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述解》(附诗)
曹月川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非别有物为太极也。“无”谓无形象、无声气、无方所。“极”谓至极,理之别名也。“太”者,大无以加之称。天地间凡有形象、声气、方所者,皆不甚大。如此极者,虽无声气,而有形象、方所焉。惟理,则无形象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大孰加焉?自孟子而后,真知灼见,唯一周子耳。故其言曰:“无极而太极。”而朱子释之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载”字,《诗》本以事言,《中庸》引之而断章取义,则以理言。此则本《中庸》之义,而言理无声气。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底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太极者,本然之妙,而有动静焉。动静者,所乘之机也,而无止息焉。且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太极动而生阳,
其动也,诚之通也,是继之者善,属阳,故曰生阳,而万物之所资以始也。
动极而静;
极者,终也。动不常动,故动之终则有静焉。
静而生阴,
其静也,诚之复也,是成之者性,属阴,故曰生阴,而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静极复动。
静不常静,故静之终则又动焉。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之动,不生于动而生于静,是静为动之根。太极之静,不生于静而生于动,是动为静之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静,则太极之体立而阴以分;动,则太极之用行而阳以分。于是天地定位而两仪立矣。其曰“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其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阳变而阴,而生水与金。阴合而阳,而生火与木。土则生于变合之中,而阴阳具。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自是以来,木气布而为春,万物以生;火气布而为夏,万物以长;金气布而为秋,万物以敛;水气布而为冬,万物以藏;土气则寄于四序之间,而四时行矣。大抵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以其通出乎阳动之变也,火、金,阴也;以其通出乎阴静之合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以其同居乎阳位也。金、水,阴也。以其同居乎阴位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五行之成气而行于天者,皆曰阳。五行之成形而行于地者,皆曰阴。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水、火,动而阳者也。木、金,静而阴者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间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
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是五行只一阴阳而已。
阴阳,一太极也;
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是阴阳只一太极而已。
太极,本无极也。
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气之可言,无形象之可见,无方所之可指,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性即太极也。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於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盖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
无极之真,
“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
二五之精,
二,阴阳也。五,五行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
妙合而凝。
妙合者,理气浑融而无闲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一直一横曰经纬,往来上下曰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则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
“乾道成男,
乾者,阳之气而性之健也。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
坤道成女”,
坤者,阴之气而性之顺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于是阴阳二气,自相交感,则阳施阴受,而化生万类之物,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五之气,聚而成形,则人有男女,物有牝牡;合而成偶,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是分而言之,而男女一太极也;是合而言之。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是分而言之,而万物一太极也。是合而言之。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於此尤可以见其全矣。子思子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是言其大无外。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是言其小无内。”此之谓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虽曰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
形既生矣,
然人之形质,既生于阴静,
神发知矣,
则人之精神,必发于阳动。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于是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
万事出矣。
而五性之殊,散为万事。盖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其在众人,虽曰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於动者又如此。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於静也。盖人禀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而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於此乎定矣。然静者诚之复,而性之真。苟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是主正义,以行中仁,而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此圣人所以成位乎天地之中,以言其德,则合乎天地之德焉。
日月合其明,
以言其明,则合乎日月之明焉。
四时合其序,
以言其序,则合乎四时之序焉。
鬼神合其吉凶。”
以言其吉凶,则合乎鬼神之吉凶焉。是圣人所为,一于理,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也。盖必体立、而後用有以行,若程子论乾坤动静,而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为而自然也。
君子修之吉,
未至中正仁义之极而修之,则君子之所以吉也。
小人悖之凶。
不知中正仁义之极而悖之,则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闲而已矣。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於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
故曰:
《系易》圣人有言。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夫道一而已,随事著见,故有三才之别,而於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以天道言,则阴体而阳用。以地道言,则柔体而刚用。以人道言,则义体而仁用。其实则一太极也。
又曰:
《系易》圣人又言。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阳也,立天之道的阳,刚也,立地之道的刚,仁也,立人之道的仁,物之始也;是阳动,万物之所资以为始也。阴也,是立天之道的阴,柔也,立地之道的柔,义也,立人之道的义,物之终也。是阴静,万物之所资以为终也。人而于此,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间,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圣人作《易》,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周公明爻,孔子作传。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周子引之以证其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哉”,叹美之辞。易,《易》书也。斯,此图也。周子《图说》之末,叹美《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指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於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於此。然卒未尝明以此图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所谓微意,盖欲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者语之。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附诗
端因《太极图说》中有气化、形化、死生之说,乃述其意而作诗以自喻。
气化
太一分兮作两仪,阴阳辨和化工施。生人生物都无种,此是乾坤气化时。
形化
乾坤气化已成形,男女雌雄牝牡名。自是生生有形化,其中气化自流行。
死生
阴阳二气聚时生,到底阴阳散时死。生死阴阳聚散为,古今造化只如此。
轮回
空家不解死生由,妄说轮回乱大猷。不有天民先觉老,孰开我后继前修。
猜你喜欢 卷五 五之一·孔颖达 第三章 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梁启超 甚么话·石成金 提要·朱公迁 卷二十·程端学 提要·程公说 第十四章 26·辜鸿铭 卷首上·江永 卷二·黄中松 卷上·佚名 卷一百一十六·佚名 卷五十五·佚名 卷五·赞宁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佚名 维摩诘经纪闻叙·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