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太极通书后序

建安本

朱熹

右周子之书一编,今舂陵、零陵、九江皆有本,而互有同异。长沙本最后出,乃熹所编定,视他本最详密矣,然犹有所未尽也。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观通书之诚、动静、理性命等章,及程氏书之李仲通铭、程邵公志、颜子好学论等篇,则可见矣。故潘凊逸志先生之墓,叙所著书,特以作太极图为称首。然则此图当为书首,不疑也。然先生既手以授二程本,因附书后。祁宽居之云。传者见其如此,遂误以图为书之卒章,不复厘正。使先生立象尽意之微旨,暗而不明。而骤读通书者,亦复不知有所总摄。此则诸本皆失之。而长沙通书因胡氏所传篇章,非复本次,又削去分章之目,而别以“周子曰”者加之,于书之大义虽若无所害,然要非先生之旧,亦有去其目而遂不可晓者。如理性命章之类。又诸本附载铭、碣、诗、文,事多重复。亦或不能有所发明于先生之道,以幸学者。故今特据潘志置图篇端,以为先生之精意,则可以通乎书之说矣。至于书之分章定次,亦皆复其旧贯。而取公及蒲左丞、孔司封、黄太史所记先生行事之实,删去重复,合为一篇,以便观者。盖世所传先生之书、言行具此矣。潘公所谓易通,疑即通书。而易说独不可见,向见友人多蓄异书,自谓有传本,亟取而观焉,则浅陋可笑。皆舍法时举子葺缀绪余,与图说、通书绝不相似,不问可知其伪。独不知世复有能得其真者与否?以图、书推之,知其所发当极精要,微言湮没,甚可惜也!熹又尝读朱内翰震进易说表,谓此图之传,自陈搏、种放、穆修而来。而五峰胡公仁仲作通书序,又谓先生非止为种、穆之学者,“此特其学之一师耳,非其至者也”。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以为“非其至者”,则先生之学,又何以加于此图哉?是以尝窃疑之。及得志文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公盖皆未见此志而云云耳。然胡公所论通书之指曰:“人见其书之约,而不知其道之大也;见其文之质,而不知其义之精也;,见其言之淡,而不知其味之长也。人有真能立伊尹之志,修颜子之学,则知此书之言包括至大,而圣门之事业无穷矣。”此则不可易之至论,读是书者所宜知也。因复掇取以系于后云。干道己丑六月戊申、新安朱熹谨书。

再定太极通书后序

南康本

朱熹

右周子太极图并说一篇,通书四十章,传旧本遗文九篇,遗事十五条,事状一篇。熹所集次,皆已校定,可缮写。熹按先生之书,近岁以来,其传既益广矣,然皆不能无谬误。唯长沙建安板本为庶几焉!而犹颇有所未尽也。盖先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于太极之一图。若通书之言,盖皆所以发明其蕴,而诚、动静、理性命等章为尤着。程氏之书,亦皆袓述其意,而李仲通铭、程邵公志、颜子好学论等篇,乃或并其语而道之。故清逸潘公志先生之墓,而叙其所著之书,特以作太极图为首称,而后乃以易说、易通系之,其知此矣。按汉上朱震子发,言陈抟以太极圚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先生。衡山胡宏仁仲则以为种、穆之传,特先生“所学之一师,而非其至者”。武当祈宽居之又谓图像乃先生指画以语二程,而未尝有所为书。此盖皆未见潘志而言。若胡氏之说,则又未考乎先生之学之奥,始卒不外乎此图也。先生易说久已不传于世,向见两本,皆非是。其一卦说,乃陈忠肃公所著;其一系词说,又皆佛、老陈腐之谈。其甚陋而可笑者,若曰;“易之冒天下之道也,犹狙公之罔众狙也。”观此则其决非先生所为可知矣。易通疑即通书。盖易说既依经以解义,此则通论其大旨、而不系于经者也。特不知其去易而为今名,始于何时尔。然诸本皆附于通书之后,而读者遂误以为书之卒章。使先生立象之微旨,暗而不明;骤而语夫通书者,亦不知其纲领之在是也。长沙本既未及有所是正,而通书乃因胡氏所定章次,先后辄颇有所移易,又刊去章目,而别以“周子曰”者加之,皆非先生之旧。若理性命章之类,则一去其目,而遂不可晓。其所附见铭、碣、诗、文,视他本则详矣,然亦或不能有以发明于先生之道,而徒为重复。故建安本特据潘志置图篇端,而书之序次名章,亦复其旧。又即潘志及蒲左丞、孔司封、黄太史所记先生行事之实,删去重复,参互考订,合为事状一篇。其大者如蒲碣云:“屠奸翦弊,如快刀健斧。”而潘志云:“精密严恕,务尽道理。”蒲碣但云,“母未葬”;而潘公所为郑夫人志:乃为“水啮其墓而改葬。”若此之类,皆从潘志。而蒲碣又云:“慨然欲有所施,以见于世。”又云:“益思以奇自名。”又云:“朝廷躐等见用,奋发感厉。”皆非知先生者之言。又载先生称颂新政,反复数十言,恐亦非实。若此之类,今皆削去。至于道学之微,有诸君子所不及知者,则又一以程氏及其门人之言为正。以为先生之书之言之行于此亦略可见矣。然后得临汀杨方本以校,而知其舛陋犹有未尽正者。如“柔如之”当作“柔亦如之”,师友一章当为二章之类。又得何君营道诗序,及诸尝游舂陵者之言,而知事状所叙濂溪命名之说,有失其本意者。何君序见遗事篇内。又按濂溪广汉张栻所跋先生手帖,据先生家谱云:濂溪隐居在营道县荣乐乡锺贵里石塘桥西,濂盖溪之旧名。先生寓之庐阜,以示不忘其本之意。而邵武邹敷为熹言:“尝至其处,溪之源委自为上下保,先生故居在下保,其地又别自号为楼田。而濂之为字,则疑其出于唐刺史元结七泉之遗俗也。”今按江州濂溪之西,亦有石塘桥,见于陈令举庐山记。疑亦先生所寓之名云。覆校旧编,而知笔削之际,亦有当录而误遗之者。如蒲碣自言:初见先生于合州,“相语三日夜,退而叹曰:‘世乃有斯人耶’”!而孔文仲亦有祭文,序先生洪州时事曰:“公时甚少,王色金声,从容和毅,一府尽倾”之语。蒲碣又称其孤风远操,寓怀于尘埃之外,常有高栖遐遁之意。亦足以证其前所谓“以奇自见”等语之谬。又读张忠定公语而知所论希夷﹑种﹑穆之传,亦有未尽其曲折者。按:张忠定公尝从希夷学。而其论公事之有阴阳,颇与图说意合。窃疑是说之传,固有端绪。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而天地万物之理,鉅细幽明,高下精粗,无所不贯,于是始为此图,以发其秘尔!尝欲别加是正,以补其阙,而病未能也。兹乃被命假守南康,遂获嗣守先生之遗教于百有余年之后,顾德弗类,惭惧已深,瞻仰高山,深切寤叹。因取旧衮,复加更定,而附着其说如此。锓板学宫,以与同志之士共焉。

淳熙己亥夏五月戊午朔、新安朱熹谨书。

通书后记

朱熹

通书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夫子性周氏,名敦颐,字茂叔。自少即以学行有闻于世,而莫或知其师傅之所自。独以河南两程夫子尝受学焉,而得孔、孟不传之正统,则其渊源因可概见。然所以指夫仲尼、颜子之乐,而发其吟风弄月之趣者,亦不可得而悉闻矣。所著之书,又多散失。独此一篇,本号易通,与太极图说并出程氏,以传于世。而其为说,实相表

裹,大抵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决道义、文辞、禄利之取舍,以振起俗学之卑陋。至论所以入德之方,经世之具,又皆亲切简要,不为空言。顾其宏纲大用,既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而其条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学者所能骤而窥也。是以程氏既没,而传者鲜焉。其知之者,不过以为用意高远而已。熹自蚤岁既幸得其遗编,而伏读之初,盖茫然不知其所谓,而甚或不能以句。壮岁,获游延平先生之门,然后始得闻其说之一二。比年以来,潜玩既久,乃若粗有得焉。虽其宏纲大用所不敢知,然于其章句文字之间,则有以实见其条理之愈密,意味之愈深,而不我欺也。顾自始读以至于今,岁月几何,倏焉三纪,慨前哲之益远,惧妙旨之无传,窃不自量,辄为注释。虽知凡近不足以发夫子之精蕴,然创通大义,以俟后之君子,则万一其庶几焉。淳熙丁未九月甲辰,后学朱熹谨记。仪封张伯行云:此序晦庵先生最后集解图通书而作也。先生始集通书,莫考其年,据先生序云:“长沙本最后出,乃熹所编定,视他本最详密,然犹有未尽云。乃于干道己丑﹙一一六九年)”覆较旧编,为建安本。至淳熙己亥﹙一一七九年),凡十一年,复加更定,为南康本。又八年丁未﹙一一八七年),重为注释,而是编始定。今本一以此为正,而是序特列于首,诸序跋次见于后。

延平本

朱熹

临汀杨方得九江故家传本,校此本,不同者十有九处。然亦互有得失。其两条此本之误,当从九江本:如理性命章云“柔如之”,当作“柔亦如之”。师友章当自“道义者”以下析为

下童。其十四条,义可两通,当并存之:如诚几德章云“理”曰“礼”,“理”一作“履”。慎动章云:“邪动”,一作“动邪”。化章一作“顺化”。爱敬章云:“有善”,此下一有“是苟”字。“学焉”,此下一有“有”字。“曰有不善”,一无此四字。“曰不善”,此下一有“否”字。乐章云:“优柔平中”,“平”一作“乎”。“轻生败伦”,“伦”一作“常”。圣学章云:“请闻焉”,“闻”一作“间”。颜子章云:“独何心哉”,“心”一作“以”。“能化而齐”,“齐”一作“济”,一作“消”。过章,一作仲由。刑章云;“不止即过焉”“即”一作“则”。其三条,九江本误,而当以此本为正:如太极说云:“无极而太极”,“而”下误多一“生”字。诚章云:“诚斯立焉”,“立”误作“生”。家人睽复无妄章云:“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心”误作“以”。凡十有九条。今附见于此,学者得以考焉。

猜你喜欢
  卷五十·陈祥道
  论语集编卷八·真德秀
  卷二十·崔子方
  卷十八·李廉
  读诗私记卷四·李先芳
  第八章 9·辜鸿铭
  五  七患·墨子
  序·乾隆
  言子文学录卷三·言偃
  卷三百二十·佚名
  卷五十三·佚名
  道行经嘱累品第三十·佚名
  般泥洹后灌腊经正文·佚名
  十七、国师三唤·慧开
  观音义疏卷下·智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鼓峰·唐圭璋

      烛影摇红   五月初三   风入虞弦,麦秋向晚梅天润。彩丝长命鬥新奇,还是端阳近。想见瑶池仙韵。对蟠桃、朱颜相映。篆飘宝鼎,酒满霞觞,黄堂深静。   超悟真筌,凤归不作登台恨。庆馀有子在河图,详试龚黄政。好是棠

  • 王绩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绩(585—644), 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炀帝时,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六合县丞,因嗜酒被劾而还乡隐居。唐武德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侍中陈叔达闻其嗜酒,特准日给一

  • 河东赋译文·扬雄

    汉成帝元延二年农历三月,皇上准备祭地神,于是率领群臣渡过黄河,奔赴汾阴县。祭祀完毕后,一路上游历了介山,绕过安邑县,瞻望龙门山,游览了盐池,登上了历山。当登上了历山,就可以看到八方荒远之地,寻觅到殷、周的遗址,自然就追思昔

  • 卷七·毕沅

      ◎宋纪七 ∷起重光协洽十月,尽阏逢阉茂八月,凡二年有奇。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开宝四年辽保宁三年。辛未,九七一年   冬,十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己巳,诏:“伪作黄金者弃市。”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五·乾隆

      明  景皇帝  【丁丑】景泰八年【英宗皇帝天顺元年 考是年正月壬午英宗复辟丙戌改元天顺今依朱子纲目书唐中宗及分注睿宗例太书景泰八年孟以天顺元年分注其下】春正月羣臣请立太子不许  帝不豫百官问安左顺

  • 卷之四百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二百九十五·佚名

      康熙六十年。辛丑。冬。十月。戊午朔。享太庙。遣和硕简亲王雅尔江阿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孝东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颁康熙六十一年时宪历  ○河南巡

  • 第五十八册 天命八年七月至八月·佚名

    第五十八册 天命八年七月至八月初八日,朝鲜大员首告其金姓副职,不愿两国和好,上书其朝鲜王挑唆之。汗怒,将其与大员分离,戴以手铐脚镣,与庶民同囚。遂自缢而死。十日,诸贝勒致书顾三泰额驸:“命赵游击往盖州同石副将长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纪昀

    隐逸传宋 【一】○宋一戚同文【杨悫 宋翼 张昉 滕知白】陈抟种放万适【田诰 杨璞】李渎魏野邢 惇林逋高怿【韩退】徐复何羣戚同文 【杨悫 宋翼 张昉 滕知白】陈抟种放万适 【田诰 杨璞】李渎魏野邢惇林逋高怿

  • 九二八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查《御批通鉴纲目》内《发明》等种书写格式片·佚名

    九二八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查《御批通鉴纲目》内《发明》等种书写格式片 【真按:不知是否为简化字!当作御批通鉴纲目.】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四日臣等遵旨恭查《御批通鉴纲目》内《发明》、《书法》二种,每条另行低二格写

  • 提要·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一史记索隐       正史类提要【臣】等谨案史记索隐三十卷唐司马贞撰贞河内人开元中官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初受史记於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病褚少孙补司马迁书多伤踳驳又裴駰集解旧有音义

  • 卷五·允禄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卷五冠服二民公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民公冬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寳石民公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民公夏朝冠顶如冬朝冠民公端罩 谨按本朝

  • 卷11·吴缜

    《十一宗诸子传》内,宪宗子衡王憺。今案《宪宗诸子鄜王憬传》云:“长庆元年始王,与琼、沔、婺、茂、淄、衢、澶七王同封。”又《穆宗纪》长庆元年三月:“戊午,封弟憺衢王。”然则憺之所封衢也,而书为“衡”,则误矣。《公主传

  • 卷一百五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五十二工部六仪仗五亲王仪仗【世子同】令旗一对红素绫质中黄绫为令字阔二幅上长六尺九寸下三尺六寸朱漆攅竹竿通长八尺二寸内铁纂五寸柄或以木为之清道二对朱漆攅竹杖铜裹两末长四尺九寸幰弩

  • 二十九、非风非幡·慧开

      六祖因风□刹幡,有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无门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师

  •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第六·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复次发遣贤圣诵此真言。  唵(引)讫里(二合)睹(引)嚩(入)萨里嚩(二合)萨怛嚩(二合引)啰他(二合)悉地那怛嚩(二合引)野他(引)努誐(引)誐蹉特嚩(

  • 山家绪余集目次·善月

    卷上  教篇 开权通论(十篇) 声闻化源化(三篇) 索车三一义(二篇) 齐探经旨说(二篇) 三分正义 三分余义 三疑通说 部教大节义 无量义经同异体论 方便品题原旨(一曰非问) 龙女成佛权实文旨 四伏疑释难 六

  • 可闲老人集·张昱

    诗别集。四卷。元张昱 (1289—1371)撰。昱字光弼,自号一笑居士。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累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元末弃官。明初太祖征其入京,召见,悯甚老,曰 “可闲矣”,厚赐遣归,于是更号可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