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朱公掞问学拾遗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理可使无怨,于事亦难,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伯淳)。子贡问为仁,孔子告以为仁之资,非极力言仁也(正叔)。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无得也。有始有卒,先后之序也。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正叔)。
「毋意」,毋私意也。毋必为,毋固滞,毋彼我,乃曾子所言也(伯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虑当在事外(正叔)。
忠者天下大公之道,恕所以行之也。忠言其体,天道也;恕言其用,人道也(正叔)。其言之不怍,所为言之不愧(伯淳)。
「畏天命」,则可以不失付畀之重。「畏大人」,如此尊严而亦自可畏。「畏圣人之言」,则可以进德(伯淳)。周,至也。君子周至而不阿比(正叔)。
「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动容周旋中礼,斯远暴慢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矣。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伯淳)。
「尊五美,屏四恶」,为政在己(伯淳)。
「闻道」,知所以为人也。「夕死可矣」,是不虚生也(伯淳)。性与天道,非自得之则不知,故曰「不可得而闻」(伯淳)。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可移「谓」字在「之」字下,此孔子文章(伯淳)。
「弘」,宽广也。「毅」,奋然也。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伯淳)。君子以矜庄自持,不与人争(正叔)。九思各专其一(伯淳)。
「何莫由斯道也?」可离非道(伯淳)。「吾斯之未能信」,不先自信,何以治人(伯淳)。「里仁为美」,里人之所止(伯淳)。
见贤便思齐,有为者亦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盖莫不在己(伯淳)。生理本直。罔,不直也,亦生者,幸而免也(伯淳)。
知之者,在彼而我知之也。好之者,虽笃而未能有之。至于乐之,则为己之所有(正叔)。
民亦人也,「务人之义」乃知也。鬼神不敬则是不知,不远则至于渎,敬而远之所以为知(伯淳)。「先难」,克己也(伯淳)。
圣乃仁之成德。谓仁为圣,譬犹雕木为龙。木乃仁也,龙乃圣也,指木为龙可乎?故博施济众乃圣之事,举仁而言之,则能近取譬是也(伯淳)。「能近取譬」,反身之谓也(伯淳)。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颜子当之(正叔)。
彼之事是,则吾当师之;彼之事非是,则吾又何校焉,是以君子未尝校也(伯淳)。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皞。」司马牛多言,故及此。然圣人之言,亦止此为是(正叔)。贫不怨则谄,谄尤甚于怨,盖守不固而有所为也(伯淳)。
君子为善,只有上达;小人为不善,只有下达(伯淳)。「古之学者为己」,为己,在己也(伯淳)。「不怨天,不尤人」,在理当如此(伯淳)。
乐取于人为善,便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乃公也(正叔)。知性善以忠信为本,此先立其大者(伯淳)。
公孙丑问孟子,加齐之卿相,恐有所不胜而动心。北宫黝之勇气,亦不知守也。孟施舍之勇,知守气而不知守约也。曾子之所谓勇,乃守约,守约乃义也,与孟子之勇同(伯淳)。
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盖不知义在内也。志帅气也。持定其志,无暴乱其气,两事也。志专一则动气,气专一则动志,然志动气为多。且若志专在淫辟,岂不动气?气专在喜怒,岂不动志?故「蹶者趋者反动其心」。志者,心之所之也(伯淳)。
自曾子守义,皆说笃实自内正本之学,则观人可以知言。蔽、陷、遁、穷,皆离本也。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盖有德者必有言,而曰「我于辞命不能」者,不尚言也。《易》所谓「尚口乃穷」也(伯淳)。
宰我、子贡、有若其智足以知圣人,污曲亦不至阿其所好。以孔子之道弥纶天壤,固贤于尧、舜,而观生民以来,有如夫子者乎?然而未为尽论,但不至阿其所好也(伯淳)。
「所存者神」,在己也;「所过者化」,及物也(伯淳)。
「虞」,有所造为而然,岂能久也?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我哉?如天之自然,乃王者之政(伯淳)。「盎于背」,厚也(正叔)。色形,所有也。圣人人伦之至,故可以践形(伯淳)。
「此亦妄人也」,是以义断。在圣人如天地涵容,但哀矜而已(子厚)。
自反而忠,而横逆者犹若是,君子曰又何难焉。此一事已处了,若圣人哀矜,又别一事(正叔)。「不下带」,言近也(正叔)。
「不祥」,凶也。君子好成物,故吉。小人好败物,故凶(正叔)。日月之明,但容光者无不照(正叔)。
保民如赤子,此所以为大人,谓不失婴儿之心,不若保民如赤子为大。
「汤、武反之也」,「汤、武身之也」。身,践履也。反,复也。复则至圣人之地(伯淳)。羞恶则有所不为。知所止,乃义之端(伯淳)。「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然后由仁义行(正叔)。
仁推之及人,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正叔)。
《坤》六二《文言》云云,坤道也。诚为统体,敬为用。敬则内自直。诚合内外之道,则万物流形,故义以方外。
圣人斋戒,敬也,以神明其德。恶人斋戒,亦敬也,故可以事上帝。先见则吉可知,不见故致凶(伯淳)。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用蓍以求卦,非谓有蓍而后画卦(伯淳)。祗与底通,使底至也,无至于悔(伯淳)。「巽以行权」,义理所顺处所以行权(伯淳)。
「安安」,安于理之所安者(伯淳)。
圣人无过。汤、武反之也,其始未必无过。所谓如日月之食,乃君子之过。人心,人欲;道心,天理(正叔)。
大学之道,在明其明德。明德,乃止于至善也。知既至,自然意诚。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至也;知之至,故未尝复行。他人复行,知之不至也(正叔)。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然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正叔)。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君子慎独(伯淳)。敬则自然「俨若思,安定辞」,其德可以安民(伯淳)。
有余便是过,慥,笃实貌。正其理则万事一,一以贯之也(正叔)。「君子而时中」,无时不中(伯淳)。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周茂叔谓:「荀子元不识诚。」伯淳曰:「既诚矣,心焉用养邪?荀子不知诚。」
猜你喜欢 卷二十 聘礼第八·郑玄 墨子閒詁卷十三·孙诒让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孔子 卷二十六·乾隆 卷九·张尔岐 禹贡指南六韵·毛晃 第十二 符言 5·王诩 管子轻重九·马非百 南安岩严尊者·惠洪 应尽还源品第二·佚名 卷三百八十一·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五·唐慧琳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五·陈梦雷 维持佛教同盟会宣言·太虚 十住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