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朱公掞问学拾遗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理可使无怨,于事亦难,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伯淳)。子贡问为仁,孔子告以为仁之资,非极力言仁也(正叔)。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无得也。有始有卒,先后之序也。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正叔)。

「毋意」,毋私意也。毋必为,毋固滞,毋彼我,乃曾子所言也(伯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虑当在事外(正叔)。

忠者天下大公之道,恕所以行之也。忠言其体,天道也;恕言其用,人道也(正叔)。其言之不怍,所为言之不愧(伯淳)。

「畏天命」,则可以不失付畀之重。「畏大人」,如此尊严而亦自可畏。「畏圣人之言」,则可以进德(伯淳)。周,至也。君子周至而不阿比(正叔)。

「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动容周旋中礼,斯远暴慢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矣。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伯淳)。

「尊五美,屏四恶」,为政在己(伯淳)。

「闻道」,知所以为人也。「夕死可矣」,是不虚生也(伯淳)。性与天道,非自得之则不知,故曰「不可得而闻」(伯淳)。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可移「谓」字在「之」字下,此孔子文章(伯淳)。

「弘」,宽广也。「毅」,奋然也。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伯淳)。君子以矜庄自持,不与人争(正叔)。九思各专其一(伯淳)。

「何莫由斯道也?」可离非道(伯淳)。「吾斯之未能信」,不先自信,何以治人(伯淳)。「里仁为美」,里人之所止(伯淳)。

见贤便思齐,有为者亦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盖莫不在己(伯淳)。生理本直。罔,不直也,亦生者,幸而免也(伯淳)。

知之者,在彼而我知之也。好之者,虽笃而未能有之。至于乐之,则为己之所有(正叔)。

民亦人也,「务人之义」乃知也。鬼神不敬则是不知,不远则至于渎,敬而远之所以为知(伯淳)。「先难」,克己也(伯淳)。

圣乃仁之成德。谓仁为圣,譬犹雕木为龙。木乃仁也,龙乃圣也,指木为龙可乎?故博施济众乃圣之事,举仁而言之,则能近取譬是也(伯淳)。「能近取譬」,反身之谓也(伯淳)。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颜子当之(正叔)。

彼之事是,则吾当师之;彼之事非是,则吾又何校焉,是以君子未尝校也(伯淳)。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皞。」司马牛多言,故及此。然圣人之言,亦止此为是(正叔)。贫不怨则谄,谄尤甚于怨,盖守不固而有所为也(伯淳)。

君子为善,只有上达;小人为不善,只有下达(伯淳)。「古之学者为己」,为己,在己也(伯淳)。「不怨天,不尤人」,在理当如此(伯淳)。

乐取于人为善,便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乃公也(正叔)。知性善以忠信为本,此先立其大者(伯淳)。

公孙丑问孟子,加齐之卿相,恐有所不胜而动心。北宫黝之勇气,亦不知守也。孟施舍之勇,知守气而不知守约也。曾子之所谓勇,乃守约,守约乃义也,与孟子之勇同(伯淳)。

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盖不知义在内也。志帅气也。持定其志,无暴乱其气,两事也。志专一则动气,气专一则动志,然志动气为多。且若志专在淫辟,岂不动气?气专在喜怒,岂不动志?故「蹶者趋者反动其心」。志者,心之所之也(伯淳)。

自曾子守义,皆说笃实自内正本之学,则观人可以知言。蔽、陷、遁、穷,皆离本也。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盖有德者必有言,而曰「我于辞命不能」者,不尚言也。《易》所谓「尚口乃穷」也(伯淳)。

宰我、子贡、有若其智足以知圣人,污曲亦不至阿其所好。以孔子之道弥纶天壤,固贤于尧、舜,而观生民以来,有如夫子者乎?然而未为尽论,但不至阿其所好也(伯淳)。

「所存者神」,在己也;「所过者化」,及物也(伯淳)。

「虞」,有所造为而然,岂能久也?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我哉?如天之自然,乃王者之政(伯淳)。「盎于背」,厚也(正叔)。色形,所有也。圣人人伦之至,故可以践形(伯淳)。

「此亦妄人也」,是以义断。在圣人如天地涵容,但哀矜而已(子厚)。

自反而忠,而横逆者犹若是,君子曰又何难焉。此一事已处了,若圣人哀矜,又别一事(正叔)。「不下带」,言近也(正叔)。

「不祥」,凶也。君子好成物,故吉。小人好败物,故凶(正叔)。日月之明,但容光者无不照(正叔)。

保民如赤子,此所以为大人,谓不失婴儿之心,不若保民如赤子为大。

「汤、武反之也」,「汤、武身之也」。身,践履也。反,复也。复则至圣人之地(伯淳)。羞恶则有所不为。知所止,乃义之端(伯淳)。「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然后由仁义行(正叔)。

仁推之及人,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正叔)。

《坤》六二《文言》云云,坤道也。诚为统体,敬为用。敬则内自直。诚合内外之道,则万物流形,故义以方外。

圣人斋戒,敬也,以神明其德。恶人斋戒,亦敬也,故可以事上帝。先见则吉可知,不见故致凶(伯淳)。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用蓍以求卦,非谓有蓍而后画卦(伯淳)。祗与底通,使底至也,无至于悔(伯淳)。「巽以行权」,义理所顺处所以行权(伯淳)。

「安安」,安于理之所安者(伯淳)。

圣人无过。汤、武反之也,其始未必无过。所谓如日月之食,乃君子之过。人心,人欲;道心,天理(正叔)。

大学之道,在明其明德。明德,乃止于至善也。知既至,自然意诚。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至也;知之至,故未尝复行。他人复行,知之不至也(正叔)。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然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正叔)。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君子慎独(伯淳)。敬则自然「俨若思,安定辞」,其德可以安民(伯淳)。

有余便是过,慥,笃实貌。正其理则万事一,一以贯之也(正叔)。「君子而时中」,无时不中(伯淳)。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周茂叔谓:「荀子元不识诚。」伯淳曰:「既诚矣,心焉用养邪?荀子不知诚。」

猜你喜欢
  卷二十 聘礼第八·郑玄
  墨子閒詁卷十三·孙诒让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孔子
  卷二十六·乾隆
  卷九·张尔岐
  禹贡指南六韵·毛晃
  第十二 符言 5·王诩
  管子轻重九·马非百
  南安岩严尊者·惠洪
  应尽还源品第二·佚名
  卷三百八十一·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五·唐慧琳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五·陈梦雷
  维持佛教同盟会宣言·太虚
  十住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秦一·佚名

    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

  • 卷八十二·毕沅

      ◎宋纪八十二 ∷起重光协洽正月,尽昭阳作噩七月,凡二年有奇。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元祐六年辽大安七年   春,正月,壬戌,辽主如混同江。   癸酉,诏:“祠祭游幸,毋用羔羊。”   丙戌

  • 卷一·戴冠

    太祖高皇帝于中都皇陵四门悬金字牌各一,其文曰:“民间先世尝有坟墓在此地者,许令以时祭扫。守门官军阻挡者,以违制论。”呜呼,此圣人一视同仁,以四海为家之心也。今世少有富贵权力者,每得墓地,有旧冢在,必恩去之,以为

  • 卷之四百八·佚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八月。戊午朔。上诣颐和园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外记注○谕内阁、鹿传霖奏、监犯结伙反狱。戕伤官弁登时格毙捕获多名分别拟办一摺。本年五月十三日四

  • 绎史卷一百四十六上·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吕不韦相秦【上】史记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

  • 孙传庭传·张廷玉

    孙传庭,字百雅,代州振武卫人。在他父亲任上,他家里四代人都乡试中举。传庭长得身材高大,沉着坚定而且多智多谋。万历四十七年(1619)他考中进士。初任永城知县,因为有才干又被调往商丘。天启初年,他升任吏部验封主事,经几次迁

  • 卷七十八·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七十八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七十八>大夫肵俎士肵俎禮記曰肵之為言敬也郊特牲記肵俎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實于牲鼎載心立舌縮俎【鄭氏曰立縮順其牲心舌知食

  • 六 乐享余年·林语堂

    据我的见解,中国的家族制度大概是对老者和幼者的一种个别准备的布置。因为童、幼、老三个时期须占到人生岁月之半,所以幼者和老者都应当心使他们过满意的生活。其中幼者虽因不知人事而比较不会自己当心自己,但对于物质的

  • 卷二十一·王道焜

    <经部,春秋类,左传杜林合注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二十一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成公一【公名黑肱宣公子諡法安民立政曰成】周【定王十七年○鲁成公五年定王崩子简王立】郑【襄公十五年○鲁成公四年襄公卒

  • 卷二十三·王志长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二十三明 王志长 撰大司冦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注典灋也诘谨也书曰王耄荒度作详刑以诘四方疏书吕刑篇谓周穆王老耄乱荒忽犹能用贤量度详审刑法以诘谨四方 李氏曰刑罚之行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八·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六   迦葉菩薩言.世尊根本因增如是三法云何有異。善男子所言根者卽是初發.因者卽   是相似不斷.增者卽是滅相似已能生相似。復次善男子根卽是作.因卽是果.增

  • 浴佛功德经·佚名

    大唐沙门释义净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无量无边大菩萨众天龙八部悉皆云集。尔时清净慧菩萨在众中坐。为欲愍念诸有情故。作是思惟。诸佛如来以何因缘。得清净身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一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一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悉地出现品第六尔时世尊复观诸大众会。为欲满足一切愿故。复说三世无量门决定智圆满法句者。观察大众非无因缘。先以佛心。而观察彼众生种相体性。堪受何法应何种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八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八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犍度十门品之二◎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界名略说亦名广说。略说者于说大经。如大因缘经大涅槃经等。广

  • 京氏易传·京房

    易学著作。汉京房撰,以象数解释卦爻,共三卷。书虽以易传为名,但不诠释经文,也绝不符合《易》义。上卷中卷释卦,以八卦分八宫,每宫一纯卦统八变卦,而分别注明其世应、飞伏、游魂、归魂诸例。下卷总论象数与卦爻的关系,论述了圣

  • 武夷集·白玉蟾

    诗文集。南宋白玉蟾著。8卷。收入《修真十书》卷四十五至五十二,一部分为诗文,内容同《上清集》,一部分为道教应用文辞,如上章文词、法术咒语、历代天师赞(至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最后有崇安县尉赵汝渠一首七言诗为

  • 评书帖·梁巘

    书法杂论。清梁楠撰。一卷。共141则。系作者死后由士淦(姓不详)搜辑其随笔札记而成。首录《执笔歌》。全书前六十则包括执笔法、法书品评、碑帖源流、学书事宜等内容,后八十一则杂论各家书法。梁氏极注重执笔法,并以

  • 大乘三聚忏悔经·佚名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译,同《菩萨藏经》,而悔过经文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