阳肇布

  • 卷之五百八十七·佚名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二月。丁巳朔。祭先师孔子。遣恭亲王溥伟恭代行礼。早事  ○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乙酉皆如之。内记  ○命协办大学士鹿传霖、度支部左侍郎绍英、前往

  • 卷七十一·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七十一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苏尼特氏萨喇扎赖氏阳高翁舍占氏济瑚博赖乌朗哈特氏济格尼卓多穆氏瑚雅克泰阳吉氏塞勒穆扎普珠尔

  • 世家卷第十九 高丽史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毅宗三。○(己丑)二十三年春正月戊午朔王受朝贺代制臣僚贺正表宣示宰枢近侍国学文臣。 于是禁内六官文臣等奉表贺御制王喜赐酒果以行头

  • 世家卷第十六 高丽史十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仁宗二。○(己酉)七年春正月丙戌金遣宁州管内观察使杨公孝来贺生辰。己亥枢密院副使韩 卒。己酉以郑旌淑为刑部尙书。二月辛亥移御仁德

  • 张去华传·脱脱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张去华之父张谊,字希贾。好学,不事家业。张谊在父亲去世后,其长辈让其在田陇上耕作,一天前去查视,见张谊在树下看书,对他不亲自耕作十分愤怒,于是对他进行辱骂。张谊对其兄长说:“如果不出外求学,向来

  • 卷六十四、甲午战事及和约·黄鸿寿

    德宗光绪二十年,夏六月,以日本兵袭踞朝鲜王宫,幽朝王,命总兵卫汝贵等率师赴援。是年四月间,朝鲜东学党作乱,驻朝通商委员袁世凯屡电北洋大臣李鸿章,请派兵助剿。鸿章派海军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护商,并调直隶提督叶志超

  • 238.萨尔浒大战·林汉达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誓师,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结下了冤仇,叫做“七大恨”。第一条就是明朝无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报仇雪恨

  • 大射仪第七·佚名

    大射之仪。君有命戒射,宰戒百官有事于射者。射人戒诸公、卿、大夫射,司士戒士射与赞者。  前射三日,宰夫戒宰及司马、射人宿视涤。司马命量人量侯道与所设乏以貍步,大侯九十,参七十,干五十,设乏各去其侯西

  • 卷四百八十五·佚名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四世尊,诸菩萨摩诃萨。所证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於一切法无所取著。能从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诸法少有取著。则於彼岸非为能到。由是因缘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取色乃至识。乃至不取陀

  • 卷第五·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三之一如是因界已列诸根。今于此中应更思择。世尊何故别说根名。在内界全及法一分。以增上义别说为根。彼彼事中得增上故。虽增上义诸法皆有。而极增

  • 文编·唐顺之

    文集。明唐顺之辑。六十四卷。顺之有《荆川先生文集》已著录。是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成书,收辑由周至宋之文,分体排纂,以论文为主,全集凡八十三万六千余字,卷首有唐顺之原序及目录,正文含制策、对、谏疏、论疏、疏、疏请、

  • 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

    《正笔》三十二卷,《续笔》十六卷,明胡应麟撰。收书十二种。正集十种:《经籍会通》四卷,述古籍的撰著及存亡散佚情况;《古书占毕》六卷,论史书,评史事;《九流绪论》三卷,论诸子百家源流与得失;《四部正伪》四卷,考辨古代伪书;

  • 龙树菩萨传·佚名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载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之生平事迹。从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起,至龙树名之由来,共分七段。内容及字句与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之付法藏因缘传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