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禅解】

里以宅身,尚知“以仁为美”.道以宅心,反不择仁而处,何其重躯壳,而轻性灵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禅解】

见有心外之约乐,便不可久处长处,可见不仁之人,无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则“约”“乐”皆安;“利仁”,则“约”、“乐”皆利,何等快活受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禅解】

无好、无恶,故能好、能恶。无好、无恶,性量也。能好、能恶,性具也。仁,性体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禅解】

千年暗室,一灯能破。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禅解】

此章皆诫训之辞,若处非道之富贵,去非道之贫贱,便是“去仁”,便不名为君子。若要真正成个君子,名实相称,须是“终食之间”不违,“造次”“颠沛”不违。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禅解】

“恶不仁者”,用个“其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

卓吾云:“无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处。“盖有之矣”,谓世界尔许大,岂无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见耳。望之之辞,“好仁者”就是惭,“恶不仁者”就是愧。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禅解】

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于仁中求过耳,孰肯于过中求仁哉!然惟过可以观仁: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故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禅解】

不闻道者,如何死得!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闻道”。若知“朝闻”可以“夕死”,便知道是竖穷横遍,不是死了便断灭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禅解】

当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参看,便见圣贤学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禅解】

“义之与比”,正所谓时措之宜,却须从“格物”、“慎独”来。若欲比义,便成“适”、“莫”,义来比我,方见“无适”、“莫处。”

比义,则为义所用;义比,则能用义。比义,则同告子之义外,便成袭取;义比,则同孟子之集义,便是性善。当与赵州使得十二时,《坛经》悟时转法华并参。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禅解】

见德者,不见有土;见土者,不见有德。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此皆独喻于怀,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禅解】

卓吾云:何利之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禅解】

能以礼让,不但用得礼,亦为得国。不能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亦用不得礼。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禅解】

此对治悉檀,亦阿伽良药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禅解】

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证,正是指点初心,须向一门深入耳。“忠恕”真实贯得去,亦是有个省处,乃能如此答话,然不可便作传道看。颜子既没,孔子之道的无正传,否则两叹“今也则亡”,岂是诳语。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禅解】

“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释门中发菩提心者,世法亦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成世法,可为同喻。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禅解】

方是“惭愧”二字实义,方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方可云尽大地无不是药.此圣贤、佛祖总诀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禅解】

始终只一“几谏”。“几谏”只是敬父母,故期之以圣贤。“不违”、“不怨”,只是到底敬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禅解】

“方”。法也。为法故游,不为余事也。“不远游”句,单约“父母在”说。“游必有方”,则通于存没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禅解】

“喜”、“惧”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禅解】

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禅解】

观心为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禅解】

“讷言”、“敏行”,只是一事,观“欲”字而字便知。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禅解】

千里比肩,百世接踵。

卓吾云:有一善端,众善毕至。

方外史曰:此约观心释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禅解】

“辱”,则不能事其君。“疏”,则不能交其友。不数,正是纳忠尽谊之法,非为求荣求亲而已,亦非当去当止之谓。

猜你喜欢
  宪问第十四·朱熹
  法言義疏十四·汪荣宝
  提要·佚名
  第十一部分·毛公
  卷五十七·秦蕙田
  卷九·吕祖谦
  诗札卷一·毛奇龄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三·欧阳竟无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七·玄奘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佚名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卷第七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元幹·唐圭璋

      元幹字仲宗,长乐人。自号芦川居士。向子諲之甥。生于元祐六年(1091)。曾为李纲行营属官。官至将作少监。四十一岁致仕。绍兴中,坐以词送胡铨,得罪除名。绍兴末尚在,约寿七十馀。有芦川归来集。   贺新郎   寄李伯纪

  • ◆闻过先生吴海(闻过斋集)·顾嗣立

    海字朝宗,闽县人。博学负气节,为宣城贡尚书师泰、晋安林学士泉生所推重。性不悦流俗,慕邹鲁之风,徙居不克,因自号鲁客。世遭丧乱,家益贫甚,扁其斋曰「闻过」,学者称曰闻过先生。洪武初,部使者欲荐于朝,力辞不出。素与永福王翰友

  • 昨夜入梦 三·胡也频

    给爱从你如春光般飘去,我的花园便变了景色:蟋蟀唱秋天的曲子,草坪为乌鸦的战场。我终日无语如平沙之沉默,我的狂笑与长吁,亦无能避免那回忆的诱惑,与消灭此长别之哀戚。当恍惚地见你的影儿,盼燕羽剪断我苦恼之束缚,或弃我的笔

  • 五言巻九·洪迈

      五言  赠李唐山人       戴叔伦  此意无所欲闭门风景迟柳条将白发相对共垂丝  题秦隠君丽句亭  北人归欲尽犹自住萧山闭户不曾出诗名满世间  答孙常州见忆  画鹢春风里超遥去若飞那能寄相忆不

  • 静庵集巻四·张羽

    明 张羽 撰五言絶句杂咏空山无四隣闲扉映秋水时有负樵人唱歌白云里秋夜卧病清斋夜方寂卧病谁相亲秋萤如有意殷勤来照人题蕉移得山后蕉种傍山前屋扶疎数叶开还如山后緑緑绮含风弱芳缄巻露新忆在闲庭院婆娑映玉人题画

  • 御选元诗卷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十二乐府歌行十郭钰控郎马酬别萧茂才控郎马妾心悲留郎住郎苦辞少年只愿封侯早不惜蛾眉镜中老银鞍金勒瑚鞭白水青山千里道控郎马郎驻鞍郎饮莫须尽酒醒郎衣寒郎心悬悬五云下教妾若为控郎马马蹄

  • 巻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元音卷十一成廷珪【芜城人】春夜曲芙蓉楼前拜新月宝鸭微熏透银叶吴山楚水送逺游不管闺中照离别谁家玉钩飞上天一似连环旧时缺缺多圆少将奈何一寸愁肠百重结为郎白苎裁春衣又恐月圆郎未归射鸭谣阿侬手挽竹

  • ●滿洲實錄卷五·佚名

      天命三年閏四月至四年七月   ◆天命三年閏四月至四年七月   ○閏四月二十二日遣魯太監下商人二名開原人一名書七大恨付之令回國   【太祖兵進范河界(見圖)】   ○五月十七日帝率諸王大臣統軍征明國至十九日

  • 第二十二回 扫逆藩众叛荡平 激外变四州沦陷·蔡东藩

      却说殷孝祖阵亡,众情震骇,还亏沈攸之御众有方,勉力支持,方得镇定人心,不致溃散。时江方兴已由南调北,与攸之名位相埒,应前回。大众拟推攸之为统军,攸之独让与方兴。方兴大喜,便督厉诸将,准备开战。  赭圻守将,为寻阳左卫

  • ◎迷信欤哀悼欤·李定夷

    去岁法源寺,曾开水陆道场追悼清隆裕太后及辛亥先烈,北京佛教会僧众,又发起追悼癸丑战士道场。原启节录如下: 盖闻台号悯忠,法源之道场传自古,搜宝忏,金山之遗事称于今。稽古梁唐之际,开国之时,凡忠臣义士,健儿武夫,效命疆场,有

  •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司马迁

    张凤岭 译注【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楚相春申君黄歇的专传。春申君是楚国贵族,招揽门客三千余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以辩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言秦楚宜相善。时楚太子完入质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

  • 孙惠蔚传·魏收

    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小字陀罗。自称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从道恭到惠蔚世代以大儒传家。孙惠蔚十三岁时,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岁时,师从董道季讲《易》;十九岁,师从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

  • 河南王高孝瑜传·李延寿

    河南康献王高孝瑜,字正德,文襄帝高澄的长子。最初封为河南郡公,北齐受禅代替东魏,他又被晋爵为王。历任中书令、司州牧。早先,他被养在神武帝的宫中,与武成帝高湛同岁,两人相亲相爱。将要诛杀杨忄音等人,他参与了预谋。武成帝

  • 完颜宗雄传·脱脱

    宗雄,原名谋良虎,是康宗的长子。他刚出生时,世祖看见他很惊异,说“:这孩子风骨非同寻常,以后必定成为国家大器。”于是解下佩刀,让人常放在他身边,并说:“等他长大成人就让他佩带这把刀。”宗雄九岁能射奔跑的兔子。十一岁,射中

  • 第九章 20·辜鸿铭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辜讲孔子评价同一位学生(颜回),说:“哎,他死了!我亲眼看见他不断进步,但从来没看到他在前进的中途退却过。”

  • 卷一百四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四十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三十五问始见君子者辞【少仪】考异古本注传辞出入下有者字足利本同疏再辞也固【一叶左四行】宋板也作曰补遗宋板疏杂文细小【一叶左二行】文作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下·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一下观佛相好发心者。若见如来。父母生身身相昉着。明了得处辉丽灼烁。毗首羯磨所不能作。胜转轮王相好缠络世间希有。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愿我得佛齐圣法王。我度众生无数无央。是为见应

  •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萧衍

    一卷。书评。南朝梁萧衍撰。全篇仅为两部分,凡二百五十字左右。首论钟繇书法十二意,为:“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捐赠,谓有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