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陈氏本拾遗「朝闻道,夕死可矣」,死得是也。
「三月不违仁」,言其久;过此,则「从心不逾矩」,圣人也。圣人则浑然无间断,故不言三月。此孔子所以惜其未止也。圣人,天地之用也。
「养心莫善于寡欲。」多欲皆自外来,公欲亦寡矣。
「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乃天道也。由孟子可以观《易》。
「复其见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天地以生物为心。圣人无一事不顺天时,故「至日闭关」。
人之一肢病,不知痛痒,谓之不仁。人之不仁,亦犹是也。盖不知仁道之在己也。知仁道之在己而由之,乃仁也。
「克」者,胜也。难胜莫如「己」,胜己之私则能有诸己,是反身而诚者也。凡言仁者,能有诸己也(一作凡言克者未能有诸己也)。必诚之在己,然后为「克己」。「礼」亦理也,有诸己则无不中于理。君子慎独,「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所以为「克己复礼」也。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人之视最先,「非礼」而视,则所谓开目便错了。次「听」,次「言」,次「动」,有先后之序。人能克己(一作克仁),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
「一言可以兴邦」,公也。「一言可以丧邦」,私也。公生明。
「极高明而道中庸」,非二事。中庸,天理也。天理固高明,不极乎高明,不足以道中庸。中庸乃高明之极(伯淳)。
君子有义有命。「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此言义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此言命也。至于圣人,则惟有义而无命。「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此言义不言命也。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
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思至于再则已审,三则惑矣。
「艮其背」,止欲于无见。若欲见于彼而止之,所施各异。若「艮其止,止其所也」,止各当其所也。圣人所以应万变而不穷(一作劳)者,事各止当其所也。若鉴在此,而物之妍媸自见于彼也。圣人不与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时行对时止而言,亦止其所也。
「艮,思不出其位」,乃止其所也。「动静不失其时」,皆止其所也。「艮其背」,乃止也。背无欲无私也,故可止。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时年未五十也。孔子未发明《易》道之时,如《八索》之类,不能无谬乱;既赞《易》道,黜《八索》,则《易》之道可以无过谬。言「学」与「大」,皆谦也。
子贡善形容孔子德美,「温」以接物,「良」乃善心,「恭」则不侮,「俭」则无欲,「让」则不好胜,至于是邦,宜必闻政。
孔子,生而知之者也,自十五以下,事皆学而知之者,所以教人也。三十有所立,四十能不惑,五十知天命而未至命,六十闻一以知百,耳顺心通也。凡人闻一言则滞于一言,一事则滞于一事,不能贯通。耳顺者,闻言则喻,无所不通。七十从心,然后至于命。
「愿无伐善」,则不私矣;「无施劳」,则仁矣。颜子之志,则可谓大而无以加矣。然以孔子之言观之,则颜子之言出于有心也。至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犹天地之化,付与万物,而己不劳焉,此圣人之所为也。今夫羁靮以御马,而不以制牛;人皆知羁靮之制在乎人,而不知羁靮之生由于马。圣人之化,亦由是也。
孔子之见南子,礼当见之也。南子之欲见孔子,亦其善心也,圣人岂得而拒之?子路不悦,故夫子陈之曰:「予所否塞者天厌之。」言使我至此者天命也。
孔子曰:「二三子以吾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无知之谓也。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言,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必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孔子、孟子则可见矣。
「叩其两端」者,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举其近者,众人之所知,极其远者,虽圣人亦如是矣。其与人莫不皆然,终始两端,皆竭尽矣。
圣人愈自卑而道已高,贤人不高则道不尊,圣贤之分也。「不为酒困」是也。
子路、冉有、公西华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孔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孔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仲尼「三年有成」,因周之旧。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也;不在血气,则「不迁」。于义理无害,虽贫亦乐,有害则慊慊(一有则字)不乐。
桀溺言:天下衰乱,无道者滔滔皆是也,孔子虽欲行其教,而谁可以化而易之?孔子言:如使天下有道,我则无所治,不与易之也;今所以周流四方,为时无道故也。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知其不可而犹为之,故其言如此。
二帝、三王之道,后世无以加焉,孔子之所常言,故弟子聚而记之。夫子得邦家,亦犹是也(《尧曰篇》)。语之而敬,故「不惰」,言其好学也。
「瞻之在前」,过者;「忽然在后」,不及也;「如有所立卓尔」,圣人之中也。
「子在,回何敢死?」死当为,先死非回之所当为。所当为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以讨其罪尔。
举前代之善者,准此以损益之,此成法也。郑声使人淫溺,佞人使人危殆,放远之,然后可守成法。
「不逾闲」者,不逾矩也。「小德」,出入于法度之中。大德如孔子。小德如颜子,有一不善,是亦出入也。
圣人之教,未尝私厚其子。学《诗》学《礼》,止可告之若此,学必待其自肯。
孔子与恶人言,故以逊辞免祸。「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此之谓也。然而孔子未尝不欲仕,但仕于阳虎之时则不可。「吾将仕矣」,未为非信也。
公山召我,「而岂徒哉?」是孔子意:他虽叛而召我,其心不徒然,往而教之迁善,使不叛则已,此则于义直有可往之理,而孔子亦有实知其不能改而不往者。佛召亦然。
「禘自既灌而往」,皆不足观,从首至末皆非也。知孔子不欲观之说,则于天下知万事各正其名,则其治如「示诸掌」。
「获罪于天」,时无所祈祷,何为媚奥?何为媚灶?奥,尊者所居,喻贵臣。灶,一家所切,喻当权。
孔门弟子,自孔子没后,各自离散,只有曾子便别。如子夏、子张欲以所事孔子事有若,独曾子便道不可。自子贡以上,必皆不肯。某自涪陵归,见门人皆已支离,不知他日身后又何如也。但得个信时,便自有长进处。孔子弟子甚多,亦不能皆合于孔子。如子路言「子之迂也」,又曰「末之也已」,及其退思,终合于孔子,只为他信,便自然思量到也(此一段莆田本)。
「皆不及门」,今不在焉。「德不孤,必有邻」,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只取不远之意。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此圣人叹雉在山梁得其时,而民不得其时也。子路不察,乃「共之」,「三嗅而作」,使子路知我意不在是也。
「毋意」,毋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毋意」与「毋我」相近,「毋固」与「毋必」相近,须要分别不同。意与志别,志是所存处,意是发动处。如「先意承志」,自别也。意发而当,即是理也,非意也;发而不当,是私意也。又问:「圣人莫是任理而不任意否?」曰:「是。」
猜你喜欢 序·戴震 提要·黄宗羲 钦定书经传説汇纂卷十五·王顼龄 四如讲稿卷三·黄仲元 第42章·老子 卷二十·高闶 诗传遗説卷二·朱鉴 卷四十一·王天与 卷十一·赞宁 多闻品第三·佚名 撰集百缘经卷第十·佚名 三报论原文·慧远 无情说法·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二·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