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匮第三十
【题解】
本篇讨论救匮之道。贤良认为应当从公卿大夫及其子孙“躬亲节俭,率以敦朴”做起,其次。“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这样,才能消除“聚不足之病”。贤良指责公卿大夫“因公而徇私”、“廉耻陵迟而争于利”,坚持要废除盐、铁官营等政策。大夫则讥刺他们“若疫岁之巫,徒能鼓口舌,何散不足之能治乎”!
贤良曰: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
【注释】
以,原作过,今改。桡(nao):纠正。枉:弯曲。“桡枉者以直”,犹言“矫枉者以直”。《淮南子·本经篇》:“矫枉以为直。”即此文所本。
救:禁止,制止。文:虚饰。这里指奢侈。质:敦朴,朴实。
晏子:即晏婴。儒家吹捧他辅助齐国时,懂得礼义,一阵狐皮袄穿了30年。《礼记·檀弓下》:“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三十年。。晏子焉知礼?’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即此文所本。
诚:如果,假使。车舆:车子。
率:表率。
事:治。这里是限制、管理的意思。市列:市场。这里指桑弘羊实行的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粥(y)):同“鬻”,卖的意思。
气脉和平:呼吸、血脉流通舒畅。这里比喻贫富调均,社会安定。
【译文】
贤良说:要纠正弯曲的东西,必须使用矫真的工具。要制止奢侈的风气,必须提倡质朴的作风。从前晏婴做齐国的宰相时,一件狐皮袄穿了30年。所以,百姓奢侈,就要用节俭来对他们做示范,百姓节俭,就要用礼义来对他们做示范。现在,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如果真正节减车辆,穿规定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罢掉园池,减少田地和房屋,官府既不限制市场经商,也不要管理山川湖泽的资源,让农民有土地耕种,妇女们能够出卖纺织品。这样,国家就会贫富调均,社会安定,没有聚积不足的弊病。
大夫曰:孤子语孝,躄者语杖,贫者语仁,贱者语治。议不在己者易称,从旁议者易是,其当局则乱。故公孙弘布被,倪宽练袍,衣若仆妾,食若庸夫。淮南逆于内,蛮、夷暴于外,盗贼不为禁,奢侈不为节。若疫岁之巫,徒能鼓口舌,何散不足之能治乎?
【注释】
躄(b@)者:瘸子。
公孙弘,见《刺复篇》注释。布被:用粗布来作被子,表示俭朴。
倪宽,见《刺复篇》注释。练袍:用白绢来作长袍,这里指朴素的衣服。淮南逆于内: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推行削弱藩王的“推恩法”不久,淮南王刘安串通衡山王刘赐,阴谋发动武装政变,汉武帝及时镇压了这次未遂的政变。
【译文】
大夫说:(你们说的,就好像)孤儿谈论孝道,瘸子谈论拐杖,贫穷的人谈论对人仁爱,地位卑贱的人谈论治理国家。议论与己无关的事情容易称道,站在旁边发议论也容易讲得条条是道,但是,要让你们亲身担负责任就没有条理了。过去,丞相公孙弘盖粗布被子,大夫倪宽穿朴素的丝袍,他们穿的像仆人,吃的像佣人。但是,淮南王刘安却照样反叛朝廷,蛮、夷也照样在边境骚扰,盗贼仍然得不到禁止,奢侈的风气得不到控制。你们儒生就好像瘟疫流行年月的巫婆,仅仅能卖弄口舌罢了,哪里能医治国家奢侈消耗的弊病呢?
贤良曰:高皇帝之时(1),萧、曹为公(2),滕、灌之属为卿(3),济济然斯则贤矣(4)。文、景之际,建元之始(5),大臣尚有争引守正之义(6)。自此之后,多承意从欲(7),少敢直言面议而正刺(8),因公而徇私。故武安丞相讼园田(9),争曲直人主之前。夫九层之台一倾,公输子不能正;本朝一邪,伊、望不能复。故公孙丞相、倪大夫侧身行道(10),分禄以养贤,卑己以下士,功业显立,日力不足,无行人子产之继(11)。而葛绎、彭侯之等隳坏其绪(12),纰乱其纪(13),毁其客馆议堂(14),以为马厩妇舍(15),无养士之礼,而尚骄矜之色,廉耻陵迟而争于利矣(16)。故良田广宅,民无所之。不耻为利者满朝市(17),列田畜者弥郡国(18)。横暴掣顿,大第巨舍之旁,道路且不通,此固难医而不可为工(19)。
大夫勃然作色,默而不应。
【注释】
(1)高皇帝:指刘邦。
(2)萧:萧何。曹:曹参。公:三公。
(3)滕:即滕公夏侯婴。灌:灌婴。卿:九卿。
(4)济济然:众多的样子。
(5)建元:汉武帝年号。
(6)争引:争而引之,使归于正。
(7)承意:迎合君主的心意。
(8)正刺:正面指出君主的过失。
(9)武安丞相讼园田:武安丞相,即田蚡(f6n),汉武帝时封武安侯,曾任丞相。“讼”,打官司。这里指田蚡当丞相时,想霸占魏其侯窦婴的土地,魏其侯、灌夫(魏的好友)不肯,双方结下私仇。后田蚡与灌夫发生纠纷,田蚡欲害灌夫,魏其侯为救灌夫上告到汉武帝,在汉武帝面前与田蚡争辩是非。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和《汉书·田蚡传》。
(10)侧身:反躬,反求诸己。行道:实行儒家学派所谓的治道。
(11)行人:春秋时官名,掌管朝见和询访的事。这里指公孙挥,字子羽,春秋时郑国人,与子产同时佐助郑简公,官至“行人”。
(12)葛绎(y@):即公孙贺,汉武帝太初年间为丞相,封葛绎侯。详《汉书·公孙贺传》。彭侯,即澎侯,指刘屈釐(同“氂”),汉武帝征和年间为丞相,封澎侯,详《汉书·刘屈釐传》。(13)纰(p9)乱:错乱。
(14)客馆:招待宾客的地方。议堂:议事的厅堂。
(15)妇舍:奴婢住的屋子。
(16)陵迟:衰落,衰败。
(17)朝市:这里指京城。
(18)列:瓜分、霸占的意思。
(19)工: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译文】
贤良说:高皇帝(刘邦)的时候,萧何、曹参位列三公,夏侯婴、灌婴等人为九卿,贤人如此众多,济济一堂。文帝、景帝的时候,武帝初期,大臣们还能够互相争论,坚持正确的意见。从此以后,大臣们多数是承顺君主的意旨,纵容君主的欲望,很少有人敢于讲真话,当面提出不同意见,正面指出君主的过失,他们都是借用职权假公济私。因此,武安侯丞相田蚡为了霸占别人的园田,在皇帝面前争辩是非。九层的高台一旦倒塌,就是鲁班也无法扶正;朝廷一旦不行德政,就是伊尹、姜子牙也不能使它复兴。所以公孙弘丞相和倪宽大夫反求诸己,实行儒家学派的治道,分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禄,用来供养贤人,把自己的架子放低一些,去和下面的贤士交往,功业显著,但由于时间、力量不足,也没有郑国子羽、子产那样的人继承他们的事业。到公孙贺、刘屈釐之流当丞相时,毁坏了公孙弘和倪宽创立的事业,扰乱了他们制定的法纪,毁掉了他们招待贤人的客馆和议事厅堂,把这些地方变成马棚和奴婢的住房,没有侍养贤士的礼节,摆出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没有廉耻之心,只知道争夺财利,所以国家有肥沃的田地和宽大的住宅,老百姓却到处流浪,没有立足之地。不以买卖牟利为耻的人挤满京城,成排地掠夺田地和牲畜的人遍布全国。强横凶暴的人拦路抢劫,有钱有势人家宅院旁边的道路禁止通行,这种现象实在是难以医治而没法治理的啊!
大夫非常愤怒,脸都变了颜色,沉默而不答话。
猜你喜欢 商书·汤誓·佚名 桓公·孔子 卷第八·董仲舒 蒙斋中庸讲义卷二·袁甫 卷二十一·程公说 卷十七·冯复京 卷七·赵汸 第67章·老子 谷梁折诸卷三·张尚瑗 ·启蒙之道··王守仁 原名·章太炎 卷十二·佚名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全文·佚名 萨昙分陀利经·佚名 卷第二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