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朝聘会盟例第十五

隐十有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传: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注:不言朝公者,礼:朝受之于太庙。与聘同义。

桓五年:州公如曹。六年:正月,寔来。传:慢之,化我也。注:行过无礼谓之化,齐人语也。诸侯相过,至竟必假涂,入都必朝,所以崇礼让,绝慢易,戒不虞也。

七年: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失地之君也,称侯朝,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

九年: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传:世子言朝,讥父老,子代从政。

庄二十三年:萧叔朝公。传:公在外也。注:恶不受于庙。

僖二十八年:公朝于王所。传:不言如京师,天子在是也。不言天子在是,不与致天子也。

右朝

隐七年: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注:来聘书者,皆喜内见聘事也。古者诸侯朝。罢朝聘为慕贤考。礼,一法度,尊天子。不言聘公者,礼,聘受之于太庙,孝子谦不敢以己当之,归美于先君,且重宾也。

天王使凡伯来聘。注:书者,喜之也。古者诸侯有较德殊风异行,天子聘问之,当北面称臣,受之于太庙,所以尊王命,归美于先君,不敢以己当之。

庄二十三年:祭叔来聘。注:不称使者,公一陈佗,故绝,使若我无君,因不与天子下聘小人。

二十五年:公子友如陈。注:内朝聘言如者,尊内也。书者,录内所交接也。朝京师大国,善,有加录文,如楚有危文。聘无月者,比于朝轻。

文元年:叔孙得臣如京师。注:知不为丧聘。书者,聘为贡职,天子当得异方之物以事宗庙,又欲以知君父无恙,不以丧废,故不讥也。如他国就不三年,一讥而已。

右聘

隐二年:公会戎于潜。注:凡书会者,恶其虚内务、恃外好也。古者诸侯,非朝时不得逾竟。

桓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传:离不言会。盖邓与会尔。注:二国会曰离。二人议,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不足采取,故谓之离。会自三国以上。言会者,重其少从多也,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尚书》曰三人议则从二人之言。盖取诸此。

五年:齐侯、郑伯如纪。传:外相如不书。书离,不言会也。注:嫌外离会常书,故变文见意,以别嫌明疑。

僖二十八年:陈侯如会。传:后会也。

宣元年:会晋师于斐林。传: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

昭十二年传:《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注:唯齐桓、晋文,能以德优劣国大小相次序;非齐桓、晋文,则知主会者为之,虽优劣大小,不改更信史也。

定十四年:邾娄子来会公。注:书者,非邾娄子会人于都也。如入人都,当修朝礼。古者诸侯将朝天子,必先会间隙之地,考德行,一刑法,讲礼让,正文章,习事天子之仪,尊京师,重法度,恐过误。言公者,不受于庙。

哀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传:吴主会也。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右会

隐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传:遇者,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之也。注:古者有遇礼。为朝天子,若朝罢朝卒相遇于涂,近者为主,远者为宾,称先君以相接,所以崇礼让、绝慢易也。当春秋时,出入无度,祸乱奸宄多在不虞,无故卒然相要,小人将以生心,故重而书之,所以防祸原也。言及,起公要之。

桓十年: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传:会,期辞也。言弗遇,公不见要也。

右遇

隐元年: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传:会及暨,皆与也。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注:凡书盟者,恶之也。为其约誓,大甚朋党,深背之生患祸。重胥命,善近正,是也。

及宋人盟于宿。传:内之微者也。注:内者,谓鲁也。微者,谓士也。不名者,略微也。

桓三年:齐侯、卫侯胥命于蒲。传:相命,近正也。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注:书以拨乱也。

十四年:郑伯使其弟语来盟。注:来盟者,聘而盟也。不言聘,举重也。

庄九年:公及齐大夫盟于蔇。

十六年:同盟于幽。传:同盟者何?同欲也。注:同心为善,善必成;同心为恶,恶必成。

闵二年:齐高子来盟。传:不称使,我无君也。注:正其义,明君臣无相适之道。《春秋》谨于别尊卑、理嫌疑,故绝去使文,以起事张例,则所谓君不使乎大夫也。

僖三年:公子友如齐莅盟。传:莅盟者,往盟乎彼也。来盟者,来盟于我也。

五年:诸侯盟于首戴。传:诸侯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先目而后凡也。注:会盟一事不举重者,时世子不与盟。〔案:葵丘宰周公不与盟,同例。〕

郑伯逃归,不盟。传:不可使盟也。言逃归,不以寡犯众也。

八年:郑伯乞盟。传:处其所而请与也,盖酌之也。注:时郑伯欲与楚,不肯自来盟。处其国,遣使挹取其血而请与之约束,无汲汲慕中国之心,故抑之,使若叩头乞盟者也。不录使者,方抑郑伯,使若自来也。不盟,不为大恶者,古者不盟也。

十九年:鄫子会盟于邾娄。传:后会也。

成三年:晋侯使荀庚来聘。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孙良夫盟。传: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注:以不举重连聘言之,知寻绎旧故约誓也。书者,恶之。二国既修礼相聘,不能相亲信,故举聘以非之。

右盟

昭七年:暨齐平。注:书者,善录内也。不出主名者,君相与平,国中皆安,故以举国体言之。

右平

释曰:传曰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又曰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皆有朝宿之邑焉。何君注,云顺四时而朝也。缘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王者与诸侯别治,势不得自专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王者亦贵得天下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职,故分四方诸侯为五部,部有四辈,辈主一时。《孝经》曰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尚书》曰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是也。其诸侯相朝,亦以五年近得正。宣公九年如齐,加录书月是也。而王世子、宰周公出会,则讥之,诸侯相遇则危之,屡盟长乱则刺之。然则《周官》言春朝秋觐夏宗冬遇,又有时会殷同遍存遍頫遍省诸礼,诸侯世然后相朝,殷然后相聘,司盟掌盟约之载,岂平世之法与拨乱异耶?然传言古者不盟,唯有会聚朝聘之道。穀梁子亦云盟诅不及三王,则《周官》殆战国阴谋渎乱不验之书也。康成不通《春秋》而信之笃,过矣。注曰非朝不逾竟。然则同盟搂伐使臣非礼奔命于路,亦《春秋》之所刺也。故其始则大小相陵,徵朝徵聘继,则强臣擅命,要结外援,势使然也。《春秋》防其渐,故谨其始。鲁桓与郑会,垂盟,越而叛王之事亟矣。公子遂遂如晋,季孙宿遂入运,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而篡弑之祸亟矣。会稷而宋乱遂成,盟平丘而楚乱遂成矣。故坏法乱纪之事,必托于常礼而后成。夫礼以已乱也,非以阶厉也。故君子辨之。

崩薨卒葬例第十六

〔公薨葬见公终始例内,外夫人内外女薨卒葬见娶归终始例,诸侯卒葬见表〕隐三年:天王崩。传: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诸侯记卒记葬,有天子存,不得必其时也。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注:书崩者,为天下恩痛王者也。记诸侯卒葬者,王者亦当加之以恩礼。

庄三年:葬桓王。传:改葬也。注:诸侯当有恩礼。

文九年:葬襄王。传:王者不书葬。不及时书,过时书,我有往者则书。注:恶公不自往。

隐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注:不言薨者,《春秋》王鲁,不可言崩,故贬外言卒,所以褒内也。

癸未,葬宋缪公。传:葬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日,慢葬也。过时而日,隐之也。不日谓之不能葬也。当时而不日,正也。日,危不得葬也。

八年:葬蔡宣公。传:卒名而葬不名,卒从正而葬从主人。卒日而葬不日,卒赴而葬不告。注:卒当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从君臣之正义言也。葬有常月,不告,故从臣子词称公。

十四诸侯终始表第十七、十八

余览《春秋》所治冠带之伦,东穷齐并海,南极吴楚,西通秦陇,北绝燕晋。卓哉!煌煌声名之届,何其侈也。深探其本,皆详内以略外,究王化之盛,一统中外,未尝不殊会。夷狄顿胡沈越之邦,未尝通吉凶聘问之礼。其于诸夏,挺大小侯各七,以张治法而已。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允哉允哉!尝闻贾生之论建侯矣,欲天下之久安长治,莫若众建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斯古今之通论也。余读《春秋》强侵弱,众陵寡,离为十二,合为六七,晋归三卿,齐移田氏,秦政乃利觜长距,终得擅场,皿虫为蛊,其势然也。故诸侯侈则大夫逼,中国微则戎狄横。《春秋》本殷周,方三千里以为诸夏,挞殷武以奋伐,锡厥福于封建,不僭不滥,赫声濯灵,廓如也。故尝论之,中国齐晋最强也。晋弑君五〔夷齐、卓子、怀公、灵公、厉公〕,篡国四〔惠公、文公、成公、悼公〕。齐弑君六〔诸儿子、纠、舍、商人、光舍〕,篡国五〔小白、商人、元、处臼、阳生〕。鲁慕齐晋,则弑君五〔隐公、桓公、子般、闵公、子赤〕,篡国三〔桓公、宣公、定公〕。宋、卫、陈、蔡、郑,匹也,皆弑君二〔宋与夷、处臼,卫完、剽,陈平国、世子偃师,蔡固、申,郑夷、髡原〕。若其篡逐出入,遽数不能终也。夷狄,吴楚最强也,皆弑君二〔楚髡虔,吴馀祭、僚〕。秦于春秋,乃在小国治耳〔见哀三年注〕。曹、许、邾娄、滕、杞,无兼并之事,无弑立之文,非其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弑,臣不讨贼,篡不明杀无罪,三者皆去葬。杀无罪,罪君也。不讨贼,罪臣也。篡则君臣皆罪之而绝其国。故吾以为继体守文之才,仅得中佐,明《春秋》之法以制驭其政,三代之治,未尝不可复,其乱未尝不可弭,则经制定而统纪一,虽有淫骄之主,而无鱼烂之祸。封建之于治,如宫室之有楹,舟之有维楫,柞枝之有叶也。其可一日去哉!

秦吴楚进黜表第十九

余览《春秋》进黜吴楚之末,未尝不叹圣人驭外之意,至深且密也。昔圣人序东周之书,唯存《文侯之命》及《秦誓》。著其盛衰大旨。其于删《诗》,则列秦于风,序《兼葭》曰未能用周礼,序《终南》曰能取周地。然则代周而改周法者,断自秦始,何其辞之博深切明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摈之比于戎狄,然其地为周之旧,有文武贞信之教,无敖僻骄侈之志,亦无淫泆昏惰之风,故于《诗》为夏声。其在春秋,无僭王滑夏之行,亦无君臣篡弑之祸。故《春秋》以小国治之内之也。吴通上国最后,而其强也最骤,故亡也忽焉。秦强于内治,败殽之后,不勤远略,故兴也勃焉。楚之长驾远驭强于秦,而其内治亦强于吴,故秦灭六国,而终覆秦者楚也。圣人以中外狎主,承天之运而反之于礼义,所以财成辅相天地之道,而不过乎物。故于楚庄、秦穆之贤,而予之,卒以为中国无桓文则久归之矣。何待定哀之末而后京师楚哉?于吴光之败陈许,几以中国听之,慨然深思其故,曰中国亦新夷狄也。黄池之会,《春秋》说曰齐、晋前驱,鲁、卫骖乘,滕、薛夹毂而趋,则岂吴公先歃,晋侯亚之,之以礼义动哉?故观于《诗》、《书》,知代周者秦,而周法之坏,虽圣人不可复也。观于《春秋》,知天之以吴楚狎主中国,而进黜之义,虽百世不可易也。张三国以治百世,圣人忧患之心,亦有乐乎此也。

〔以上三则,附表均略。〕

猜你喜欢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苏舆
  帝学卷三·范祖禹
  读书録卷十一·薛瑄
  榕村语録卷二十二·李光地
  卷三十五·沈廷芳
  五经蠡测卷六·蒋悌生
  卷五·康熙
  卷八·司马光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佚名
  说法品第二·佚名
  德行品第一·佚名
  为欲由上海往峨嵋者告·太虚
  答黄覕子问(二则)·太虚
  六度集经卷第七·佚名
  第五十八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34 ·佚名

    黄庭坚 次韵寅庵四首 四时说尽庵前事,寄远如开水墨图。 略有生涯如谷口,非无卜肆在成都。 旁篱榛栗供宾客,满眼云山奉燕居。 闲与老农歌帝力,年丰村落罢追胥。 黄庭坚 次韵寅庵四首 兄作新庵

  • 卷二百十七·毕沅

      ◎元纪三十五 ∷起昭阳单阏正月,尽阏逢执徐三月,凡一年有奇。   ○顺帝   至正二十三年癸卯,一三六三年   春,正月,乙已,大宁陷。   庚戌,吴常遇春兵攻池州神山寨,擒罗友贤,斩之,馀党悉平。   丙寅,吴国公遣中书省

  • 卷三百七十三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己卯盡其月   三月己卯,朝議大夫孔宗翰為鴻臚卿,度支郎中劉奉世為左司郎中,左司郎中兼著作佐郎林希為起居舍人、修實錄檢討官,馬軍都虞候、雄州團練使、知熙州劉昌祚徙知渭州,四方館使、英州刺史

  • ●卷二十·李攸

      经略幽燕   唐贞观初,始置松漠府,以靡会为都督,赐姓李氏—元中,降以公主。会昌中,始赐契丹之印。于是统有八部,雄据北漠,懿僖之乱,中国不靖。后有按巴坚遂僭帝号,抗衡中国,南侵镇、定、邢、洺、冀、贝之郡。朱全忠时,刘仁

  • 第七十六回 段芝泉重组阁员 龙济光久延战祸·蔡东藩

      却说海军第一舰队,与练习舰队,同时独立,这警报传达中央,段国务卿未免惊心,亟电致南京将军冯国璋,及淞沪护军使杨善德,令他设法调停,挽回此举。那知冯、杨二人,已接李鼎新等密函,请守中立,两不相犯。冯本请恢复旧约法,当然与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十三·乾隆

      宋【依通鉴晋纪例不书南】  髙宗皇帝【髙宗南渡迁都依晋元帝例加序】  帝名构徽宗第九子初封康王二帝北行遂即位于南京后迁都临安【本余杭郡南渡后开临安府为行在所】  【丁未】建炎元年夏五月康王构即皇帝

  • 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班固

    (韦贤)【原文】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也。其先韦孟,家本彭城,为楚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婬不遵道,孟作诗风谏。后遂去位,徒家于邹,又作一篇。其谏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

  • 杨震传·脱脱

    杨震字子发,代州崞县人。因射箭骑马超群被任为安边巡检。河东军队出征臧底河,敌人据山为城寨,下瞰官军,各将合兵在城下,杨震率领壮士拔剑先登,斩敌首数百级,大军乘胜平定敌人,上奏杨震战功第一。杨震跟随折可存讨伐方腊,从浙东

  •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九·丁传靖

    文天祥 陆秀夫 谢枋得 张世杰 汪立信 文天祥大父梦一儿乘紫云而下,已而复上行,生天祥,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行,字履善。及廷试第一,理宗见其名曰:“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字之曰宋瑞。南宋杂事诗注 宝祐登科录,一甲

  • 卷十二下·沈枢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十二下    宋 沈枢 撰勤王门 汉沮授劝袁绍迎献帝 兴平二年是时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沮授说袁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

  • 卷一百八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十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哲宗时监察御史龚夬弹章惇疏曰切以宰相之任代天理物佐人主出令苟非其人害及天下臣伏见左仆射章惇性质凶邪敢为奸

  • 理学类编原序·张九韶

    古之学者即事以穷理谨乎彛伦日用以脩身不敢骛乎髙逺也故曰道不逺人性也者人所得乎天以为德具于人心宜至切矣孔门颖敏莫先子贡而其言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则圣人之设敎可知矣道絶于战国经燔于秦汉儒专门授受惟事口耳千

  • 卷六·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六   明 傅逊 撰伯楚灵王之乱昭公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 遂会于虢 令尹享赵孟赋大明之首章赵孟赋小宛之二章事毕赵孟谓叔向曰令尹自以为王矣何如对曰

  • 重刻圆悟禅师击节录题辞·圆悟克勤

    圆悟禅师。电机波辨。色丝妙绝。可谓文武火炉锻练学人矣。惜乎集录者。采撷微言。而失之简。加之三豕门五。睹者眼眩焉。顷予友淳公。搜猎竺典。企予祖躅。以弥缝於阙。盖藻镜当台。妍媿可逃乎哉。晨星落落。秦无人也

  • 第四十七章 [失题]·佚名

    此王之殁后,彼玛那湾玛为王。门地如何,何人之子,又如何即王位耶。(一)[彼]出生于摩诃桑玛多之统具家门之德,塔波园之掠夺者伽沙波之子。(一一)玛罹耶王之僧伽玛那王有[一王]女,已娶彼隐栖于北部。(三)[先王]哈多达多王知彼事而[后]渡阎浮

  • 徐氏珞琭子赋注·徐子平

    又名《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二卷。宋徐子平撰。徐子平生卒年与事迹皆不详。据刘玉《己疟编》说,江湖谈命者有徐子平,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又说徐子平名居易,五代末人,曾与宋道士陈抟、吕洞宾俱隐华山。徐子平所

  • 春柳莺·佚名

    章回小说。题“南北鹖冠史者编、石庐拚饮潜夫评”。四卷十回。叙石池斋与梅凌春、毕临莺婚姻事。明嘉靖、隆庆间,才子石池斋与友至古香亭赏梅,见“凌春女子”题诗,心生倾慕,弃扬州梅翰林书馆之聘,往访凌春女子。田又玄诡言

  • 春秋权衡·刘敞

    十七卷。刘敞撰。今文经学家认为《公羊》与《左氏》、《穀梁》异者有三:一是“据百二十国宝书而作”,二是“张三世”,三是“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刘敞不赞这些传统的意见,并在此书中逐条批驳之。《春秋》经传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