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太极通书

朱熹解附

诚上第一

诚者,圣人之本。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而圣人之所以圣者无他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此书与太极图相表 。诚即所谓太极也。“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干者,纯阳之卦,其义为健,乃天德之别名也。元,始也。资,取也。言干道之元,万物所取以为始者,乃实理流出,以赋于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图之“阳动”也。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言干道变化,而万物各得受其所赋之正,则实理于是而各为一物之主矣,即图之“阴静”也。纯粹至善者也。纯,不杂也。粹,无疵也。此言天之所赋,物之所受,皆实理之本然,无不善之杂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此亦易文。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继之者,气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谓也。善则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阳之属也,诚之源也。成则物之已成,性则理之已立者也,阴之属也,诚之立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元始,亨通,利遂,贞正,干之四德也。通者,方出而赋于物,善之继也。复者,各得而藏于己,性之成也。此于图已为五行之性矣。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易者,交错代换之名。卦爻之立,由是而已。天地之间,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一赋一受于其中,亦犹是也。

诚下第二

圣,诚而已矣。圣人之所以圣,不过全此实理而已,即所谓“太极”者也。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弟、忠、信之属,万物之象也。实理全,则五常不亏,而百行修矣。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方静而阴,诚固未尝无也。以其未形,而谓之无耳。及动而阳,诚非至此而后有也,以其可见而谓之有耳。静无,则至正而已;动有,然后明与达者可见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非诚,则五常百行皆无其实,所谓不诚无物者也。静而不正,故邪;动而不明、不达,故暗且塞。故诚则无事矣。诚则众理自然,无一不备,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矣。

至易而行难。实理自然,故易;人伪夺之,故难。果而确,无难焉。果者,阳之决;确者,阴之守。决之勇,守之固,则人伪不能夺之矣。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去己私,复由天理,天下之至难也。然其机可一日而决,其效至于天下归仁,果确之无难如此。

诚几德第三

诚,无为;实理自然,何为之有!即“太极”也。几,善恶。几者,动之微,善恶之所由分也。盖动于人心之微,则天理固当发见,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间矣。此阴阳之象也。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道之得于心者,谓之德,其别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体焉,即五行之性也。性焉、安焉之谓圣。性者,独得于天;安者,本全于己;圣者,大而化之之称。此不待学问勉强,而诚无不立,几无不明,德无不备者也。复焉、执焉之谓贤。复者,反而至之;执者,保而持之;贤者,才德过人之称。此思诚研几以成其德,而有以守之者也。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发之微妙而不可见,充之周遍而不可穷,则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者也。

圣第四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闲者,几也。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善应而不测者,实理之用。动静体用之闲,介然有顷之际,实理发见之端,而众事吉凶之兆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应而妙也;理虽已萌,事则未着,微而幽也。诚、神、几,曰圣人。

性焉、安焉,则精明应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慎动第五

动而正,曰道。动之所以正,以其合乎众所共由之道也。用而和,曰德。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于身,而无所待于外也。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矣。所谓道者,五常而已。非此,则其动也邪矣。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无得于道,则其用不和矣。故君子慎动。动必以正,则和在其中矣。

道第六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中,即礼。正,即智。图解备矣。守之贵,天德在我,何贵如之!行之利,顺理而行,何往不利!廓之配天地。充其本然并立之全体而已矣。岂不易简!岂为难知!道体本然故易简,人所固有故易知。不守,不行,不廓尔。言为之则是,而叹学者自失其几也。

师第七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此所谓性,以气禀而言也。“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刚柔固阴阳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阴阳,以为善恶之分焉。恶者固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此以得性之止而言也。然其以和为中,与中庸不合。盖就已发如过不及者而言之,如书所谓“允执厥中”者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易其恶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德,而无强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则其或为严毅,或为慈顺也,又皆中节,而无太过不及之偏矣。故先觉觉后觉,闇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中而已矣。师笵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此所以为天下善也。此章所言刚柔,即易之“两仪”;各加善恶,即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为“八卦”。而此书及图则止于“四象”,以为火、水、金、木,而即其中以为土。盖道体则一,而人之所见详略不同,但于本体不差,则并行而不悖矣。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不闻过,人不告也;无耻,我不仁也。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有耻,则能发愤而受教;闻过,则知所改而为贤。然不可教,则虽闻过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见无耻之不幸为尤大也。

思第九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睿,通也。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无思,诚也;思通,神也。所谓“诚、衶、几,曰圣人”也。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通微,睿也;无不通,圣也。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思之至,可以作圣而无不通;其次,亦可以见几通微,而不陷于凶咎。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睿也。又曰:“知几其神乎!”圣也。

志学第十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希,望也。字本作晞。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达仁”。说见书及论语,皆贤人之事也。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此言“士希贤”也。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三者随其所用之浅深,以为所至之近远。不失令名,以其有为善之实也。胡氏曰:“周子患人以发策决科、荣身肥家、希世取宠为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广闻见、工文词、矜智能、慕空寂为事也,故曰‘学颜子之所学’。人能志此志,而学此学,则知此书之包括至大,而其用无穷矣。”

顺化第十一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成,羲也。阴阳,以气言;仁义,以道言。详已见图解矣。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羲正万民。所谓定之以仁义。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天地圣人,其道一也。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天下之本在君,君之道在心,心之术在仁义。

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纯者,不杂之谓,心,谓人君之心。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仁、义、礼、智,五行之德也。动静,阴阳之用,而言貌、视听,五行之事也。德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违,则固以思为主,而必求是四者之实矣。心纯则贤才辅。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从也。贤才辅则天下治。众贤各任其职,则不待人人提耳而教矣。纯心要矣,用贤急焉。心不纯,则不能用贤;不用贤,则无以宣化。

礼乐第十三

礼,理也;乐,和也。礼,阴也;乐,阳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此“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之意,程子论“敬则自然和乐”,亦此理也。学者不知持敬,而务为和乐,鲜不流于慢者。

务实第十四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着,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实修而无名胜之耻,故休;名胜而无实修之善,故忧。

爱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设问。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则如之何?曰:“不及,则学焉。”答言。当学其善而已。问曰:“有不善?”问人有不善,则何以处之?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答言。人有不善,则告之以不善,而劝其改。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为不善也;劝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改而为善也。“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亦答词也。言人有善恶之杂,则学其善,而劝其恶。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鸟知其不能改!”此亦答言。闻人有过,虽不得见而告劝之,亦当答之以此。冀其或闻而自改也。有心悖理谓之恶,无心失理谓之过。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善无不学,故悉有众善;恶无不劝,故不弃一人于恶。不弃一人于恶,则无所不用其爱敬矣。

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有形,则滞于一偏。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神则不离于形,而不囿于形矣。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结上文,起下意。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水,阴也,而生于一,则本乎阳也;火,阳也,而生于二,则本乎所谓“神妙万物”者如此。五行阴阳,阴阳太极。此即所谓“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者,以神妙万物之体而言也。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此即所谓“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无极二五,妙合而凝”者,以神妙万物之用而言也。混兮辟兮!其无穷兮!体本则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辟。一动一静,其运如循环之无穷,此兼举其体用而言也。此章发明图意,更宜参考。

乐上第十七

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纲,网上大绳也。三纲者,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也。畴,类也。九畴,见洪范。若,顺也。此所谓理而后和也。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八音以宣八方之风,见国语。宣,所以达其理之分;平,所以节其和之流。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淡者,理之发;和者,理之为。先淡后和,亦主静之意也。然古圣贤之论乐曰:“和而已。”此所谓淡,盖以今乐形之,而后见其本于庄正齐肃之意耳。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释,故优柔。言圣人作乐功化之盛如此。或云“化中”当作“化成”。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废礼败度,故其声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声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导欲而至于轻生败伦,愁怨,故增悲而至于贼君弃父。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古今之异,淡与不淡,和与不和而已。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复古礼,然后可以变今乐。

乐中第十八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太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只格,鸟兽驯。圣人之乐,既非无因而强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得其声气之元。故其志气天人交相感动,而其效至此。

乐下第十九

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

圣学第二十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此章之指,最为要切。然其辞义明白,不烦训解。学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则有以知无极之真,两仪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日用闲自无别用力处矣。

公明第二十一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此为不胜己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发。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此为不能先觉,而欲以逆诈、亿不信为明者发。然明与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理性命第二十二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此言理也。阳明阴晦,非人心太极之至灵,孰能明之。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此言性也。说见第七篇,即五行之理也。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此言命也。二气五行,天之所以赋受万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此章十六章意同。

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说见论语。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设问以发其端。天地闲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至爱”之闲,当有“富可”二字。所谓“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者。即周子之教程子,“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者也。然学者当深思而实体之,不可但以言语解会而已。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贼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齐字意复,恐或有误。或曰:化,大而化也。齐,齐于圣也。亚,则将齐而未至之名也。

师友上第二十四

天地闲,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此峈承上章之意,其理虽明,然人心蔽于物欲,鲜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详焉。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是以君子必隆师而亲友。

师友下第二十五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周子于此一意而屡言之,非复出也。其丁宁之意切矣。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此处恐更有“由师友”字,属下句。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此重、此乐,人亦少知之者。

过第二十六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势第二十七

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一轻一重,则势必趋于重,而轻愈轻,重愈重矣。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重未极而识之,则犹可は也。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反之在于人力,而力之难易,又在识之早晚。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不识,则不知用力;不力,则虽识无补。天乎?人也,何尤!问势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为乎?若非天,而出于人之所为,则亦无所归罪矣。

文辞第二十八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故为车者必节其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说,皆欲人之爱而用之。然我饰之而人不用,则犹为虚饰而无益于实。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此犹车载物,而轮辕饰也。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此犹车已饰,而人不用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此犹车不载物,而徒美其饰也。或疑有德者必有言,则不待艺而后其文可传矣。周子此章,似犹别以文辞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曰:人之才德,偏有长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发之,则亦不能传于远矣。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程子亦言:“酉铭吾得其意,但无子厚笔力,不能作耳。”正谓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德不可无,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能言者常少。学者先务,亦勉于德而已矣。

圣蕴第二十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见论语。言圣人之教,必当其可,而不轻发也。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说亦见论语。言圣人之道,有不待言而显者,故其言加此。然则璧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蕴,中所畜之名也。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故孔子之教,既不轻发,又未尝自言其道之蕴,而学者惟颜子为得其全。故因其进修之迹,而后孔子之蕴可见。犹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也。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圣凡异品,高下悬绝,有不待校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极,警夫浅薄之尤耳。然于圣人言深,常人言薄者,深则厚,浅则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蕴第三十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精者,精微之意。画前之易,至约之理也。伏羲画卦,专以明此而已。蕴、谓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至广之业也。有卦则因以形矣。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阴阳有自然之变,卦画有自然之体,此易之为书,所以为文字之袓,义理之宗也。然不止此,盖凡管于阴阳者,虽天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于卦画之中焉。此圣人之精蕴,所以必于此而寄之也。

干损益动第三十一

君子干干,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干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此以干卦爻词、损益大象,发明思诚之方。盖干干不息者,体也;去恶进善者,用也。无体则用无以行,无用则体无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字亦是“莫”字。“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四者一善而三恶,故人之所值,褔常少而祸常多,不可不谨。此章论易所谓“圣人之蕴”。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冶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则,谓物之可视以为法者,犹俗言则例、则样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心不诚,则身不可正;亲不和,则家不可齐。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亲者难处,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难,亦未有能其易者。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睽次家人,易卦之序,二女以下,睽彖传文。二女,谓睽卦兑下离上,兑少女,离中女也。阴柔之性,外和悦而内猜嫌,故同居而异志。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襌乎?吾兹试矣。厘,理也。降,下也,嫣,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尧理治下嫁二女于舜,将以试舜而授之天下也。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息于外,则善心之生于内者无不实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程子曰:“无妄之谓诚。”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无妄次复,亦卦之序。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对时育物,唯至诚者能之,而赞其旨之深也。此章发明四卦,亦皆所谓“圣人之蕴”。

富贵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此理易明,而屡言之,欲人有以真知道羲之重,而不为外物所移也。

陋第三十四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德之重,而不溺于文辞之陋也。

拟议第三十五

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中庸、易大传所指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详其义。或曰:至诚者,实理之自然;拟议者,所以诚之之事也。

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冶。意与十一章略同。情伪微暧,其变千状。茍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中正,本也;明断,用也。然非明则断无以施,非断则明无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后也。讼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达。讼之刚,噬嗑之动,即果断之谓也。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公第三十七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孔子上第三十八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宜乎万世无穷,王祀夫子,报德报功之无尽焉。

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道高如天者,阳也;德厚如地者,阴也;教化无穷如四时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极乎!

蒙艮第四十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此通下三节,杂引蒙卦彖、象而释其义。童,稚也。蒙,暗也。我,谓师也。噬,揲蓍以决吉凶也。言童蒙之人,来求于我以发其蒙,而我以正道,果决彼之所行,如筮者叩神决疑,而神告之吉凶,以果决其所行也。叩神求师,专一则明。如初筮则告,二三则惑,故神不告以吉凶,师亦不当决其所行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汩则乱,乱不决也。“山下出泉”,大象文。山静泉凊,有以全其未发之善,故其行可果。汩,再三也。乱,渎也。不决,不告也。盖汩则不静,乱则不清。既不能保其未发之善,则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为愈也。慎哉!其惟“时中”乎!时中者,彖传文,教当其可之谓也。初则告,渎则不告;静而凊则决之,汩而乱则不决。皆时中也。“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此一节引艮卦之象而释之。艮,止也,背,非有见之地也。“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而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矣。此章发明二卦,皆所谓“圣人之蕴”,而主静之意矣。

猜你喜欢
  晁错第八·桓宽
  卷一○八·邱濬
  卷十四·孙奇逢
  卷十·汪克宽
  第十九章 19·辜鸿铭
  卷七·李明复
  卷十五·姜炳璋
  卷七十六·道世
  卷四十七·道世
  卷下·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四·欧阳竟无
  建中靖国续灯录下帙目录[宋磻]·惟白
  佛教与素食·太虚
  佛说梵志女首意经·佚名
  说无垢称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琳·唐圭璋

      琳官都监。   失调名   持节助调羹。

  • 五言巻十八·洪迈

      五言  中秋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偶题  水榭花繁处春情日午前鸟窥临槛镜马过隔墙鞭  闲歩  几处白烟断一川红树时坏桥侵辙水残照背村碑  春中 

  • 卷二·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二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周定王橚【六首】王高皇帝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吴十一年改封周洪熙年薨着元宫词一卷【静志居诗话元宫词百首宛平刘效祖序称周恭王所撰固为缪矣列朝诗集作周宪王亦非也其自序云元

  • 卷九 元帝纪第九·班固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许皇后,宣帝微时生民间。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

  • 高祖纪五·薛居正

    天福五年春正月丁卯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仗卫如式。降德音:“应天福三年终,公私债欠,一切除放。”壬申,蜀人寇西鄙,群盗张达、任康等劫清水德铁之城以应之。癸酉,湖南奏,闽人杀王昶,夷其族,王延羲因民之欲而定之。甲戌,遣宣徽使杨

  • 萧聁传·欧阳修

    萧蠫别名时文,是南朝后梁明帝萧岿的儿子。九岁那年,被封为新安王。后梁灭亡,因姐姐是隋朝晋王杨广的妃,所以一同进了长安。萧蠫喜爱佛学,会写文章。他性情刚直严峻,轻视鄙弃浮华不实。曾认为刘孝标的《辩命论》违背事实不近

  • 纳坦谋嘉传·脱脱

    纳坦谋嘉,是上京路牙塔懒猛安人。起初他学习策论而备考进士。大定二十六年(1186),被选进东宫,教郓王琮、瀛王瑰读书。因终场参加举人考试而得到补任上京提刑司的书史,以廉洁和有才能而著称。承安元年(1196),契丹的陀锁入侵

  • 徐司马传·张廷玉

    徐司马,字从政,扬州人。元末兵乱,年仅九岁,无依无靠,太祖得到他,收为养子,并赐姓。长大后,出入侍从左右。到了攻占婺州,任命为总制,命他协助元帅常遇春镇守婺州。吴元年授予金华卫指挥同知。洪武元年(1368),跟从副将军李文忠北征

  • 卷三十九·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三十九明 俞汝楫 编精膳司职掌膳羞筵宴下程旧制凡大筵宴膳司提调光禄寺官供办其待诸番茶饭及下程膳司自行办送後革主事厅一应皆属光禄寺礼部止行文照会以其

  • 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八刑考详谳【平反】宋宁宗嘉定二年六月诏台省及诸路监司速决滞狱至七年六月亦有此令十五年五月又诏监司虑囚察州县匿囚者劾之四年诏申检验法颁示天下先是孝宗淳熙初浙西提刑郑兴

  • 卷三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三十六恩赉七【赏兵一】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万夀覃恩诏给八旗护军校前锋及护军各一年钱粮拨什库披甲人各半年钱粮外省驻防兵亦照此例其曾効力行

  • 103.马谡失街亭·林汉达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

  • 總序·佚名

    太宗恭定大王實錄○太宗恭定聖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諱芳遠,字遺德,太祖第五子,恭靖王之母弟也。妣神懿王后韓氏,以元至正二十七年高麗恭愍王十六年丁未五月十六日辛卯,誕生于咸興府歸州私第。韓氏問諸卜者文成允,答曰:「此命,貴

  • 论功第五十二·桓宽

    大夫曰:“匈奴无城廓之守,沟池之固,修戟强弩之用,仓廪府库之积,上无义法,下无文理,君臣?易,上下无礼,织柳为室,旃为盖。素弧骨镞,马不粟食。内则备不足畏,外则礼不足称。夫中国天下腹心,贤士之所总,礼义之所集,财用之所殖也。夫以智

  •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十二章 感官·林语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语译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致视觉迟钝,视而不见;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致听觉不灵,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道的

  • 弘戒法仪下卷·法藏

    比丘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已次日差阇黎师与说随相法仪第十二(佛在世时。有比丘白四羯磨已。舍众而去。虽已白四羯磨得自心洁净法体。然未识佛后所制犯戒之罪相。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已去。作四羯磨已。当先说

  • 太乙金镜式经·王希明

    十卷,唐王希明撰。此书系奉敕之作,故书中行文往往自称“臣”;而今本推“太乙”积年有至宋景祐元年者,显然后人有所增入,已非王作之旧。《汉书·艺文志》“五行”类有《泰一阴阳》二十三卷,即太乙术家之书。其书早佚。

  • 心经·真德秀

    一卷。南宋真德秀撰。此书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均给予着录,但书名题《心经法语》,是一书而两名。其内容为集录“圣贤”论“心”的格言,而以诸家的议论为其作注,末附四言《赞》一首。大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