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十二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八十二    明 湛若水 撰

屯田上【受闲田水利附】

国语周语虢文公曰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厖纯固于是乎成臣若水通曰文公虢仲之后为王卿士粢盛黍稷也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蕃庶生育冨庶也供给备祀戎之用者也和协辑睦谓交隣合众也蕃殖谓积蓄也敦厖纯固谓俗厚民安也数者皆取给于农农用不兴百事废矣故为人君者能因虢文公之言而有悟焉则知重农力本而天下国家之财用备矣

虢文公曰隂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

臣若水通曰旅众也徇行也滞犹蛰也辟刑也司寇刑官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者言其行之先后也大徇者帅公卿大夫以徇行农事也夫自天子公卿皆农籍躬行以先天下之农所以教民力本也周以【阙】农事而兴文公之言其有所受之矣治天下者其毋以民事为缓也哉

鲁语仲尼曰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逺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

臣若水通曰制土制其肥硗以为差也籍田谓税也砥平也平逺迩因其道里以为之差而使之平也里廛也以入计其利入多少而量其财业有无以为差也夫先王体国经野田赋有常载之周官若康子以井出赋是以一井之田出十六井之赋民有不堪矣仲尼不荅冉有之问而私语先王之典岂非欲其闻之而止也欤为民主者其尚亦思之哉

汉武帝征和四年六月桑羊与丞相御史奏言轮台东有溉田五十顷以上可遣屯田卒置校尉三人分防益种五谷张掖酒泉遣骑假司马为斥候募民壮健敢徙者诣田所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

臣若水通曰屯田之事所谓一举而三善集焉者也足食足兵而民信矣桑羊计利之臣也其论轮防屯田一事司国计者有取焉语曰君子不以人废言后之人君其尚采之哉

宣帝神爵元年七月赵充国上屯田奏曰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六万余枚在水次臣愿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处氷解漕下缮邮亭浚沟渠治隍陿以西造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畮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各千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蓄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嵗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

臣若水通曰赵充国兴金城之师自急近功者观之非不可以嵗月下而彼独持以经久之计者何哉盖固根本而不轻用乎技击务全胜而不徒恃乎兵力所谓逸以待劳者也卒之兵食俱足虏不敢窥而乃振旅凯旋此固丈人之师也留田之疏至今流传度越汉家诸将之上矣老成谋国者宜取法焉

汉光武建武十一年朝臣议欲弃金城破羌之西马援上言不可弃帝从之民归者三千余口援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堠开沟洫劝以农桑郡中乐业又招抚塞外氐羌皆来附降

臣若水通曰金城破羌之西朝臣皆欲弃之矣然唇齿之势系焉马援独弗弃又从而经理其务劝课其业使民既内安而夷亦外附则所以脱边境于左袵为西边之藩篱者援之功也后之司阃计者能法援之计焉夷夏其宁一矣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春安定降羌烧何种反郡兵击灭之曹凤上言宜及此时广设屯田殖谷富边国家可以无西顾之忧帝从之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屯龙耆后增屯田列屯夹河合三十四部

臣若水通曰降羌之所以背服不常者以其恃有大小榆谷土地肥美也曹凤广设屯田之议诚可以絶窥欲之源省委输之役其利于国家大矣然而三十四部之功垂立而诸羌复叛非其谋之罪也此又不可以成败论焉

汉顺帝永建五年夏帝以伊吾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钞暴三月辛亥复令开设屯田如永元时事

臣若水通曰边地可田而弃之外夷诚所谓赍粮以资盗矣顺帝遵永元故事令复屯田则钞暴可絶边储可实一举而两得其为国计之利岂小哉

汉献帝建安元年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羣雄

臣若水通曰曹操屯田之议发之者毛玠定之者枣祗成之者任峻也夫以曹操一奸雄耳当乱离之余犹能聴从羣谋收富强之效以成兼并之计使明君乗无事之时而图之以助国计以寛民租则其效之所致岂但如操而已哉

汉后主建兴四年吴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吴主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令与众均等其劳也

臣若水通曰增广农亩逊诚周于谋国矣而吴主遂欲亲执其劳吴之君臣同心协力此其所以鼎峙于江表也

建兴十二年四月诸葛亮由斜谷伐魏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住之计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臣若水通曰兵以食而强古者兵农为一无事则耕有事则战自食其力而无转输之劳所在有备而无匮乏之患则何所往而不成功也诸葛亮伐魏分兵屯田则其志岂小小耶噫天不假年而不使天下防其泽柰之何哉

后主延熙四年魏欲广田蓄谷于扬豫之间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艾以为昔太祖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且田且守嵗充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乗吴无不克矣司马懿善之始开广漕渠每大兴军旅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余而无水害

臣若水通曰魏以偏安之国有外敌之患宜其应接不给矣乃信用邓艾屯田淮颍卒之国用有备而大功遂成岂非富强之长策乎人君享有天下岂可缓民事而不知所以经理之反视魏人之不若哉

晋武帝泰始五年羊祐镇襄阳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

臣若水通曰羊祜与陆抗之边境相持命使交通抗与之亦孚信无疑宜若无所事备矣至其垦田八百顷致十年之积其自治何其宻哉内备国用外孚敌人以安两国之民其为边计可谓万全者矣宜书之以为后世耕守备边之法焉

晋武帝太康元年杜预还襄阳引滍沟水以浸田万余顷开杨口通零桂之漕公私赖之

臣若水通曰甚矣兵食资于农亩农亩资于水利也叔敖起芍陂则楚受其惠文翁穿腴口则蜀以富饶史起引漳于魏而邺旁有稻粱之咏郑国道泾于秦而谷口有禾黍之謡今杜预当倥偬多事之日而能为此兵农久逺之谋其亦善于经画者矣

宋文帝元嘉七年十二月长沙王义欣镇寿阳寿阳土荒民散城郭頽败义欣随宜经理见芍陂久废修治堤防引河水入陂溉田万余顷无复旱灾

臣若水通曰周礼遂人主乡遂损膏腴之地以为沟洫者多于田匠人主都鄙率井田之民以治沟洫者多于赋而所以专主乎稻人者以潴蓄水虽旱不干以防止水虽水不溢此圣人经制之大利湮废已久义欣镇寿阳而能留心于此可谓知所先务矣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十二月魏主焘问为政何先时魏多封禁良田髙允曰臣少贱唯知农事若国家广田积谷公私有备则饥馑不足忧矣帝乃命悉除田禁以赋百姓

臣若水通曰语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地生物以养民民输赋以足国上下富足而不治者未之有也若封禁良田君专其利也民有不堪则乱亡至矣允之对其善矣哉

齐髙帝建元三年魏薛虎子上表以为国家欲取江东先湏积谷彭城切惟在镇之兵不减数万资粮之绢人十二疋用度无凖未及代下不免饥寒公私损费今徐州良田十万余顷水陆肥沃清汴通流足以溉灌若以兵绢市牛可得万头兴置屯田一嵗之中具给官食半兵芸殖余兵屯戍且耕且守不妨捍边一年之收过于十倍之绢蹔时之耕足充数载之食于后兵资皆贮公库五稔之后谷帛俱溢非直戍卒丰饱亦有吞敌之势魏人从之

臣若水通曰虎子屯田之疏足食足兵一举而两得矣茍能行之不替则万世之利而万全之计也孝文从之亦可谓知大计者哉

齐和帝中兴二年东归以萧憺为荆州刺史荆州军旅之后公私困乏憺励精为治广屯田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困乏

臣若水通曰广屯田则兵食有所资省力役则屯种无所夺故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当五代兵争之日适祸变相寻之时而萧憺留心于此可谓良刺史矣

陈文帝天嘉元年十二月齐置屯田初齐显祖之末谷籴踊贵济南王即位尚书左丞苏珍芝建议修石鼈等屯自是淮南军防足食肃宗即位平州刺史建议开督亢陂置屯田嵗收稻粟数十万石北境周赡又于河内置懐义等屯以给河南之费由是稍止转输之劳

臣若水通曰齐以兴屯田之政其利所济如此其大况今天下之大地有遗利民有遗力择闲旷之田以授天下之兵则兵不必仰给于民民不致转输于兵国富人足而兵强矣不然东南之财赋有时而竭兵亦何所赖耶为经国长久之计者其尚留意于此焉

隋文帝开皇十年五月乙未诏曰魏末丧乱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苞桑朕甚悯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臣若水通曰罢新置军府而驱兵于农开皇之制善矣葢丧乱既平兵有无事之夫地有不耕之田故兵授恒产以耕之则衣食足矣居则散而为农战则聚而为兵兵农合一古之制也此开皇之治所以为可观也已有国家者岂可少隋之治而以为不足法耶

格物通卷八十二

猜你喜欢
  大学衍义卷十九·真德秀
  中庸分章·黎立武
  论语纂笺卷六·詹道传
  卷十九·陈经
  卷二十九·卫湜
  卷之二十五·邵经邦
  卷二·章太炎
  七 杜威的教育哲学[1]·胡适
  卷三百四十六·佚名
  卷二十三·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摩尼教残经一·佚名
  卷第二十八·李遵勖
  致满智书(四通)·太虚
  卷第四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二十六·吴景旭

      丁集下之上  古乐府  巴渝  乐府原题曰巴渝本舞名即鞞舞也汉髙自蜀汉将定三秦阆中范因率賨人以従为前锋号板楯蛮勇而善鬬及定三秦封因为阆中侯复賨人七姓其俗善舞髙帝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因以为名故曰巴渝

  • ●卷七十二·徐梦莘

      靖康中帙四十七。   起靖康元年十二月五日丙寅,尽二十二日癸未。   五日丙寅金人索马一万匹。   泣血录曰:金人移文开封府索良马一万匹开封府揭示自御马而下并拘籍隐藏者全家并行军法许人告赏钱三千贯在京除

  • ●明朝小史卷四 永乐纪·吕毖

    ○移檄 成祖起兵移檄天下云:燕王令旨,为报父仇事,谕天下藩屏诸王大小各衙门官吏军民人等曰:惟我父皇太祖高皇帝,奉天承运,华夷一统天下生民之主,自践天位以来,诞敷圣泽,广被万邦,弥扇仁风,溥及八表,使天下雍熙无一物不得其所,何异

  •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十一·刘时举

    宋 刘时举 撰宋光宗庚戌绍熙元年春二月申明御史弹奏二十条御史防弹奏格三百五条本淳熙所定至是刘光祖摘其有关于中外臣僚握兵将帅后戚内侍兵农礼乐讹杂风俗奢僣之事凡二十条奏乞付下恪守上从之

  • 第五十七卷 忠节 一·缪荃孙

    江 宁 府 晋刘 超刘超,字世瑜,琅琊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裔也。幼有志尚,为县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随帝渡江。及苏峻谋逆,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峻猜忌朝士,而疑超尤甚。后王导出奔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四 艺术传五·纪昀

    艺术传金○金刘完素 张从正 李庆嗣 纪天锡 张元素 马贵中 武祯亢李懋胡德新刘完素张从正李庆嗣纪天锡张元素马贵中武祯 【武亢】李懋胡德新△刘完素刘完素字守真河闲人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之大醉及寤洞达医术

  • 一一七三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一七三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遵旨汇奏事。窃查《通鉴纲目续编》,钦奉谕旨,颁发改定旧本,令将外省流传之本遵照抽改,于年终汇奏一次。等因

  • 一○六○ 陕西巡抚毕沅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十六部并饬属再行访查折·佚名

    一○六○ 陕西巡抚毕沅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十六部并饬属再行访查折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陕西巡抚臣毕沅跪奏,为奏闻事。窃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

  • 卷二百七十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经籍东汉光武建武元年陈元与桓谭杜林郑兴俱为学者所宗时议欲立左氏传博士范升奏以为左氏浅末不宜立元闻之乃上奏曰陛

  • 卷八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一宗庙考后妃庙 私亲庙宋【臣】等谨案马端临考载宋之后妃私亲庙迄於光宗绍熙五年今考宁宗以後正史无可见惟王圻续通考载理宗端平元年五月诏沂靖惠王荣文恭王合依典礼置主祠堂园庙令

  • 蕃夷二·徐松

    辽下题前原有「《辽史拾遗》附录卷二」一行字,删。【宋会要】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北面言:契丹置馆于拒马河北,以候朝使。 二月,户部副使宋抟使契丹远,上虏中事,且言:「契丹所居中京在幽州东北,城垒庳小,鲜居人,夹道多蔽以垣墙

  • 卷六·孙复

    <经部,春秋类,春秋尊王发微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尊王发防卷六宋 孙复 撰文公名兴僖公子襄王二十六年即位文谥也慈爱民曰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书即位者文公僖非天子命也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来防诸侯五月而

  • 第八 摩篇 2·王诩

    【原文】古之善摩者,如一操一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①而人不知,主兵日胜②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一陰一,故曰“神”;成之于一陽一,故曰“明”③。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

  • 卷四百九十八·佚名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十七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时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观察一切法相。是时菩萨摩诃萨。见我乃至见者无生毕竟净故见色乃至识无生毕竟净故。见眼处乃至意处无生毕竟净故。见色处乃至法

  • 佛 学·太虚

    ──十九年九月在重庆佛学社讲──久慕贵社为长江一带创立最早之佛学团体,且社员踊跃,于佛法有深切研究,将来于佛教历史必深有关系。前数年迭承邀请,无如机缘未熟,不克如约。今由歆慕而能与诸君会集一堂,共同叙谈,甚为庆幸!此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八卷·宗泐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八卷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王*巳])奉 诏同注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

  • 梦红楼梦·尹湛纳希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三妙传》、《第五红楼梦》。残存二回。作者传为尹湛纳希。尹湛纳希(1837—1892),成吉思汗第二十八代孙,汉名宝瑛,字润亭,蒙古著名文学家。成书于清中后期。现仅存清蒙文残抄本,藏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