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平书订卷六 取士第四

平书曰:古之教士不外六德、六行、六艺,而上士、中士、下士皆士也,为国任事分猷,以备乡大夫之选,故多练达伟敏宏毅之才,未有徒以读书能文为士者。徒读书能文且不足为士,况所读不过八股之文,又出于唐宋明经进士之下哉?嗟乎,人才靡弱不振,至宋已极,而明殆有甚焉!盖上之所取在是,则下之所趋亦在是;既以八股为科举,则天下惟知习此之为学,惟知习此之为士。举凡德行道艺与所以致治勘乱之具,概置不问,一幸登科第,则政事听之胥吏,心力用之营求,贪富贵、竞门户,而无事则徇私以酿祸,遇变则置安危于不顾[非无忠良有用之才,要皆时之间出,而非科举所能得者],是败坏朝廷者士,而败坏人才以为士者,朝廷也。故士必养之善而后取之精,取之精而后用之当。昔宣宗尝谓杨溥曰,教养有道,人才自出。徒循三载考绩之文,不行三物教民之典,虽尧舜不能成允厘之治。至哉言乎!非三代以下贤君所能及。然则不行乡举、里选、小学大学之法,不足以得人才;而不废科举,不能行乡举里选、小学大学之法,所必然矣。每乡立一学曰乡学,统于县;县曰县学,统于郡;郡曰郡学,统于州藩;州曰州学,藩曰藩学,统于京,各立一师;京曰大学,大司成主之,而统乎天下。凡乡人之子有聪明俊秀者,八岁[有异质者,即五七岁亦可。有疾病者,即九岁十岁亦可,但不可过十岁],父兄言于乡正而入之乡学,谓之乡学生,乡师教之孝父母、敬长上,习幼仪,认字[不必读书],习小九九,字以万为数,分门认之[如天文地理之类为一卷,五行八卦之类为一卷,即俗所刊杂字而详核之,所习三字书而推广之],即解[为训诂其义],即使书[写字],日以十字为率[三年可写万字,反复学习,五年无不通者。通此万字,而俱能明其义,俱能依正韵写而不杂于俗,固已胜于今科名士十倍矣],凡不率教者责,不可教者黜,可教者教之,五年可成矣[不成再教一年]。十三岁入县学[有议在后],曰县学生[乡学生舍于家,县学生舍于官],县师教之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大举修己治人之道,读孝经四书[大学用原本],习一经[分经为八:易一、书一、诗与尔雅一、春秋左传一、春秋公谷一、周礼一、仪礼一、礼记一],看通鉴[以资治通鉴并前编续编定为简要一书,使观阅。近所刊小鉴,皆脱略不可用],读古人有关世道明畅之文[选一定本,不必多。○以上皆与讲解],习骑射[其它武艺惟分兵科者习之],习六书九章[定射御书数四艺全书一部,使之讲习。而师亲指授,限日分习。○御不必御车,即乘马法],作策论[但欲明达成章,有见识,不辞费,不贵辞华,不许抄袭。○以上诸业,教之有序,不可躐等],不率教者责,不可教者黜,可教者教之,五年可以成矣[不成者再教一年]。凡乡师月一荐其学生之优者于县师[不优者不必荐],县师召而考其优劣以赏罚之,即以为乡师之殿最[有议在后];县师三月一荐其学生之优者于郡师,郡师按县考其优劣而赏罚之,即以为县师之殿最;郡师岁一荐其属县学生之优者于州藩师,州藩师按郡召而考其优劣以赏罚之,即以为郡师之殿最。总之州藩师督郡师,郡师督县师,俱无学生,学生俱在县。若县学教成之后,十八岁而冠,进之郡学,郡师教之三月,察其德行,试其学艺,善进之州藩学,州藩学教之三月,察其德行试其学艺,善进之成均,司成教之三月,察其德行试其学艺,善,谓之太举生,遣之归,分科以为士,其不善者成均退之州藩学,州藩学退之郡学,郡学退之县学,各以多寡为其师之罚,而更教之,而更进之。分科者县令集太学生,会师与丞、正、尉、督鄄、同、公,量其才以定其科,有专科十:曰礼仪,曰乐律,曰经学[通明十三经注疏传说],曰史学[通考二十一史国史],曰文学[博通古文诗赋],曰农政,曰兵法,曰刑罚,曰方域[熟习方域形势水利],曰理财,兼科二、兼六科者,农、礼、兵、刑、方域、理财;兼五种者,礼、乐、经、史、文学[有议在后],共十有二科,分之八署,使各习其事。兼六科者令署,兼五科者师署正署,礼乐经史文学各入其正署,农丞署,兵尉署,刑督署,方域邮署,理财同署,皆无定数而均分之。惟兼科倍[以用处多也],即其署之士而为之附,曰秀士,三年明习厥事,乃实授之曰下士,始有禄授室,盖二十一岁矣。其有学成迟、年岁过者不拘。且夫朝廷以书生胥吏治天下久矣,胥吏终身窟宅于文法,而以书生临之,犹以婴儿御豪奴悍婢,且递更其主,其亡家丧产无足怪。然为政者以为舍此二者事将莫与理,若如此法,养才为士,使之治事如吏,而革生员、革书办,废二以为一,即举之以为官,则二者之害除,而士皆卿大夫之选,非三代之良法乎!其官之奈何?县曰下士,郡曰中士,州藩曰上士,京师曰选士,京师取之州藩,州藩择其尤者而进之;州藩取之郡,郡择其尤者而进之;郡取之县,县择其尤者而进之。凡要县上县之官缺,则府部院卫举选士之贤才著者除之,以其名闻;中县下县之官缺,则州牧藩王会六曹举上士之贤才著者除之,以其名闻。凡入县学,必乡师乡老宗族举其孝弟,而后县师乃受。由县学而郡学而州藩而成均,必皆其师举其孝弟而后受,伪者罪之,举连坐。及为士,由县而郡而州藩而京师,必皆其长各举其廉能而后受,伪者罪之,举连坐。至举之为官,益惧矣,孰肯徇私妄举以自累,使国家不得其才用之哉[凡不孝不弟不廉能者,许人告讦]?噫,养之善,取之精,用之当,人才辈出,不出三十年济济不可胜用矣!若夫自乡学黜者,改业农军商工亦可以养身,亦不至为莠民。自县学黜者,可以习天文习卜习医[有议在后]习制器,入司监为生,亦可以进身,亦不至废放。中士下士过五十不得为上士选士者,即退为乡师[犹堪为士者听,六十则必退],亦可为朝廷教士,亦可食禄终身,不致穷困无所用。如此则举天下无一弃才,尽天下之才供天下之用,岂不胜于科举之法百倍,且过于秦汉之法倍蓰哉!诗曰,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猗欤休哉!予日夜望之矣! 

教士之道不外六德、六行、六艺。自颜先生倡明此学,而今学者多知之。卓哉见也!虽乐正有四术之名,师氏有三德三行之称,州长党正乡非一地,司乐大胥教非一职,米廪瞽宗制非一代,庠养序射学非一名,而总不外智仁圣义中和之德,孝友睦姻任恤之行,礼乐射御书数之艺而已。尊德性以此,道问学以此,隐居以此,行义以此,所学即其所用,所用即其所学,此府修事和之世,所以治且隆也。汉后渐趋诵读而轻行艺,至汉武帝置五经博士以教弟子,光武取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晋武益以助教,隋炀改太学为国子监,初置司业一人、丞三人,唐龙朔二年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博士为司成,宣业后又改为成均监,总之不离于传经诵读而已。虽齐高帝建元中置治礼吏,陈有律学博士,隋开皇中书算学各置博士,唐亦有书学算学之设,然于古法千百之什一耳。明太祖卓然以六艺教士,而行之不久,又复变更汉晋词赋、三唐诗律、宋明古文,加之经儒批注,专以笔墨著述为第一学问。虽胸中厨贮,笔下河县,而出而应世,文魔书呆,茫然如童妇。观梁王绎,敌兵临城,犹君臣倡和为诗,及败将降魏,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以剑击柱,叹曰:文武之道尽矣!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呜呼,徒以书为文武之道,文武之道所以亡也!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岂知今日之祸,正在读书万卷哉!至流而为诗文,愈可怪叹!日日揣摩,年年背诵,闭户傝首,偶阅一世事,则亟走恐乱之;气息柔脆如妇女,人事迂阔如天痴,是曰醇儒;及一入仕籍,乃望以强力有为,使司礼乐兵农,是墨之悬而白之募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且学正坏其所用,用正背其所学,以致天下无办事之官,庙堂少经济之臣,民物鱼烂河决,谁遗之祸哉?喆人变法,不再计而决矣!

文字除经史及礼乐兵农天文地理工刑射御书术医卜技艺诸正书外,凡诐淫子书、无用语录、文集四六时文经书、俗下讲章小说、二氏邪说,俱宜焚而禁之。

春秋公谷传,简略且多讹误,可备涉猎,不宜名一经,令士分习也。十三经当更名九经:易一、书一、诗一、尔雅一、周礼仪礼礼记一[皆礼书也]、孝经一、春秋一[三传入内]、论语一、孟子一,大学可从礼记提出专读。若中庸,仍入其中,不必令幼学人人诵之。以天命鬼神费隐,孔门所以诏上达,非中人小子人人可语也。

八岁以后能通万字,即有诵读矣,何以曰不读书也?但不专读书耳。十三岁尚未成童,即离家而宿县寓,似早,且年稚难习骑射。十八岁前后有聪明者,九经廿一史即可涉览。至从成均回,分科而将入仕,设经史二名,却又非宜。今妄为订正,以俟用者择焉:八岁入乡学,乡师教之孝弟幼仪、认字、习九九数、读孝经、论语、大学、孟子,至易、书、诗[附尔雅,与诗同习]、春秋[附三传]、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各为一,以卷繁也],则各肄其一,习小乐小舞。十五岁冠,入县学,教之存六德、行六行,讲究经世济民之道,看通鉴及古人有用之文[如治安策、原道等],习礼乐骑射六书九数,作策论,聪颖者使之通涉猎九经廿一史。二十有室,教成者进之郡学,教之三月,察试德行学艺,进之藩学,教之三月,察试之,进之成均。司成教之三月,察试之[考士以德行六艺。策论但取通顺,不以此定士。若天文农政等科事专精者,既文理艰滞,皆取之],谓之太学生,遣之归[如四川云贵两广僻远之处,学生皆进成均三月后归,恐费烦难行。或中原近王都者,学生亲入成均教试,远地则多设司业,分遣至藩侯处教试之,如今学院各省典试之制],分科以为士,曰礼仪,曰乐律。经史有用之文,即附二科内;曰天文历象占卜术数,即附其内[历象虽设于京师,而必有县士分科习成,始进京司为士,以次补官,广其学也。广其学则精者出,天时可正。若如明历之弇陋差讹,使西洋人进而诋攻之,岂非中国之羞乎?天文生除京司用外,则为县占卜卫数之士,亦甚有关。近自士人不为,以致无学之徒于阴阳风水六壬诸术,妄立神煞,多行忌讳,以乱礼教,以愚生民。若尽使有德有学之士为之,久自能明正理以清邪说,而惑世诬民者可以熄焉矣];曰农政曰兵法曰刑罚曰艺能方域水学火学医道,皆在其内[医以寄死生,亦不可以非士者为之也。与卜士皆三年明习厥事,实授医卜监判事];曰理财曰兼科[如天文艺能二科,兼科者,但可少少知之],共九科,分之各署。兼科者令署师署,农丞署,礼乐正署,兵尉署,刑督署,艺能工署,理财同署,惟卜隶正署而入于卜署,医隶工署而入于医署,皆无定数,以须人数为多寡。至实授下士有禄,盖二十四岁矣[前此无禄,皆其父兄或士或农工商养之至有禄有妻、自成家室。父为农者,不夺其业]。其乡师荐优也,三月一荐;县师荐优也,半年一荐;郡师荐优也,一年一荐。以乡师一月一荐,县师一月一考太数也。

县师一县一人,恐不能尽教阖县之士也。且乡学生入县学五年,离县远者资斧亦难,而左右父兄之仪亦不便矣。当每县设五大学师,一在县,四在东西南北四乡。乡小学教成者,各以附近入于大学,教之五年而各进于郡学。县或有小者,三四亦可。

用人以一途为升降,仕不违其才,用得尽其长,千古之善政也。独是要上县官缺,举选士除之;中下县官缺,举上士除之,未有明文定途。愚拟要县上县之令缺,以要上县公正升之;公正缺,以黄门院通政院御史府端揆府之选士除之;县师缺,以成均府之选士除之;县丞缺,以农部之选士除之;县正缺,以礼部之选士除之;县尉缺,以兵部金吾羽林之选士除之;县督缺,以刑部之选士除之;县工缺,以工部之选士除之;县同缺,以货部之选士除之。中县下县县令缺,以中下县公正升之;公正缺,以藩府按院之上士除之;县师缺,以藩师之上士除之;县丞缺,以司农之上士除之;县正缺,以宗伯之上士除之;县尉缺,以司马之上士除之;县督缺,以司寇之上士除之;县工缺,以司事之上士除之;县同缺,以司均之上士除之。凡县乡师缺,以郡守郡师之上士为之;乡正缺,以治中司理之中士为之;乡畯缺,以艺郎之中士为之;乡巡缺,以别驾典方之中士为之;司市缺,以节史之中士为之。乡师以下,皆以本乡之人。下士转中士,以次上升,或才只堪为下士者,终身其职。如秀士不堪任下士,与任下士而才亦不称者,则退为农与工商。自县学黜,与进之郡藩成均被退而终不能进为士者,皆令改业为农工商。平书曰:习制器亦工事也。

学校立而选举善,上也。然当学校初立之时,人才尚未就绪,须先以征辟用之。即定制后,有奇才高士卓然翘楚者,于学校选用常格外,闻一行之,亦可鼓励天下也。 

猜你喜欢
  奔丧·戴圣
  第四十七卦 困 泽水困 兑上坎下·佚名
  王制篇第九·荀况
  卷三十八·山井鼎
  卷四十九·佚名
  大乘顶王经全文·佚名
  序·唐慧琳
  欢迎罗达克利西那先生致词·太虚
  佛学会应注重于学·太虚
  卷十五·佚名
  后出阿弥陀佛偈·佚名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佚名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上·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九·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思美诗十首·宋应星

    其一闻道西方有美人,大圆清淑幻成身。容华婥约仙山质,德性温良葛氏民。著作功高天不夜,应酬气爽日长春。却怜俗骨烦陶冶,宁惜蒙淄混世尘。其二叔世何曾气薄凉,仍生圣哲应储祥。但从孝悌开初址,自显忠良扩远疆。作止醒眠皆法

  • 第一折·贾仲明

    (冲末扮南极星引群仙、青衣童子上,云)太极之初不记年,瑶池紫府会群仙。阴阳造化乾坤大,静中别有一壶天。吾乃南极老人长眉仙是也。居南极之位,东华之上,西灵之境,北真之府。共寿算于无穷,掌管一切群仙道德真人。今朝玉帝,因见

  • 卷三百六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六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八十三 苏平【字秉衡海昌人举贤良方正不就有雪溪渔唱】 箕山操 箕之山可以樵箕之水可以遨爰洗我耳爰弃我瓢四无人声弗喧弗嚣我友于巢弗臣于尧清风穆

  • 雍裕之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雍裕之,中唐诗人,存诗一卷。 自君之出矣 雍裕之 自君之出矣, 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 长闻呜咽声。 雍裕之诗鉴赏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题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幹《室思》诗句,《室思》第三章云:“自君之出矣,明镜

  • 卷八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三·宋濂

        ◎百官三   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及边远出征官吏、每岁从驾分司

  • 卷七十八 蜀录三·崔鸿

    李班 李班字世文荡第四子也少而聪慧见养于雄初署平南将军年十六立为太子谦虚博纳敬爱儒贤自何点李钊班皆师事之又引名士王嘏及陇西董融天水文夔等以为宾友每观书传谓融等曰吾每观周景王太子晋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九·杨仲良

      仁宗皇帝   广蛮区希范内寇   庆历四年二月。广西环州隶宜州羁縻,领思恩、都亳二县。蛮区希范者,思恩人也,狡黠颇知书。尝举进士试礼部,景祐末,与其叔正辞应募,从官军讨安化州叛蛮,既而希范击登闻鼓求录用。事下宜州

  • 西汉年纪卷十六·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武帝元封元年冬十月上议曰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廵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考异曰须如汉书作凉如今从史记】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孙卿曰黄帝已僊上天羣臣思慕葬其衣冠【

  • 卷九十一 货殖传 第六十一·班固

    【原文】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僣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辩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

  • 五·沈从文

    因为成明星的幻想,占据了这个未来女作家的头脑全部分,故当她到上海时,不止拜访过导演,还用同一热忱,找寻过另一编剧家与导演家。这个浪漫跳脱的艺术家,很有礼貌的引导她到各处参观了一次,且用乡亲口吻,为她恳切说明“一

  • 卷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十雍正元年八月上谕二十道初二日谕各盐政官员国家欲安黎庶莫先於厚风俗厚风俗莫要於崇节俭周礼一书上下有等财用有度所以防僭越禁骄奢也孟子亦曰食时用礼菽粟足而民无不仁朕临御以来

  • 墨子目錄一卷·孙诒让

    道藏本及明鈔本刻本並無目錄,此畢氏所定,依意林為第十六卷,今從隋志,別為一卷。

  • 卷三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二十存旧尚书卷第十三文侯之命第三十周易孔氏传【古本】尚书注疏卷第二十【宋板】文侯之命考异古本经父义和义作注同今本 既我御事既作即谨按但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二·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颠倒垢染苦恼缠盖边际如空。所谓随顺听闻菩萨因行。云何相貌声闻缘觉上有可求故云动转。大乘至极安固无动。涅槃止息清净寂默。圆满无对善性无

  •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六·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观四无量心品第五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佛心力故。十种白光从佛心出。其光遍照十方世界。一一光中无量化佛乘宝莲华。时会大众见佛光明。如颇梨水或见如乳。见诸化佛从佛胸出入于佛脐。

  • 赵州和尚语录卷下·从谂

    并對機勘弁偈頌等師因在室坐禪次,主事報和尚云:「大王來禮拜。」大王禮拜了,左右問:「烈土王來,為什麼不起?」師云:「你不會。老僧者裏,下等人來,出三門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上等人來,禪床上接。不可喚大王作中等、下等人也,恐屈大

  • 天下同文集·周南瑞

    四十四卷。元周南瑞撰。周南瑞字敬修,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生卒年、事迹均不详。吴澄《支言集》有《赠周南瑞序》,称安成周南瑞敬修,匾“濂溪”二字于室,或者议之。又称敬修之文词,固已早冠于乡儒之上,自濂

  • 龙川别志·苏辙

    苏辙在谪居龙川期间撰著了《龙川略志》和《龙川别志》二书,据其自序称,《略志》10卷,共40条,《别志》4卷,共47条,南宋以来传本或分或合,卷数极为分歧,今通行本《略志》仍为10卷,《别志》则为2卷,条数也均与自序所言不合,已非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