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巻八十三    明 湛若水 撰

屯田下【授间田水利附】

唐髙祖武德六年十月壬戌并州大总管府长史窦静表请于太原署屯田以省餽运议者以为烦扰不许静切论不已敇征静入朝使与裴寂萧瑀封徳彜相论难于上前寂等不能屈乃从静议嵗收谷数千斛上善之命检校并州大总管

臣若水通曰餽运之劳孰与坐食之安闲旷之兵孰与耕桑之利狃于茍且而病其更张天下国家之事无一可为者矣窦静之请屯田其虑逺矣裴寂辈习于一时之安而欲沮之岂足与谋国者哉唐祖从静之议而行之岂特一时之利此万世之利也

唐髙宗龙朔二年刘仁轨镇百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髙丽

臣若水通曰国之大事在戎而戎之大命在食修屯田所以备食而即戎也如从仁轨之言髙丽可以不图而坐制矣

唐中宗嗣圣十八年十一月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至是一缣籴数十斛军粮支数十年

臣若水通曰元振都督凉州率汉通修屯田之政尽水陆之利以收富实之效则天之时功显节完如元振者防何人哉

唐宗开元五年宋庆礼为营州都督庆礼清勤严肃开屯田八十余所数年之间仓廪充实市里寖繁臣若水通曰屯田之设有古兵农之遗法且耕且守可以免内挽之劳可以严外侮之备农作相励守望相助冦敌相保以实待虚以逸待劳安边足用之策莫此为善者也庆礼营州之备可以为后世法矣

开元十二年五月制听逃户自首辟所在闲田随宜收税毋得差科征役租庸一皆蠲免仍以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宇文融为劝农使廵行州县与吏民议定赋役臣若水通曰闲田而征科则民未获开垦之利而已苦督责之患矣宗听逃户自首所辟闲田随宜收税悉蠲租庸可谓善于治地舒于取利者矣户口之蕃宜哉

唐德宗贞元九年五月陆贽上奏谓宜罢诸道将士防秋之制令本道但供衣粮募戍卒愿留及蕃汉子弟多开屯田官为收籴冦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农与夫倐来忽往者岂可同等而论哉

臣若水通曰先王之时所恃以为万全取胜之计者以兵农为一也屯田之制食出于民亦备边之良法也陆贽所谓冦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农其利一何愽哉惜乎德宗徒善其言而不能尽用也后之有天下者必求其法顺天时因地利酌其宜而行之则财无不丰而兵无不足矣

贞元元年陆贽草大赦制曰朕悯念苍生务恤征讨频有诏命许其自新其归顺百姓仍委节度观察使刺史给空闲地任便安居优复终身务令全济待事平已后听归本贯

又曰诸道有解退官建州府长吏切务安存仍量以空闲田地给付免其差役任自营生

臣若水通曰帝王以好生为德法天因地以尽利者也是故闲地授于归顺之民而民乐其生闲田授于解退之官而官遂其性土膏无遗弃之利生人无丧贫之叹王者之政也呜呼世称贽为王佐之才其近是耶

韩愈送水陆运使韩重华归所治序曰六年冬振武军吏走驿马诣阙告饥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吾族子重华适当其任至则出赃罪吏九百余人脱其桎梏给耒耜与牛使耕其傍便近地以偿所负释其粟之在吏者四十万斛不征吏得去罪死假种粮齿平人有以自效莫不涕泣感奋相率尽力以奉其令而又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故连二嵗大熟吏得尽偿其所亡失四十万斛者而私其赢余得以苏息军不复饥君曰此未足为天子言请益募人为十五屯屯置百三十人而种百顷令各就髙为堡东起振武转而西过云州界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六百余里屯堡相望冦来不能为暴人得肆耕其中少可以罢漕挽之费朝廷从其议秋果倍收嵗省度支钱千三百万八年诏拜殿中侍御史锡服朱银其冬来朝奏曰得益开田四千顷则尽可以给塞下五城矣田五千顷法当用人七千臣令吏于无事时督习弓矢为战守备因可以制敌庶防所谓兵农兼事务一而两得者也大臣方持其议吾以为边军皆不知耕作开口望哺有司常僦人以车船自他郡往输乗沙逆河逺者数千里人畜死蹄踵交道费不可胜计中国坐耗而边吏恒苦食不继今君所请田皆故秦汉时郡县地其课绩又已验白若从其言其利未可遽以一二数也

臣若水通曰甚矣屯田之为务重而有闗于国家之大利也今夫二人之鬬必须之于力力之足否胜负之所由判力之足者食为之也况夫振武之告饥已非一人之命非一军之命而一国之命脉所由系也重华至则捐逋租释赃罪而使之尽力于农遂收其入以偿四十万斛之粟由是而推广之屯愈多而利益愽使当时公卿不沮尽行其说其为国家之赖可量也哉行之而不弛则唐至今犹存可也

宋太宗淳化四年三月以何承矩为河北屯田制置使时契丹挠边承矩请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以遏敌骑之奔轶俟朞嵗间闗南诸河悉壅阗即播为稻田其缘边州军临塘水者止畱城守军士不烦发兵广戍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习武休息民力以助国经将见彼弱我强彼劳我逸此御边之要策也太宗嘉纳之

臣若水通曰边陲之所需者兵而已矣兵之所急者食而已矣舍屯田以求足食之道舎足食而求足兵之策奚可得哉是故屯田有法则兵农合而守战利内挽之劳可省而外侮之备可严矣承矩之为屯田也兵农兼至而国家大赖其利安边之要策诚无以逾于此矣有天下者可不择是人而用之哉

宋仁宗天圣七年三月给契丹流民田契丹饥流民至境上帝曰皆吾赤子也诏给以唐邓州闲田仍令所过给食

臣若水通曰契丹饥而来以中国之有仁君也及境而给田赐食无内外彼此之私所谓既来之则安之者矣仁宗曰皆吾赤子则爱民之心又与天地同体矣吁其仁矣哉

宋髙宗建炎三年七月广州教授林勲上本政书十三篇言国朝兵农之政大抵因唐末今农贫而多失职兵骄而不可用地利多遗财用不足皆本政不修之故宜仿古井田之制使民一夫占田五十畆其有羡田之家毋得市田其无田与游惰末作者皆驱之使为农以耕田之羡者而杂纽钱谷以为什一之税每十六夫为一井毎井赋二兵马一匹蚕妇之贡绢三尺绵一两非蚕乡则布六尺麻二两其说甚备书奏诏以为桂州节度掌书记其后朱熹甚爱其书陈亮亦曰此书考古验今思虑周密世之为井田之学者无以加矣

臣若水通曰古者兵与农一三时务农一时讲武无事则耕有事则战皆出于井田之制尔后世则兵与农二故有屯田之名夫屯田固不若井田矣然今之所谓屯田者抑岂如赵充国诸葛亮之所经营者乎林勲痛知此欲复古制以井田为言可谓豪杰之士矣然井田之行在有君有臣尔髙宗之时奸桧当国非其器矣惜哉

宋髙宗绍兴四年七月岳飞复襄阳等六郡因奏金人所爱惟子女金帛志已骄惰刘豫僣伪人心终不忘宋如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诚易为力襄阳随郢地皆膏腴茍行营田其利甚厚臣粮足即过江北敌时方重深入之举而营田之议自是兴矣臣若水通曰岳飞以恢复为己任此大事也而以营田厚利为请必粮足而后动其虑逺矣及其用兵规置乌珠屡踬至以父呼岂非屯田之利助之也乎使其志得行不困于和议之非恢复中原特易易尔

宋髙宗时陈规守德安尝条上营屯田事宜欲仿古屯田之制合射士民兵分地耕垦军士所屯之田皆相险隘立堡砦冦至则保聚捍御无事则乗时田作射士皆分半以耕屯田民户所营之田水田畆赋粳米一斗陆田赋麦荳各五升满三年无逋输给为永业流民自归者以田还之凡屯田事营田司兼行营田事府县官兼行皆不更置吏诏嘉奬之仍下其法于诸镇

臣若水通曰营田屯田名虽不同其为足国之道一也规守德安条陈营屯田事其说善矣髙宗既嘉奬之又下其法于诸镇可不谓从善之君乎

宋儒杨时边事劄子有云闻燕地尚多闲田不若募边民为弓箭手如陜西例蠲其租赋使习骑射亦足杀常胜军之势仍立定额无使增置不三五年可渐消矣臣若水通曰张阐有言非田之不可耕也无耕田之民也此所以地多闲田乎弃地之利失民之天祸莫甚焉故募边民以耕之而因之以习骑射开衣食之源为战守之备孔子所谓足食足兵尽在于是矣后之人君之制四夷主将之为边备盍亦效法于是乎

张栻云持节利路兴洋间多营田与民田错官军怙强为扰田且多荒张棁上其事于宣抚使请令民亦得佃耕谷用以广

臣若水通曰军民皆耕足用之道也然而民田与营田杂错则不无侵扰之患矣所以治之者必得以军法行之则军民皆和畏法而各安其业矣

张栻述吏部侍郎李浩奏曰臣亲见两淮可耕之田尽为废地心实痛之条画营田便利甚悉

臣若水通曰土地之生物也力勤者穰力惰者荒是故有沃人而无沃地矣夫以两淮之沃壤弃而不耕遂为废土是天之所以养民者而使民弃之此仁人之所宜痛心也及其条画营田便利仁人君子之用心固如是乎孟子曰仁者宜在髙位人君得若人而用之则民物各得其所矣

国朝洪武十九年九月庚申西平侯沐英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耕以备储偫上谕户部曰屯田之攻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赵充国始屯金城而储蓄充实汉享其利后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废英之是谋可谓尽心有志古人宜如所言然边城久荒榛莽蔽翳用力实难宜缓其嵗限之粟使彼乐于耕作数年之后征之可也

臣若水通曰屯田内有不费之惠外有守御之备古今足兵食守边境之良法莫有过焉者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因天时尽地利不以边荒之地而辍人为之功废天地自然之利也云南地广而荒沐英首建开垦置屯之议可谓有志复古矣皇祖知屯田之利而善之可谓能用善谋矣至于缓其嵗征之例则又一念之仁而为生财之本矣惟圣明留意聿修祖徳俾守在四夷社稷幸甚

洪武三十二年己夘诏遣延安侯唐胜宗长兴侯耿炳文廵视陜西城督军屯田

臣若水通曰边守者中国外夷之大防而天下安危之所闗也边兵之不足以食之不给也道路之逺输将之难率数十倍而致其一此晁错所以谓守边备塞劝农力本为当世之急务也我皇祖拨乱反治安内备外之事靡不悉举其屯田之制则于闲旷之土分军以立屯堡俾其且耕且守守者十七耕者十三而更畨之遇有儆急朝发夕至是于守御之中而收耕获之利一举而两得矣至是诏遣二侯廵视城池督军屯种其督责之法何其严也臣窃以为每人受田二十畆出租六石比之民为重恐军人不堪而屯法易废也伏愿圣明体皇祖之心扩优恤之令较其腴瘠之分均其轻重之入宜稍仿井田之制嵗收公田之入上无科征之促下无逋负之患则屯种之军乐于耕勇于战既得以足军国之储又得以遂室家之乐公私两便上下俱足矣

国朝诸司职掌凡边防郡县守御去处新立衞分拨军开垦荒田屯种须计算顷畆数目及田地肥瘠人力勤惰务在不旷征徭不失军饷合用农器有司铸造发用木植自行采办牛只不敷移文索取官厩数多发遣如果路逺官价收买给用

国朝问刑条例凡用强占种屯田者问罪官调边衞带俸差操旗军军丁人等发边衞充军民发口外为民管屯等官不行用心清查者纠奏治罪

臣若水通曰古者寓兵于农屯田之设其遗意与语曰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故赵充国屯田金城孔明屯田渭上诚足食足兵之要道也然必广设而多聚之严禁而勤督之其庶防行而不废收久逺之利焉

永乐十一年四月太宗皇帝坐御幄中召问足食足兵之策大学士杨荣对宜择将帅力屯田将得人则军士弗扰军士既安则耕不违时何患兵食之不足哉臣若水通曰屯田者富国强兵自然之利也然或将帅不得其人则占役以违其时刻剥以侵其利而法遂废尔茍得其人则军士弗扰而均得以力于农将见食不求足而自足兵不求强而自强矣若大学士杨荣者岂非谋国之善者哉伏惟圣明为经国久逺之图宜体太宗之意而推行之如有占役侵利之将即以军法从事则其事可修举而不坏矣

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仁庙谕户部尚书夏原吉曰古者寓兵于农而不夺其时所以民无转输之劳而兵食足后世莫善于汉之屯田先帝所立屯田法甚善盖用心亦甚至但后来所司数以征徭扰之既失其时遂无其效所储蓄十不及二三有事不免劳民转输矣其令天下衞所凡屯田军士自今不许擅差妨其农务违者处以重法

臣若水通曰兵农一则所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孟子云不违民时谷不可胜食也是以古之圣王必以农事为重而不可轻役其民焉我朝屯田之制甚善其效不着以征役妨其时而不得以尽力于南畆故也仁庙之谕洞见弊端修举善政且严其法禁可谓知务之急矣臣窃观今日屯田之士其困盖有不止于昔时者惟圣明深念之

国朝宪纲一荒闲田土行属正官设法召民开垦趂时布种其合纳钱粮须年限满日科征毋致抛荒国朝问刑条例河南北直各处空闲地土祖宗朝俱聴民尽力开耕永不起科若有占夺投献者照屯田及民田寺观田例问发

臣若水通曰国以民保民以土养故易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郊野之有闲田而使民得以耕焉或征收以限或永不起科恤其时而不妨其功严其令使不夺其利此我祖宗之仁敬天勤民之意其出于寻常万万矣圣子神孙宜深体焉

格物通卷八十三

猜你喜欢
  周礼正义序·郑玄
  简介及目录·佚名
  墨子閒詁卷九·孙诒让
  第一章 人生之苦·梁启超
  尊五美,屏四恶·孔子
  第十一章 5·辜鸿铭
  卷二十六·程川
  毛诗注觧传述人·孔颖达
  卷二·马骕
  智积菩萨品第二十六·佚名
  卷五百七十·佚名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如惺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智旭
  淑世宝鉴序·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二·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四·阮阅

      ●卷十四·警句门下  石曼卿以诗酒豪爽得名。尝独行京师,倏有豪士揖曼卿语,已而曰:“公幸过我家。”曼卿语诺。豪士顾从骑载曼卿同行,入委巷,前抵大第,三四门乃至内堂。庭户宏丽,施设锦绣,侍女珠翠,延饮

  • ◆张承旨翥(蜕庵集)·顾嗣立

    翥字仲举。晋宁人。少负才不羁,好蹴踘,喜音乐,不以家业屑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其父为安仁典史,遂受业于李存之门。及调杭州,又学于仇山村远。由是以诗文知名,薄游

  • 第一折·王实甫

    (孙飞虎上,开)自家姓孙,名彪,字飞虎。方今天下扰攘。因主将丁文雅失政,俺分统五千人马,镇守河桥,劫掳良民财物。近知先相国崔钰之女莺莺,眉黛青颦,莲脸生春,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现在河中府普救寺借居。我心中想来:当今用

  • 卷九·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      明 冯惟讷 撰 古逸第九 逸诗【上】 支【玉海逸诗】 【国语卫彪傒曰武王克殷作此诗以为饫歌名之曰支以遗後人使永监焉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

  • 卷九·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九张九龄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幼聪敏善属文登进士第拜校书郎明皇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筞高第开元中迁中书舍人后出为洪州都督徙桂州充岭南按察使召入累迁中书令知政事密有陈

  • 李重元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重元」生平不详。《花庵词选》录其词四首。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高楼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李重元词作鉴赏 李重元,传世词作仅《忆王孙》四首(春

  • 卷四 本纪四·赵尔巽

      ◎世祖本纪一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太宗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此统一天下之主也。”寤,以语太宗。太宗喜甚,曰: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三·佚名

    正德十三年六月己巳朔云南大理府及赵州邓州浪穹县蒙化府同时地震○庚午都督佥事李祥卒祥狭西延安卫人由百户以边功累升都指挥使弘治庚申充延绥游击将军提兵策应大同壬戌充副总兵分守凉州甲子进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佩征

  • 尚史卷十七·李锴

    世家十呉世家【始武王十三年终元王四年凡六百五十年传三十世】太伯  仲雍  周章呉太伯弟仲雍太王之子王季歴之兄也季歴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歴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断髪文身示不可用以避季歴韩诗外

  • 刘吉传·张廷玉

    刘吉,字..之,博野人。正统十三年(1448),中进士,改为庶吉士,任编修,充任讲经筵官。《寰宇通志》修成,他升为修撰。天顺四年(1460),在东宫侍奉太子读书,因亲丧回家。宪宗即位后,把他召回修《英宗实录》。刘吉到京后,上疏请求守孝终

  • 《续贞陵遗事》佚文·令狐澄

    《新唐志》史部杂史类著录柳玭《续贞陵遗事》一卷。《直斋书录解题》杂史类、《宋志》史部故事类著录卷数同。柳玭为柳公绰孙,事迹见新旧《唐书?柳公绰传》附玭传(参见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叙录》)。书今不存。据《直

  • 卷二百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人物志八十九忠义传一【满洲八旗一开国至天聪八年共九十一人】【谨按昭忠祠列传久有成编凡仗节死绥之臣得预馨香均登简牍故自敬谨亲王以下凡大臣殁於王事者无不备书以见圣朝褒崇之典

  • 卷一百三十四·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四  宋 卫湜 撰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

  • 书蔡氏传旁通卷四上·陈师凯

    元 陈师凯 撰泰誓上周文王国号后武王因以爲有天下之号史记后稷封于邰公刘子庆节国于豳古公亶父止于岐下徐广曰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其南有周原皇甫谧云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愚按周室王业之兴始于太王大于文王成于武王

  • 卷三百五十三·佚名

    △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三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思惟色。思惟受想行识。则染著欲界色无色界。若染著欲界色无色界。不能具足修诸菩萨摩诃萨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不思惟色。不思惟受想行识。则不染

  • 卷三百一十三·佚名

    △初分众喻品第四十四之三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住菩萨乘补特伽罗无方便善巧。佛言:善现,若菩萨乘补特伽罗。从初发心无方便善巧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净戒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无方便

  • 汉口佛教会壁铭并序·太虚

    今世变乱,非秉宣佛法无以正之,又非中国人不能胜任之,而武汉则华夏之心也。民七秋,予始来汉皋。民九之春、之冬、第二、第三于武昌讲起信、大佛顶。是冬、在汉讲演三日,汉口乃有佛教会创设。自是日新月异而岁不同,遂成今日之

  • 安宅陀罗尼咒经·佚名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内容叙述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时,大光、无量光二位菩萨奉众花国最胜灯王如来之命,来至娑婆世界,授安宅陀罗尼咒,谓此咒多所饶益。佛对阿难说应受持供养此经咒。又本经之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