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品第十二

於是贤者须菩提白世尊曰:唯然大圣。如今斯女。不退转印而见印矣。不复疑也。乃能有斯如此像类上妙辩才也。设不尔者无缘讲说若兹深法。佛言:如是须菩提。诚如所云:如斯宝女。不退转印而见印矣。以逮法忍。乃得入斯大乘之行。於时宝女前问佛言:所云大乘为何谓乎。佛告宝女。所谓大乘弘广之乘。慰抚一切众生之类故。无有阴盖。示现一切众德异惠故离垢之乘。舍诸尘劳窈冥事故。普照之乘。一切所解脱门相故。显曜之乘无欲著故。随因缘乘脱所罣碍故。清净之乘护戒品故。等善住乘。而谛慎护定品之故。无漏之乘选惠品故。解脱乘者照解品故。等现一切诸法乘者,晓了度知见品之故。不进退乘者摄十力故。无惧乘者,四无所畏师子吼故。无所往至离处乘者,摄受诸佛十八不共殊胜法故。普平乘者,等行慈心加众生故。无害乘者,则以正法抑制一切诸外学故。消除乘者,降伏一切魔官属故。寂灭乘者坏尘劳故。降化乘者,伏阴魔故。离限乘者,越死魔故。殊胜乘者,弃天魔故。豪富乘者,则能具足施度无极故。无热乘者,戒度无极则具足故。弃怨乘者,忍度无极则具足故。坚无坏乘者,进度无极则具足故。断除一切诸所自在瑕玼之乘者,心离阴盖故。所修乘者,寂度无极则具足故。一切善德一切智惠世俗之事度世之法所遭乘者,智度无极则具足故。普御随行一切乘者,权度无极则具足故。至无至乘趣灭度故。归安乘者建八路故。其所至到无处乘者,遵修奉行观寂之故。根力觉意具志乘者,一切诸魔及诸异学无瞻颜故。四神足乘,则能普现诸佛国故。等能超度正谛住乘。蠲除一切诸不善法。遵修众行德善法故。善修谨慎意止乘者,无内怨故。假使不著三界乘者,奉无漏故。不著有为诸界乘者,逮得无为显曜界故。不舍道心御善住乘。不乐一切声闻缘觉所行惠故。超越乘者,则能施以无见顶故。庄严乘者功德成故。选择众生志性乘者,究竟慧故。阐门乘者,所可词祀无所逆故。一味乘者等佛惠故。洪音乘者十方闻故。一切诸天普礼乘者,善修业故。释梵四王所叹乘者,德无量故。其有慳贪能施乘者为元首故。若有犯禁施惠戒乘者,谓大乘故。志怀瞋怒施忍乘者,不加害心於众生故。其懈怠者施精进乘。被坚固铠未曾舍故。其乱心者施禅定乘。令心调定业仁贤故。其邪智者施正惠乘。博闻解故。惠施众安除苦患乘。不造一切众恶之故。佛之圣道无罣碍智无等伦惠所示现者,皆处一切诸乘顶故。以是之故为大乘也。佛讲说此大乘议时。万二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口说斯言:吾等亦当乘斯大乘。令无数人众生之类。皆使得立於此大乘。

於是宝女白世尊曰:唯然大圣。其大乘者,有何堑路。而不疾归诸通之惠。佛告宝女。行大乘者,有三十二罣碍堑路。以此堑故不疾得成诸通之慧。何谓三十二。乐声闻乘(一)。志缘觉乘(二)。求释梵处(三)。倚著所生净修梵行(四)。专一德本言是我所(五)。若得财宝慳贪爱吝(六)。以偏党心而施众生(七)。轻易戒禁(八)。不念道心专精之行(九)。瞋恚之事以为名闻(十)。其心废逸(十一)。而心驰骋(十二)。不求博闻(十三)。不察所造(十四)。贡高自大(十五)。不能清净身口心行(十六)。不护正法(十七)。背舍师恩(十八)。弃舍四恩(十九)。离坚要法(二十)。习诸恶友(二十一)。随诸阴种(二十二)。不劝助道(二十三)。念不善本(二十四)。所发道意无权方便(二十五)。不以殷勤咨嗟三宝(二十六)。憎诸菩萨(二十七)。所未闻法闻之诽谤(二十八)。不觉魔事(二十九)。习恃俗典(三十)。不肯劝化於众生类(三十一)。厌於生死(三十二)。是为三十二事违失大乘堕于堑路。其堕堑路不能疾成诸通之惠。又复宝女。其学大乘之威神德。以此之乘堕于堑路。所以者何。其於斯乘有为之秽。不如所乘为大乘者,则堕堑路。若以於彼无为之德。如斯行乘为大乘者,名闻之德。计於彼乘。於如来心即为尘劳一切不顺。於斯大乘悉堕堑路。其於斯乘著如来觉。德称之故。如是乘者大乘之德故堕堑路。是故宝女。菩萨大乘当弃尘劳所慕法乘。以斯之法致净大乘。当习此法思惟奉行合斯恢弘。何所是法净致大乘。有三十二法致净大乘。何谓三十二。於诸众生无请之友故。真谛究竟为他人故。志性坚强遵修众德行不以厌至德成故。心无愦乱志性净故。其身清净威仪礼节无想念故。口言清净言行相副故。其心清净不舍道心故。布施清净不望报故。戒行鲜洁护犯禁故。忍清净者不惜身命故。精进清净十力无畏具足故。禅定清净一切尘劳无杂错故。智惠清净蠲除一切罣碍之故。清净心者降伏一切众魔之故。坚固行者度诸愿故。习诸四恩不舍众生故。於佛反覆护正法故。以不懈惓则能具足道品法故。所闻无厌具圣智故。其欢喜者转加胜故无慢善圣以能致到无见顶故。於一切法无诤讼者,因缘报应所见和故。无贫匮者获七财故所以不仆由自在故。德慧成就不失通故。灭除众生之尘劳者,定於寂然成就之故。如来惠解所变化者具足观故。睹三脱门所示睹者,遵修於空无想愿故。澹泊内者,令诸众生觉了分别寂然惠故。兴尽惠者不起法忍故。修行一切诸法要者,致受别故。佛言宝女。是为三十二法净致大乘。说此三十二事法品典时。七万二千天与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万二千菩萨得不起法忍。天於虚空百万之众谘嗟叹吒。雨於天华鼓诸伎乐。各各举声而歌颂曰:其有逮闻於此大乘名德之称。斯等众生振救建立诸佛之德。其闻信乐笃信以後。若执持者审谛奉行。复超此功。

猜你喜欢
  续传灯录总目录卷中·居顶
  卷十二·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一卷·李通玄
  在仰光与阿兰陀那长老谈话·太虚
  卷第十三·永觉元贤
  卷第六·行策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七卷·佚名
  答李子宽问·太虚
  大乘庄严经论 第十二卷·无著
  卷之十七·别庵性统
  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五卷·宝亮
  高僧傳卷第四(義解一)·慧皎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马致远

    (旦扮卜儿上,云)老身终南山人氏。在此在家出家,盖了一座团标,前后并无人家。我有个孩儿,虽是出家人,性子十分躁暴,每日在山中打猎为生。孩儿去了也,我安排下些茶饭,等他回来吃。(洞宾引俫上,云)自家吕岩。自从卖了阵,迭配无影牢

  • 卷三十五·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五钱塘 王琦 撰年谱李太白年谱据太白诗文自述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後【见赠张相镐诗】於凉武昭王为九世孙当隋之末其先世以事徙西域隐易姓名故唐兴以来漏於属籍至武后时子孙始还内地於蜀

  • 第三節 平仄·王力

    知道了甚麽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憑甚麽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

  • 第四十九出 途遇佳音·佚名

    【四朝元】(潮腔)脚酸袂行,首领莫做声。为着私情,拆散千里断形影。伊许处被云遮,我只处隔山岭,我只处隔山岭,树林乌暗★(上毛下火)人惊。猿啼共鸟叫,哀怨做野声。越添我心头痛。嗏,那为五娘仔乞人屈断,配送崖州城

  • 卷七十五·志第四十二·柯劭忞

      ○食货八   △海运   伯颜海运之议,事便而费省,然卒有不虞,则举千百人之命投于不讨之渊,非若近世舟航之利,可以保万全而无覆溺之患也。今考其事故,粮则一岁所损坏者多至十余万石,少亦四五千石,其军人、水手之漂溺者

  • 卷九 刘高卢陈李廖列传第六·陆游

       刘彦贞,兖州中都人,父信,初为群盗,战败奔吴,事武王数有功,王遇之厚,尝召信计,醉不能言,王嫚骂之,信即仗一剑弃去,左右请追之,王曰:信醉耳,醒当复来,明日果至,积功至镇南军节度使,宜王建国,加征南大将军,唐庄宗灭梁,遣谏议大夫薛昭文

  • ●附录一·黄宗羲

    思旧录赣州失事纪(行朝录之二)绍武争立纪(行朝录之三)舟山兴废(行朝录之五)日本乞师纪(行朝录之六)四明山寨纪(行朝录之七)沙定洲之乱(行朝录之九)·思旧录刘先生讳宗周,字起东,学者称为念台先生。其学体认辛苦,无所不历。故先

  • 第七八禀光绪十二年八月十六日一一二一二-七·佚名

    皂、快总头役倪源、许来,禀缴已革三皂头役李益戳记,并禀报已点交公事及人犯台下皂总头役倪源、快总头役许来叩首跪叩禀,为遵饬点着,据情禀复事。缘蒙单,仰立将已革三皂头役李益承领谕戳,先行缴销,并将该

  • 南诏传·欧阳修

    (上)南诏,又名鹤拓、龙尾、苴咩、阳剑。原是哀牢夷的后代、乌蛮的支派。夷语称王为“诏”。其先祖有六大帅,自称“六诏”,名叫蒙..诏、越析诏、浪穹诏、..目炎诏、施浪诏、蒙舍诏。各诏兵力相等,各有君长,但无统帅。三国时

  • 朱升传·张廷玉

    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担任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蕲、黄盗起,弃官隐居石门。多次逃避兵乱,四处流窜,但没有一天荒废学业。太祖攻下徽州,因邓愈推荐,召他询问时务。他回答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颇为赞赏。吴元

  • 四书賸言卷四·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樊迟请学稼旣非甘隠恬退则学稼何用注经者当实求所以用稼之意而乃以粗鄙目之且曰当辟之斥之一似迟之真欲为农夫为圃人者此不惟与夫子所答三上四民大防全不相合且厚诬古贤反肆呵斥大无理矣试思夫子明

  • 僖公·僖公十四年·左丘明

    【经】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郑。冬,蔡侯肝卒。【传】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不书其人,有阙也。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来

  • 卷二十四·佚名

    △被甲庄严会第七之四复次无边慧。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一切法时。便於诸法得法光明。不於空中而见於空。亦不离空而见於空。不见少法与空相应。若不相应。不以空空。不见於空。不见不空。亦不以见观一切法。作是见

  • 顯揚聖教論大科·欧阳竟无

         ┌總敍緣起─────────────────┐   ├正明瑜伽┬一聞持┬知法九事────────┴攝事品一   │    │   └知義四相─────────攝淨義品二   │    ├二修行┬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犍度智品第二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如此章及解章义。是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摩诃僧祇部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明佺

    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小乘律小乘论贤圣集传(一百九十四部一千三百四十一卷)小乘律(一百四部四百二十八卷)·十诵律一部五十九卷右后秦弘始年弗若多罗译。罗什度语。出长房录。·十诵律一部六十

  • 法界宗五祖略记·续法

    钱塘慈云沙门 续法 辑初祖杜顺和尚初祖名法顺。勅号帝心。俗姓杜氏。雍州万年县杜陵人也。生於陈武帝永定二年。才三日。有乳母自来求哺养。满三月。腾空而去(一)。孩提时。常於宅后冢上。为众说法。闻者莫不信悟。

  • 孟祥英翻身·赵树理

    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华北新华书店1945年3月初版,列入“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创作小丛书”,内收《序》1篇。1946年9月华中新华书店再版,列入“大众文库”,改收《作者的话》1篇。作品是根据抗战时期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