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做官?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子路间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⑤。子路拱而立。止(6)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7)之,见(8)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9)见之。至,则用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丈人:老人,与长沮、桀溺等一样为隐士。②以杖荷莜:杖,拐杖;莜,锄草的农具。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即手脚四肢;四肢不劳动,五谷也不能分辨。这是老人责备孔子的话。④植:插立。⑤芸:同“耘”,除草。(6)止:留。(7)食(si):给人吃。(8)见(xian):使见。这句说老人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9)反:同“返”。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有一天掉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边。于是老人便留下子路住宿,杀鸡做饭款待他食用,还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返回去时,老人却己离家出走。子路只好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一个人想洁身自好却搞乱了最重要的伦常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义。至于理想的主张难以实孔那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了。”
【读解】
子路去向老人打听自己老师的行踪,老人的回答竟像是打隐语,既不说看见了,也不说没有看见,而是反问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那么,老人到底看见了孔子没有呢?不仅看见了,而且还很了解,不然怎么会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加以概括呢?何况,子路并没有说出自己老师的名字,他也连问都没问一下怎么就知道子路要找的是谁呢?
因为樊迟请求学种庄稼,遭到过孔子的严厉批评(《子路》),又因为孔子还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之类的话,所以老人谴责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是为“小人哉,樊须也!”出了一口气。这是题外的话,题内的话则是那老人的确很了解孔子,所以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而是一个不寻常的隐士,也正因为他是一个不寻常的隐士,知道孔子还会让子路再返回来和自己谈话,所以才提前离家出走,让子路扑了一个空,就像那接舆不愿意孔子和他谈论一样。
但子路毕竟是子路,就算是你走了,该说的话他还是要说,不是时你的儿子说也罢,还是对躲在屋后偷听的你说也罢。子路所说的话当然是孔子的思想。归结起来有如下凡个要点:一、官还是应该做的。二、不能因为自己要洁身自好便破坏君臣之间的伦常关系。三、君子做官不外乎是“行义以达其道”,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罢了。四。至于政治理想很难实现,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了,也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吧。
这些思想都是孔子在其它地方反复多次表达过的,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子路在这里转述,是针对那隐居老人的思想而言,劝他不要隐居,而应该出来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为拯救这个变乱的世道而作一份贡献。当然,有一点是必须要特别搞清楚的。子路劝人做官,绝不是劝人去出风头,争权夺利,捞个人的好处,而是“行其义也”。为社会大众谋利益作出自我牺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官也就是以民的公务员。
这种官,子路认为应该做,孔子也认为应该做,我们又何尝不认为应该做呢?不仅现在没有做官的人应该做,现在已经做官的人,不是更应该朝这方面做吗?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一·高诱 卷十七·李光坡 提要·高攀龙 卷八·江永 卷四十二·江永 卷二十五·胡广 三礼图卷四·刘绩 卷十四·熊节 日知荟说卷三·乾隆 卷二十六·季本 十五、洞山三顿·慧开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下·智旭 起世经卷第三·佚名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佚名 第四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