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二二)第三分种德经第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鸯伽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人间。止宿瞻婆城伽伽池侧。

时。有婆罗门。名曰种德。住瞻婆城。其城人民众多。炽盛丰乐。波斯匿王即封此城与种德婆罗门。以为梵分。此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时。瞻婆城内诸婆罗门.长者.居士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从鸯伽国游行人间。至瞻婆城伽伽池侧。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应往觐现。今我宁可往与相见。作此言已。即共相率。出瞻婆城。队队相随。欲往诣佛。

时。种德婆罗门在高台上。遥见众人队队相随。故问侍者。彼诸人等以何因缘队队相随。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鸯伽国游行人间。至瞻婆城伽伽池侧。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人说。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此瞻婆城诸婆罗门.长者.居士众聚相随。欲往问讯瞿昙沙门耳。

时。种德婆罗门即敕侍者。汝速持我声。往语诸人。卿等小住。须我往至。当共俱诣彼瞿昙所。

时。彼侍者即以种德声。往语诸人言。诸人且住。须我往到。当共俱诣彼瞿昙所。

时。诸人报侍者言。汝速还白婆罗门言。今正是时。宜共行也。

侍者还白。诸人已住。言。今正是时。宜共行也。时。种德婆罗门即便下台。至中门立。

时。有余婆罗门五百人。以少因缘。先集门下。见种德婆罗门来。皆悉起迎问言。大婆罗门。欲何所至。

种德报言。有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鸯伽国游行人间。至瞻婆城伽伽池侧。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是真人宜往觐现。我今欲往至彼相见。

时。五百婆罗门即白种德言。勿往相见。所以者何。彼应诣此。此不应往。今大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若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仪礼。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颜貌端正。得梵色像。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又大婆罗门所言柔和。辩才具足。义味清净。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为大师。弟子众多。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常教授五百婆罗门。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四方学者皆来请受。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养。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富有财宝。库藏盈溢。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智慧明达。所言通利。无有怯弱。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尔时。种德告诸婆罗门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我具有此德。非不有也。汝当听我说。沙门瞿昙所有功德。我等应往彼。彼不应来此。沙门瞿昙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彼成就此法者。我等应往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颜貌端正。出刹利种。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生尊贵处。出家为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光色具足。种姓真正。出家修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生财富家。有大威力。出家为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具贤圣戒。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善于言语柔软和雅。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为众导师。弟子众多。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永灭欲爱。无有卒暴。忧畏已除。衣毛不竖。欢喜和悦。见人称善。善说行报。不毁余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恒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礼敬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亦为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锯齿婆罗门.首迦摩纳都耶子所见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余鬼神众之所恭敬。释种.俱利.冥宁.跋只.末余.酥摩皆悉宗奉。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弟子受三自归五戒。诸天.释种.俱利等。皆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游行之时。为一切人恭敬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聚落。为人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其处人民皆见光明。闻天乐音。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若欲去时。众人恋慕。涕泣而送。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初出家时。父母涕泣。爱惜恋恨。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少壮出家。舍诸饰好.象马.宝车.五欲.璎珞。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若其在家。当居四天下。统领民物。我等皆属。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明解梵法。能为人说。亦与梵天往返言语。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三十二相皆悉具足。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智慧通达。无有怯弱。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彼瞿昙今来至此瞻婆城伽伽池侧。于我为尊。又是贵客。宜往亲觐。

时。五百婆罗门白种德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彼于诸德中能成一者尚不应来。况今尽具。宜尽相率。共往问讯。

种德答言。汝欲行者。宜知是时。

时。种德即严驾宝车。与五百婆罗门及瞻婆城诸婆罗门长者.居士。前后围绕。诣伽伽池。去池不远。自思惟言。我设问瞿昙。或不可彼意。彼沙门瞿昙当呵我言。应如是问。不应如是问。众人闻者。谓我无智。损我名称。设沙门瞿昙问我义者。我答或不称彼意。彼沙门当呵我言。应如是答。不应如是答。众人闻者。谓我无智。损我名称。设我默然于此还者。众人当言。此无所知。竟不能至沙门瞿昙所。损我名称。若沙门瞿昙问我婆罗门法者。我答瞿昙足合其意耳。

时。种德于伽伽池侧作是念已。即便前行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时。瞻婆城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或有礼佛而坐者。或有问讯而坐者。或有称名而坐者。或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众坐既定。佛知种德婆罗门心中所念。而告之曰。汝所念者。当随汝愿。佛问种德。汝婆罗门成就几法。所言诚实。能不虚妄。

尔时。种德默自念言。甚奇。甚特。沙门瞿昙有大神力。乃见人心。如我所念而问我义。

时。种德婆罗门端身正坐。四顾大众。熙怡而笑。方答佛言。我婆罗门成就五法。所言至诚。无有虚妄。云何为五。一者婆罗门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二者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仪礼。三者颜貌端正。四者持戒具足。五者智慧通达。是为五。瞿昙。婆罗门成就此五法。所言诚实。无有虚妄。

佛言。善哉。种德。颇有婆罗门于五法中舍一成四。亦所言诚实。无有虚妄。得名婆罗门耶。

种德白佛言。有。所以者何。瞿昙。何用生为。若婆罗门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仪礼。颜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达。有此四法。则所言诚实。无有虚妄。名婆罗门。

佛告种德。善哉。善哉。若于此四法中舍一成三者。亦所言诚实。无有虚妄。名婆罗门耶。

种德报言。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诵为。若婆罗门颜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达。成此三者。所言真诚。无有虚妄。名婆罗门。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若于三法中舍一成二。彼亦所言至诚。无有虚妄。名婆罗门耶。

答曰。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诵及端正为。

尔时。五百婆罗门各各举声。语种德婆罗门言。何故呵止生.诵及与端正。谓为无用。

尔时。世尊告五百婆罗门曰。若种德婆罗门容貌丑陋。无有种姓。讽诵不利。无有辩才.智慧.善答。不能与我言者。汝等可语。若种德颜貌端正。种姓具足。讽诵通利。智慧辩才。善于问答。足堪与我共论义者。汝等且默。听此人语。

尔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唯愿瞿昙且小停止。我自以法往训此人。

尔时。种德寻告五百婆罗门曰。鸯伽摩纳今在此众中。是我外甥。汝等见不。今诸大众普共集此。唯除瞿昙颜貌端正。其余无及此摩纳者。而此摩纳杀生.偷盗.淫逸.无礼.虚妄.欺诳。以火烧人。断道为恶。诸婆罗门。此鸯伽摩纳众恶悉备。然则讽诵.端正。竟何用为。

时。五百婆罗门默然不对。种德白佛言。若持戒具足。智慧通达。则所言至诚。无有虚妄。得名婆罗门也。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种德。若于二法中舍一成一。亦所言诚实。无有虚妄。名婆罗门耶。

答曰。不得。所以者何。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无有虚妄。我说名婆罗门。

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种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须。左能净右。右能净左。此亦如是。有慧则有戒。有戒则有慧。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婆罗门。戒.慧具者。我说名比丘。

尔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戒。

佛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一一分别。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曰。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人说。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若长者.长者子闻此法者。信心清净。信心清净已。作如是观。在家为难。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于异时舍家财业。弃捐亲族。服三法衣。去诸饰好。讽诵比丘。具足戒律。舍杀不杀。乃至心法四禅现得欢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具戒。

又问。云何为慧。

佛言。若比丘以三昧心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除去无明。生于慧明。灭于闇冥。生大法光。出漏尽智。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智慧具足。

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今我归依佛.法.圣众。唯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时。种德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三)佛说长阿含第三分究罗檀头经第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俱萨罗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人间。至俱萨罗佉[少/兔]婆提婆罗门村北。止宿尸舍婆林中。

时。有婆罗门名究罗檀头。止佉[少/兔]婆提村。其村丰乐。人民炽盛。园观浴池。树木清凉。波斯匿王即封此村与究罗檀头婆罗门。以为梵分。此婆罗门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候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时。婆罗门欲设大祀。办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犊.五百牸犊.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供祀。

时。佉[少/兔]婆提村诸婆罗门.长者.居士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从俱萨罗国人间游行。至佉[少/兔]婆提村北尸舍林止。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应往觐现。今我等宁可往共相见。作此语已。即便相率。出佉[少/兔]婆提村。队队相随。欲诣佛所。

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在高楼上。遥见众人队队相随。顾问侍者。彼诸人等。以何因缘队队相随。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俱萨罗国游行人间。诣佉[少/兔]婆提村北尸舍婆林中止。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此村诸婆罗门.长者.居士众聚相随。欲往问讯沙门瞿昙耳。

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敕侍者。汝速持我声。往语诸人言。卿等小住。须待我往。当共俱诣沙门瞿昙。

时。彼侍者即承教命。往语诸人言。且住。须我往到。当共俱诣沙门瞿昙所。

诸人报使者言。汝速还白婆罗门。今正是时。宜共行也。

侍者还白。诸人已住。言。今正是时。宜共行也。时。婆罗门即便下楼。出中门立。

时。有余婆罗门五百人在中门外坐。助究罗檀头施设大祀。见究罗檀头。皆悉起迎问言。大婆罗门。欲何所至。

报言。我闻有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俱萨罗国人间游行。诣佉[少/兔]婆提村北尸舍婆林。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人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宜往觐现。诸婆罗门。我又闻瞿昙知三种祭祀.十六祀具。今我众中先学旧识所不能知。我今欲大祭祀。牛羊已备。欲诣瞿昙问三种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得此祭祀法已。功德具足。名称远闻。

时。五百婆罗门白究罗檀头言。大师勿往。所以者何。彼应来此。此不应往。大师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若成此法者。彼应来此。此不应诣彼。

又言。大师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无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相吉凶.祭祀仪礼。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颜貌端正。得梵色像。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所言柔和。辩才具足。义味清净。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又大师为众导首。弟子众多。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常教授五百婆罗门。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四方学者皆来请受。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养。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富有财宝。库藏盈溢。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师智慧明达。所言通利。无有怯弱。成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大师若具足此十一法。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时。究罗檀头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言。我实有此德。非不有也。汝当复听我说。沙门瞿昙所成功德。我等应诣彼。彼不应来此。沙门瞿昙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彼成此法者。我等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颜貌端正。出刹利种。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生尊贵家。出家为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光明具足。种姓真正。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生财富家。有大威力。出家修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具贤圣戒。智慧成就。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善于言语。柔软和雅。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为众导师。弟子众多。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永灭欲爱。无有卒暴。忧畏已除。衣毛不竖。欢喜和悦。见人称善。善说行报。不毁余道。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常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礼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亦为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种德婆罗门.首伽摩纳兜耶子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及诸鬼神之所恭敬。释种.俱梨.冥宁.跋只.末罗.苏摩皆悉宗奉。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弟子受三归五戒。诸天.释种.俱梨等。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所游行处。为一切人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村邑。无不倾动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其处人民皆见光明。闻天乐音。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若欲去时。众人恋慕。涕泣而送。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初出家时。父母宗亲涕泣恋恨。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少壮出家。舍诸饰好.象马.宝车.五欲.璎珞。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舍转轮王位。出家修道。若其在家。王四天下。统领民物。我等皆属。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明解梵法。能为人说。亦与梵天往返语言。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明解三种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宿旧所不能知。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三十二相具足。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智慧通达。无有怯弱。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彼瞿昙来至此佉[少/兔]婆提村。于我为尊。又是贵客。宜往觐现。

时。五百婆罗门白究罗檀头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使瞿昙于诸德中成就一者。尚不应来。况今尽具。宜尽相率。共往问讯。

究罗檀头言。欲行者。宜知是时。

时。婆罗门即严驾宝车。与五百婆罗门及佉[少/兔]婆提诸婆罗门长者.居士。前后围绕。诣尸舍婆林。到已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时。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或有礼佛而坐者。或问讯而坐者。或有称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众坐已定。究罗檀头白佛言。欲有所问。若有闲暇得见听者。乃敢请问。

佛言。随意所问。

时。婆罗门白佛言。我闻瞿昙明解三种祭祀及十六种祭具。我等先宿耆旧所不能知。我等今者欲为大祭祀。已办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犊.五百牸犊.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祭祀。今日顾来。问三祭法及十六祭具。若得成此祀者。得大果报。名称远闻。天人所敬。

尔时。世尊告究罗檀头婆罗门曰。汝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婆罗门言。唯然。瞿昙。愿乐欲闻。

尔时。佛告究罗檀头曰。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刹利王。水浇头种。欲设大祀。集婆罗门大臣而告之曰。我今大有财宝具足。五欲自恣。年已朽迈。士众强盛。无有怯弱。库藏盈溢。今欲设大祀。汝等说祀法斯何所须。时。彼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大王。如王所言。国富兵强。库藏盈溢。但诸民物多怀恶心。习诸非法。若于此时而为祀者。不成祀法。如遣盗逐盗。则不成使。大王。勿作是念言。此是我民。能伐能杀。能呵能止。诸近王者当给其所须。诸治生者当给其财宝。诸修田业者当给其牛犊.种子。使彼各各自营。王不逼迫于民。则民人安隐。养育子孙。共相娱乐。

佛告究罗檀头。时。王闻诸臣语已。诸亲近者给其衣食。诸有商贾给其财宝。修农田者给牛.种子。是时人民各各自营。不相侵恼。养育子孙。共相娱乐。

佛言。时。王复召诸臣语言。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给诸人民。使无所乏。养育子孙。共相娱乐。我今欲设大祀。汝说祀法悉何所须。诸臣白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国富兵强。库藏盈溢。给诸人民。使其无乏。养育子孙。共相娱乐。王欲祀者。可语宫内使知。时。王即如臣言。入语宫内。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多有财宝。欲设大祀。时。诸夫人寻白王言。如是。如是。如大王言。国富兵强。库藏盈溢。多有珍宝。欲设大祀。今正是时。王出报诸臣言。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给诸人民。使其无乏。养育子孙。共相娱乐。今欲大祀。已语宫内。汝尽语我。斯须何物。

时。诸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如王所说。欲设大祀。已语宫内。而未语太子.皇子.大臣.将士。王当语之。时。王闻诸臣语已。即语太子.皇子.群臣.将士言。我国富兵强。库藏盈溢。欲设大祀。时。太子.皇子及诸群臣.将士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大王。今国富兵强。库藏盈溢。欲设祀者。今正是时。时。王复告大臣曰。我国富兵强。多有财宝。欲设大祀。已语宫内.太子.皇子。乃至将士。今欲大祀。斯何所须。诸臣白王。如大王言。欲设祀者。今正是时。王闻语已。即于城东起新堂舍。王入新舍。被鹿皮衣。以香酥油涂摩其身。又以鹿角戴之头上。牛屎涂地。坐卧其上。及第一夫人.婆罗门.大臣。选一黄牸牛。一乳王食。一乳夫人食。一乳大臣食。一乳供养大众。余与犊子。时。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

云何王成就八法。彼刹利王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毁。是为成就初法。彼王颜貌端正。刹利种族。是为二法。彼王戒德增盛。智慧具足。是为三法。彼王习种种技术。乘象.马车.刀牟.弓矢.战斗之法。无不具知。是为四法。彼王有大威力。摄诸小王。无不靡伏。是为五法。彼王善于言语。所说柔软。义味具足。是为六法。彼王多有财宝。库藏盈溢。是为七法。彼王智谋勇果。无复怯弱。是为八法。彼刹利种王。成此八法。

云何大臣成就四法。彼婆罗门大臣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毁。是为初法。复次。彼大臣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是为二法。复次。大臣善于言语。所说柔和。义味具足。是为三法。复次。大臣智谋勇果。无有怯弱。凡祭祀法无不解知。是为四法。时。彼王成就八法。婆罗门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三祭祀法.十六祀具。

时。婆罗门大臣于彼新舍。以十六事开解王意。除王疑想。云何十六。大臣白王。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为他人所见轻毁。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颜貌丑陋。非刹利种。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颜貌端正。刹利种族。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无增上戒。智慧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慧具足。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为大祀。而不善诸术。乘象.马车.种种兵法不能解知。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诸技术。战阵兵法。无不解知。或有人言。王欲为大祀。而无大威力摄诸小王。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有大威力。摄诸小王。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善于言语。所说粗犷。义味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于言语。所说柔软。义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无多财宝。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库藏盈溢。多有财宝。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无智谋。志意怯弱。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智谋勇果。无有怯弱。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语宫内。设有是语。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宫内。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语太子.皇子。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太子.皇子。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语群臣。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大祀。先语群臣。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语将士。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语将士。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婆罗门大臣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为他人之所轻毁。设有是语。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见轻毁。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于异学三部讽诵不利。种种经书不能分别。世典幽微亦不综练。不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于三部异典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不善言语。所说粗犷。义味不具。设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善言语。所说柔和。义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智谋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设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智谋勇果。无有怯弱。凡祭祀法。无不解知。

佛告究罗檀头。彼王于十六处有疑。而彼大臣以十六事开解王意。

佛言。时。大臣于彼新舍。以十事行示教利喜于王。云何为十。大臣言。王祭祀时。诸有杀生.不杀生来集会者。平等施与。若有杀生而来者。亦施与。彼自当知。不杀而来者。亦施与。为是故施。如是心施。若复有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来在会者。亦施与。彼自当知。若有不盗。乃至正见来者。亦施与。为是故施。如是心施。

佛告婆罗门。彼大臣以此十行示教利喜。

又告婆罗门。时。彼刹利王于彼新舍生三悔心。大臣灭之。云何为三。王生悔言。我今大祀。已为大祀.当为大祀.今为大祀。多损财宝。起此三心。而怀悔恨。大臣语言。王已为大祀。已施.当施.今施。于此福祀不宜生悔。是为王入新舍生三悔心。大臣灭之。

佛告婆罗门。尔时。刹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出彼新舍。于舍前露地然大火[卄/積]。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言。与。与。时。彼王夫人闻王以十五日月满时出新舍。于舍前然大火[卄/積]。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言。与。与。彼夫人.婇女多持财宝。来诣王所。而白王言。此诸杂宝。助王为祀。婆罗门。彼王寻告夫人.婇女言。止。止。汝便为供养已。我自大有财宝。足以祭祀。诸夫人.婇女自生念言。我等不宜将此宝物还于宫中。若王于东方设大祀时。当用佐助。婆罗门。其后王于东方设大祀时。夫人.婇女即以此宝物助设大祀。

时。太子.皇子闻王十五日月满时出新舍。于舍前然大火[卄/積]。手执油瓶注于火上。唱言。与。与。彼太子.皇子多持财宝。来诣王所。白王言。以此宝物。助王大祀。王言。止。止。汝便为供养已。我自大有财宝。足已祭祀。诸太子.皇子自生念言。我等不宜持此宝物还也。王若于南方设大祀者。当以佐助。如是大臣持宝物来。愿已助王祭祀西方。将士持宝物来。愿已助王祭祀北方。

佛告婆罗门。彼王大祭祀时。不杀牛.羊及诸众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以为祭祀。

佛告婆罗门。彼刹利王为大祀时。初喜.中喜。后亦喜。此为成办祭祀之法。

佛告婆罗门。彼刹利王为大祀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修四无量心。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时。王夫人为大施已。亦复除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婆罗门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亦为大施。然后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坏命终。生梵天上。

佛告婆罗门。时。王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而成大祀。于汝意云何。

时。究罗檀头闻佛言已。默然不对。时。五百婆罗门语究罗檀头言。沙门瞿昙所言微妙。大师何故默然不答。

究罗檀头答言。沙门瞿昙所说微妙。我非不然可。所以默然者。自思惟耳。沙门瞿昙说此事。不言从他闻。我默思惟。沙门瞿昙将无是彼刹利王耶。或是彼婆罗门大臣耶。

尔时。世尊告究罗檀头曰。善哉。善哉。汝观如来。正得其宜。是时。刹利王为大祀者。岂异人乎。勿造斯观。即吾身是也。我于尔时极大施慧。

究罗檀头白佛言。齐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报。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问曰。何者是。

佛言。于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养众僧。使不断者。功德胜彼。

又问。于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养众僧使不断者。为此功德最胜。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以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养众僧使不断者。不如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此施最胜。

又问。为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养众僧使不断绝。及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为此福最胜。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为三种祭祀.十六祀具。供养众僧使不断绝。及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不如起欢喜心。口自发言。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此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归。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以欢喜心受.行五戒。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此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祀。至于五戒。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能以慈心念一切众生。如构牛乳顷。其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祀。至于慈心。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众德悉备。乃至具足三明。灭诸痴冥。具足慧明。所以者何。以不放逸.乐闲静故。此福最胜。

究罗檀头又白佛言。瞿昙。我为祭祀。具诸牛羊各五百头。今尽放舍。任其自游随逐水草。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以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时受我请。尔时。世尊默然受之。

时。婆罗门见佛默然受请已。即起礼佛。绕三匝而去。还家供办种种肴膳。明日时到。尔时。世尊著衣持钵。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婆罗门舍。就座而坐。时婆罗门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佛为婆罗门而作颂曰。

祭祀火为上讽诵诗为上

人中王为上众流海为上

星中月为上光明日为上

上下及四方诸有所生物

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

欲求大福者当供养三宝

尔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取一小座于佛前坐。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分布显示诸清净行。尔时。世尊观彼婆罗门志意柔软。阴盖轻微。易可调伏。如诸佛常法。为说苦谛。分别显示。说集圣谛.集灭圣谛.出要圣谛。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叠。易为受染。檀头婆罗门亦复如是。见法得法。获果定住。不由他信。得无所畏。而白佛言。我今重再三归依佛.法.圣众。愿佛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重白佛言。唯愿世尊更受我七日请。尔时。世尊默然受之。时。婆罗门即于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过七日已。世尊游行人间。

佛去未久。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得病命终。时。众多比丘闻究罗檀头供养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病命终。即自念言。彼人命终。当何所趣。时。诸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彼究罗檀头今者命终。当生何所。

佛告诸比丘。彼人净修梵行。法法成就。亦不于法有所触娆。以断五下分结。于彼现般涅槃。不来此世。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

猜你喜欢
  兀庵和尚语录卷中·兀庵普宁
  高僧傳卷第十(神異下)·慧皎
  卷第十九·佚名
  第四章 圣者优婆崛多时代·多罗那他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八卷·世友
  卷第十五·李通玄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宗喀巴
  唯物的宗教观观不到佛教·太虚
  卷第七·霁仑超永
  妙法蓮華經後序·欧阳竟无
  卷六十五(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成实论 第五卷·佚名
  菩萨善戒经 第五卷·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六·知礼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鲍参军集卷三·鲍照

    采桑 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采桑淇洧间,还戏上宫阁。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是节最暄妍,佳服又新烁。绵叹对迥涂,扬歌弄场藿。抽琴试抒思,荐佩果成托。承君郢中美,服义久心诺

  •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一九一七,十,北京

  • 卷六百五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五十八罗隐咏月【一本题上无咏字一本月上有中秋二字】湖上风高动白苹暂延清景此逡廵隔年违【一作为】别成【一作因】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一作於】明处弄精神嫦娥老大

  • 日涉园集巻十·李彭

    宋 李彭 撰七言絶句老坡自海外归为书简寂观云卿閤榜今为煞风景者毁之笔防飓风吹海波牓悬郁郁照岩阿十年呵禁烦神物奈尔焚琴煮鹤何戯书虐雪饕风春事晚轻红未放入夭桃即看倚杖花经眼便许堆盘黍雪毛晴檐已复聴提壶浊酒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宋濂

        速不台   速不台,蒙古兀良合人。其先世猎于斡难河上,遇敦必乃皇帝,因相结纳,至太祖时,已五世矣。捍里必者生孛忽都,众目为折里麻。折里麻者,汉言有谋略人也。三世孙合赤温,生哈班。哈班二子,长忽鲁浑,次速不台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 下半卷原阙·杨仲良

      太祖皇帝   亲征河东 太宗朝附   建隆元年。先是,北汉诱代北诸部侵掠河西之地,诏诸镇会兵以御之。三月,定难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李彝兴言:遣都将李彝进援麟州,北汉引众去。北汉主知昭义节度使李筠有异志,潜以蜡

  • 卷第三十五·胡三省

    汉纪二十七 起屠维协洽,尽玄黓阉茂,凡四年。《孝哀皇帝下》元寿元年〔(己未、前二)〕①春,正月,辛丑朔,〔考异曰:荀纪云「辛卯朔」,误。〕诏将军、中二千石举明习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

  • 卷之三百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一二二○ 两淮盐政征瑞奏奉到陆费墀赔办文澜阁等书谕旨遵办缘由折·佚名

    一二二○ 两淮盐政征瑞奏奉到陆费墀赔办文澜阁等书谕旨遵办缘由折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臣征瑞跪奏,为覆奏事。六月十九日承准军机处传奉上谕:以陆费墀办缮四库全书舛谬荒唐,令将文澜、文汇、文宗三阁书籍面页、装订

  • 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佚名

    海波鼎沸鸣战鼓,躏骸成泥血飞雨。妈宫岛㈠外啼杜鹃,声声似诉台民苦。昨有台民自台来,无人忍听伤心语。㈠林芝嵋台湾纪略云:澎湖为台湾门户,环绕三十六屿;大者曰妈祖屿等处,次者曰西屿头等处。各屿惟西屿稍高,余皆平坦。妈宫岛

  • 卷二十八·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唐肃宗时元结被召诣亰师自以始见轩陛拘忌讳恐言不悉情乃上时议三篇其一曰议者问往年逆贼东穷海南淮汉西抵函秦北彻幽都丑徒狼扈在四方者几百万当时之祸可谓剧而

  • 述(唐朝议郎行河南府告成县主簿徐锷撰)·佚名

    夫日月出矣。而辉耀十方。时雨降矣。而澡漉万物。况我身常乐。湛虚空之相。妙觉圆明。融心行之本。唯敫唯昧。不生不灭者哉。是以辟无学之地。聿修迦兰。启息言之津。亶作罗奈。智胜菩萨。起方便之缘。净居天人。发成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二   釋曰.已說菩薩修習道分.次說菩薩修習止觀.偈曰.   安心於正定 此卽名爲止. 正住法分別 是名爲觀相。   釋曰.安心於正定此卽名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一二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时。有众多释氏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诸释氏。汝等诸瞿昙。于法斋日及神足月受持斋戒。修功德不。诸释氏白佛言。世尊

  • 佛说较量寿命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言。众生寿命。较量长短。汝等谛听。诸苾刍言。世尊我等乐闻。  尔时善逝为诸苾刍

  • 佛说灌顶梵天神策经卷第十·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因沙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萨三万人。佛为天龙八部说法。人民鬼神各随业缘得道不同。说法既竟。于是梵王从座而起。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于众生

  • 卷第二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九尊者世亲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分别定品第八之二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辩依定所起功德。诸功德中先辩无量。颂曰。无量有四种  对治嗔等故慈悲无嗔性  喜喜舍无贪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

  • 卷第九十三·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九十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 【论】第三海岸聚落善住比丘主修行住。 【经】尔时善财童子专念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