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孟子集注序说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孟子集注大全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集注序说

史记列传曰孟轲赵氏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汉书云字子车一说字子舆【赵氏名岐字邠卿东汉京兆人】驺人也驺亦作邹本邾国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名伋【音急】索隠云王劭以人为衍字而赵氏注及孔丛子等书亦皆云孟子亲受业于子思未知是否【庆源辅氏曰子思之门人无显名于后者而孟子真得子思之传则疑亲受业于子思者为是而集注两存其说盖自古圣贤固有闻而知之者不必待耳传靣命而后得也又以中庸一书观之所以传授心法开示蕴奥如此其至则当时门弟子岂无见而知之者孟子从而受之愈益光明亦宜有之也○西山真氏曰七篇之书其出乎中庸者非一其曰四端云者则未发之中中节之和也盖仁义礼知性也所谓大本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所谓逹道也其曰禹稷顔回同道孔子仕止久速者则君子而时中也其曰乡原乱德者则小人而无忌惮也其曰子莫执中者时中之反也其曰曽子北宫黝之勇者南北方之强也其曰仁之实事亲义之实从兄礼之实节文斯二者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其曰尧舜性之汤武反之则自诚明之谓性自明诚之谓教也其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则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也至于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一章之义悉本于中庸尤足以见渊源之所自】道既通赵氏曰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又曰春秋无义战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尹氏曰以此而言则赵氏谓孟子长于诗书而已岂知孟子者哉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按史记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孟子始至梁其后二十三年当齐湣王之十年丁未齐人伐燕而孟子在齐故古史谓孟子先事齐宣王后乃见梁惠王襄王齐湣王独孟子以伐燕为宣王时事与史记荀子等书皆不合而通鉴以伐燕之歳为宣王十九年则是孟子先游梁而后至齐见宣王矣然考异亦无他据又未知孰是也【新安陈氏曰谨按通鉴纲目周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孟轲至魏慎靓王二年壬寅魏君防卒孟轲去魏适齐五年乙巳燕君哙以国让其相子之赧王元年丁未齐伐燕取之分注但云齐王其下即书孟轲去齐赧王二年戊申即齐闵王地元年闵即湣字伐燕一事史记以为齐湣王十年丁未盖以显王四十六年戊戌为齐闵王元年通鉴以为宣王十九年丁未盖以显王三十七年己丑为宣王元年史记通鉴之不同盖如此证以通鉴纲目丁未宣王卒闵王立戊申方改元则丁未乃宣王末年闵王继位之年盖未能的知伐燕之为先君事与嗣君事也以淖齿事证之闵王为是孟子谓为宣王恐传冩之讹耳无所折姑以纲目为据云】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倚两反】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从子容反衡与横同○新安陈氏曰苏秦主合从之说欲合六国为一以抗秦张仪主连衡之说则离六国之交以事秦六国谓楚燕齐韩赵魏也】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赵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韩子曰孟轲之书非轲自着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愚按二说不同史记近是【韩子名愈字退之諡文公唐邓州人○问序说谓史记近是而集注于滕文公篇首章云门人不能尽记其辞又第四章云记者之误如何朱子曰前说是后两处失之熟读七篇观其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缉可就也论语便是记録缀缉所为非一笔文字矣○新安陈氏曰愚闻或疑易系辞有子曰字以为非孔子作朱子曰安知非后人所加如周子自着通书五峯刋之每章加周子曰字今读孟子亦当防此意】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程子曰韩子此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者何事【荀子名况战国时赵人扬子名雄汉蜀郡人○朱子曰此非深知所传者何事则未易言也尧舜之所以为尧舜以其尽此心之体而已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传之以至于孟子其间相望有或数百年者非得口传耳授宻相付属也特此心之体隐乎百姓日用之间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而体其全且尽者则为得其传耳】○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程子曰韩子论孟子甚善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论荀扬则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性更说甚道【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有疾恶去声焉有耳目之欲好声色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音导然后出于辞譲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扬子脩身篇人之性也善恶混脩其善则为善人脩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适善恶之马也欤○朱子曰韩子谓荀扬大醇小疵非是由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观之则荀扬为大醇耳○程子说荀扬等语是就分金秤上说下来】○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徧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防分处【上声】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逺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曽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顔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曽子也观其啓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问大是就浑沦处说博是就该贯处说否朱子曰韩子亦未必有此意但如此看亦自好问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曰政事者就政事上学得文学者就文学上学得德行言语者就德行言语上学得○庆源辅氏曰韩子但言孔门诸子惟曽子之学独传而有子思孟轲然不言其所以独传之故故程子又从而发明之以为曽子只縁资质鲁钝故用功于内者深笃确实观其啓手足之言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者此圣道之所以终传而有子思孟子之学也】○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先则反】路孟子辞而辟之廓【苦郭反】如也夫【音扶】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祍而言侏【音朱】离矣【张存中曰后汉南蛮传云衣裳班阑语言侏离侏离蛮夷语言不分朗之声也】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去声】此也【新安陈氏曰自夫杨墨行至安在其能廓如也皆是难辞扬中之抑只着向无孟氏二句干转而断之以孟氏功不在禹下尽之矣孟子辟杨墨功不在禹治洪水下者洪水溺人之身异端防溺人心心溺之祸甚于身溺故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愚按至字恐当作圣字【朱子曰若以孟子比孔子时说得髙然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又见孟子说得实○庆源辅氏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以其行处言学已到圣处以其知处言也孟子论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与夫圣智巧力之譬精宻切当非想像臆度之所能及是其学已到圣处也然其英气未化有露圭角处故未敢便道他是圣人此其权度审矣】○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平声】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飬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庆源辅氏曰言性善使资质美者闻之必求复其本然而充其善资质不美者闻之亦知所自警而不流于恶言养气使气质刚柔不齐者勇猛奋发于道义而无防懦怯弱之弊皆发夫子所未发其功多盖在此此所以有大功于世也】○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顔子陋巷自乐【音洛】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新安陈氏曰英气甚害事盖责贤者备之辞】如顔子便浑厚不同顔子去圣人只毫髪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形甸反】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如字】且如氷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觉轩蔡氏曰闻之程子又曰仲尼元气也顔子春生也孟子并秋杀尽见仲尼无所不包顔子示不违如愚之学于后世有自然之和气不言而化者也孟子则露其材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顔子和风庆云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观其言皆可见之矣仲尼无迹顔子防有迹孟子其迹着孔子尽是明快人顔子尽岂弟孟子尽雄辨○庆源辅氏曰英气是刚明秀发之气此自是好底气质若消化未尽犹有圭角则有时而发学要变化气质须浑然纯是义理如张子所谓徳胜于气性命于徳方始是成就处又曰言心声也德之符也有德者必有言若就言上看得分明则其德无余蕴矣玉有温润含蓄气象所以为寳人有温润含蓄气象所以为圣也其理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敎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隠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朱子曰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语若有病盖知性之善然后能正其心心得其正然后有以真知性之为善而不疑耳○庆源辅氏曰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其语亦失之大快观大学正心之后于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工夫在】欧阳永叔【名脩庐陵人】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庆源辅氏曰此数句判断二帝三王及汉唐以后为治之道所以不同明白详尽】

孟子集注序说

猜你喜欢
  盟會要第十·苏舆
  中庸序·王夫之
  ●九、经学积衰时代·皮锡瑞
  卷一百二十八·秦蕙田
  诘术篇第七四·王充
  是应篇第五二·王充
  青蝇·佚名
  不苟论第四 贵当·吕不韦
  卷之三十九·邵经邦
  卷五十五·佚名
  大雲初分转功德行健度第十·佚名
  卷一·佚名
  致 私 篇·太虚
  末那十门三位与赖耶十门二位之同异(附注)·太虚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李开先

    【鹧鸪天引】(外上唱)政行千里总春风,何虑闾阎赤子穷?荷圣德,际时雍,报答君恩必尽忠。(白)〔浣溪沙〕一举高科已十春,年年衣染帝京尘,紫诰重封雨露新。一点丹心惟为国。数茎白发苦忧民,愧无尺寸答枫宸。(白)下官杨清,字孝帘,官拜开封

  • 宇宙·闻一多

    宇宙是个监狱,但是个模范监狱;他的目的在革新,并不在惩旧。(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分春馆集外词·朱庸斋

    蝶恋花 十五岁时作鹦鹉唤茶添意绪。不管春归,只解留春住。花事暗中知几许。梨英尚有销魂处。楼外东风吹柳絮。倚遍阑干,明月空来去。争似旧时春草渡。桃花扇底遮人语。好事近 题溪山一角一抹故山云,回首渐收残雨。指点

  • 五集卷八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五古今体十三首【甲寅一】甲寅元旦寅年寅月喜重同引达崇禧赖化工日就月将学有缉朝乾夕惕念无穷惟慙治理未归顺?祝田功屡赐丰临莅於兹五十九慎终如始益勤躬甲

  • 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汉主称尊 就驿舍田横自刭·蔡东藩

      却说项王自刎以后,汉将争夺项王尸骸,甚至自相残杀,死了好几十人,结果是王翳得了头颅,吕马童与杨喜吕胜杨武等四将,各得一体,持向汉王前报功。汉王命将五体凑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吕马童为中水侯,王翳为杜衍侯,杨喜为

  • 第四十八回 愚庆祥败死回疆 智杨芳诱擒首逆·蔡东藩

      却说永芹到了回疆,也是没有摆布,虽不比斌静荒淫,无如庸庸碌碌,总不能立平匪乱。张格尔却外集党羽,内通回户,屡次骚掠近边,清兵出塞,他即远遁;又或诡词乞降,变端百出,弄得永芹束手无策,因循迁延,直达三年。道光五年夏季,边报张

  • 卷四下·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四下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一下 昭烈二王 鲁王永 梁王理 末帝太子六王 太子璿【弟瑶 琮 瓒谌 恂 ?】 鲁王永字公寿昭烈子末帝庶弟也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

  • 第十五卷 宋·缪荃孙

    慧日禅院公据在常熟拓本高三尺四寸,广二尺三寸。正书二截,上截十七行,行廿五字;下截公据字难辨,后大字清楚。在昭文内本寺。本邑崇素乡山阳里西徐保严塘下苏小娘管界居住,奉三宝,舍度僧曰弟子樊璟并男木杞楷阖家眷属等,意者,伏

  • 一一八 林蔡斗争文件一·周作人

    《公言报》是段派的一种报纸,不知道是谁主笔,有人说是后来给张宗昌所枪毙的林白水,它的论调是一向对于北大没有好意,可以说是有点与日本人所办的《顺天时报》同一鼻孔出气的。其时为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三月十八日,在报上登出

  • ●附·文秉

    ○逆闯伏诛疏总督湖广川贵广东广西五省军务、兵部尚书何腾蛟奏:闯死确有实据,闯级未敢扶同。谨据实回奏事:&ldquo;痛自闯逆肆乱,逼我先帝,陷我神京,罪通于天。一旦被戮九宫山,差纾神人之愤。奉旨:&lsquo;何腾蛟着吏部先行议妥

  • 安南传·张廷玉

    安南,是古代的交..之地,唐朝以前皆隶属于中国。五代时期,该地被当地土人曲承美窃据。宋朝初年,朝廷封丁部领为交..郡王,传了三代后被其手下的大臣黎桓所篡夺。黎氏传了三代之后也被他们手下的大臣李公蕴篡夺了王位。李氏传

  • ●读律心得卷之三·刘衡

    南丰刘 衡纂辑 祥刑随笔 一笞罪折责用小竹板大头阔一寸五分小头阔一寸长五尺五寸重不过一觔半 【五刑例】 一杖罪折责用大竹板大头阔二寸小头阔一寸五分长五尺五寸重不过二觔 【同上例】 一凡寻常枷号重二十五觔加重

  • 提要·陆玑

    【臣】等谨案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吴陆玑撰明北监本诗正义全部所引皆作陆机考隋书经籍志毛诗草木虫鱼疏二巻注云乌程令吴郡陆玑撰陆徳明经典释文序録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巻注云字元恪吴郡人吴太子中庶子乌程令

  • 三十二  大取·墨子

    天之爱人也,薄于圣人之爱人也(2);其利人也,厚于圣人之利人也。大人之爱小人也,薄于小人之爱大人也;其利小人也,厚于小人之利大人也。以臧为其亲也(3),而爱之,非爱其亲也;以臧为其亲也,而利之,非利其亲也。以乐为爱其

  • 译文 卷四 存养·朱熹

    卷四 存养4&middot;01 或问&ldquo;圣可学乎?&rdquo;濂溪先生曰:&ldquo;可。&rdquo;曰:&ldquo;有要乎?&rdquo;曰:&ldquo;有。&rdquo;&ldquo;请问焉。&rdquo;曰:&ldquo;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

  •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四·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共笈多译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

  • 大唐西域记·玄奘

    简称《西域记》,或称《西域志》、《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行传》、《玄奘别传》。唐释玄奘(602—664)述,释辩机编。十二卷。玄奘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 宋朝事实·李攸

    二十卷,宋李攸撰。李攸,字好德,江阳 (今四川泸州市)人。其生卒年月不详,曾官承议郎。其书原共有六十卷,前三十卷流行后,后三十卷因书中有涉及秦桧的内容,而未能公诸于世。今本二十卷是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