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经学积衰时代

唐、宋明经取士,犹是汉人之遗;而唐不及汉,宋又不及唐者,何也?汉以经术造士,上自公卿,下逮掾吏,莫不通经。其进用,或由孝廉茂才,或由贤良对策。若射策中科,止补文学掌故、博士弟子员,非高选也。唐之帖经,犹汉之射策;其学即浅,而视之又不重。所重视者,诗赋之辞,时务之策,皆非经术。援经义对策者,仅一刘蕡引《春秋》正始之文,发宦侍无君之隐。以直言论,固属朝阳之凤;以经义论,亦同独角之麟;而唐不能用。此其所以不及汉也。宋仁宗始复明经科,神宗变帖经为墨义。贴经之记诵属实,非数年不为功;墨义之文字蹈空,即一时可猝办。唐时帖括全写注疏,议者病其不能通经。权德舆谓注疏犹可以质验;不者,傥有司率情,上下其手,既失其末,又不得其本,则荡然矣。宋用墨义,正如权德舆所料。又专用王氏《新学》,不遵古义。苏轼以为黄茅白苇,徐禧言窃袭人语不求心通者相半,此其所以并不及唐也。且宋以后,非独科举文字蹈空而已,说经之书,亦多空衍义理,横发议论,与汉、唐注疏全异。朱子答人问胡安定云:“寻常亦不满于胡说,解经不使道理明白,却说其中多使故事,大与做时文答策相似。”夫以胡安国《春秋传》,后世颁之学官,用以取士者,犹不免与时文答策相似;皆由科举之习深入人心,不可涤除。故论经学,宋以后为积衰时代。

科举取士之文而用经义,则必务求新异,以歆动试官;用科举经义之法而成说经之书,则必创为新奇,以煽惑后学。经学宜述古而不宜标新;以经学文字取人,人必标新以别异于古。一代之风气成于一时之好尚,故立法不可不慎也。元、明之经义,本于宋熙宁中王安石所立墨义之法,命吕惠卿、王雱等为之,而安石自撰《周礼义》,使雱撰《诗》、《书义》,名为《三经新义》,颁行天下。夫既名为《新义》,则明教人弃古说,以从其新说。陈后山《谈丛》言:荆公《新义》行,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义。荆公悔之曰:“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是安石立法不善,当时已自悔其失;而其书至南宋始废。赵鼎谓安石“设虚无之学,败坏人才”;陈公辅谓安石使学者习其所为《三经新义》;皆穿凿破碎无用之空言也。南宋虽废《新义》,而仍用其墨义之法。朱子谓经义甚害事,分明是侮圣人之言,诗赋却无害。朱子岂不知经义取士优于诗赋,而其言如是,则当时经义为经之蠹可知。元人因之,而制为四书五经疑。明初用四书疑,后乃改四书五经义。其破承原起之法,本于元王充耘《书义矜式》,又本于吕惠卿、王雱之墨义。名为明经取士,实为荒经蔑古之最。明时所谓经学,不过蒙存浅达之流;即自成一书者,亦如顾炎武云:明人之书,无非盗窃。弘治以后,经解皆隐没古人名字,将为己说而已。其见于《四库存目》者,新奇谬戾,不可究诘。《五经》扫地,至此而极。

宋人说经之书传于今者,比唐不止多出十倍,乃不以为盛而以为衰者,唐人犹守古义而宋人多务新义也。唐人经说传世绝少,此亦有故。考《唐书经籍志》,唐人自为之书二万八千余卷,《五经》义说著于录者凡数十种,则亦未为鲜矣。而今所传不及什一,由于其时刊本未出,传钞不易,一遇兵燹,荡为煨烬。世传古籍,唐以前什一二,宋以后什八九。此非特唐人所著之书为然,亦非特唐人所著经说为然也。又自宋末元、明,专用宋儒之书取士,注疏且束高阁,何论注疏之外!于是唐以前古籍之不亡于兵燹者,尽亡于宋以后。所以唐人经说传世寥寥。宋则刊刻已行,流传甚易,宜其存多佚少。今所传宋人文集说部皆十倍于唐人,非止经说。是未可以经说之多寡判唐、宋之优劣也。五代极乱之时,忽开文明之象;如锓木一事,实为艺林之珍。《五代会要》,后唐长兴三年始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经书之有木板,实始于此。逮两宋而刻本多。此宋以后之书所以多传于今日也。

汉学至郑君而集大成,于是郑学行数百年;宋学至朱子而集大成,于是朱学行数百年。懿彼两贤,师法百祀。其巍然为一代大宗者,非特以学术之闳通,实由制行之高卓也。以经学论,郑学、朱学皆可谓小统一时代。郑学统一,惟北学为然;所谓宁道孔、孟误,讳言郑、服非;若南学,则兼用伪孔、王、杜,而不尽宗郑、服;是犹未得为统一也。朱学统一,惟南方最早。金、元时,程学盛于南,苏学盛于北。北人虽知有朱夫子,未能尽见其书。元兵下江、汉,得赵复,朱子之书始传于北。姚枢、许衡、窦默、刘因辈翕然从之。于是元仁宗延祐,定科举法,《易》用朱子《本义》,《书》用蔡沈《集传》,《诗》用朱子集《传》,《春秋》用胡安国《传》,惟《礼记》犹用郑注,是则可谓小统一矣。尤可异者,隋平陈而南并于北,经学乃北反并于南;元平宋而南并于北,经学亦北反并于南。论兵力之强,北常胜南;论学力之盛,南乃胜北。隋、元前后遥遥一辙,是岂优胜劣败之理然欤?抑报复循环之道如是欤?

论宋、元、明三朝之经学,元不及宋,明又不及元。宋刘敞、王安石诸儒,其先皆尝潜心注疏,故能辨其得失。朱子论疏,称《周礼》而下《易》、《书》,非于诸疏功力甚深,何能断得如此确凿。宋儒学有根柢,故虽拨弃古义,犹能自成一家。若元人则株守宋儒之书,而于注疏所得甚浅。如熊朋来《五经说》,于古义古音多所抵牾,是元不及宋也。明人又株守元人之书,于宋儒亦少研究。如季本、郝敬多凭臆说,杨慎作伪欺人,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是明又不及元也。顾炎武论《书传会选》云:“其传中用古人姓名、古书名目,必具出处,兼亦考证典故。盖宋、元以来诸儒之规模犹在。而其为此书者,皆自幼为务本之学,非由八股出身之人,故所著之书虽不及先儒,而尚有功于后学。……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其论明之不及宋、元,可谓深切。元、明人之经说,惟元赵汸《春秋属词》,义例颇明。孔广森治《公羊》,其源出于赵汸。明梅鷟《尚书考异》,辨古文之伪,多中肯綮,开阎若璩、惠栋之先。皆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明永乐十二年,敕胡广等修《五经大全》,颁行天下。此一代之盛事,自唐修《五经正义》后,越八百余年而再见者也。乃所修之书,大为人姗笑。顾炎武谓:《春秋大全》全袭元人汪克宽《胡传纂疏》,《诗经大会》全袭元人刘瑾《诗传通释》。其三经,后人皆不见旧书,亦未必不因前人也。取已成之书,钞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唐、宋之时,有是事乎!经学之废,实自此始。《四库提要》更加考定,谓《周易大全》割裂董楷、董真卿、胡一桂、胡炳文四家之书,饾饤成编;《书传大全》亦剿袭陈栎《尚书集传纂疏》、陈师凯《书蔡传旁通》;《礼记大全》采诸儒之说凡四十二家,而以陈澔《集说》为主,澔书之列于学官自此书始。案官修之书,多剿旧说,唐修《正义》,已不免此。惟唐所因者,六朝旧籍,故该洽犹可观。明所因者,元人遗书,故谫陋为尤甚。此《五经正义》至今不得不钻研,《五经大全》入后遂尽遭唾弃也。元以宋儒之书取士,《礼记》犹存郑注;明并此而去之,使学者全不睹古义,而代以陈澔之空疏固陋,《经义考》所目为兔园册子者。故经学至明为极衰时代。而剥极生复,贞下起元,至国朝,经学昌明,乃再盛而复古。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佚名
  士章第五·佚名
  幸偶篇第五·王充
  卷十六【起僖公二十九年尽三十三年】·杜预
  卷三十四·陆陇其
  春秋谷梁传谳卷二·叶梦得
  春秋长历卷四·陈厚耀
  春秋纂言总例卷五·吴澄
  春秋说卷九·洪咨夔
  卷五百五十一·佚名
  卷五百四十四·佚名
  雨法雨品第三十·佚名
  汉藏教理院重建大讲堂功德碑·太虚
  劝全国佛教青年组护国团·太虚
  法成译·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七十二·吴景旭

      癸集上之上  明诗  实字  刘伯温雪鹤篇云鸾鹓鳬鸿鹑鹄翚鹭鹗鹳鹊鷢与鵗吴旦生曰沙中金集载唐宋人有叠用七实字为句者岷峨之山中巴江桂椒柟栌枫柞樟又异人间出骇四方严王陈李司马杨又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兎

  • 卷三·皎然

      论卢藏用《陈子昂诗序》   评曰:卢黄门序评贾谊、司马迁‘宪章礼乐,有老成之风',让长卿、子云‘王公大人之言,溺于流辞'。又云:‘道丧五百年而有陈君乎!'予因请论之曰:司 马子长自序云,周公卒五百岁而有

  • 琵琶记目录·高则诚

    绣刻演剧十本 第一套 琵琶 荆钗 香囊 浣纱 寻亲 千金 精忠 鸣凤 八义 三元 绣刻琵琶记定本 ●琵琶记目录 第一出 副末开场 第二出 高堂称寿 第三出 牛氏规奴 第四出 蔡公逼试 第五出 南浦嘱别 第六出 

  • 第十三出 赶驾·陆采

    【滴溜子】〔外老旦上〕四下里。四下里。兵戈布扰。一家儿。一家儿。残生无靠。〔旦贴〕可怜繁华尽扫。风霜万里程。驱驰怎了。〔合〕默祷苍天。暗中相保。〔外〕夫人。此处开苑门了。〔老旦〕相公快叫开门。〔外叫

  • 卷九·马臻

    钦定四库全书 霞外诗集卷九      元 马臻 撰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延佑戊午春偶以钓槎之暇因念西湖春日壮游尚历历然眉睫间光隂几何余矍铄矣遂成七言二韵诗三十首以写幽怀後我之生或不我信傥遗老览之则将同一兴

  • 列传第三十五·魏徵

    ○杨玄感李子雄 赵元淑 斛斯政 刘元进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体貌雄伟,美须髯。少时晚成,人多谓之痴,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不痴也。”及长,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与其父俱为第二品,朝会则齐列。其后高祖命玄感

  • 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六·赵尔巽

      景廉 额勒和布 许庚身 钱应溥 廖寿恒 荣庆 那桐 戴鸿慈   景廉,字秋坪,颜札氏,隶满洲正黄旗。父彦德,官绥远城将军。景廉,咸丰二年进士,由编修五迁至内阁学士。典福建乡试,擢工部侍郎,赐奠朝鲜。八年,授伊犁参赞大臣。故

  • 卷五 周紀五·司马光

      起屠維赤奮若(己丑),盡旃蒙大荒落(乙巳),凡十七年。   赧王四十三年(己丑、前二七二年)   楚以左徒黃歇侍太子完為質於秦。   秦置南陽郡。   秦、魏、楚共伐燕。   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   赧王四十四年(庚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 昆虫草木略六·纪昀

    昆虫草木略 【六】鱼类○鱼类嘉鱼鲤质鳟鳞肌肉甚美食乳泉出于丙穴任豫益州记谓之拙鱼水经注曰丙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穴口向丙故 曰丙穴山堂肆考曰丙穴在夔州府达县东北通明发县井峡中凡十穴皆出嘉鱼云

  • 庄宗本纪·薛居正

    (一)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名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母亲是贞简皇后曹氏,唐光启元年(885)十月二十二日在晋阳宫生下庄宗。曹后怀孕时曾梦见神仙穿黑衣执扇子在身旁伺候。生育时,紫气从窗户涌出。庄宗在婴儿时体貌奇特,厚重

  • 卷六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六十九礼部二十八婚礼五品官纳妇明集礼几品官婚娶或为子聘妇先遣媒氏通书次遣使及媒氏行六礼妇至婿家主人飨宴送者明日谒见祖祢讫次见舅姑行盥馈之礼舅姑飨妇如家人之仪纳采前一日主婚者设宾次於

  • 卷一·夏僎

    尚书详解卷一宋 夏僎 撰虞书尧典陈少南谓尧舜禹汤先儒或以为名或以为諡其説皆无据观大禹谟序言作大禹臯陶谟益稷则臯陶益稷皆名也观师锡帝曰虞舜帝亦曰格汝舜又曰来禹又曰咨禹曰弃曰臯陶曰咨垂曰咨益例以名命之则舜

  • 第1章·老子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题解】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

  • 第五章 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梁漱溟

    对世界未来文化的推测以上我们分作事实、见解、态度三项,又附中国秉持西方思想的人的思想一项,来指证西方文化现在变迁的形势已经可见;以下将试为推测世界未来文化大约是什么样子。于此,我们自先去推测最近未来的文化,然后

  • 卷上·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舍婆提城祇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菩萨摩诃萨一万人。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弥勒菩萨。德大势菩萨。师子意菩萨。师子幢菩萨。大幢菩萨等。而为上首。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

  • 卷第三十三·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三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法门光显志第十六佛法不思议。且将两冥于真俗不二之际。至若示之以建化之门。则必凭借佛事。以助明住持三宝之相。即事而真。撰法门光显志。雕像 帝释请佛升忉利天。为母

  •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佚名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金刚经歌者。梁朝时傅大士之所作也。武帝初请志公讲经。志公对曰。自有傅大士善解讲之。帝问。此人今在何处。志公对曰。见在鱼行。于时即照大士入内。帝问。大士欲请大士讲金刚经。要何高坐。大

  • 居官寡过录·佚名

    六卷。清刘振清汇梓、李元春评阅。刘振清,字金亭,陕西朝邑县人。李元春,号时斋,陕西朝邑县人,嘉庆举人拣选知县,又改大理寺评事。后因母老,回陕西书院,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本书原为刘振清汇梓,李元春重加辑录、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