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

欽定四庫全書

禮書卷六十

宋 陳祥道 撰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

贄儀

書曰三帛二生一死贄大宗伯曰以禽作六贄以等諸臣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鴈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以贄見者亦如之司約曰治贄之約行人曰蕃國各以其所貴寶為贄士相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下大夫相見以鴈飾之以布維之以索如執雉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于面左頭如麛執之聘禮賓既將公事復見之以其贄禮記曰凡贄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鴈士雉庶人之贄匹童子委贄而退野外軍中無贄婦人之贄椇榛脯脩棗栗國語曰為贄幣瑞節以鎮之春秋之時哀姜至莊公使宗婦覿用幣左傳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䖍也孟子曰出疆必載質又曰庶人不傳質為臣則不敢見諸侯荀卿稱周公曰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相見者三十人

禮云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無相瀆也又云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贄也故貴至於邦君賤至於庶人以至婦人童子相見不依贄不足以為禮贄而不稱德不足以為義此玉帛禽鳥榛栗棗脩之用所以不一也儀禮士於士無辭贄有還贄大夫於士無還贄終辭贄君於其臣則受之於外臣則使儐還之大夫於常為臣者亦然士贄授受於庭貴者授於堂大夫士於君壻於舅則奠摯士常臣於大夫亦奠摯【左傳言委質為臣荀卿言錯質之臣】童子於所尊則委質此禮之殺也周官膳夫祭祀致福者受而膳之以贄見者亦如之則受之所以納其德也膳之所以用其德也然膳夫之所受膳者特禽鳥而已若玉帛則非膳夫之所受也聘禮賓見主君以圭璋不以贄訝者訝賓亦不以贄及賓即館訝將公事乃見之以其贄賓既將公事復見之以其贄

天子無客禮於天下而有贄禮於鬼神禮記凡贄天子鬯周禮鬯人凡王吊臨共介鬯則天子之鬯以介致之而已鄭氏引檀弓曰臨諸候畛於鬼神曰有天王某父此王適四方舍諸侯祖廟祝告其神之辭介於是進鬯其說是也然以此為檀弓之文誤也天子宗廟之灌以圭瓚廵狩之灌以大璋中璋邊璋則贄鬯之器蓋圭璋也天子之贄不特鬯耳其執鎮圭以朝日猶諸侯執圭璧以朝君皆贄瑞也

皮帛

虎皮【王之孤飾贄以虎】

豹皮【公之孤飾贄以豹】

孤【希冕】

書之言贄有三帛周禮言贄亦三帛周禮之三帛則王與公之孤諸侯適子之未誓者書之三帛孔安國以為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玄附庸之君執黄其言雖無經見然天子廵狩卿大夫士皆以贄見於方岳之下附庸宜亦有贄矣孔氏之說蓋有所受之也鄭氏以為高陽氏之後用赤繒高辛氏之後用黑繒其餘諸侯皆用白繒然二氏之與諸侯贄以五玉而已其謂用繒誤也【大宗伯射人孤執皮帛典命曰凡諸侯之適子未誓則以皮帛繼子男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小國之君行人曰凡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玉人曰繼子男執皮帛】然則古者制幣其長文有八尺其束十端其色或素或玄纁故婚禮納徵玄纁束帛聘禮釋幣與享大夫亦玄纁束帛享君束帛則素而已周禮三帛之色不可以考觀天子之卿大夫飾羔鴈以繢諸侯之卿大夫飾羔鴈以布則天子之孤與公之孤其贄帛之色宜不同矣郊特牲曰虎豹之皮示服□也鄭氏謂天子之孤飾贄以虎皮公之孤飾以豹皮理或然也士婚禮納徵奉帛於堂實皮於庭攝之内文兼執足左首隨入西上參分庭一在南賓致命釋外足見文主人受幣士受皮者自東出於後自左受遂坐攝皮逆退適東壁聘禮致享亦奉玉帛於堂實皮於庭攝之毛在内賓致命張皮士受皮者自後右客賓出當之坐攝之公側授宰幣皮如入右首而東孤之贄禮蓋亦類此以皮不可以上堂故也

曲禮曰飾羔鴈者以繢士相見禮下大夫相見以鴈飾之以布維之以索如執雉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於面左頭如麛執之先儒謂飾以繢者天子之卿大夫也飾以布者諸侯之卿大夫也諸侯之卿大夫以布則士以下無布矣昔魯侯會晉師于瓦范宣子執羔趙簡子中行文子皆執鴈魯於是始尚羔蓋魯禮之失至此乃復正也呂氏春秋言得伍員者位執圭漢之曹參始封執帛後遷執圭陳寔父子同時旌命羔鴈成羣魏司空征南將軍與卿校同執羔明帝詔之以執璧則先王贄禮沿歷漢魏其大畧尚存也然周禮三公一命衮其在朝則服鷩冕服鷩冕則執信圭及王服鷩冕以大射然後公降服毳冕而執璧魏以三公執璧為常禮誤矣

禮書卷六十

猜你喜欢
  伐功第四十五·桓宽
  有德篇第十二·张载
  卷十·朱熹
  提要·朱公迁
  卷五·郑玉
  卷五十三·程川
  卷七·林岊
  素冠·佚名
  卷二十六·王昭禹
  庄公·庄公七年·左丘明
  救匮第三十·桓宽
  维摩诘经卷上·佚名
  十二门论讲录·太虚
  佛说医喻经·佚名
  佛说诸佛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回 卖发王家孝传龙氏·佚名

    诗曰:积善余庆福未至修德食报不并行屋漏更遭连夜雨招灾偏遇对头人闲言勾开,书归本史,却说爱姐哭了他祖母一会,把泪痕收住,又儿他娘哭他祖母过哀,连忙上前劝说“娘呀!歇歇再哭罢。该生个法儿,与奶奶先买个灵布才是,难道再哭会子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佚名

    第十一齣 解绶【淸平乐】〔淨上〕金鱼白马。赫赫人惊诧。予夺权衡归掌握。声势何如史贾。平明旌节下羊城。喜气遥应接凤庭。父老羣然来叩马。声声道我是财星。自家钦奉圣恩。巡行两广。穷追缗课。旁採珍奇。乾没万有

  • 卷505 ·佚名

    张閏 卧疾连日殊无聊赖客有送二省闱试题者因成四韵 春眼都缘少得晴,雨声党是落梅声。 新愁多病易投隙,薄命壮怀难抗衡。 人世只宜常放逸,杏花多爱逼清明。 青袍白紵纷然梦,自笑生来入念轻。 张閏 

  • 畦乐诗集原序·梁兰

    诗以道性情诗之所以传也古今以诗名者多矣然三百篇后得风人之旨者独推陶靖节由其冲和雅澹得性情之正若无意于诗而千古能诗者卒莫过焉故能轻万锺芥千驷翛然物表俯仰无惭岂非足乎已而无待于外者乎是虽不必以诗名而诵其诗

  • 卷九十八 北燕录一·崔鸿

    冯跋 冯跋字文起长乐信都人小字乞直伐[一作代]其先毕万之后也子孙食采冯乡因以为氏永嘉之乱跋祖父和避地上党父安雄武有局量慕容永僭号长子以安为征东将军永为垂所灭安东徙和龙[一作昌黎]家于

  • 唐鉴卷八·范祖禹

    睿宗景云元年十二月帝以二女西城隆昌公主为女冠以资天皇天后之福臣祖禹曰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语为政云】未闻以女子为女冠而可以资福于其亲者也天子之女天下之所取则也不从先王之礼而从方士

  • 卷之一·佚名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讳见深 英宗睿皇帝之长子 母今 圣慈仁寿太皇太皇太后于丁卯十一月二日生 上于宫闱生时红光满室是岁天下大稔海宇清晏至十四年己巳虏寇也先大举犯边 英宗睿皇帝率师亲征抵

  • 九〇 大逆事件·周作人

    上面这篇小文是庚戌(一九一〇)年十月所写,这提醒我其时还住在本乡的西片町,铃本亭在这条街的尽头,便是我们时常去听落语的“寄席”(杂耍场)。在十一月中我们便又搬家了,这回却搬出了本乡区,到了留学生所极少去的麻布,那里靠近芝

  •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陈寿

    (刘封传、彭羕传、廖立传、李严传、刘琰传、魏延传、杨仪传)刘封传,刘封其人,本是罗侯寇氏的儿子,长沙刘氏的外甥。刘备到荆州,因为当时没有儿子,就收刘封为养子。及至刘备入蜀,从葭萌还军进攻刘璋,当时刘封二十多岁,有武艺,力气

  • 104.五丈原·林汉达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魏国

  • 順命第七十·苏舆

      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無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後生。故曰:父之子也可尊,母之子也可卑,尊者取尊號,卑者取卑號。故德侔天地者,皇天右而子之,號稱天子。其次有

  • 卷十一·李明复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義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十一宋 李明復 撰莊公程頤曰莊公名同桓公子莊王四年即位莊謚也勝敵克壯曰莊元年春王正月謝湜曰君父被難其位不得受之先君故不書即位胡安國曰不書即位内無所承上不

  • 卷四·董鼎

    <经部,书类,书传辑录纂注钦定四库全书书传辑録纂注卷四元 董鼎 撰周书【周文王国号后武王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书凡三十二篇】纂注【史记后稷封于邰别姓姬氏传十三世至季歴季歴生昌为西伯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陈氏

  • 佛说新岁经·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昙无兰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八万四千人俱。舍利弗目连等。前后围绕。听佛说经。佛处大会。犹如须弥众山之王。独峻高显。如月盛满照于群星。威光唯景。如紫金耀于是场地。皆

  • 五苦章句经·佚名

    (一名净除罪盍娱乐佛法经一名诸天五苦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世尊曰。三界五道。生死不绝。凡有五苦。何谓五苦。一曰诸天苦。二曰人道苦。三曰畜生苦。四曰饿鬼苦。五曰地狱苦。何谓诸天苦。从第一天

  • 卷第二十·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过量乞衣学处第七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作如是念。我等所有经求之处。皆由给孤独长者启请世尊制其学处。我等假欲乞求狭小布巾尚无由得

  • 治台必告录·丁曰健

    编者丁曰健,字述安,安徽怀宁人。1854年(清咸丰四年)后,历任台湾淡水同知、知府、福建粮道、布政使、台澎兵备道加按察使衔。曾参与镇压黄位、戴潮春起义。1866年(同治五年)离任。次年将福建巡抚徐宗干所辑《治台必告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窥基

    唐 窥基注解.明 普泰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