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十一
嗣法门人今辩重编
杂着
楞严宗趣论
宗也者极乎道之所究也。趣也者正乎道之所归也。匪宗则趣无所示。匪趣则宗无所造。故宗以宗乎趣者也。趣以趣乎宗者也。以祖意教意而言。则祖宗也教趣也。然祖亦有趣。教亦有宗。所谓祖意中具有教意。教意中具有祖意也。昔世尊百万人天拈青莲华。笑视大众者。宗也。复曰。吾有涅槃妙心。教外别传。付与摩诃迦叶者。所谓趣也。达磨大师少林面壁九年者。宗也。而可大师求佛法印而曰不从人得者。所谓趣也。六祖大师为明上座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者。趣也。明省后复问密意。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者。所谓宗也。宗与趣先后迭用而总之。匪宗则趣无所示。匪趣则宗无所造也。夫宗有二种机。如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曰。庭前柏树子。又如临济三度问黄檗佛法的的大意。三度吃棒。此二种即是一种。然杀活同时。主宾一致。自非深证之士未易语此。苟无方便则道几乎绝矣。所以后代老宿因僧问。庭前柏树子意旨如何。宿曰。还闻檐前雨滴声么。僧曰。闻。宿曰。从此入。其僧便悟。临济往见大愚。愚云。黄檗老婆。为汝困彻了也。还来者里问有过无过。济亦大悟。故趣亦有二种。即以左右乎宗之机旨。以相发明。否则机妙失宗。反成毒药也。然则何以为教之宗乎。曰。祖之趣是也。夫祖不可以意意者也。不可以言言者也。若教则以意显无意。以言显无言。故曰祖宗也教趣也。而教即以祖之趣为宗教之趣。则又以导乎宗之会极。荡乎宗之岐路也。故祖不可无教者。无趣则宗无所造也。教而无祖则趣无所归。玄言妙义。悉属筌蹄。所以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曾说一字。者非谓扫言说之迹也。欲夫人之即教意而得祖意也。故凡读教而不识其宗之所本。趣之所归。不善读教者也。楞严第一最初便云。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一部经之本宗也。然众生久在迷中。遗失心性。循诸妄想。一闻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如说他宝。不知所认。故如来特征其发心缘于胜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正选众生六根门头常在出入而不觉知者。以为识取之路。此一部经之本趣也。凡用趣者必先之宗。欲见宗者必先之趣。所以佛告阿难云。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而阿难当面错过。乃随机一揭云。汝今堂中。先何所见。又急转一语云。汝瞩林泉。因何有见。宗趣既定。然后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大众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使阿难与大众知其宗之所究。以识其趣之所归也。夫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为宗。则宜直指心性。以为本趣。何故。七处征穷。二种分别。既不滥收。其能椎将。又保任于见性。良以众生心性。从本不觉。随缘生灭。以此缘生与生。缘灭与灭。物我不分。内外混乱。若不屏绝根尘。推穷能所。则一灵真性终无自认之日。所以当七处既穷。生平所据矍然自失。然后分别二种。使知迷中心性尽属攀缘。用处分明。枉自遗失。即如阿难反认能推非不。现前无别。然而能须由境。此处倘无照了。犹带前尘。正使境谢能沈。个中若不知非。亦同断灭。故知如来一咄。破其迷妄而已。而非破其非心也。世尊曰。咄。此非汝心。阿难曰。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世尊曰。此是前尘虚妄相想。而下文又云。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乃知世尊拈却前尘影事。使之自认其心。不欲其混于前尘影事。枉自遗失其心也。夫此心此性。生佛无别。所别者迷悟耳。迷则全水是冰。悟则全冰是水。以冰非水而去之别求。所谓水者非也。沃其冰而水自宛然。破其妄而心自宛然。六祖曰。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又曰。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觉范曰。全体是妄情。全体是真理。不了号无明。了之即佛智。正谓此也。先破其妄心而使之自悟有体。后许其见性而徐辨其无是非是。照用后先。主宾终始。各随机候。不可定执也。夫心性在于分别则为意根。在于色像则为眼根。此皆从众生日用现前便有无上妙觉。祇为混入前尘而分别无体。纷纭物像而自他不辨。所以如来夺彼前尘而独显全性。择于见中而孤露我体。或意或眼。举一以明。或纵或夺。率多方便。引客尘要识。主人之无故往。指头手为达。见性之无卷舒。人有今昔。见何童耄。须知真性遗失。遂循妄想。以分置内外。颠倒想灭。则尽大地总是妙明见闻。同一倒正。谁分自是现前之缘心难尽。暂悟终疑。岂知八种之见性不还。是汝非物。尚犹不敢自认。终是物我不分。至于见在我前。又成物我不化。世尊曰。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曰。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曰。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阿难曰。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盖为众生。从无始来。迷我为物。不知是我。非我认物。为我不知。是物非物。是以如来既言其物我皆妄。又言其物我皆真。旨趣深玄。尽思难测。如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是二文殊。而我今者。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说至此而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之宗旨始露。所谓趣以导乎宗之会极。荡乎宗之岐路者也。荡是非是之岐路。以合乎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之会极。然后知世尊拈华。达磨面壁。祖意果不可以意意。不可以言言者也。然后知教之果以意显无意。以言显无言者也。则岂非世尊欲人即教意而得祖意哉。然祖意中亦具有教意。可以互相发明者。如云门大师云。从上来是什么事。于今抑不得已。且向诸人道。尽大地有什么物。与汝为缘为对。若有针锋。许与汝为隔为碍。与我拈将来。唤什么作佛。唤什么作祖。唤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将什么为四大五蕴。我与么道。蚤是三家村老婆说话。咦。是亦可以悟矣。悟则直下便悟。若眼孔定动。未有不别生岐路者。如阿难闻无是非是。乃惑为自然。又惑为因缘和合。世尊更以明暗空塞。四义独显见性。欲其于四义之中顿离诸惑。则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欲其于四相之中识取见精。则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夫惑断而见。见则实相现前。是非俱泯。宗趣了然。而阿难犹以见见为惑者。此正迷悟之所由分也。夫众生之见精在四相中。而妄生诸惑者为不能自见其见耳。惑之所生似乎能所胪乎现前。其实觉见由于无始。即下文云。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是矣。此世尊特以二种妄见例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也。苟知其为病。则见与所见了不可得。亦无所讳。直下巍巍。是为何等。故又云。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至哉无是非之旨。可谓深切明着矣。观其言阴入处界及四大七大。皆云如来藏。又云毕竟无体。本无自性。俱无处所。又云。此皆识心。分别计度。俱无实义。无非皆真皆妄之论。旨趣深玄。尽思难测。故下文云。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又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即此理也。此特先发明之耳。乃阿难及与大众虽悟一切诸有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犹不能知其生起。则不能了其目前。故又有忽生山河大地。四大不相容之惑。所以世尊再为指出。觉明为咎也。夫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此所谓生起之由也。而又曰。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则目前之山河大地可以荡然。此如来藏中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不可世间及二乘权小以所知心而能测度也。法华经云。如来明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之相。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必如是会。乃可谓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者也。若众生则不然。众生不达山河大地。由于无始觉明所生。以为万法别有根本。与我为缘为对。殊不知法无自体。皆由我识心而有分别。若除分别。万法自如。所谓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等。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等也。所以下文云。根尘同原。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若空华。又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于中更容他物。正与法华如来明见之旨互相明证也。阿难既闻觉明为世界之所生起。而又疑众生何因有此觉明之妄。不知觉明之妄因迷自有。迷则无因。此无性之旨。又非二乘权学所能知也。夫无性则无分别。以无分别而妄起分别。故能所对。待展转相生。无有休息。苟能于分别之中而识取于无分别之体。则体性露现。根尘迥脱。始知从上已来心本尝住。性自明净。本周法界。一回觉悟。更不复迷。正所谓见见非见。见不能及。通达实相。一切俱无也。故曰。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若是没量大人于此直达本宗。则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奚阿难犹切切以摄伏攀缘为请哉。亦虑末法有恁么理。无恁么事也。谓生佛同是一心。则无生灭不生灭之别。谓缚脱原无二致。则无烦恼菩提之分。固矣。然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遇缘方了。若尚未遇了缘。则如审详。因心至于二种根本非不晓然。将谓转日用生灭之心。反而依不生灭地。而能依所依蚤成生灭。此处若不彻证。忽会根尘代谢。未有不爽然自失者。昔高峰初年自以为有所发明矣。雪岩钦揭曰。日间浩浩作得主么。峰云。作得。又曰。夜间梦里作得主么。峰云。作得。又曰。既睡着。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何处。峰遂惘然。噫。此即阿难疑断灭时耶。所以世尊复举声闻二义。使之自信自肯。要必确知本心不与根尘和合。无毛头许夹带。然后独步丹霄。自解作活。世尊曰。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复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又曰。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中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于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如此指示。正与雪岩同一机趣。佛祖无二旨矣。试观高峰日间梦里主宰分明。可谓在声色中不随声色也。奚为无梦无想便乃徜然。当此之时。使雪岩再举声闻二义。峰亦未必甘心直下。及枕子落地。一回脱颖。岂他人所能回换。此所谓遇了缘也。又如审知烦恼皆由六根招摇尘境。识性居中。发生虚妄。犹如空华。本无所有。此可以言解结矣。然亦有永绝生死。证于解脱。未免犹为识心者。始知生死解脱均名幻化。舍结取结。全病所知。若非真妄俱捐。亦无俱捐之量。言思路绝。廓尔现前。则安知知见无见之旨。不犹为所知障哉。圆觉云。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又云。众生迷于生死。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以故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正谓此也。阿难曰。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世尊曰。根尘同原。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若空华。又曰。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又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解结大旨至矣尽矣。然古今人亦未遂言下领者。是谁之过哉。昔石巩以弋鹿过马祖。祖迓之。巩问。还见鹿否。祖曰。汝是何人。巩曰。猎者。祖曰。汝解射否。巩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巩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巩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巩曰。一箭射几个。祖曰。一箭射一群。巩曰。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巩曰。若教某甲自射。直是无下手处。祖曰。者汉旷劫无明烦恼。今者顿息。若石巩所谓遇了缘者也。选择圆通乃修持之理。亦大有宗趣。晦堂云。心外无法者不知烦恼习气为何物而欲尽之。翻成认贼为子。从上言说。是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之知见治之。皆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途。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也。圭峰密公云。若能悟本法身。本自无生。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习气执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以一生所修。便同佛地。但可以空寂为自体。莫认色身。以真知为自心。莫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以二老较之。则晦堂为宗而圭峰为趣。众生根器高下不齐。苟废圭峰之说。则有执一切现成。反认虚妄以为真实清凉。所谓即妄为真。如处阴影灭也。所以沩山云。若是真悟之人。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今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习气未能净除。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一法。教渠修行。趋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沩山可谓宗趣俱备。深得如来权实兼用之旨也。故善达宗者不滞乎趣。善会趣者不失其宗。祖与教皆然也。即如选耳圆通者。谓从此入。不从此住也。一根返原。六根解脱。六解一亡者谓舍权归实。非即权为实也。至于三决定义与三增进。渐次犹治烦恼习气之论也。然亦去其所本无为见有烦恼习气者言之耳。非谓别有一法。令其修治趣向也。一切众生不悟自心。于自心中妄见境缘。妄生取舍。随其取舍。造十习因。受六交报。所谓以究竟无成毕竟有。若能悟业无作。当下妄息。直见本心。心心不别。还于本无。于所本无。实不见心外复有一切烦恼。即不言修可矣。苟其未至。于本无则四十四心及诸天品类层层位置。要皆增进中。有无轻重之验。去一分烦恼。即证一分真实。去之尽即证之极。亦非别有所谓证也。若别有证。皆属心外。于五阴中心生圣解。种种计度。悉堕魔外。岂知等妙二觉尚有一分极微细所知愚。惟佛一人始称见性。然则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凡夫具足。历圣难尽。推穷究竟。不越吾宗为第一义谛也。楞伽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故教中无量义海皆发无门之旨。所谓趣也。所谓正乎道之所归者也。
禅醉(十则)
禅醉者。何谓也。蒙周曰。醉者之坠车。虽疾弗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天全也。予醉于禅而寱。是犹坠车者矣。寱而无解乎醉。殆所谓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欤。使天下之人因其寱而识其醉。则予之得全乎天者。亦将以全乎人之天也。反而齁齁然鼾而弗之醒至足矣。又安知其所谓疾欤。
一(致知)
崔子石师问佛于天然曰。某儒者将易而佛。得乎。天然曰。儒不学佛。佛不学儒。儒不学儒。佛不学佛。吾闻道不相学。亦不自学也。相学者寇人。自学者寇天。皆道之所弃也。虽然子儒者也。吾与子言儒。孔子曰。致知在格物。何说乎。崔子不能对。日有对而不侔。天然进而语之曰。天下一知而已矣。无所谓物也。自知穷而为物物。又物物而物。益不穷焉。名之所昉乎。状之所纷乎。义之所别乎。类之所繁乎。之数者尽天下之所谓众人者。日恫恫然而不自知所往。而不自知所来。喜喜之。怒怒之。哀哀之。乐乐之。不以为缚。曷求其脱。常忧不合。孰冀乎离。波波汩汩。遂成古今。是皆不知其为物而安然者也。夫恶知乎。安然者之为是而不知之为非乎。夫恶知乎。不知之为是而安然者之为非乎。有智者恶其不知而以知为。货以物为利。欲货出而利返。奔走道路。物我两衡。主宾相易。自以为知过众人而不知其不若不知也。自以为不安于罔而不知其不能安也。天下黑白同异。牝牡成毁而已矣。知黑而黑。知白而白。知同而同。知异而异。知牝而牝。知牡而牡。知成而成。知毁而毁。固然者物犹不化。矧其未至于固然者耶。若举父于子。举兄于弟。举夫于妇。则人之父子兄弟夫妇是必哑然而独不哑然于知黑白同异牝牡成毁者。圣人之所以不能无言也。言出而是人不知其非是。言出而非人不知其非。非是非者万物之乡也。引知于物而非会物于知者也。是故学圣者愚。学愚者贤。圣人遇愚而贤。遇贤而愚。知而不知。不知而知。物而不物。不物而物。物而不物。物尽我也。不物而物。我尽物也。物尽我者。无物。我尽物者无知。无知而知。不足言矣。故曰。藏天下于圣人易。藏天下于天下难。
二(近非道)
戊子夏。阻饥于海云。其徒少食而让。天然喟然曰。吾道其以人丧耶。又一日食而任。天然喟然曰。吾道其以天丧耶。内记岩子揖而前曰。岩得间矣。昔也食而让。夫子以为道非让之所几也。今也任。任斯近矣。闻以人丧。未闻天丧者也。敢请。天然曰。君子犹恶其近之也。适燕者八千里。吴半之。齐又半之。人知夫齐近而吴远也。亦知乎近犹齐而远犹吴乎。吴与齐其有辩乎。无辩耶。半之又半之。其有辩乎。无辩耶。人有宴处者。解衣适体。磅礴于无何有之乡。适适然尔。忽而觉焉。曰。君子不以容饰众。不以私弃物。吾囚首裸身。吾不能使茅吾心而塞吾目也。一旦峨冠冠之。文衣衣之。夏伏浃汗如注。乃久而苦之曰。甚矣。吾之不能安其天也。夫人出而拱揖。入而偃息。无是我也。谁为非欤。吾向者独居寝处。解衣磅礴。无与人耳目。奈何自困。若是。是众人以天而吾独以人也。于是去冠还衣。从乎其朔。而后知向者之乐。不假人也。苦而后知其乐不假人之为然也。佣者过之。怪而问焉曰。夫谁不庄于处众而佚于自处耶。而嘻嘻其几得之若外加何为。者人不能答。而终以为非佣者之所知其乐也。嘻。天下之士之去其仁义礼智以为道也。亦若是已耳。夫仁生于未仁。义生于未义。礼生于未礼。智生于未智。夫未仁非不仁。未义非不义。未礼非不礼。未智非不智。非不仁义礼智而后仁义礼智。犹是未仁义礼智也而后未仁义礼智。犹是仁义礼智也。鹤胫长。凫胫短。鹤不长其长故鹤。凫不短其短故凫。不长其长者之不能不鹤。何异乎长其长者之不能鹤也。不短其短者之不能不凫。何异乎短其短者之不能凫也。迷此者罔。觉此者殆。罔与殆皆道之所不共也。
三(天不可合)
潜子为有得于天也。日以合天之说。造而余以变物。天然闻而叹。抚而告之曰。天可合乎。天可合亦可离也。天可离乎。且而穷上下四维之苍苍。之冥冥。之蓬蓬。之轰轰。之烈烈。之蒙蒙。之潺潺。之亭亭。之森森。之泼泼。之汩汩。之历历。且而牖聪凿明。镂思刻虑。以求彷徨乎。天之所以然。天之所以不然。譬西行者东马首矣。犹敝敝然曰。若合若不合。若离若不离。言之伦与否不可得而正也。语天者曰。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曰。白与黑非人之所与也。而白之。而黑之。谁将与乎。鹄不自白。有为白者。乌不自黑。有为黑者。抑而知乎鹄不自鹄。有为鹄者。乌不自乌。有为乌者。鹄与乌方不能自天。其天吾与若日滑滑乎。天其白。天其黑也。然乎不然乎。人有献鹿者曰。马也。人有进钟者曰。瓮也。则吾与若必相目而笑。为勿足辩也。何居乎。鹄与乌而固之。则何不仰观翔而南麓者。适适然不知其为南也。不知其为翔于南者也。奚似乎。则何不仰观乎翔而北麓者。适适然不知其为北也。不知其为翔于北者也。奚似乎。顷而南者复翔而北亦犹乎北也。亦犹乎北者也。顷而北者复翔而南亦犹乎南也。亦犹乎南者也。顷而南者北者相遇诸途。且不知其为南者为北者。且不知其非南者非北者。且不知其非非南者非非北者。上下顿易。四维错处。人我相失。名实俱丧。吾与若且收而视。塞而聪。休而心志。绝而内外之辩。去而离微之知。而今乃廓然于向之。所谓白者非白也。黑者非黑也。则所谓鹄者非鹄也。乌者非乌也。天乎人乎。飓风怒发。不择其号。吾又恶知其为调调乎。为刁刁乎。吾与若一鹄乌也。古与今一吾若也。放乎六合之际。举乎褦襳之间。无所与合安所得离哉。
四(天不可非)
于是潜子爽然失戃。然若有悟也。曰。天乎其不可以言言乎。其不可以议议乎。其不可以知知乎。其不可以识识乎。某也向者。以言言天而不知是言非天也。以议议天而不知是议非天也。以知知天而不知是知非天也。以识识天而不知是识非天也。然则天无是而有非乎。去其非而是自是不必是乎。天然曰。噫。犹是合天之说也。曩也子以合合知其不可合也。而离之是又以离为合者也。何离乎。曰。离非天者也。何非乎。曰。落马首。穿牛鼻者也。而且牛者谁耶。而且马者谁耶。而且落。而且穿者谁耶。观海者足地不得其海之全也。身乎海而后上下四旁。内外本末。所见无非海者。君子体道。其初也如受。其既也如弃。其终也如未始受。未始弃。非去其受与弃之迹也。梦涉水者觉不抠衣。梦餍酒者觉不摊发。当其梦也。广厦高堂。犹是椅席琴瑟。犹是人物牛马。犹是车服玩好。犹是而宴会。而拱揖。而谈而笑。而喜而怒。而是而非。无非梦者。及其觉也。高堂广厦无别。椅席琴瑟无别。人物牛马无别。车服玩好无别。亦宴会。亦拱揖。亦谈亦笑。亦喜亦怒。亦是亦非。无非觉者。夫是觉者则必非梦者。是梦者则必非觉者。因而是梦觉者则必非非梦觉者。非非梦觉者则必是非梦觉者。而岂知欻然而梦。亦欻然而觉。欻然而觉又欻然而梦。吾与若久相安于推移之中。无有为是。谁与为非。无有为非。谁与为是。是亦一吾若也。非亦一吾若。梦亦一吾若也。觉亦一吾若。果且有是非梦觉乎哉。果且无是非梦觉乎哉。域之西有幻师者。能使男女从口出。若器若具。若醴若馔。又从男女出。拜起坐立。嘻笑怒骂。无异真者。聚观如堵。容貌音声。几不可辩。幻者曰。诸而以幻我乎。若亦幻也。以若真乎。吾亦真也。然若之所谓真与幻者。父母之所生一日。百年之所异已耳。然吾观幻师如父母。观若之父母如幻师。且奈何者。吾又观一日如百年。观若之百年如一日。且奈何者。且若能非吾。吾亦非若。若能自是。吾亦是吾。是非之权。两用真幻之数。相穷古今皆然也。诸君去矣。吾不敢复以言惑矣。于是收而器具。攒而醴馔。使从男女入。男女从幻师入。远近观者一时俱散。
五(鸭脚木)
天地广漠也。万物繁息也。山川流峙也。草木森秀也。男女家室也。人事同异也。鸭脚木而已矣。破子卷破颜而进曰。自天地乎。自万物乎。自山川乎。自草木乎。自男女乎。自人事乎。天然曰。此固然之说也。固然者不可以语道久矣。卷曰。非天地乎。非万物乎。非山川乎。非草木乎。非男女乎。非人事乎。天然曰。去物之理。绝类之通。犹闻声而悟。见色而明者之所为也。卷曰。然则天地非天地而天地也。万物非万物而万物也。山川非山川而山川也。草木非草木而草木也。男女非男女而男女也。人事非人事而人事也。将为转物而不若。其转己也。转物者同己。转己者同物。同于己者己不可败。同于物者物莫能过欤。天然曰。噫。所谓丧我者耶而未也。夫物不胜绝。我不欲丧。圣人之道几之者失之矣。于是卷蘧蘧若梦之觉也。曰。卷得之矣。夫恶知天地万物。山川草木。男女人事之不可以我与耶。夫恶知我之不可以我与耶。夫子曰。物不胜绝。固哉。物不胜绝也。而又恶知其不绝者之犹绝耶。夫子曰。我不欲丧。固哉。我不欲丧也。而又恶知其不丧者之犹丧耶。剑刃之蜜。舐之者伤。毒蛊之水。尝之者亡。思与虑。智与故之为道寇也。今而后卷得之矣。天然咄而曰。吾道坠矣。卷瞿然起避席。久而后言曰。卷也向与道远。夫子犹进而语之。靡有合也。亦勿弃也。今而卷若得之矣。而夫子曰坠。坠者何谓也。然则卷皆非欤。何为是者。言毕垒足而立。侧而听。天然间然曰。天下无有得道者也。亦无有失道者也。夫谁得而是而非之也耶。鸭脚木而已矣。以为是鸭脚木。鸭脚木不受是也。以为非鸭脚木。鸭脚木不受非也。然是亦不能外。非亦不能外。鸭脚木而已矣。故吾知天地鸭脚木也。万物鸭脚木也。山川男女鸭脚木也。草木人事鸭脚木也。而不知鸭脚木。吾亦鸭脚木也。若亦鸭脚木也。而不知鸭脚木。岂惟吾与若不知鸭脚木。亦不知然而非无鸭脚木也。此其所以为鸭脚木也。夫此其所以为鸭脚木也夫。
六(性习)
习之不可语于道者非性之所恒有也。性之所恒有则习之所恒无者而已矣。日为之而是不知其是。日为之而非不知其非。是与非非我之所得而有也。我不得而有。有之斯愚。我不得而无。无之斯荡。天地之旷。古今之寥。贵贱。智劣。勇怯。情伪。苦乐。生死。宠辱。共相推于愚与荡之域而不止者天下皆然也。然则有之不可以无也而有之以为性。无之不可以有也而无之以为习。殆庶几乎。天然曰。噫。此道之所以不明欤。夫习非我之所得而有。则性亦非我之所得而有也久矣。夫性非我之所得而无则。习亦非我之所得而无也久矣。性苟可有。何异于习。习若可无。性亦难辩。古之圣贤所为行仁蹈义。体道服德。莫不明于其。故谓确乎我之性命所从出之原而不觉其习者。至于兴一念而非圣贤之正。行一事而非天理之极则。推之于见闻之数。欲一一澄而汰之以讫于无有。而试思一念之兴。兴于何自。一事之行。行于何成。以其非圣贤。非天理也而曰。此见闻之端从外而至。乃向之行仁蹈义。体道服德。则又深切着明。以为必自己出而坚持于无敝。此直人情欣厌之所形耳。安知乎是则皆是而非则皆非也耶。皆是无是。皆非无非。无是而不有于其所有。无非而不无于其所无。是故性与习者人之所执。而返之皆可以为道也。易曰。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百姓日用而不知。仁智是而百姓非耶。百姓是而仁智非耶。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无传之旨。吾知更千万祀而终不得或伪也已。
七(百姓日用而不知)
百姓者圣人之所出也。生于男女之间。长乎饮食衣服之际。言无异词。行无异轨。囿乎见闻。安其嗜好。熙熙然处乎俦伍之中而不知天地之外。委形耕凿。绝志渔樵。荡乎声色货利而不以为耻。驰乎宫室舆马游猎伎乐而自以为乐甚。读古人之书。模古人之作。掇其词以为文章华藻。茹其理以为博闻精识。布其德于伦物行谊之林。大其业于功名节烈之事。历忧患而不悛。处生死而无憾。山川陵谷之浩瀚。风雨云烟之变忽。草衣木食之绝俗。微言玄义之深雄。遇之若固然而不求其故。取之一日之乐而弃若从无所遭之时。夺之以忽然而不知惧。纵之以百年而不知止。尽天下古今之人未有能逾之者也。君子曰。此可用而不可用也。其可用者圣人不得而及之也。其不可用者圣人不得而骄之也。匪惟不骄。虽骄之而不可也。花者香而已矣。有鼻者所共闻也。即而求之而有不可得已。水中之月。皓皓濯濯。心目遇之。适焉已耳。而终不知其所至。圣人之于百姓也。无与为生而悠然其并生。无与为长而茁然其并长。言不可异。不出百姓之无异。行不可别。不逾百姓之无别。迥于见闻而故囿之。脱乎嗜好而故安之。拔乎俦伍而处之若昔。绝乎天地而昏然如瞆。群耕凿而无余心。混渔樵而有遐乐。去声色货利之习若濡焉。不耻于人。泯宫室舆马游猎伎乐之情。未尝绝人以乐。读书摹古。作述犹人。同文章华藻于词林。采博闻精识于硕彦。伦物行谊。德固尝称节烈。功名业亦所重。不摄于忧患而趋避。如涂人不动于死生而去来无奇迹。酷性于山水陵谷而忘其高深。寄情于风雨云烟而任其舒卷。慕草衣木食而不知其所以然。爱微言玄义而等若朝歌市语。一日乐之。百年如梦。古之君子所为日徘徊于此。终其身而不得其妙者也。而又曰。百姓不知不如圣人。圣人知之不如百姓。百姓知之失其百姓。圣人不知迭乎圣人。此又何说也。恶其似也。何似乎。知之故似之也。知其并生而安于男女。知其共长而成于饮食衣服。无异词以为言。无别轨以为行。见闻因乎耳目。而嗜好顺其心思。耕凿爱其委形。而渔樵取其绝志。俦伍之中可以休矣。天地之外何必求焉。岂声色货利之可濡。曾宫室舆马游猎伎乐之足易。或伦物行谊。或功名节烈。忧患可避。生死曷逃。山川陵谷。风雨云烟。耳目足乐。遑顾其他。草衣木食。微言玄义。身心无外。言之弗及。无有一日。何谓百年。此殆知乎百姓之不知者耶。然而百姓之不知也固如是乎。非耶。故曰。恶其似也。夫百姓以不知而不能为圣人而以知失其百姓。使苟悔其知之失而安于其初之不知。以为圣人之所不如而亦不可以为道而道。又终不离乎百姓之不知也。抑难言之矣。古人有言曰。道在穿衣食饭处。行住坐卧处。迎宾送客处。及其悟焉。又蚤不是也。在百姓方缺。然其弗克。悟及其悟而犹非之。然则将何处此而后无弊哉。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孔子者殆所谓知道者欤。抑或别有说焉而不得言其所以然者欤。
八(椎鲁)
椎鲁之士可以合道而不可以为道也。何谓合道。为其有道之用。有道之心。有道之功而终不得自处焉。故曰不可以为道也。天下寒衣饥食而已矣。我不敢知曰。圣人犹乎人。亦男女居室。吉凶趋避而已矣。我不敢知曰。圣人犹乎人。然而耕夫蚕妇。衣食之外无所事。饱暖之后无余情。行乎居室无所论其美恶。接于美恶不能动其欣厌之亻爱。不至于大宠忧。不至于大辱。苟有趋避。脱然而止。而无为预于先为。善于后之计。我固知其有道之用也。有其用而不居其德。亦不复知其不居之为是。此其心即圣人犹难之。而且遇君子而自不以为秽。遇小人而自不以为洁。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或亦咨嗟咏叹之。乃断断然不得其取。以自为之意及其恶恶也。非有必恶之心。故爱恶之情可以顿易。转移之处。理义莫凭。此则尽圣人百年之功而不及其一日之所行也。惟是与物而不了。游圣人无碍之藩而不能。以自有之而自处之。遂终其身为椎鲁之士而已矣。然则或可为乎。曰。可得其人而师之。明于其方而坚志定气焉。及旦暮遇之。然后知其不可以告人者也。
九(聪辩)
聪辩不可以为道也。天下之士皆知聪辩不可以为道也而卒莫废然。置之而不用。徒曰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耳。果若是也。则夫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者又何为乎。天地山川。草木人物。道之散也。心思耳目手足。道之载也。此可知者也。曰。天何以高。地何以卑。山川何以流峙。草木何以盛茂。人物何以灵蠢。心思何以睿智。耳目何以视听。手足何以持行。此可知乎以为不可知矣。而安然以俟其一日之至道亦未可绝也。而聪辩之士乃诩诩然曰。天自高也。地自卑也。山川自流峙也。草木自盛茂也。人物自灵蠢也。心思自睿智也。耳目自视听也。手足自持行也。其可知者百姓之所共也。其不可知者圣人不容凿也。于是举天下之道相率焉。至于不可知之域而止。而岂知即其知之所为变现者欤。声色可乐也。亦知其不可乐也。宫室舆马园沼游佚可乐也。亦知其不可乐也。玄言妙义识解意会可乐也。亦知其不可乐也。可乐者人之情也。不可乐者返其情以合道者也。人之不顺其情而反之以为道者知之能事耳可恃乎。寤可恃也。寐可恃乎。生可恃也。死可恃乎。且而巧托乎不知之域其心亦甚不安矣。人有修髯者。生以来适适焉矣。诘者曰。人之寝也必有覆也。彼修而髯者。覆内乎。覆外乎。其人忽而疑焉。终其夕。内外无所措。或告之曰。髯自昔矣。而今乃疑。何谓也。知之故不能忘之也。其人悟而废然。若假寐者达旦而不能复寝。非其昔之所忘之也。今之为道者。非其知而疑则其假寐者而已矣。以支那之人习支那撰述。或一二过而诵成。或五六七八过而诵成。读梵书则终日而不忆一字。无所容其知识之心也。使童子习焉。则唐梵无别。无所求其知识之理也。以无知识之心合无知识之理。久必冥契。而天下之人之不能不容心其间焉。而曰道难合也。道难合也。吾是以哑然而不能噤耳。
十(非习非心)
识何生乎。曰。生乎习。习何成乎。曰。成乎心。心何依乎。曰。依乎识。何谓生乎习。曰。人之始孩也。啼与笑而已矣。示之以白。不知其为白也。示之以黑。不知其为黑也。长而后黑白判然。不可易矣。原其初不过习。闻乎人之所谓白者。所谓黑者。久之而遂谓我之能辩乎白。能辩乎黑也。于是更有以能辩者为心而不知其为识也。既不知其为识而又欲使识与习远。是犹绝稻种而刈其根。不知其传于谷之所含而布者广矣。然则去习何道乎。曰。问其习之所成者而已。语始孩者曰白。怡怡焉耳何物乎。语始孩曰黑。怡怡焉耳何物乎。此非黑白能易乎始孩之心也。而非心则黑白终无所附。乃人无端而黑白之。始孩又无端而习。闻乎人之黑白而黑白之虚妄相承。穷千百劫而世间之名相牢不可破者。万法虽虚而持万法之心不能虚也。是故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境影也。心形也。形直而不得其影之曲。形曲而不得其影之直。人知影之曲直咎不在影也。独不知形之曲直咎亦不在形。遂使除心之法与除境同功。而天下之自以为智者。究亦无异于愚人之所为。此道之所弗可成欤。昔华氏国有白象。国之人犯罪。则必令蹈杀之。顷象厩为火所焚。移置寺中数月耳。付之罪人则鼻嗅舌舐而去。国王怪而问之。智臣曰。此象近寺。忘之耳。移之屠肆。当反其旧。王从之。其言果验。说者谓习之力所致也。则何以习于厩亦可易于寺。苟以为心之力所致。则在寺之心当不复为近屠之心可易非习。可为非心。然非习不能不为习之所囿。非心不能不使心随所转。故曰。依于识也。而要所囿者终非习。所转者终非心。则所依者终非识。而古今之大圣人徒有俯首噤口焉。此吾之所以不得言之也欤。
嘉兴大藏经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猜你喜欢 普陀洛迦新志卷四·王亨彦 大慧普觉禅师法说 第二十一卷·蕴闻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二卷·宝亮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二·宗喀巴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五·道忞 御制天圣广灯录序·李遵勖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六·石雨明方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九·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三报论译文·慧远 卷第十七(第三诵之四)·佚名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咒五首·佚名 称赞功德品第十·佚名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