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爱好人生者:陶渊明

所以我们已经晓得,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合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还有一种结果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观念相混合后,和谐的人格也随之产生;这种和谐的人格也就是那一切文化和教育所欲达到的目的,我们即从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人生的欢乐和爱好。这是值得加以注意的。

要描写这种爱好人生的性质是极困难的;如用譬喻,或叙述一位爱好人生者的真事实物,那就比较容易。在这里,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不期然而然地浮上我的心头。陶渊明也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吧。他没有做过大官,很少权力,也没有什么勋绩,除了本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外,在文学遗产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至今还是照彻古今的炬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自然敬畏,会使那些较聪明与熟识的人自惭形秽。他是今日真正爱好人生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虽有反抗尘世的欲望,但并不沦于彻底逃避人世,而反使他和七情生活洽调起来。文学的浪漫主义,和道家闲散生活的崇尚以及对儒家教义的反抗,在那时的中国已活动了两百多年,这种种和前世纪的儒家哲学配合起来,就产生了这么一种和谐的人格。以陶渊明为例,我们看见积极人生观已经丧失了愚蠢的自满心,玩世哲学已经丧失了尖锐的叛逆性,在梭罗身上还可找出这种特质——这是一个不成熟的标志,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和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的时期。

在我看来,陶渊明代表一种中国文化的奇怪特质,即一种耽于肉欲和灵的妄尊的奇怪混合,是一种不流于制欲的精神生活和耽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奇怪混合中,七情和心灵始终是和谐的。所谓理想的哲学家即是一个能领会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能够察觉到尘世间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视人生的人。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之,他的生活也像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

陶渊明生于第四世纪的末叶,是一位著名学者兼贵官的曾孙。这位学者在家无事,常于早上搬运一百支甓到斋外,至薄暮又搬运回斋内。陶渊明幼时,因家贫亲老,任为州祭酒,但不久即辞了官职去过他的耕种生活,因此得了一种疾病。有一天,他对亲朋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有一个朋友听了这句话,便荐他去做彭泽令。他因为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里都种秣谷,可是他的妻子不以为善,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后因郡里的督邮将到,县吏说他应该束带相见,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官也不愿做了,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此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好几次有人请他做官,他一概拒绝。他家里本穷,故和穷人一起生活,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曾慨叹他们的衣服褴褛,做着贱工。有一次他送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的儿子那里去,帮做挑水取柴等事,在给他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惟一的弱点就是喜欢喝酒。他平常过着孤独的生活,很少和宾客接触,可是一看见酒,纵使他不认识主人,也会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喝酒。有时他做主人的时候,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且去。"他有一张无弦的琴,这种古代的乐器,只能在心情很平静的时候,慢慢地弹起来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时,或是有兴致想玩玩音乐时,便抚抚这张无弦的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他心地谦逊,生活简朴,且极自负,交友尤慎。判史王弘很钦仰他,想和他交朋友,可是无从谋面。他曾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和一个朋友用计骗他,由这个朋友去邀他喝酒,走到半路停下来,在一个凉亭里歇脚,那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真的欣欣然就坐下来喝酒,那时王弘早已隐身在附近的地方,这时候便走出来和他相见。他非常高兴,于是欢宴终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王弘见陶渊明无履,就叫他的左右为他造履。当请他量履的时候,陶渊明便把脚伸出来。此后,凡是王弘要和他见面时,总是在林泽间等候他。有一次,他的朋友们在煮酒,就把他头戴的葛巾来漉酒,用过了还他,他又把葛巾戴在头上了。

他那时的住处,位于庐山之麓,当时庐山有一个闻名的禅宗,叫做白莲社,是由一位大学者所主持。这位学者想邀他入社。有一天便请他赴宴,请他加入。他提出的条件是在席上可以喝酒。本来这种行为是违犯佛门的戒条的,可是主人却答应他。当他正要签名入社时,却又"攒眉而去"。另外一个大诗人谢灵运很想加入这个白莲杜,可是不得其门而入。后来那位方丈想跟陶渊明做个朋友,所以他便请了另一位道人和他一起喝酒。他们三个人,那个方丈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那个朋友代表道家。那位方丈曾立誓说终生不再走过某一座桥,可是有一天,当他和他的朋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走过了那桥。当三人明白过来时,不禁大笑。这三位大笑的老人,后来便成为中国绘画上常用的题材,这个故事象征着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的欢乐,象征着三个宗教的代表人物在幽默感中团结一致的欢乐。

他就是这样地过他的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简朴的乡间诗人,一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在他那本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冲动而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出一种造成那和谐生活的情感和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卓越。他在《归去来辞》那首赋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爱好人生的情感。这篇名作是在公元四○五年十一月,就是在决定辞去那县令的时候写的。

猜你喜欢
  浮邱子卷七·汤鹏
  卷十八·高诱
  卷二十五·湛若水
  治政篇 第十三 凡二十二条·范立本
  卷三·崔子方
  第九章 30·辜鸿铭
  第七章 35·辜鸿铭
  卷二十八·程川
  卷首中·江永
  卷三十·陈启源
  卷十三·聂崇义
  提要·苏轼
  支那內學院經版圖書展覽緣起·欧阳竟无
  附录·刘宝楠
  卷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黄载·唐圭璋

      载字伯厚,号玉泉,南丰人。仕广东兵马钤辖。   昼锦堂   牡丹   丽景融晴,浮光起昼,玉妃信意寻春。一笑酒杯翻手,满地祥云。宝台艳蹙文绡帕,郎宫娇舞郁金裙。嫣然处,况是生香微湿,腻脸馀醺。   暖烘肌欲透,愁日炙还

  • 第七出·李开先

    【出队子】(外上唱)官居帅府,蒙恩久佩兵符。朝随豹尾近龙舆。丈夫得志岂无毒!(白)饱暖闲争氧,饿鸟护夺食。人燕(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我想那林冲,当初做统制之时,上表奏劾童大王宦官不许封王,弃太原,失守河界,结怨辽金,败祖宗之盟,失

  • 卷一百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初寮小集王安中字履道阳曲人第进士政和中自大名主簿累擢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防出镇燕山府召除检校太保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贬象州有初寮集许

  • 卷四·孙一元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太白山人漫藁> 钦定四库全书 太白山人漫藁卷四 明 孙一元 撰 五言律诗 秋兴二首 白帻乘高兴青山载酒瓯登临歌猛士形胜俯南州龙卧江光晩鵰盘云色秋西湖有狂客吹笛遍沧洲平野秋光净广川落

  • 第十七回 立宗支粤西存残局 殉偏疆岩下表双忠·蔡东藩

      且说明唐王败没后,其弟聿,逃至广州,故明大学士苏观生等,倡议兄终弟及,奉聿为帝,改年绍武,招海上,徐、马、郑、石四姓盗魁,授为总兵,又去招安海盗,太属不鉴覆辙。冠服不及裁制,就假诸优伶,暂时服用。正是一班优孟,可笑!同时

  • 第一四一领状光绪十三年闰四月二十二日一一三二一—四·佚名

    铺民郭振春具领状,保人证在外候讯具领状铺民郭振春〔今当〕大老爷台前,领得郭武祥一名,〔保外〕候讯,随传随到,不敢冒领。合具领状是实。〔批〕附卷。戳记 新竹县正堂方、给发广籍代、书林本戳记光绪

  • 一三一九 军机大臣奏查四库书内应行撤出销毁各书情形片(附清单一)·佚名

    一三一九 军机大臣奏查四库书内应行撤出销毁各书情形片(附清单一)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查四库书内应营销毁各书,臣等交原办之提调等详细检查,除文源阁应撤之书,询之原办提调等,据称上年详校各书时当经销毁外,至文津阁应

  • 九一○ 闽浙总督陈辉祖奏第二十二次缴送应毁书籍折(附清单一)·佚名

    九一○ 闽浙总督陈辉祖奏第二十二次缴送应毁书籍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闽浙总督管浙江巡抚臣陈辉祖谨奏,为奏闻事。窃臣前于第二十次奏缴违碍书籍时,因闽浙两省地方辽阔,查禁难保无遗,恳恩展限一年,详查收缴

  • 卢斌传·脱脱

    卢斌,开封人。在晋王官邸任书记官,太宗即位,补任殿直。雍熙(984~987)年间,率兵驻扎霸州。恰好宋朝率大军北伐,朝廷令卢斌带领五千骑兵随曹彬抵达祁沟。这时契丹据河而守,宋军缺水,卢斌请求用千名弓箭手砍断敌人的防守栅栏,契丹

  • 唐纪八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丙戌、626)·司马光

    唐纪八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公元626年) [1]九月,突厥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上不受,但诏归所掠中国户口,征温颜博还朝。 [1]九月,突厥颉利可汗进献三千匹马、一万头羊,唐太宗推辞不受,只是下诏令其归还所掠夺的中原人口,并征召上

  • 八年·佚名

    (戊辰)八年清嘉慶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戊戌朔,召見大臣、閣臣。上謂左議政李時秀曰:「向筵,大臣以沐浴仰請,行期果定耶?北道陵寢奉審當次,在於己巳年,而今番大臣之行,旣爲奉審,則禮堂奉審,置之好矣。」仍命左議政李時秀,進詣北道各

  • 佛本行经度宝称品第十八·马鸣

    久无央数劫,所积得善本。逮得昔所愿,先以授五人。犹如事火祠,得酥益增炽。佛炎超逾彼,光明靡不照。已出五道渊,寻便度五人。始与五沙门,德力胜五根。佛如满月现,与诸弟子俱。犹如五明星,与月俱游处。时波罗奈城,有大长者子。性

  • 在波尔薄约与国大副校长恩觉士谈话·太虚

    ──一月十八日──师:昨天承劳驾到车站,甚为感谢!  恩:我欢喜研究佛学。近来正思虑中国人民所遭遇的国难问题。  师:中国适当其冲,因为靠近侵略的日本,这也是中国过去不能振作的错误;但经过这一次的难苦锻炼,也未尝不是中

  • 佛法建在果证上·太虚

    ──二十三年四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这次到南京来,为世界佛学苑事,要与班禅大师面商,因为时间短促的缘故,本没有预备讲什么。昨天晚上与黄忏华居士谈论佛法上的问题,觉得一般研究佛学的,近来于佛法上生出很多的疑难,今天

  •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马王品第四十五(一)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彼城中有婆罗门。名曰摩醯提利。善明外道经术。天文.地术靡不贯练。世间所可周旋之法。悉皆明了。彼婆

  • 大品第一 智论·佚名

    第一章第一诵品一&ldquo;听闻之慧是闻所成智&rdquo;者如何?云:&ldquo;应证知此等之诸法&rdquo;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ldquo;应遍知此等之诸法&rdquo;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ldquo;应断此等之诸

  • 三吴水考·周大韶

    水利志。一名《水利图说》。明张内蕴、周大韶撰。十六卷。内蕴为南京吴江(今属江苏)生员。大韶为华亭(今江苏松江)监生。万历四年(1576)因南京、苏州、松江、 常州、镇江诸府水利久湮,于是命御史林应训规划治理,凡六

  • 仪礼述注·李光坡

    十七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仪礼述注》为《三礼述注》之一篇,体例与《周礼述注》同,取郑玄《仪礼注》、贾公彦《仪礼疏》,总合大义,删繁举要,节取其言,并间取研究《仪礼》诸家异同之说,附于书后,亦参以己见,互相发明。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