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五经语类卷二十六

钱唐程川撰

易二十六

下经六

丰亨王假之须是王假之了方且勿忧宜日中若未到这个田地更忧甚底王亦未有可忧宜照天下是贴底闲句

【防渊录丰彖辞】

或问丰宜日中宜照天下人君之德如日之中乃能尽照天下否曰易如此看不得只是如日之中则自然照天下不可将作道理解他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自是如此物事到盛时必衰虽鬼神有所不能违也问此卦后面诸爻不甚好曰是他忒丰大了这物事盛极去不得了必衰也人君于此之时当如奉盘水战兢自持方无倾侧满溢之患若才有纎毫骄矜自满之心即败矣所以此处极难崇宁中羣臣创为丰亨豫大之説当时某论某人曰当丰亨豫大之时而为因陋就简之説君臣上下动以此借口于是安意肆志无所不为而大祸起矣

【沈僴录丰彖传】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天地是举其大体而言鬼神是举其中运动变化者通上彻下而言如雨风露雷草木之类皆是曰骤雨不终朝自不能久而况其小者乎又曰丰卦彖许多言语其实只在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数语上这盛得极常须谨谨保守得日中时候方得不然便是偃仆倾坏了又曰这处去危亡只是一间耳须是兢兢如奉盘水方得又曰须是谦抑贬损方可保得又曰这便是康节所谓酩酊离披时候如何不忧危谨畏宣政间有以奢侈为言者小人却去当丰亨豫大之时须是恁地侈泰方得所以一面放肆如何得不乱王假之尚大也只是王者至此一个极大底时节所尚者大事耳

【不知何氏录丰彖传】

仲思问动非明则无所之明非动则无所用曰徒明不行则明无所用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向冥行而已

【章伯羽录丰初九爻辞程传】

九三爻解得便顺九四上六二爻不可晓看来圣人不防九四上六爻文义又与三爻不同

【不知何氏录丰九三九四上六爻辞】

问丰九四近幽暗之君所以有丰其蔀日中见斗之象亦是他本身不中正所致故象云位不当也曰也是如此

【林学蒙录丰九四爻辞象传】

丰其屋天际翔也似説如翚斯飞様言其屋高大到于天际却只是自蔽障濶

【林学蒙录丰上六象传】

【录末或作却自是自障碍防渊录同】

不知圣人特地做一个卦説这旅则甚

【防渊录旅】

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却只是火在山上之象又不干旅事

【防渊录旅象传】

资斧有做赍斧説底这资斧在巽上説也自分晓然而旅中亦岂可无备御底物事次第这便是

【防渊录旅九四爻辞】

旅六五上逮也不得如伊川説一矢亡之亡字如秦无亡矢遗镞之亡不是如伊川之説易中凡言终吉者皆是初不甚好也又曰而今只如这小小文义亦无人去解析得

【林学蒙录旅六五爻辞】

巽卦是于重巽上取义重巽所以为申命

【防渊录巽彖传】

问重巽重字之义曰只是重卦八卦之象皆是如此问申字是两畨降命令否非也只是丁宁反复説便是申命巽风也风之吹物无处不入无物不鼓动诏令之入人沦肌浃髓亦如风之动物也

【沈僴录巽彖传】

【录中诏令之入人三句林学履录云如命令之丁宁告戒无所不至也】

问巽顺以入于物必极乎下有命令之象而风之为物又能鼓舞万类所以君子观其象而申命令曰风便也是会入物事因言丘墓中棺木能番动皆是风吹葢风在地中气聚出地面又散了

【不知何氏录巽象传】

九二得中所以过于巽为善用史巫纷若吉看来是个尽诚以祭祀之吉占

【不知何氏录巽九二爻辞】

九三频巽不比频复复是好事所以频复为无咎巽不是甚好底事九三别无伎俩只管今日巽了明日巽自是可吝

【不知何氏录巽九三爻辞】

六四田获三品伊川主张作巽于上下説説得较牵强【不知何氏录巽六四爻辞程传】

无初有终也彷佛是伊川説始未善是无初更之而善是有终自贞吉悔亡以下都是这一个意思一如坤卦先迷后得以下都只是一个意思

【防渊录巽九五爻辞】

九五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不知是如何看来又似设此为卜日之占模様蛊之先甲三日是辛后甲三日是丁此卦先庚三日亦是丁后庚三日是癸据丁与辛皆是古人祭祀之日但癸日不见用处

【不知何氏录巽九五爻辞】

先庚后庚是説那后面变了底一截

【防渊录巽九五爻辞】

兑説若不是刚中便成邪媚下面许多道理都从这个刚中柔外来説以先民如利之而不庸顺天应人革卦就革命上説兑卦就説上説后人都做应天顺人説了到了顺天应人是言顺天理应人心胡致堂管见中辨这个也好

【防渊录兑彖传】

説若不刚中便是违道干誉

【防渊录兑彖传】

九五只是上比于隂故有此戒

【防渊录兑九五爻辞】

问萃言王假有庙是卦中有萃聚之象故可以为聚祖考之精神而为享祭之吉占涣卦既散而不聚本象不知何处有可立庙之义将是卦外立义谓涣散之时当聚祖考之精神邪为复是下卦是坎有幽隠之义因此象而设立庙之义邪曰坎固是有鬼神之义然此卦未必是因此为义且作因涣散而立庙説大抵这处都见不得

【林学履录涣彖辞】

问刚来而不穷穷是穷极来处乎中不至穷极否曰是居二为中若在下则是穷矣

【林学履录涣彖传】

刚来不穷是九三来做二柔得位而上同是六二上做三此説有些不穏却为是六三不唤做得位然而某这个例只是一爻互换转移无那隔蓦两爻底【防渊录涣彖传】

此卦只是卜祭吉又更宜涉川王乃在中是指庙中言宜在庙祭祀伊川説得那道理多了他见得许多道理了不肯自做他説须要寄搭放在经上

【防渊录涣彖传程传】

涣奔其机以卦变言之九二自四来居二得中而不穷所以为安如机之安也六四是自二往居四未为得位以其上同于五所以为得位象辞如此説未密若云六四上应上九为上同恐如此跳过了不得此亦是依文解义説终是不见得四来居二之为安二之于四为得位是如何

【林学蒙录涣九二六四爻辞】

奔其机也只是九来做二人事上説时是来就那安处【防渊录涣九二爻辞】

涣卦亦不可晓只以大意看则人之当涣者莫甚于己私其次须便涣散其小小羣队合成其大其次便涣散其号令与其居积以用于人其次便涣去患害但六四一爻未见其大好处今爻辞却説得恁地浩大皆不可晓

【不知何氏录涣六三六四九五上九爻辞】

涣其躬志在外也是舎已从人意思

【不知何氏录涣六三爻辞】

老苏云涣之六四曰涣其羣元吉夫羣者圣人之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此説虽程传有所不及如程传之説则是羣其涣非涣其羣也葢当人心涣散之时各相朋党不能混一惟六四能涣小人之私羣成天下之公道此所以元吉也老苏天资高又善为文章故此等説话皆达其意大抵涣卦上三爻是以涣济涣也

【杨道夫录涣六四爻辞】

涣其羣乃取老苏之説是散了小小底羣队并做一个东坡所谓合小以为大合大以为一又曰如太祖之取蜀取江南皆是涣其羣涣有丘之义但不知四爻如何当得此义

【不知何氏录涣六四爻辞】

涣其羣言散小羣做大羣如将小物事几把解来合做一大把东坡説这一爻最好缘他防做文字理防得文势故説得合

【防渊录涣六四爻辞】

涣是散底意思物事有当散底号令当散积聚当散羣队当散

【防渊录涣九五爻辞并论六四爻辞】

涣汗其大号号令当散如汗之出千毛百窍中迸散出来这个物出不防反却不是説那号令不当反只是取其如汗之散出自有不反底意思

【防渊录涣九五爻辞】

涣汗其大号圣人当初就人身上説一汗字为象不为无意葢人君之号令当出乎人君之中心由中而外由近而逺虽至幽至逺之处无不被而及之亦犹人身之汗出于中而浃于四体也

【杨道夫录涣九五爻辞】

散居积须是在他正位方可

【防渊录涣九五爻辞本义】

涣王居无咎象只是节做四字句伊川泥其句所以説得王居无咎差了上九象亦自节了字则此何疑【不知何氏录涣九五象传】

説以行险伊川之説是也説则欲进而有险在前进去不得故有止节之义又曰节便是阻节之意

【不知何氏录节彖传】

节卦大抵以当而通为善观九五中正以通本义云坎为通岂水在中间必流而不止邪曰然又问观节六爻上三爻在险中是处节者也故四在险初而节则亨五在险中而节则甘上在险终虽苦而无悔葢节之时当然也下三爻在险外是未至于节而预知所节之义初知通塞故无咎二可行而反节三见险在前当节而又以隂居刚不中正而不能节所以二爻凶而有咎不知是如此否曰恁地説也説得然九二一爻看来甚好而反云凶终是解不穏

【林学履录节彖传爻辞】

天地节而四时成天地转来到这里相节了更没去处今年冬尽了明年又是春夏秋冬到这里厮匝了更去不得这个折做両截两截又折做四截便是春夏秋冬他是自然之节初无人使他圣人则因其自然之节而节之如脩道之谓教天秩有礼之类皆是天地则和这个都无只是自然如此圣人法天做这许多节掯出来

【防渊录莭彖传】

户庭是初爻之象门庭是第二爻之象户庭未出去在门庭则已稍去矣就爻位上推户庭主心门庭主事【防渊录节初九九二爻辞】

问君子之道贵乎得中节之过虽非中道然愈于不节者如何便防凶九二不出门庭虽是失时亦未失为恬退守节者乃以为凶何也先生沉思良久曰这处便使局定不得若以占言之且只写下少间自有应处眼下皆未见得若以道理言之则有可为之时乃不出而为之这便是凶之道不是别更有凶又曰时乎时不再来如何可失

【不知何氏录节九二爻辞】

安节是安稳自在甘节是不辛苦吃力底意思甘便对那苦甘节与礼之用和为贵相似不成人臣得甘节吉时也要节天下大率人一身上各自有个当节底【防渊录节六四九五爻辞】

朱子五经语类卷二十六

猜你喜欢
  十一、释山·佚名
  子道篇第二十九·荀况
  外篇·王夫之
  卷四十九【起昭公二十年尽二十年】·杜预
  前言·李叔同
  卷七·蔡卞
  卷五十一·乾隆
  行露·佚名
  卷四十三·魏了翁
  攻权第五·尉缭
  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卷一百一十五·佚名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欧阳竟无
  大智度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为无为漏无漏对观颂·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定千叟宴诗巻四·康熙

    【计诗三百二十首】盛古罗鸠助永年今逢合语启宫筵始知天锡箕畴理五福真应夀最先【其一】多年惯聴未央钟宿卫清宵近禁松此日金铺逢宴乐寸心弥感圣恩浓【其二】天上琼筵紫殿开盈千黄发集蓬莱小臣花甲春初度喜附羣仙举夀

  • 卷四 周本纪第四·司马迁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

  • 归田录卷二·欧阳修

    真宗朝岁岁赏花钓鱼,群臣应制。尝一岁,临池久之,而御钓不食,时丁晋公(谓)《应制诗》云:“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钓迟。”真宗称赏,群臣皆自以为不及也。赵元昊二子:长曰佞令受,次曰谅祚。谅祚之母,尼也,有色而宠,佞令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二·佚名

    嘉靖二十九年闰六月癸亥朔○甲子○升尚宝司司丞费懋良为本司卿○升右春坊右中允掌南京翰林院事吕怀为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乙丑○升江西左布政使吴鹏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以灾免山西平阳潞安太原等府夏税有差

  • 第五十八册 天聪六年八月至九月·佚名

    第五十八册 天聪六年八月至九月初二日,召达赖楚虎尔、阿喇纳诺木齐入内廷、椎一牛、二羊,治筵十五席,宴之。召王文奎、孙应时、江云三相公入内廷,赐肉食毕,问曰:“此番出兵,与明议和,尔等之意如何?”三相公退,各书已

  • 一一七八 军机大臣奏遵查《三朝北盟会编》错误情形并原书加签进呈片·佚名

    一一七八 军机大臣奏遵查《三朝北盟会编》错误情形并原书加签进呈片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臣等将发下《三朝北监(盟)会编》所载宋康王泥马渡江一事,查《一统志》内并未载入。惟查《渊鉴类函》内载有此事,系出自《南渡

  • 卷二十七下之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传曰思心之不?是谓不圣厥咎霿【师古曰霿音莫豆反】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

  • 200.李纲守东京·林汉达

    金太宗灭了辽朝之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朝逃亡的将领,分兵两路进攻北宋。西路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领,攻打太原;东路由宗望(又名斡离不,斡音wò)率领,攻打燕京。两路大军约定在东京会师。前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北宋朝廷

  • 卷六十五·佚名

    △初分无所得品第十八之五舍利子,眼界性空故。眼界於眼界无所有不可得。眼界於色界无所有不可得。色界性空故。色界於色界无所有不可得。色界於眼界无所有不可得。眼界色界於眼识界无所有不可得。眼识界性空故。眼识界

  • 卷下·佚名

    应时二万二千菩萨。同共发声。我等欲与文殊师利俱行。即时如其数菩萨。与文殊师利俱行。忽以在沙阿刹土其处而坐。其处者谓室中。所以能容者,是菩萨威神故。悉共坐已,文殊师利说其法。其法名曰陀邻尼。文殊师利谓诸菩萨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欧阳竟无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菩薩旣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寶珠 供養如來稱善說.   百千天衆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衆寶 華鬘[二]瓔珞及幢旛 寶蓋塗香咸供佛.   自在

  • 《全唐文》里的禅宗假史料·胡适

    《全唐文》与《全唐诗》都是官书,都不注明每一卷的来历。这是最糊涂又最不负责任的编纂方法,这个方法就使这两大部史料总集大大的减轻了他们的史料价值,就使我们感觉每一首唐诗或每一件唐代诏令或一篇唐代文字必须先考定

  • 追荐班禅大师疏文·太虚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四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瞻仰。兹有婆婆世界一四天下南赡部洲东震旦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及所属蒙藏委员会等各机关,为追荐护国宣化广慧圆觉大师班禅额尔德尼,由主荐考试院院长戴传贤,率同与荐人国府印铸局局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迦叶品之三起卷是第四辨行法又五。一修行。二通别。三名体。四人数。五结住。初文又四。一不净观。二念处观。三因缘观。四煗法观。然得住人但具二方便

  •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六·佚名

    嗣法門人行猷等編荊谿龍池山禹門禪寺語錄端陽上堂。僧問。久醫諳藥性。得效敢傳方。全殺全生句。當機請舉揚。師云。放汝一頓。進云。文殊去後無消息。今朝且喜遇知音。師云。知音知後更誰知。進云。百草頭邊無限意。

  • 御制官箴·朱瞻基

    御制官箴,一卷,明宣宗朱瞻基撰。朱瞻基,明朝第五个皇帝,在位十年,年号宣德,事迹详明史本纪。官箴,凡三十五篇,前列圣谕及目录,后附御制广寒殿记。圣谕称:「凡中外诸司,各着一篇,使揭诸厅事,朝夕览观,庶几有儆。」盖宣宗时皆颁行之。

  • 牛车上·萧红

    短篇小说。萧红著。发表于1936年10月《文季月刊》1卷5期。写一个女仆五云嫂的悲惨故事。五云嫂为了寻找当兵的丈夫,便背着孩子进城探询丈夫的下落,一路上饱尝艰辛,以至想跳河自杀。几个月后,轮船将一批逃兵送到城里来

  • 八正道经·佚名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列举八邪道与八正道之名,并逐一阐明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谛定等八正道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