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一八 林蔡斗争文件一

《公言报》是段派的一种报纸,不知道是谁主笔,有人说是后来给张宗昌所枪毙的林白水,它的论调是一向对于北大没有好意,可以说是有点与日本人所办的《顺天时报》同一鼻孔出气的。其时为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三月十八日,在报上登出长篇的记事,题曰“请看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状”,其全文如下:

“北京大学之新旧学派北京近日教育虽不甚发达,而大学教师各人所鼓吹之各式学说,则五花八门,颇有足纪者。国立北京大学自蔡孑民任校长后,气象为之一变,尤以文科为甚。文科学长陈独秀氏以新派首领自居,平昔主张新文学甚力,教员中与陈氏沆瀣一气者,有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学生闻风兴起,服膺师说,张大其辞者,亦不乏人。其主张以为文学须顺应世界思潮之趋势,若吾中国历代相传者,乃为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应根本推翻,代以平民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此文学革命之主旨也。自胡适氏主讲文科哲学门后,旗鼓大张,新文学之思潮亦澎湃而不可遏,既前后抒其议论于《新青年》杂志,而于其所教授之哲学讲义,亦且改用白话文体裁。近又由其同派之学生,组织一种杂志曰‘新潮’者,以张皇其学说。

第三者之调停派学说至于介乎二派者,则有海盐朱希祖氏,朱亦太炎之高足弟子也,邃于国学,且明于世界文学进化之途径,故于旧文学之外兼冀组织新文学,惟彼之所谓新者,非脱却旧之范围,盖其手段不在于破坏而在于改良,以记者之愚,似觉朱氏之主张较为适当也。

两种杂志之对抗《新潮》之外,更有《每周评论》之印刷物发行,其思想议论之所及,不仅反对旧派文学,冀收摧残廓清之功,即于社会所传留之思想,亦直接间接发见其不适合之点,而加以抨击,盖以人类社会之组织,与文学本有密切之关系,人类之思想更为文学实质之所存,既反对旧文学,自不能不反对旧思想也。顾同时与之对峙者,有旧文学一派。旧派中以刘师培氏为之首,其他如黄侃马叙伦等,则与刘氏结合,互为声援者也,加以国史馆之耆老先生,如屠敬山张相文之流,亦复深表同情于刘黄。刘黄之学以研究音韵《说文》训诂为一切学问之根,以综博考据讲究古代制度,接迹汉代经史之轨,文章则重视八代而轻唐宋,目介甫子瞻为浅陋寡学,其于清代所谓桐城派之古文则深致不满,谓彼辈学无所根,而徒斤斤于声调,更藉文以载道之说,假义理为文章之面具,殊不值通人一笑。从前大学讲坛为桐城派古文家所占领者,迄入民国,章太炎学派代之以兴,在姚叔节林琴南辈,目击刘黄诸后生之皋比坐拥,已不免有文艺衰微之感,然若视新文学派之所主张,当更认为怪诞不经,以为其祸之及于人群,直无异于洪水猛兽,转顾太炎新派,反若涂轨之犹能接近矣。顷者刘黄诸氏以陈胡等与学生结合,有种种印刷物发行也,乃亦组织一种杂志曰‘国故’,组织之名义出于学生,而主笔政之健将教员实居其多数,盖学生中固亦分新旧两派,而各主其师说者也。二派杂志旗鼓相当,互相争辨,当然有裨于文化,第不免忘其辩论之范围,纯任意气,各以恶声相报复耳。

三者以外之学者议论日前喧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钱胡三氏辞退,但经记者之详细调查,则知尚无其事,唯陈胡等对于新文学之提倡,不第旧文学一笔抹杀,而且绝对的菲弃旧道德,毁斥伦常,诋排孔孟,并且有主张废国语而以法兰西文字为国语之议,其卤莽灭裂,实亦太过。顷林琴南氏有致蔡孑民一书,洋洋千言,于学界前途深致悲悯,兹将原书刊布于下,读者可以知近日学风变迁之剧烈矣。”

猜你喜欢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河渠四·脱脱
  卷五十八·志第十一·天文十一·脱脱
  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三·祭祀一·宋濂
  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十三·赵尔巽
  卷之二百四十五·佚名
  大事记卷九·吕祖谦
  二百七十四 管理淮安关务年希尧陈明接奉江宁织造曹(兆页)口传谕旨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 列传二百九·纪昀
  九八○ 军机大臣奏查核春季所进第三分全书错误记过次数请将提调等官交部察议片·佚名
  金佗稡编卷二十二·岳珂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五 写自传与献“宝”·溥仪
  卷九 元帝纪 第九·班固
  卷一百四十五·杨士奇
  李松泉·周诒春
  二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全史宫词卷八 三国·史梦兰

    ○蜀蜀汉,昭烈皇帝姓刘名备,涿郡人,景帝子,中山王胜之后。建安十九年,取益州,二十四年取汉中,称汉中王。又二年即帝位,都成都,在位三年崩,葬惠陵,改元一(章武)。子后主禅立,在位四十一年,降于魏,封安乐公。晋泰始七年殂,改元四(建兴、延

  • ●焚香记目录·王玉峰

    第一齣 统略第二齣 相决第三齣 闺歎第四齣 访姻第五齣 允谐第六齣 设谋第七齣 赴试第八齣 逼嫁第九齣 离间第十齣 盟誓第十一齣 藩篱第十二齣 饯别第十三齣 登程第十四齣 立志第十五齣 看榜第十六齣 

  • ●庚申(咸丰十年)·林占梅

    遣怀鹧鸪声里尽荆棘,几度欲行行不得;辜负名山滞浪游,神情惨淡无颜色。床头欲置少文图,触景生情频转侧。嗟余生晚值时艰,关河万里悲风寒;何时特出披云手,歼灭豺狼类屠狗。王道平平汗漫游,贮满奚囊诗百首;千寻峭壁落云烟,准备兔毫

  • 卷十·唐圭璋

    ●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留心金碧年深。为夏白发鬓相侵,仙诀朝朝讨论。秘要俱皆览过,神仙奥旨重吟。至人亲指水中金,不负平生志性。●二任是聪明志士,常迷东灶黄庭。参同大易事分明,不晓醉眠难醒。若遇高人指

  • 卷四十三·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四十三明 梅鼎祚 编襍歌谣辞【古谚】夏谚【越絶书曰禹廵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夏谚云云 见太平御览按今越絶无此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

  • 卷四百五十九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六月壬辰盡是月乙巳   六月壬辰,疏決在京及開封府界諸縣繫囚,自雜犯死罪遞降一等,至杖釋之。先是,四月末,王巖叟移簡劉摯,請早疏決。摯答云:「即商量。」蓋自元祐以來,多四月以前,今歲差遲,諸司繫囚殆千人,

  • ●蜀记·顾山贞

    甲申六月,四川闻京师之变,威宗烈皇帝殉难后,中原无主。是时,流寇张献忠号八大王。先是,榖城就抚复叛,破襄阳,杀襄王。督师阁部杨嗣昌,自以剿抚无功,致贼猖獗,遂仰药死。献忠焚劫楚地,大肆杀戮。闻闯贼李自成陷京师,献忠遂欲称雄并

  • 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警备队·费行简

    此仿前清之巡防营制,所以补警力之不足,以备大股盗匪者也。为省长所辖,合数营置一统领,统领可侵饷,可借缉捕以渔利。寿州人某,以杨善德荐充浙江温州统领,其部下皆皖北人。发审员陈某日吸烟须银十元大作威福,以索贿赂。而寿人为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十七·佚名

    宪宗二李绛【范祖禹】裴度【范祖禹 孙之翰】杜黄裳【范祖禹】裴垍【范祖禹】崔羣【范祖禹】韦丹【杜牧】白居易【东坡 子由 元稹】栁宗元【荆公 东坡 昌黎】李贺【杜牧】刘轲【白乐天】李绛范祖禹论上以乆旱降德

  • 自序·孙中山

    文奔走国事三十馀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本可

  • 卷二十八·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八易三干乾坤只是卦名干只是个健坤只是个顺纯是阳所以健纯是隂所以顺至健者惟天至顺者惟地所以后来取象干便爲天坤便爲地乾坤隂阳以位相对而言固只一般然以

  • 中阴救度密法 上卷·莲花生

    皈敬偈中阴救度密法上卷藏文原名&ldquo;巴多脱卓&rdquo;英文译本名&ldquo;西藏度亡法&rdquo;,前西藏喇嘛格西达哇桑杜英文遗译从学弟子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纂集印行于英国牛津大学,震旦观化庐三密弟子张莲菩提重译华言。

  • 卷之二十一·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一 临济第十世祖 讳法演嗣白云。 神宗癸丑熙宁六年。 临济第十世五祖祖嗣宗统(三十一年)。 祖住舒州四面山双泉禅院。 卍庵颜曰。演祖初住四面山。孑然独处。凡二年。始有一道士来问道。乃请作知事

  • 太上三元飞星冠禁金书玉箓图·佚名

    太上三元飞星冠禁金书玉箓图。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托为太上老君授与张道陵金书玉箓。阐述道教存思守神之法。以“心为万化之主”,心能存神,神即依于人身;不知存神,神乃离去,而魔鬼来

  • 大般涅槃经义记·慧远

    二十卷。隋代释慧远撰。《大般涅槃经义记》是今世所存三本注解《涅槃》本之一,较之法朗集解(即指署名为宝亮集解)本经论未大备,法数或不周;灌顶疏本疏专依台教,重在观心。理观虽详,教义或略来说,可谓是文丰义富,集大成之作。

  • 回向轮经·佚名

    一卷,唐尸罗达磨译。经中说回向发愿之法及说大回向轮陀罗尼。

  •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佚名

    亦称《僧伽和尚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僧伽和尚为唐中宗时泗州普照王寺(后更名为普光王寺)僧人,逝世后被时人视为佛陀供养。经文以僧伽和尚自述的口吻,自称已轮回世间无数劫,教化众生,因阎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