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太极图说解(附辩)

朱子

无极而太极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底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始终,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间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於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於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

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闲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於此尤可以见其全矣。子思子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此之谓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此言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於动也。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然形生於阴,神发於阳,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而五性之殊,散为万事。盖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其在人者又如此。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於静也。盖人禀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而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向之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於此乎定矣。然静者诚之复,而性之真也。茍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此其所以成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也。盖必体立、而後用有以行,若程子论乾坤动静,而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为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闲而已矣。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於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随事著见,故有三才之别,而於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闲,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圣人作易,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引之以证其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易之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指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於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於此。然卒未尝明以此图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附辩

愚既为此说,读者病其分裂已甚,辨诘纷然,苦於酬应之不给也,故总而论之。

大抵难者,或谓不当以继善成性分阴阳,或谓不当以太极阴阳分道器,或谓不当以仁义中正分体用,或谓不当言一物各具一太极。又有谓体用一源,不可言体立而後用行者;又有谓仁为统体,不可偏指为阳动者;又有谓仁义中正之分,不当反其类者。是数者之说,亦皆有理。然惜其於圣贤之意,皆得其一而遗其二也。夫道体之全,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内外宾主之分,粲然於其中,有不可以毫釐差者。此圣贤之言,所以或离或合,或异或同,而乃所以为道体之全也。今徒知所谓浑然者之为大而乐言之,而不知夫所谓粲然者之未始相离也。是以信同疑异,喜合恶离,其论每陷於一偏,卒为无星之称、无寸之尺而已。岂不误哉!

夫善之与性,不可谓有二物,明矣!然继之者善,自其阴阳变化而言也;成之者性,自夫人物禀受而言也。阴阳变化,流行而未始有穷,阳之动也;人物禀受,一定而不可易,阴之静也。以此辨之,则亦安得无二者之分哉!然性善,形而上者也;阴阳,形而下者也。周子之意,亦岂直指善为阳而性为阴哉。但话其分,则以为当属之此耳。阴阳太极,不可谓有二理必矣。然太极无象,而阴阳有气,则亦安得而无上下之殊哉!此其所以为道器之别也。故程子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然器,亦道也;道,亦器也。”得此意而推之,则庶乎其不偏矣。仁义中正,同乎一理者也。而析为体用,诚若有未安者。然仁者,善之长也;中者,嘉之會也;义者,利之宜也;正者,贞之体也。而元亨者,诚之通也;利贞者,诚之复也。是则安得为无体用之分哉!万物之生,同一太极者也。而谓其各具,则亦有可疑者。然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陵夺,此统之所以有宗,會之所以有元也。是则安得不曰各具一太极哉!

若夫所谓体用一源者,程子之言盖已密矣。其曰「体用一源」者,以至微之理言之,则冲漠无朕,而万象昭然已具也。其曰「显微无闲」者,以至著之象言之,则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也。言理则先体而後用,盖举体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为一源也。言事则先显而後微,盖即事而理之体可见,是所以为无闲也。然则所谓一源者,是岂漫无精粗先後之可言哉?况既曰体立而後用行,则亦不嫌於先有此而後有彼矣。

所谓仁为统体者,则程子所谓专言之而包四者是也。然其言盖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则是仁之所以包夫四者,固未尝离夫偏言之一事,亦未有不识夫偏言之一事而可以骤语夫专言之统体者也。况此图以仁配义,而复以中正参焉。又与阴阳、刚柔为类,则亦不得为专言之矣,安得遽以夫统体者言之,而昧夫阴阳动静之别哉?至於中之为用,则以无过不及者言之,而非指所谓未发之中也。仁不为体,则亦以偏言一事者言之,而非指所谓专言之仁也。对此而言,则正者所以为中之榦,而义者所以为仁之质,又可知矣。其为体用,亦岂为无说哉?

大抵周子之为是书,语意峻洁而混成,条理精密而疏畅。读者诚能虚心一意,反覆潜玩,而毋以先入之说乱焉,则庶几其有得乎周子之心,而无疑於纷纷之说矣。

猜你喜欢
  官製象天第二十四·苏舆
  人谱·刘宗周
  论语集注大全卷十二·胡广
  卷十七·陈士元
  卷十八·杨简
  卷六·赵汸
  卷五·张廷玉
  ·万物皆备于我心··王守仁
  (二)志与学·钱穆
  因缘品第一·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一·佚名
  序言一: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五·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竹坡词巻一·周紫芝

    宋 周紫芝 撰水龙吟【天申节祝圣词】黄金双阙横空望中隐约三山眇春皇欲降渚烟收尽青虹正绕日到层霄九枝光满普天俱照看海中桃熟云幡绛节冉冉度沧波渺 遥想建章宫阙【缺】薰风月寒清晓红鸾影上云韶声里蒙天一笑万国

  • 90.皮日休、陆龟蒙:杂体诗五首·施蜇存

    皮日休,字袭美,又字逸少,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自号醉吟先生。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登进士第,历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咸通九年,东游吴越,认识了陆龟蒙,互相唱和,结为诗友。著有《皮子文薮》十卷。 陆龟蒙,字鲁望,别号天随子、甫里

  • 列传第二十 何尚之·李延寿

    尚之少颇轻薄,好摴蒱,及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爲陈郡谢混所知,与之游处。家贫,初爲临津令。宋武帝领征西将军,补主簿。从征长安,以公事免,还都。因患劳病积年,饮妇人乳乃得差。以从征之劳,赐爵都乡侯。少帝即位,爲庐陵王义真车

  • 卷一百十一·表第十二·七卿年表一·张廷玉

        ◎七卿年表一   

  • 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三·柯劭忞

      ○百官二   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兵事之机密及宫禁宿卫、军官选授简阅之政令,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

  • 卷七十五 志五十·赵尔巽

      ◎地理二十二   △贵州   贵州:禹贡荆、梁二州徼外之域。清初沿明制,设贵州布政使司,为贵州省。顺治十六年,设巡抚,治贵阳,并设云贵总督,分驻两省。康熙元年,改贵州总督。四年,仍为云贵总督,驻贵州。二十一年,移驻云南。

  • 卷之七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九九清册同治十一年五月初四日一二二一三--四·佚名

    淡水分府周,造送淡水厅属各保总理、董事姓名清册造送 私记 关防 北路淡水捕盗同知关防遵饬查开淡属各保总理董事姓名清册稿(注一)(注二)遵将淡属各保总理、董事,遵饬查开姓名,备造清册,呈送察核。须至清

  • 金佗续编卷二十八·岳珂

    <史部,传记类,名人之属,金佗稡编__金佗续编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金佗续编卷二十八宋 岳珂 撰百氏昭忠录纪鄂王事          孙逌编岳王飞字鹏举相州汤阴县人母家姚大翁甚喜其为人宣和四年令枪手陈广以技击敎之

  • 崔挺传·魏收

    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六世祖崔赞,魏朝任尚书仆射。五世祖崔洪,晋代吏部尚书。父亲崔郁,任濮陽太守。崔挺幼年居丧尽全礼节。少年务精学业,读书广泛,推赞别人爱惜人士,州县乡间的人都与他亲近。崔挺每年四时都写信给乡人父

  • 韩玉麟·佚名

    韩玉麟先生小传韩先生名玉麟江苏吴县人少通英吉利文字逊清光绪三十年监运中国货品至美国圣路易城展览会遂入琼斯商科大学肄业尤注意于运输制度归国后遂创中华捷运公司于上海是为中国有运输事业之始其后推广之于沪甯沪

  • 沈祖荣·周诒春

    沈祖荣 字绍期。年三十岁。生于四川。已婚。女一。初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任该校图书室襄理。民国三年。以在美友人资助。自费赴美。入纽约图书馆学校。习图书管理。得有文凭。民国四年。入哥仑比亚大学。习理科。民

  • ●毛詩多識卷二·多隆阿

      長白多隆阿著   召南   ◆召南◆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蔽芾甘棠

  • 古乐经传卷四·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附乐记声律篇礼记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其音徴律中仲吕仲夏之月其音徴律中防賔季夏之月其音徴律中林钟中央土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孟秋之月其音商

  • 道行经不可计品第十一·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极大究竟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不可量究竟。无有与等者究竟。无有边究竟。佛言:极大究竟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不可量究竟。无有与等者究竟。无有边究竟。安隐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怛萨阿竭无师

  • 开元释教录卷第六·智升

    总括群经录上之六  齐萧氏都建业(亦云南齐)  自高帝建元元年己未至和帝中兴二年壬午。凡经七主二十四年。沙门七人。所译经律总一十二部三十三卷(于中七部二十八卷见在五部五卷阙本)(萧齐)沙门昙摩伽陀耶舍(一部

  • 佛七开示录·太虚

    ──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窦寺讲──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乃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说为根据

  • 止学·王通

    《止学》是隋朝大儒王通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