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一
予读唐史,见高宗幸张公艺家,问其九世不分之状,书忍字百余以对,于是兴感。嗟乎,人为血气所使,至于凶于而身害于而家何限?昔成王之命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叔孙豹之慨季孙,其御者曰:“鲁以相忍为国。“赵襄子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平驭吏醉污丞相车茵当斥,丙吉曰:“西曹第忍之。“柳玭《家训》曰:“肥家以忍顺。“杜牧之《遗兴诗》曰:“忍过事堪喜。“司空图曰:“忍字敌灾星。“《说苑丛谈》云:“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吕存仁亦云:“忍诟二字,古之格言,学者可以详思而致力。“然则忍之一字,自宰相至于士庶,人皆当以此为药石。予自壮至老,以贱且贫,故受侮于人屡矣。复思前哲有“德量自隐忍中大“之语,益自勉励,逆来顺受,不与物竞,因作《劝忍百箴》,愿与天下共之。每箴皆事为之句,入经出史,各有考据。公卿大夫四民十等,家置一本,朝夕看阅,亦足少补德量之万一,毋忽幸甚!
时至大三年良月吉旦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叙
序二
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著《劝忍百箴》四卷。考注者为上竺前堂芳林释觉澄,不知何时人。其书刻于万历甲春。余所得为司礼监本。杨升庵《丹铅杂录》著之,顾误名奎鄞。《艺文志》既误列许氏为朱明时人,又讹“劝忍“为“勤忍“,由于末见原书也。考山人自序作于至大三年,为元武宗时。范氏天一阁有其书。惜山人生平无可稽,然受而读之,淹贯经史,洞达事理,每箴以“可不忍欤“终,使人惕然憬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诚有心人也。夫忍字从刃从心,谓心坚而能决绝也。《说文》:“忍,能也。“《广雅;释言》:“耐也。“凡坚而能上下日容忍,坚而能行日强忍。容忍仁也,强忍义也,残忍则不仁不义矣。《荀子;儒效》篇:“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修。“注:忍,谓矫其性也。《吕览;去私》》篇:“忍所私以行大义。“《晋语》:“以忍去过。“注:以义断也。要之非存仁义之心者不能忍也。道家言忍为多,儒家言忍为少,鲁以相忍为国,孔子于季氏舞八佾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反之,即小不忍则乱大谋之意。吾向以为天下事有可忍者,有不可忍者,匹夫岗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争,此可忍而不忍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所谓坚而能正也。忍与不忍,断之于义可矣。岂忍而与之终古乎?则又所谓坚而能行矣。山人《百箴》,因物付物,悉取其当。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之一身,大之天下国家,无所不包,鉴往知来,然后可以临大事决大疑。前乎山人者,吾有取于杨诚斋之《易传》;后乎山人者,吾有取乎刘念台之《人谱》。合是书而三之,以矫其性,亦庶几可以寡过矣。君子之于世也,亦时中而已矣。时当末至,进德修业,终日乾乾,进退得丧,无失其正。及时既至,发于事业,美在其中 ,以厚德载物之身,支玄黄天地之局,剥极而复,无平不陂矣。若《贾子;道儒篇》所云:“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彼反慈者,其亦知存亡之 道乎?余既有感于时,因重刻许氏《劝忍百箴》而纵论之如此。
民国二十九年一月后学张寿镛序
猜你喜欢 卷十七(僖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孔颖达 君臣第二十三·商鞅 三传辨疑卷一·程端学 提要·杜预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孔子 卷十八·孙瑴 卷九十六·山井鼎 卷二十四·朱熹 ·生之谓性··王守仁 大人先生传原文·阮籍 文公·文公十七年·左丘明 礼记要义卷第四·魏了翁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二)·太虚 卷十三·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