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13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辜讲
提到当时的一位公众人物(臧文仲),孔子说:“他就像一个窃取职位的人,尽管知道朋友(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鲁国的君子,“坐怀不乱”这一典故便指他)才华横溢、道德高尚,而当他在政府大权在握的时候,没有任何举动提拔他的朋友,却只是担心朋友成为同僚来竞争。”
辜解
宋陆象山云:“为学有讲明,有践履,《大学》,致知格物,《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孟子》,始条理者,智之事,此讲明也。《大学》,修身正心,《中庸》,笃行之,《孟子》,终条理者,圣之事,此践履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政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大学》言之,固先乎讲明矣。自《中庸》言之,学之弗能,问之弗知,叫之弗得,辨之弗明,则亦何所行哉?未尝学问思辨,而曰吾惟笃行之而已矣,是冥行者也。自《孟子》言之,则事盖未有无始而有终者,讲明之未至,而徒恃其能力行,是犹射者不习于教法之巧,而徒恃其有力,谓吾能至于百步之外,而不计其未尝中也,故曰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讲明有所未至,财材质之卓异,践行之纯笃,如伊尹之任,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不思不勉,从容而然,可以谓之圣矣。
编者注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研究学问有追求理解透彻的,也有因循实践的。《大学》中说,致知格物,《中庸》中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孟子》中说,始条理者,智之事,这些都是要求研究学问透彻的。《大学》中的,修身正心,《中庸》中的,笃行之,《孟子》中的,终条理者,圣之事,这都是因循实践的。”
物有主体和部分,事有原因和结果,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那就接近道了。想要修身必须端正内心,想要端正内心必须让自己的动机纯洁,想要纯洁自己的动机就要先懂道理,懂道理的关键就在于和实践结合,根据《大学》的观点,把学问道理通透放在第一位。从《中庸》来开始的话,学习不知如何下手,疑问没法解答,朗诵时不解真意,也无法分辨判断,那么又怎么能开始实践呢?没有自己的归纳分析思辨,就开始努力实践,这就像在黑暗中行走啊。根据《孟子》的做法,那么事情没有没开始而有结果的,道理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依靠力量来行动,就好像还不懂射箭的技巧,就仰仗力量,说我能射中一百步开外,而不管到底中不中,所以说(这样做)到(一百步)是他的力量,但是射中就不是他做的了。
道理能不能彻底通透,和个人的秉性材质有关系。实践是不是合格,就好像伊尹担任国相,伯夷恪守清贫,柳下惠为人和善,(这些)都不勉强不可以追求,自然而然就做到了这一点的,可以算是真正的圣人了。
猜你喜欢 卷四十二 杂记下第二十一·郑玄 孟荀言性争点·李宗吾 卷一·孙奇逢 卷八·惠栋 原序·袁燮 卷七·秦蕙田 卷四十四·王道焜 提要·梁益 哀公·哀公二十七年·左丘明 卷八·佚名 卷下·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阅陈撄宁孙女丹经注·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