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平书订卷五 建官第三下

平书曰:太仓陆世仪云,从来帝王之家,处宗族为难,尊其位、重其禄固亲亲之道,然过于优柔,不为限制,宗繁费大,为惠终穷,亦国家莫大之忧也。夫子孙之亲与祖宗等,祖宗尚以亲尽为隆杀,况子孙而不为之差等乎?宜以古礼为准,上则高曾祖考,下则子孙曾元,皆以四代为次第,如天子之庶子则为皇子,皇子之子为皇孙,以下为皇曾孙、皇元孙,其禄以渐而降,至皇元孙后则不降,不可降也。皇子之庶子又为王子,其下为王孙、王曾孙、王元孙,其禄亦以渐而降至王元孙,后则不降,不可降也。如此则无过重之忧,亦无失所之患,庶几情义兼至矣。昆山顾炎武云,汉唐之制,皆以宗亲与庶姓参用,入为宰辅、出居牧伯者无代无有。宋不立此格,而明亦然,崇祯时始行换授之法,而教之无素、举之无术,未见有卓然树一官之绩者。三百年来,大臣畏辟不敢言,至天子独断行之,而已晚矣。然则亲贤并用,古人所以有国长世者,后王可不鉴乎!又曰:悯管蔡之失道,而作棠棣之诗,以亲其兄弟,周之所以兴。惩吴楚七国之变,而抑损诸侯,至于中外殚微、本末俱弱,西汉之所以亡。惟圣人以至公之心,处亲疏之际,故有国长久,而天下蒙其福。此二说者俱至当,然微有可议者,请参其说而用之。有一代之天子,必有一代之皇子,是皇子无穷,而王孙亦无穷,禄终不可及。若皇子出封为王者,禄米万石、钱五千贯、帛千端、布二千端[有议在后],王之世子为公、众子为侯,公之世子为侯、众子为伯,侯之世子为伯、众子无爵,伯之世子为某王宗子,百世不易,而王众子侯之世子为伯,其众子与伯之子俱无爵矣。此以四代为限之义,而宗子百世不易,则亲亲之道未尝不笃也。乃禄则递减,公米五千石、钱二千五百贯、帛五百端、布一千端,侯米四千石、钱二千贯、帛四百端、布八百端,伯米三千石、钱一千五百贯、帛三百端、布六百端,宗子则米千石、钱五百贯、帛百端、布二百端,使奉其祭祀,宗子外皆无禄,则禄固有限制矣。王之官有六:二长史、四赞善,一曰左春坊左长史,王之师也,以县师为之,比于郡师,教王以修身事君事亲睦宗、使下之道、礼乐兵农射御书数经史文章之学。一曰右春坊右长史,王之相也,赞王之德行言动,主其庶务,内而宦者、外而属官宗族,莫不统之而举劾其贤否,以县令为之,比于舍人御史。一曰仪礼司赞善,主王之祭祀,朝聘燕飨昏丧之典。一曰会计司赞善,主王禄之出入,节其盈缩而为之息。一曰护卫司赞善,主帅兵,为王宫之卫,司扈从、备田猎。一曰刑罚司赞善,纠王宫内外,侍御宗族之不法,及为王刑其所谴责,皆以县佐为之,比于郡佐。自王以下公侯伯俱设,宗子则不设,而学于县师,他务皆摄于县,立宗学、设宗学师如乡学,教宗室之童子,成者入县学为士,与民同[以上有议在后];不能,农军工商听所为以养其生,亦与民同,但不得为隶为仆耳。宗室之籍,宗子掌之,宗室之事宗子主之,宗室之善宗子帅之,宗室之不肖宗子禁之,宗室之贤才宗子举之,宗室之颠连无告宗子收之[可请禄于朝],宗法由此立矣[宗子无后,为之立后不绝,以收族人。若无族人则不立。即王嗣绝而无功德者亦不立]。而宗室之贤,无官不可为,但内不得为相,以远嫌;外不得为牧,以可以为藩王,与异姓别。夫同姓原借其藩屏之力,不在徒与异姓参用于朝,观唐宗室之为宰相者至十有一人,其它可知。乃始不能制武氏之篡,中不能除安史之凶,终不能定黄巢朱温之乱,以同姓虽多无兵力故也。汉初则以齐代而平诸吕,其末犹以荆益而兴昭烈,苟无尺土一民,何能济哉!故宗藩权重固为祸阶,而宗子维城之助必不可少。若如愚议,藩王与州牧并建,废世守之制,三考黜陟,一听于天子,内外相维,亲疏相间,有封建之利,而无封建之害,又何虑焉[凡皇子之为王者,如旧制。分封于外,无土地人民之寄,贤者然后用之为藩王,罢归仍为其本王]!若夫有开国之勋,与后之定大难、成大功,封之公侯伯,使其子孙世袭者,亦在品级外[有议在后],然有爵禄而无官,必择贤者因才以官之。官之则一从官之制,不论世爵。其子弟之入学者与庶民同,其统宗族与王之宗子同,而宗法亦可立矣。若功有大小,或止其身,或及其子孙而限以世,无不可也。外此又设九等之爵,分九品以待有功:曰上柱国、曰左柱国、曰右柱国、曰辅国将军、曰镇国将军、曰都督、曰光禄勋、曰散骑常侍、曰指挥使,或止其身,或及其子孙而限以世,无不可也。又设五等之爵,自五品至九品以为恩锡:曰朝列大夫、曰奉议大夫、曰承德郎、曰迪功郎、曰登仕郎,皆止其身,或有禄或无禄,无不可也。如此则有功而报以爵禄者,不致于瘝厥官。恩泽而加以爵禄者,不致于滥名器、官方有不清者哉。至宦者虽不比于臣工,然既为天子侍御,亦不可不加之秩:使其紫衣者为七品,曰太监;绿衣者八品,曰少监;蓝衣者九品,曰近侍;无秩者青衣,分以监而别其事[如旧制而省之],足用而已,不多设,但为天子司冠裳饮食书籍器具,备使令、供洒埽,稍关政事者不任也。东宫后妃之宫及亲王藩王俱用之,其数递减,而严为之防。如明太祖旧制:交通外官预政者必杀无赦,庶可永绝其祸,而宫闱亦得其用矣[择宫刑而不狡黠者用之]。于戏,有明宦官之祸最烈,然烈皇初诛魏奄,尽削宦官之权,归之搢绅,乃捍患御侮,无一可恃之人,而竞门户肆奸欺者比肩林立,君子小人同归误国,不得已又用宦官,而事益不可为!顾炎武曰:昭王叹息,思良将之已亡;武帝咨嗟,惜名臣之已尽,而燎原靡扑,过涉终凶,可为痛哭者矣!呜呼,是岂一日之故乎?盖由取才既不善,官制又不善,天下之坏已久,遂致鱼溃肉烂不可救,用宦官亡,不用宦官亦亡,有天下者可不于取士建官三致意乎! 

皇子即当封侯爵以公,以古公侯一等,而不可称王也。公之世子为伯,众子为男,伯之世子为男,众子男子无爵,世子男之世子为宗子,众子无爵。宗子则四世矣,以下百世不降,如男之世子不肖,于兄弟行择立,以后不贤亦可黜之别立,但有族则不绝其后,其亲亲也。

公禄当视一品,伯禄当视二品,男禄当视三品,宗子禄当视四品,以合古制。周封周召管蔡,与太公等无异,则伯叔兄弟之亲,祇可同于异姓之高贤而无所过,一古制也。殷周天子千里,子弟有功而封,大者不过百里,千里为方百里者百,是子弟取君百分之一而已极也。今一品米二千四百石,百之为米二十四万石;钱一千二百贯,百之为十二万贯;帛三百端,百之为三万端;布五百端,百之为五万端,节俭之天子,恐宫中费不及是矣。则取百分之一以为皇子用,岂为薄焉?二古制也。且皇子教之成均,伯子男子教之各处之学师必考其性质开明、德行平顺,然后皇子封以公,公子封以伯,伯子封以男,若愚顽狂惑,则皇子宫中养之,公伯子择贤封之,无贤则量予以禄养之。

公侯祇可立二长史,品如中下县令,要上县公正升之。二赞善佐之,品如中下县衙,中下县公正升之,以不治民,不必多官也。一左,主教导公侯以道艺,及朝祭五礼、宾客宗族诸仪;一右,主辅公侯之事,御下用财,兵卫刑赏举劾诸务。伯一长史一赞善,男惟一赞善。公兵拨之所在郡县,以备扈卫田猎而已,不过五十名,伯四十名,男三十名。

长史不必名左右春坊,以此为隋唐宫僚官名,公侯用之非宜也。

赞善主王禄而为之息,非体也。前云士不得夺农商利,而况侯伯乎?况于出纳以求息乎?

公伯男宗子之子,皆令所在学师教之,亦限以岁例。宗室子弟,则皆同民,由乡学而县郡以上,进贤退否,不必另设宗学。以古世子皆入太学与庶民齿让,无二学也。

宗子内当补一节云:宗室有罪,宗子与县令合审之,详之藩侯,达之天子而成之,刑之于隐处,不于市。

唐宗室无兵力,不能定乱,而晋以主懦,诸王擅兵,遂自屠戮,亡其宗社。愚以为宗室为藩侯者,当有兵柄以为屏翰。为内臣者,即相亦可居,但大司马与金吾、羽林两大将军则不得为,以远嫌耳。

衍圣公亦禄视一品,令藩侯保其贤立之,其后不贤者亦可废之,行辈中另选。至曲阜令,一如他处县令,不必用孔裔。功臣受封者,大功亦不得过一品,如同姓以次而降。

武功爵当从四品起,分六等,以公伯男从一品起,此当降之,故从宗子之品起也。 

猜你喜欢
  卷五 释乐第七·邢昺
  乡党第十·朱熹
  九守第五十五·管仲
  春秋释例卷三·杜预
  近者悦,远者来·孔子
  附錄·杨昱
  卷十四·姜宝
  卷十五·顺治
  僖公·僖公二十年·左丘明
  卷七·佚名
  现代需要的僧教育·太虚
  贤劫经卷第五·佚名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佚名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二·佚名
  无量寿经序·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台湾诗乘卷五·连横

    牡丹之役既平,沈文肃公奏建延平郡王祠,殿宇巍峨,中外瞻仰。文肃自撰一联悬于殿上。文曰:“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运,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此外佳联尚多,题咏亦伙。余记

  • 第九场·田汉

    [王有才与春花打上。春花用桨打王,王辟易。船夫爬上船猛犯,春花也 被他拉下水,斗下。[王有才不善操舟,船乱转下。

  • 卷八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三·宋濂

        ◎百官三   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及边远出征官吏、每岁从驾分司

  • 第八十七回 张大帅狂奔外使馆 段总理重组国务员·蔡东藩

      却说张勋辞去议政大臣,及各种兼衔,自思从前徐州会议,诸多赞成,就是一二著名人物,亦无违言,今乃群起反对,集矢一身,不得不自鸣不平,通告全国,电文有云:  我国自辛亥以还,因政体不良之故,六年四变,迭起战争,海内困穷,人民殄瘁,推

  • 境遇类·佚名

    ○李文贞轶事安溪李文贞公之先代,本聚族乡居。清初时,有剧盗亦姓李者,欲占据其乡,已挈党踞李氏祠堂,索供钱米,李氏族人惶惶,日聚祠门外商议。时公方九岁,随其封翁杂立稠人中,为盗魁所见,呼其进祠,拊摩而噢咻之,并假封翁以词色。一

  • 卷之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三十四年·佚名

    (戊子)三十四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春正月1月1日○朔己酉,憲府啓請悉出諸軍門定制外餘丁,付之諸道,盡取各樣名色中,可以罷補軍役者,充其逃故之數,限三年勿行括丁之擧,與民休息,答曰:「令廟堂稟處。」1月2日○庚戌,備忘記,中途付處罪人金

  • 耻言一·徐祯稷

    徐祯稷篡[祯稷字叔开号余斋江南华亭人明万历辛丑科进士刑部主事历四川按察司副使] 耻言者家居谈说偶识之简者也言之未克行焉庸无耻乎存以备自省亦以示后人犹冀有能释予耻者 或问士之为学奚先余斋曰其忠信乎夫子之教主

  • 第十三章 4·辜鸿铭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辜讲孔子的一位学

  • 春秋讲义卷一上·戴溪

    宋 戴溪 撰隠公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一年也谓一为元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也其曰春王正月圣人之特笔也天有四时春为之首三代异正夏数得天今首之以春若曰此时者天之所为也次之以王又次之以正者若曰此正朔者王之所为也王者

  • 答边润寰问(三则)·太虚

    边君来问,初系自述年来学佛之见解,次为基督徒对彼所发之问难。今答边君来问三节,且先广边君学佛之见解。来函谓:‘窃念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不了唯心,终成魔外。彼耶、回、道等教,但是妄心之测度而已’。此段系边君自述所得佛法

  • 五门禅经要用法·佚名

        大禅师佛陀蜜多撰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坐禅之要法有五门。一者安般。二不净。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安般不净二门观缘。此三门有内外境界。念佛慈心缘外境界。所以五门者。随众生病。若乱心多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渐则去释行相中云渐如梯磴者。梯者。说文云。木阶也。极高用梯。次高用磴。故大经第八云。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差别之相。如彼梯隥。大论四十云。譬如登楼得梯则易。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二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二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二帝曰。自师行后朕奉为穆大后。于西京造弘福寺可就翻译。所须人物吏力。并与玄龄商量务令优洽。既承明命返迹京师。遂召证义大德谙解大小乘经

  • 卷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幻住明禅师语录幻住明禅师语录卷二嗣法门人清尚等编小参住仙人山小参。天圆拽杖到邻阳,及第开张选佛场,幸遇众檀诚弼护,方能如是广宣扬,情与无情一躯,佛并众生不二,当体全现,逢缘立宗,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

  • 归田稿·谢迁

    八卷。明谢迁 (1449—1531)撰。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 (1475)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在内阁之中与刘健同心辅政,秉节直谅,见事明敏,世人称之为贤相,谥文正。著有《归田

  • 周易本义·朱熹

    南宋学者朱熹对《周易》的注解,又名《周易注》。成书于淳熙4年(1177)。原书据吕祖谦校订的古文《周易》经传十二篇而分为十二卷。其书以“象数”与“义理”合一为宗旨。“易本为卜筮而作,以断吉凶。今其法不传,诸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