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禅解】

卓吾云:季氏要哭。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禅解】

卓吾云:三家要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禅解】

世人虽甘心为不仁,未有肯甘弃礼乐者。但既弃仁,即弃礼乐,故就其不肯弃礼乐处唤醒之也。

卓吾云: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禅解】

“俭”,非礼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点,庶可悟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禅解】

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呜呼! 可以中国而不如夷乎?

【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禅解】

卓吾云:季氏间之,不胜扯淡,便是夫子救季氏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禅解】

“必也射乎”,正是君子无所争处。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禅解】

“素以为绚”,谓“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称绝色也。

人巧终逊天工,故曰“绘事后素。”后者,落在第二义之谓。非素质后加五釆之解。

“礼后乎”者,直斥后进之礼为不足贵,亦非先后之后。

卓吾云:与言《诗》,非许可子夏也,正是救礼苦心处。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之矣。”】

【禅解】

无限感慨。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禅解】

方外史曰:禅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闻之矣。教自击鼓而往者,吾不欲听之矣。律自发心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呜呼!古今同一痛心事,世出世法,同一流弊,奈之何哉!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禅解】

程季清曰:“王者于天下大定之后,方行褚礼。尔时九州之方物,毕贡于前,历代之灵爽,尽格于庙,可谓竖穷横遍,互幽彻明,浃上洽下,无一事一物,不罗列于现前一刹那际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

方外史曰:既去“不知”,又“指其掌”,所谓此处无银三十两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禅解】

“与”,许也。“祭如不祭”,谓无诚心之人,故夫子不许之。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祷也。”】

【禅解】

卓吾云:媚,便获罪于天矣。

【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禅解】

花发之茂,由于培根,礼乐之文,本于至德。至德本于身,而考于古,即是千圣心法,故“从周”,只是以心印心,又“从周”,即从夏、商,即从太古也。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禅解】

卓吾云:只论礼与非礼,那争知与不知。

方外史曰:不知便问,是孔子直心道场处。若云虽知亦问者,谬矣!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禅解】

子贡见得是羊,孔子见即是礼,推此苦心,便可与读十轮佛藏二经。(二经明剃发染衣者,不论具戒破戒,乃至不曾爱戒,亦是佛弟子相,决定不可毁辱。)

卓吾云:留之,则为礼;去之,则为羊,故云“其羊”、“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禅解】

于三宝境,广修供养,人亦以为靡费者多矣,哀哉!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禅解】

后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使广继嗣之道,故“乐不淫”、“哀不伤”。若以求后妃,得后妃为解。可笑甚矣。《诗传》、《诗序》皆云“后妃求淑女”,不知紫阳何故别为新说。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禅解】

哀公患三家之强暴,问于有若,有若对曰:“惟礼可御暴乱”。此端本澄源之论也。今云“战栗”以敬神明,似则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

卓吾云:实是说他,谏他,咎他,亦是说哀公,谏哀公,咎哀公。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禅解】

一匡天下处,是其“仁”。不俭,不知礼处,是其“器小”。孔子论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盖大器已不至此,况不器之君子乎?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禅解】

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禅解】

终身定评,千古知己,夫子真万古“木铎”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禅解】

觉浪禅师曰:此评乐,非评人也。盖《韶乐》能尽舜帝之美,又能尽舜帝之善;《武乐》能尽武王之美,未能尽武王之善。舜、武,都是圣人,岂有未尽善者。

方外史曰:王阳明谓金之分两不必同,而精纯同,以喻圣之才力不必同,而纯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论。故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亦是此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禅解】

即是吾不欲观之意,非是观其得失

猜你喜欢
  夏书·甘誓·佚名
  子罕第九·朱熹
  卷五十八·陈祥道
  卷二十三·夏僎
  第十五章 13·辜鸿铭
   五、爱好人生者:陶渊明·林语堂
  卷四·程廷祚
  卷五·吴澄
  卷二十五·何楷
  书义断法卷三·陈悦道
  卷一·夏良胜
  守道·韩非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七·玄奘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佚名
  禅林宝训卷第一·净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李寿卿

    (冲末扮费无忌引卒子上,诗云)别人笑我做奸臣,我做奸臣笑别人。我须死后才还报,他在生前早丧身。小官少傅费无忌是也。自从临潼斗宝之后,谁想太傅伍奢无礼,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许多的是非,不想被我预先说过,倒惹的平公大怒,将伍

  • 卷五·杜甫

    (乾元中,公出为华州司功,弃官客秦州作)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 乾元初,从左拾遗 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辈往事 此道昔归顺, 西郊胡正烦。 至今残破胆, 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 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

  • 韩琦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

  • 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二·汤球

      懸象說一作垂象記。   愍帝建興六年十一月光晦。二日丙子日食。十二月。愍帝崩于虜庭。開元占經九。   元帝渡江。歲、鎮、辰、太白、等四星聚于牛女之閒。御覽七。   武王伐紂。五星聚房。漢祖入秦。亦聚

  • 卷十三 刘潘李严张龚列传第十·陆游

       刘仁赡,字守惠,淮阴洪泽人,父金。事吴武王,有战功,至濠州团练使。长子仁规,娶武王女,贵于其国,尝为清淮军节度使,任赡略通儒术。好兵书。有名于国中,事烈祖,历黄袁二州刺史,入为龙卫军都虞侯。拜鄂州节度使,元宗伐楚。仁赡帅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宗□皇帝实录卷之〔三〕·佚名

    十一月甲子朔,巡抚宣府右□都御史秦士文报:插汉儿即虎墩兔憨争哈喇慎所分部落,谋犯塞;宜豫为备。时虎墩兔憨倾朝而来,以旧辽阳让□杀哈喇兔,直抵杀胡堡,克归化城、夺银佛寺、收习令色等。户部主事刘鼎卿劾大学士黄立极;报闻。

  • 卷八·王明清

    ●卷八○陈举摘鲁直塔记贬宜州,举复以进青蛇青钱罚俸黄太史鲁直本传及文集序云:“太史罢守当涂,奉玉隆之词,寓居江夏,尝作《荆南承天寺塔记》。湖北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指,采摘其间数语,以为幸灾谤国,

  • 卷一·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防义卷一唐 长孙无忌等 撰名例一【凢七条】防夫三才肇位万象斯分三才解见前肇始也万象万物也左传物生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滋有滋然后有数禀气含灵人为称首天以二气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惟人也得其秀

  • 卷第十四·董仲舒

    治乱五行第六十二火干木,蛰虫蚤出,蚿雷蚤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鸟虫多伤;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土干火,则多雷;金干火,草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则地动。金干土,则五谷伤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虫不为;火干土,则大旱。水干金,则

  • 解蔽篇第二十一·荀况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

  • 相列 第二十七·王符

    诗所谓“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二〕”。是故人身体形貌皆有象类〔三〕,骨法角肉各有分部,以着性命之期,显贵贱之表〔四〕,一人之身,而五行八卦之气具焉〔五〕。故师旷曰“赤色不寿”,火家性易灭也〔六〕。易之说卦:“巽为人多白

  • 第十七章 13·辜鸿铭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辜讲孔子说:“那些在地方上温文尔雅、受人尊重的人,正是那些无情摧毁人心中的所有道德情操意识的人。”(关于后面这句话的解释,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是:受尊崇的好好先生们如果不坚持自我心中

  • 第五章灵活性·梁漱溟

    《论持久战》文中讲灵活性说:灵活性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又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当然,指挥作战不能灵活运用,即无从得以实现主动性;主动性是有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一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一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增长胜力品第十六之余论曰。云何名为深心觉了。无尽意经云。复次是心于诸所作离欺诈故。离欺诈者。不起谄故。不起

  • 六 摩诃梨经·佚名

    一如是我闻。时,世尊住毗舍离之大林重阁讲堂。其时由拘萨罗国及摩揭陀国之众多婆罗门,为某要事,来住毗舍离。彼等如是闻:“释迦族人出家之沙门瞿昙,今住毗舍离。尊者瞿昙,实有如是美名、称誉:‘彼世尊是应供者、正

  • 大自在天子因地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对目连等说大自在天子之往因。目犍连于大自在天宫乞食,大自在天先为天后赞佛功德,次以食施,兼语目连过去无数劫事。目连食竟,入定思惟,不能得知。舍利弗,大迦叶,亦不能知。共往问佛,佛乃说其往因。

  • 一字奇特佛顶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现威德品第一,佛住三十三天,与四万比丘,八万四千菩萨,及天释梵魔八部众俱。说真言曰,南莫三漫多勃驮南,(引一)步林吽。(二合二)。印契品第二,曼荼罗仪轨品第三,先行品第四,成就频那夜迦品第五,说法品第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