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黄覕子问(二则)
问一:八识之中,第六是意而第七末那为意识所依故亦名为意。若然,则六为能依,七为所依,即与眼识之依眼根,耳识之依耳根无异,何以六名识而七亦名识乎?
答一:梵语“末那”,此译为“意”。八识中第七识正名为意,意者,恒审思量是也。第八恒而不审,第六审而不恒,前五不恒不审,唯第七恒审思量,以执第八见分为内自我体,故名为意。克实言之,第七第六俱名意识,以恐相淆,故第七存末那之梵语而不译为意。然立名虽同,而义还有异。第七名为意识,是持业释,意之恒审思量是第七之业用,识之了别是第七之体相,即用此第七识之业,标第七识之非他识,即用显体,即体持业,意即是识。第六名为意识,是依主释,犹夫眼识依眼根,故名为眼识,第六依第七为根,故亦名意识。根者,胜增上缘,有依、如、发、属、助五义;依意之识,意助之识,属意之识,意发之识,如意而转之识,故名意识,意之与识,二各有体,用其所依胜增上缘之根,标此第六非是他识,故与第七即意是识而名为意识者义有异也。第七之为第六识根,正如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之根也。然第七识自体是识,以复为第六识依、助、属、发、如之根故,又名意根。但在意根一名,又有三义:一者、即第七识独为第六胜增上缘;复通为前五染净依,即第七识未净,则前六皆染;与第六之如第七而转同,复与赖耶为俱有依,有则俱有,第七不执第八为我,第八即舍赖耶之名,故第七识偏名意根。二者、八个识之等无间缘,通名为意根,此即自体是意根也。三者、在隐秘教,但说有六识而未说有八识者,所云意根,即隐含第七与第八二识,此通常说六识、六尘、六根之意根也。
问二:如来一代时教,天台、贤首均判五时,独慈恩宗则依深密等经判为三时,而以最初华严判属第三时,本在方等之后、法华之前之般若,却又判属第二时,种种不同他宗之处,果何据乎?
答二:慈恩依深密等判为三时,所谓有时、空时、中道时者。时者时义,非指时代,此中亦有顿、渐、不定。顿教不历三时,从始至终皆中道时,即华严是;在不定教,亦不定历三时,或从有入中道,或从空入中道,方等诸经皆是。唯约渐教,乃历三时,初从依他起性秘相而说,对治凡夫断见,说续有情,建立人天因果;对治凡夫断常二见,说惟有诸法而无我,建立二乘因果。次乃依遍计执性,说毕竟空义,淘融执见,解除法縳,在经正指般若诸部。然后会归前二性显圆成实性,令入中道,在经正指深密、法华等部。盖在顿教之机,从始至终皆闻华严;在不定机,从始至终皆闻方等,亦有始终唯闻阿含教机,亦有始终唯闻般若教机,亦有始终唯闻法华教机;唯不定教中有一类从小入大、从空入中之渐机者,乃历此三时耳。故天台之判五时教,亦有通五时以融之,阅教观纲宗可知矣。(见觉社丛书第一期)
猜你喜欢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四·欧阳竟无 四分律卷第十四(初分之十四)·佚名 先觉宗乘卷五·圆信 祖庭事苑卷第四·睦庵善卿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五(之上)·智俨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三十六·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一·欧阳竟无 卷第八十·德清 四十四、芭蕉拄杖·慧开 卷第五·雷庵正受 法海经全文·佚名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皈依三宝品讲录·太虚 佛说水沫所漂经·佚名 御制《大悲总持经咒》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