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到底该不该做官?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子路间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⑤。子路拱而立。止(6)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7)之,见(8)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9)见之。至,则用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丈人:老人,与长沮、桀溺等一样为隐士。②以杖荷莜:杖,拐杖;莜,锄草的农具。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即手脚四肢;四肢不劳动,五谷也不能分辨。这是老人责备孔子的话。④植:插立。⑤芸:同“耘”,除草。(6)止:留。(7)食(si):给人吃。(8)见(xian):使见。这句说老人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9)反:同“返”。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有一天掉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边。于是老人便留下子路住宿,杀鸡做饭款待他食用,还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返回去时,老人却己离家出走。子路只好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一个人想洁身自好却搞乱了最重要的伦常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义。至于理想的主张难以实孔那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了。”

【读解】

子路去向老人打听自己老师的行踪,老人的回答竟像是打隐语,既不说看见了,也不说没有看见,而是反问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那么,老人到底看见了孔子没有呢?不仅看见了,而且还很了解,不然怎么会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加以概括呢?何况,子路并没有说出自己老师的名字,他也连问都没问一下怎么就知道子路要找的是谁呢?

因为樊迟请求学种庄稼,遭到过孔子的严厉批评(《子路》),又因为孔子还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之类的话,所以老人谴责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是为“小人哉,樊须也!”出了一口气。这是题外的话,题内的话则是那老人的确很了解孔子,所以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而是一个不寻常的隐士,也正因为他是一个不寻常的隐士,知道孔子还会让子路再返回来和自己谈话,所以才提前离家出走,让子路扑了一个空,就像那接舆不愿意孔子和他谈论一样。

但子路毕竟是子路,就算是你走了,该说的话他还是要说,不是时你的儿子说也罢,还是对躲在屋后偷听的你说也罢。子路所说的话当然是孔子的思想。归结起来有如下凡个要点:一、官还是应该做的。二、不能因为自己要洁身自好便破坏君臣之间的伦常关系。三、君子做官不外乎是“行义以达其道”,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罢了。四。至于政治理想很难实现,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了,也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吧。

这些思想都是孔子在其它地方反复多次表达过的,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子路在这里转述,是针对那隐居老人的思想而言,劝他不要隐居,而应该出来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为拯救这个变乱的世道而作一份贡献。当然,有一点是必须要特别搞清楚的。子路劝人做官,绝不是劝人去出风头,争权夺利,捞个人的好处,而是“行其义也”。为社会大众谋利益作出自我牺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官也就是以民的公务员。

这种官,子路认为应该做,孔子也认为应该做,我们又何尝不认为应该做呢?不仅现在没有做官的人应该做,现在已经做官的人,不是更应该朝这方面做吗?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一·高诱
  卷十七·李光坡
  提要·高攀龙
  卷八·江永
  卷四十二·江永
  卷二十五·胡广
  三礼图卷四·刘绩
  卷十四·熊节
  日知荟说卷三·乾隆
  卷二十六·季本
  十五、洞山三顿·慧开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下·智旭
  起世经卷第三·佚名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佚名
  第四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石泉先生张宇(石泉集)·顾嗣立

    宇字彦升,□□人。号石泉先生。 送赵宜之归辛安兼简洛下诸友 雌鸡行 云溪秋泛图为阎国宝赋 采莲分得底字 哭侄 感怀 上巳日游平湖 送田茂卿赴都 和李子微村居二首 送李仲晖之洛 和刘敏之韵 秋日出郭

  • 三集卷五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七古今体一百十首【丙戌五】河南巡抚阿思哈奏报得雨自春入夏雨沾畿泽虑他方足也微今日一封由豫递前旬五寸值霖霏遥知禾?秧全茁更报麦麰苖益肥接壤齐郊兼廑念

  • 第二场·田汉

    报告员:遭受了敌人侮辱与损害的金妹现在由新群和孟南送她回家了。她母亲知道了,将会怎样地难过呢?她丈夫又会怎么样痛苦和愤怒呢?他能原谅她吗?〔汽车喇叭声。〔红绿灯的交换。〔转入杨树浦工人区木屋。孟南 就是这里么?刘

  • 越绝卷第二·袁康

      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   昔者,吴之先君太伯,周之世,武王封太伯于吴,到夫差,计二十六世,且千岁。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后二世而至夫差,立二十三年,越王句践灭之。   阖庐宫,在高平里。   

  • 第七十七回 撤军院复归统一 开国会再造共和·蔡东藩

      却说黎总统与段总理召集阁员,会议湘、粤乱事,各阁员或主张激烈,或主张调停,或主张先湘后粤,或主张先粤后湘,嗣经段总理以粤乱方殷,不如促陆荣廷速赴粤任,解决粤事,湖南督军一缺,暂从军民所请,归刘人熙署理。黎总统也以为然

  • 宋史全文卷四·佚名

    宋太宗二庚寅淳化元年春正月戊寅朔,御乾元殿受册尊号。曲赦京城系囚,改元。赵普以病免朝谒。疾笃,三上表致政。上不得已,以普为西京留守兼中书令。二月,国家因唐制,建昭文、史馆、集贤院于禁中,昭文、集贤置大学士、直学士,史

  • 名山藏卷之三十四·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开圣记二◆开圣记二玄皇后恒皇后裕皇后淳皇后献皇后○玄皇后玄皇后德祖后也姓胡高帝元年正月乙亥追尊玄皇后○恒皇后恒皇后懿祖后也姓侯元年正月乙亥追尊恒皇后○裕皇后裕皇后熙祖后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十四景泰四年二月戊子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以山东河南北直隶水灾命刑部尚书薛希琏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暹分祭东岳泰山及境内应祀河渎诸神○敕保定侯梁珤得湖广巡抚等官奏近日五开清浪等处地方俱有苖贼

  • 卷之二百十六·佚名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夏。四月庚午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上幸畅春园。诣皇太后宫、问安。  ○壬申。升刑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舒辂、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升内阁侍读学士舒虎鼐、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

  • 阿尼哥、刘元传·宋濂

    阿尼哥,尼波罗国人,本国人称他为八鲁布。幼时与一般孩童不同,特别聪明,稍长能诵习佛经。一年后能知其义。同学中,有为绘画或雕塑业的,读《尺寸经》,阿尼哥听一遍,便能记住。长大后,会绘画雕塑,还能铸金为像。中统元年(1260)世祖

  • 五七 一个有利的特点·邹韬奋

    我在上次和诸位谈过香港新闻检查的情形。我们主张言论自由的人们根本反对新闻检查的制度,所以对于香港的新闻检查当然也说不上有什么好感。但是平心而论,中国人在香港办报,尤其是在当前的阶段,所受到的检查制度的桎梏,比在

  • 弇山堂别集卷七十一·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谥法二二字谥文正(文臣)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李东阳(正徳)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赠大傅谢迁(嘉靖)右俱勤学好问内外宾服文贞(文臣)少师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杨士奇(正统)右勤

  • 食货五七·徐松

    赈贷上赈恤灾伤【宋会要】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命使往诸州赈贷。《宋史 太祖纪》:建隆元年三月丙辰,宿州火,遣使恤灾。建隆元年夏四月,遣使分诣京城门,赐饥民粥。十一月,振扬州城中民,人米一斛,十岁以下者,半之。 建隆二年三月,以金

  • 卷六十六·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六十六圣贤后裔世职并衍圣公官属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六<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六<史部,职官类,

  • ●毛詩多識卷十·多隆阿

      長白多隆阿著   小雅下   ◆小雅下◆   弁彼鸒斯歸飛提提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莞彼柳斯鳴蜩嘒嘒   有漼者淵萑葦淠淠   鹿斯之奔維足伎伎   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   趯趯毚

  • 卷二十三·佚名

    <经部,四书类,日讲四书解义>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後以为桮棬也如

  • 杂论第六十·桓宽

    【题解】本篇是桓宽说明自己编述此书的原因和对辩论的看法。犹如今人所写的&ldquo;编后记&rdquo;或&ldquo;后序&rdquo;。桓宽的倾向性是很鲜明的。他对贤良、文学倍加赞赏,说他们&ldquo;智者赞其虑,仁者明其施,勇者见其

  • 民国语文:八十堂大师国文课·胡适

    作者胡适。该书主要收集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来熏陶国民人文精神和呈现现代汉语之美。在所有教育科目里,语文是最基础的必修科目,起到培养基础语言文字能力和熏陶国民人文精神的作用。语文一科民国时期称为“国文”,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