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王鲁例第十一

隐元年:春,王正月。注:惟王者然后改元立号。《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鲁,故因以录即位,明王者当继天奉元,养成万物。又注: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方陈受命,制正月,故假以为王法。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与后王共之。又注: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又注: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又注: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

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传:称字,褒之也。因其可褒而褒之,渐进也。注:《春秋》王鲁,记隐公以为始受命王,因仪父先与隐公盟,可假以见褒赏之法。譬若隐公受命而王诸侯,有倡始先归之者,当进而封之,以率其后,亦为所褒者法,明当积渐深知圣德灼然之后乃往,不可造次陷于不义。又注:鲁称公者,臣子心所欲尊号其君父。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心欲尊其君父,使得称公,故《春秋》以臣子书葬者皆称公。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传:兼之,非礼也。注:《春秋》王鲁,以鲁为天下化,首明亲来被王化渐渍礼义者,在可备责之域,故从内小恶举也。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注:不名者,略微也。大者正,小者治;近者说,远者来。是以《春秋》上刺王公,下讥卿大夫,而逮士庶人。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注:所传闻之世,外离会不书,书内离会者,《春秋》王鲁,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故略外也。又注: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勿拒,去者勿追。

无骇帅师入极。传:展无骇也。不氏,疾始灭也,《春秋》之始也。注《春秋》托王者始起所当诛也。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注:不传天下异者,从王内录可知也。

注:记诸侯卒葬者,王者亦当加之以恩礼。又注:不言薨者,《春秋》王鲁,死当有王文。圣人之为文辞孙顺,不可言崩,故贬外言卒,所以褒内也。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又注:录渴隐者,王者当加恩,意忧劳其国,所以哀死闵患也。

七年:滕侯卒。传:不名,微国也,称侯不嫌也。注:所传闻世,未可卒。所以称侯而卒者,《春秋》王鲁,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子先朝隐公,《春秋》褒之以礼,嗣子得以其礼祭,故称侯见其义。

八年:辛亥,宿男卒。注:宿本小国,不当卒。所以卒而日之者,《春秋》王鲁,以隐公为始受命王。宿男先与隐公交接,故卒褒之也。不名不书葬者,与微者盟功,薄当褒之为小国,故从小国例。

十年: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注:日者,见结日。偏战不言战,托王于鲁,不以敌辞言之,所以强王义也。

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传:兼言之,微国也。注:称侯者,《春秋》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薛先朝隐公,故褒之。

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宋。传:器从名,地从主人。注:诸侯土地各有封疆里数,今日取之,然后王者起,兴灭国,继绝世,反取邑不嫌不明,故不复追系本主。

九年:纪季姜归于京师。传: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注:地方千里,周城千雉,宫室官府制度广大,四方各以其职来贡,无不备具,所以必自有地者治自近始,即《春秋》所谓内治其国也。

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注:王者兵不与诸侯敌。战乃其已败之文。

十四年:郑伯使其弟语来盟。注:莅盟、来盟例,皆时者从内为王义。明王者,当以至信先天下。

十八年:己丑,葬我君桓公。注:葬日者,生者之事也,且明王者当遣使者与诸侯共会之。

庄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传:荆者,州名也。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注:《春秋》假行事以见王法,因周本有夺爵称国氏人名字之科,故加州文,备七等以进退之。

二十三年:荆人来聘。注《春秋》王鲁,因其始来聘,明夷狄能慕王化、修聘礼、受正朔者,当进之,故使称人也。

三十一年:齐侯来献戎捷。注:言献捷,系戎者。《春秋》王鲁,因见王义。古者方伯征伐,不道诸侯交格而战者,诛绝其国,献捷于王者。

僖二年:虞师晋师灭夏阳。注:晋至此乃见者,著晋楚俱大国后,治同姓也。以灭人见义者,比楚,先治大恶,亲疏之别。

三年:公子友如齐莅盟。注:《春秋》王鲁,故言莅,以见王义,使若王者遣使临诸侯盟,饬以法度。言来盟,亦因鲁都以见王义,使若来之京师,白事于王。不加莅者,来就鲁,鲁已尊矣。

二十七年: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传:楚,子也,称人,为执宋公贬,故终僖之篇贬也。注:古者诸侯有难,王者若方伯和平之。后相犯复,故罪。

文九年:夫人姜氏如齐。注:奔父母之丧也,不言奔丧者,尊内,犹不言朝聘也。

宣十年:齐侯元卒,公如齐。注:不言奔丧者,尊内,犹不言朝聘。

成二年传: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忧内也。注:《春秋》托于王鲁,因假以见王法,明诸侯有能从王者征伐不义,克胜有功,当褒之,故与大夫。大夫敌君不贬者,随从王者,大夫得敌诸侯也。

十五年:仲婴齐卒。传:孙以王父字为氏也。注:顾兴灭继绝,故纪族明所出。

昭三十一年:公在乾侯。季孙意如会晋荀跞于蒨历。注:公出奔在外,无君命,所以书会以殊外,言来者从王鲁录。

黑弓以滥来奔。传:通滥也。注:欲见天下实未有滥国,《春秋》新通之尔。又注:主书者,在《春秋》前,见王者起,当追有功,显有德,兴灭国,继绝世。

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注:河阳冬言狩。获麟春言狩者,盖据鲁,变周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案:春言狩,下须增“不从狩郎以正月讥者”九字,乃明。〕又注:人道浃,王道备,必止于麟者,欲见拨乱功成于麟,犹尧舜之隆凤皇来仪。故麟于周为异,《春秋》记以为瑞,明太平以瑞应为效也。

释曰:王鲁者,即所谓以《春秋》当新王也。夫子受命制作,以为托诸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故引史记而加乎王心焉。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夫制新王之法,以俟后圣,何以必乎鲁?曰:因鲁史之文,避制作之僭。祖之所逮闻,惟鲁为近,故据以为京师,张治本也。圣人在位,如日之丽乎天,万国幽隐,莫不毕照,庶物蠢蠢,咸得系命,尧舜禹汤文武是也。圣人不得位,如火之丽乎地,非假薪蒸之属,不能舒其光究其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春秋》是也。故日归明于西,而以火继之,尧舜禹汤文武之没,而以《春秋》治之,虽百世可知也。且《春秋》之托王至广,称号名义,仍系于周,挫强扶弱,常系于二伯。且鲁无可觊也,郊禘之事,《春秋》可以垂法,而鲁之僭,则大恶也。就十二公论之,桓、宣之弑君宜诛,昭之出奔宜绝,定之盗国宜绝,隐之获归宜绝,庄之通仇外淫灭同姓宜绝,闵之见弑宜绝。僖之僭王礼、纵季姬祸鄫子,文之逆祀丧娶不奉朔,成、襄之盗天牲,哀之获诸侯虚中国以事强吴,虽非诛绝,而免于《春秋》之贬黜者鲜矣。吾故曰《春秋》者火也,鲁与天王诸侯皆薪蒸之属,可以宣火之明,而无与于火之德也。彼范宁、杜预之徒,哓哓不已,犹蒙瞍之不可语于日月之明、继照之火也。

建始例第十二

隐元年:春,王正月。传:元年者,君之始年也。春者,岁之始也。王者,谓文王也。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注: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无所系,而使春系之也。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时本名也。昏斗指东方曰春,指南方曰夏,指西方曰秋,指北方曰冬。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方陈受命,制正月,故假以为王法。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与后王共之,人道之始也。统者,始也,总系之词,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即位者,一国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又注: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二年,无骇帅师入极。传:展无骇也。不氏,疾始灭也,《春秋》之始也。注:《春秋》托王者始起所当诛也。

九月,纪履緰来逆女。传:讥始不亲迎也,《春秋》之始也。注:《春秋》正夫妇之始也。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和,君臣和则天下治。故夫妇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

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传:疾始取邑也。注:不传托始者,前此有灭,不嫌无取邑,故省文。

五年: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传:讥始僭诸公也。

八年:无骇卒。传: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

桓七年:焚咸丘。传:疾始以火攻也。注:传不托始者,前此未有,无所托也。

庄二十二年:肆大省。传:讥始忌省也。

闵二年:吉禘于庄公。传:未可以称官庙在三年之中矣,讥始不三年也。〔注:与托始同义。〕

宣十五年:初税亩。传:讥始履亩而税也。

成元年:作丘甲。传:讥始丘使也。

哀十二年:用田赋。传:讥始用田赋也。

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注:绝笔于春。不书下三时者,春者岁之始,能常法其始,则无不终竟。

释曰:建始者,受命改元之大要也。古者改元必大赦,所谓与天下更始。不追治前事者,以为亡主所纵未必非逋逃之薮,其所治未必非枉桡之狱也。王者时宪,咸与维新,而后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必当其罪,则刑清而民服。武王之克殷也,反及嬴内,以无射之上官布宪,施舍于百姓;汉之伯九有也,入关而除秦苛法,皆此意也。后世不察,或以子孙纵祖宗之囚,或以灾祥出众定之谳,所谓知日之圆,而不知其不可为规也。凡经言初者二,传讥始者十,是为举隅。

不书例第十三

隐十年传:《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

元年注:外小恶书者,来接内也。

三年注:录渴隐者,明诸侯卒,王者为加恩,意忧劳其国,所以哀死闵患也。

僖二十五年注:外小恶正之者,宋以内取,故公族以弱,妃党益强,威权下流,政分三门,卒生篡弑,亲亲出奔,疾其末故正其本。

昭六年注:入所见世,责小国详,始录内行也。诸侯内行小失,不可胜书,故于终略责之见其义。

隐二年传:外逆女不书。〔案:襄十五年传同。见娶归例。〕

三年传:天子不记葬。〔案:文九年传同。见卒葬例。〕

三年传:外大夫不卒。〔案:文三年、定四年传同。见卒葬例。〕

四年传:外取邑不书。〔案:六年,庄元年、三十年,宣元年,昭二十五年,哀八年传同。见取邑例。〕

桓五年:齐侯、郑伯如纪。传:外相如不书。书离,不言会也。

州公如曹。传:过我也。

襄五年: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传:为叔孙豹率而与之俱也。

庄二年传:外夫人不卒。〔见娶归例〕

四年传:外夫人不书葬。〔案:三十年、襄三十年传同。见娶归例。〕

十一年传:外灾不书。〔案:二十年、宣十六年、襄九年传同。见灾异例。〕

僖十六年传:外异不书。〔案:文三年、成五年、昭十八年传同。见灾异例。〕

宣十五年传:外平不书。书,大其平乎已也。

桓四年传:常事不书。〔案:八年、十四年传同。见讥例。〕

庄七年传:一灾不书。注:水旱螟螽,皆以伤二谷乃书。明君子不以一过责人。

宣十五年传:蝝生不书。

庄十九年传:媵不书。〔案:成八年、九年、十年传同。见娶归例。〕

二十二年传:纳币不书。〔案:文二年、成八年传同。见娶归例。〕

二十九年传:修旧不书。〔案:定二年传同。见讥例。〕

僖二十八年传:狩不书。〔见讳例〕

文十五年传:入郛不书。〔见讳例〕

隐十一年传:君弑,贼不讨,不书葬。

桓十八年:葬我君桓公。传:珝在外,君子辞也。

宣十二年:葬陈灵公。传:君子辞也。楚已讨之矣,臣子虽欲讨之而无所讨也。

襄八年:葬郑僖公。传:为中国讳也。〔见讳例〕

三十年:葬蔡景公。传:君子辞也。〔同上〕

昭十九年:葬许悼公。传:不成于弑也,免罪辞也。

僖二年:葬我小君哀姜。注:诛当绝,不得以夫人礼书葬。书葬者,正齐桓讨贼,辟责内仇齐。

昭十三年:葬蔡灵公。注:书葬者,经不与楚讨,嫌本可责复仇,故书葬,明当从诛君论之,不得责臣子。

庄二十七年传:大夫不书葬。〔案:定四年传同。见卒葬例。〕

宣十八年传:吴楚之君,不书葬,辟其号也。

僖十六年传: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

哀五年传:闰不书。书丧,以闰数也。

释曰:《春秋说》曰:孔子作《春秋》,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盖鲁史记之文,本录内而略外。圣人取百二十国宝书而损益之,其大致则略同,故曰述而不作。述文王也,非述鲁也。鲁史记之例,常事不能不悉书备载,《春秋》尽削之,其存什一于千百,以著微文刺讥为万世法。故曰非记事之书也。《连山》、《归藏》之占不存,而《周易》为文字之祖;时训月令之解不备,而夏时则学者多传。正于圣人者,文弥约而旨弥博也。《春秋》或笔一而削百,或笔十而削一。削者以笔见,笔者复以削见,屈伸变化,以著其义,使人深思而自省悟,应问以穷其奥。故曰知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而不著。董生亦云,不能察。寂若无深,察之无物不在,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得之者,皆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有胸而无心者也。不愤不悱,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圣人皆不告,问而不得其应,则发愤忘食,思而足以发则乐以忘忧。仲尼之学,唯颜氏子能好之能乐之,惟游、夏能知之。知之故不能赞一辞也。呜呼!陆淳、赵匡之流,以不知而作,开非圣之罪,而显经隐权之义,且千有余年莫有讲明而切究之也。惜哉!

讳例第十四

隐二年:无骇帅师入极。传:此灭也。言入,内大恶讳也。注:明鲁臣子当为君父讳。

五年:公观鱼于棠。传:讥远也。百金之鱼,公张之。注:实讥张鱼而言观。讥远者,耻公去南面之位,下与百姓争利,匹夫无异,故讳,使若以远观为讥也。诸讳,主书者从实也。

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传:讥始僭诸公也。僭诸公犹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注:前僭八佾于惠公庙,大恶不可言也。

六年:郑人来输平。传:犹堕成也。狐壤之战,隐公获焉。不言战,讳获也。注:战者,内败文。君获不言师败绩,故以输平讳也,与鞍战辟内败文异。不地者,深讳,使若实输平。称人共国辞者,嫌独恶。郑擅获,鲁不能死难,皆当绝之。

八年:郑伯使宛来归邴。传:邴,郑汤沐之邑也。注:甚恶郑伯无尊事天子之心,专以归鲁,背叛当诛。

庚寅,我入邴。传:言入,难也。其日难也。其言我,齐亦欲之。注:鲁受邴,与郑同罪,当诛,故为鲁见重难辞。齐与郑鲁比聘会者,故以非独我,起齐恶。齐恶起,则鲁蒙欲邑,见于恶愈矣。

公及莒人盟于包来。传:公曷为与微者盟?〔据与高徯盟讳之。〕称人则从不疑也。注:实莒子也。言莒子,则嫌公行微不肖,诸侯不肯随从公盟,而公反随从之,故使称人,则随从公不疑矣。隐为桓立,狐壤之战,不能死难,又受汤沐邑,皆讳不明,故著其不肖,因与上相起。

十年: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传:一月而再取也,甚之也。《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注:明取邑为小恶,一月再取,小恶中甚者耳,故书也。明王者起,当先自正,内无大恶,然后乃可治诸夏大恶。因见臣子之义,当先为君父讳大恶也。内有小恶,适可治诸夏大恶,未可治诸夏小恶。明当先自正,然后正人。小恶不讳者,罪薄耻轻。

桓元年: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传:易之也。言假,为恭也。有天子存,诸侯不得专地也。此鲁朝宿之邑也,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注:桓无尊事天子之心,专以朝宿之邑与郑,背叛当诛,故深讳。

十年: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传:公不见要也。注:时实公要之,以非礼动见拒,有耻,故讳,使若会而不相遇也。言弗遇者,起公要之。弗者,不之深也,起公见拒深。传言公不见要者,顺经讳文。〔案:桓大恶犹不讳,此非大恶而讳之者,正以桓弑逆之人,诸侯将诛之,下来战盟恶曹是也。〕

庄五年:公会齐人、宋人、蔡人、陈人,伐卫。传:纳朔也。不言纳,辟王也。注:辟王者兵,使若伐而去。不留纳朔者,所以正其义,因为内讳。

八年: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传:次不言俟,言俟托不得已也。注:陈蔡属与鲁伐卫同心,又国远,故因假以讳灭同姓,所以辟下言及也。加以者,辟实俟。

甲午:祠兵。传:为久也。注:讳为久留辞,使若无欲灭同姓之意。因见出竟围盛,非内邑也。

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传:盛也。谓之成,讳灭同姓也。不言降吾师,辟之也。注:使若鲁自围之而去,成自从后降于齐师也。言及者,起鲁实欲灭之。不月者,顺讳文。不书盛伯出奔,深讳之。

秋,师还。传:还,善辞也。灭同姓,何善尔?病之也,非师之罪也。注:明君之使,重在君,非师自汲汲。

九年:公及齐大夫盟于暨。传:齐无君也。不名,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

齐人取子纠杀之。传:取之,内辞也。胁我使我杀之也。注:以下浚洙,知胁。以称人共国辞,知使鲁杀之,深讳,使若齐自取杀之。

浚洙。传:畏齐也。辞杀子纠也。注:讳,使若辞不肯杀子纠也。

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注:劫桓公取汶阳田。不书者,讳行诈劫人也。

二十二年:丙申,及齐高徯,盟于防。传: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

公如齐纳币。二十三年春,公至自齐。传:亲纳币,非礼也。注:时实以淫泆,大恶不可言,故因其有事于纳币,以无廉耻为讥。不讥丧娶,举淫为重,所以起淫者,皆以危致也。

公如齐观社。公至自齐。注:讳淫,与亲纳币同义。

二十四年:公如齐逆女。传:亲迎,礼也。注:讳淫,故使若以得礼书也。礼,诸侯既娶三月,然后夫人见宗庙;见宗庙,然后成妇礼。

二十八年:冬,筑微,大无麦禾。传:先言筑微,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注:讳,使若造邑而后无麦禾者,恶愈也。

臧孙辰告籴于齐。传:不称使,以为臧孙辰之私行也。注:庄公享国二十八年,而无一年之蓄,危亡切近,故讳,使若国家不匮,大夫自私行籴也。

僖元年:楚人伐郑。注:楚称人者,为僖公讳。与夷狄交婚,故进使若中国,又明嫁娶,当慕贤者。

十四年: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传: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内辞也,非使来朝,使来请己也。注:礼,男不亲求,女不亲许。鲁不防正其女,乃使要遮鄫子淫泆,使来请己,与禽兽无异。故卑鄫子,使乎季姬,以绝贱之也。

二十八年: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传:内辞也,不可使往也,言戍卫,遂公意也。内讳杀大夫,谓之刺之也。注:使臣子不可使,耻深,故讳,明臣不得壅塞君命。又注:有罪无罪,皆不得专杀,故讳杀言刺。

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传:取之曹也。不言取之曹,讳取同姓之田也。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则何讳?久也。注:同姓相贪利,恶差重,耻差深。当时不取,久后有悔,更缘前语,取之不应以得,故当坐取邑。〔案:即使当时取之,亦坐如鞍战取汶阳,围齐取邾田自漷水,是也。此重在同姓。〕

文二年: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传:不氏,讳与大夫盟也。注:使若得其君,如经言邾娄仪父矣。不地,起公就于晋也。日者,起公盟也。俱没公。齐高徯不使若君、处父使若君者,亲就其国,耻不得其君也。如晋,不书不致者,深讳之。

七年:公伐邾娄。三月甲戌,取须句。传:取邑,日,内辞也。使若他人然。注:所以深讳者,扈之盟不见序,并为取邑故。

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公失序也。诸侯不可使与公盟,眣晋大夫使与公盟也。注:文公内则欲久丧,而后不能丧娶逆祀,外则贪利取邑,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

八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丙戌,奔莒。传:不至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言如京师,遂公意也;不言出,遂在外也。注:讳,使若已行还尔,即已行当道所至,乃言复,如至黄矣。讳使若从外来,不敢复还者也。日者,嫌敖罪明,则起君弱,故讳,使若无罪。

十四年:九月,甲申,公孙敖卒于齐。注:已绝,卒之者,为后胁归其丧,有耻,故为内讳,使若尚为大夫。

单伯如齐,齐人执单伯。齐人执子叔姬。传:道淫也,不言齐人执单伯及子叔姬,内辞也,使若异罪然。注:深讳,使若各以他事见执者。不书叔姬归于齐者,深讳,以起道淫。齐称人者,顺讳文,使若非伯讨。

十五年: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传:不言来,内辞。胁我而归之,筍将而来也。注:为叔姬淫,恶鲁类,故取其尸,置箯舆中,传送而来,故讳,起其来有耻。

单伯至自齐。注:大夫不致。致者,喜患祸解也。不省去氏者,淫当绝,使若他单伯至也。〔案:命大夫故不名,若去单言伯,则不辞。〕

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注:不序不日者,顺上讳文,使若扈之盟,都不可知。

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传:其言来,闵之也。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若其不欲服罪然。注: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所以崇父子之亲也。言齐人不以弃归为文者,令与敖同文相发明。叔姬于文公为姊妹,言父母者,时母在堂,孝子当伸母恩也。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传:入郛不书。书,动我也,内辞也,我动焉尔。注:实为子叔姬,故动,惧失操云尔。乡者不去几,亦入我郛,故举以起鲁耻,且明兵之所乡,苟得其罪,则莫敢不惧。

十有六年: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穀,齐侯弗及盟。传:不见与盟也。注:为叔姬,故中见简贱,故讳,亦所以起齐侯不肯。

夏五月,公四不视朔。传:有疾也。自是公无疾不视朔也。有疾犹可言也,无疾不可言也。注:有疾无恶不当书。不言有疾,欲起自是无疾不视朔也。

宣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传:言不肯,辞取向也。注:行义为利,故讳莒。言及,明非不肯。书齐侯者,公不能独平也。

九年:取根牟。传:邾娄邑也。不系邾娄,讳亟也。注:属有小君丧,邾娄子来加礼,未期而取其邑,故讳上有小君丧。而下讳取,则加礼明矣。未期年从加礼数者,犹王子虎从会葬数。

成二年:齐侯使国佐如师。注:不书获齐侯者,内大恶讳。〔案:佚获,则仍未获,且如获,亦晋郤克坐之从外言战是也。注非。〕

三年:叔孙侨如帅师围棘。传:汶阳之不服邑也。言围,不听也。注:不言叛,为内讳,不先以文德来之,而反以兵围之,当与围外邑同罪。得曰取,不得曰围。

六年:取鄟。传:邾娄邑也。不系,讳亟也。注:讳背信亟也。属相与为虫牢之盟,旋取其邑,故使若非虫牢人矣。

八年: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传:内辞也,胁我,使我归之也。注:不言使,因两为其义。诸侯不得相夺土地,晋适可来议语之,鲁宜闻义自归之耳。

癸卯,杞叔姬卒。注:弃而日卒者,为胁杞归丧张本,使若尚为杞夫人。

九年: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传:内辞也,胁而归之也。注:言以归者,与忿怒执人同辞,而不得专其本意,知其胁也。己弃而胁归其丧,悖义,耻深,恶重,故使若杞伯自来逆之。

十年: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传: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注:当坐盗天牲,失事天之道,故讳,若重难不得郊。

十六年: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娄人于沙随。不见公,公至自会。传:公不见,见大夫执何?以致会,不耻也,公幼也。注:因公幼,杀耻为讳辞。

襄十三年:取诗。传:邾娄之邑也。不系,讳亟也。注:背萧鱼之会,亟。

昭元年:三月,取运。传:内之邑也。言取,不听也。注:与围棘同义。

二年:公如晋,至河,乃复。传:不敢进也。注:乃难辞。时闻晋欲执之,不敢往,故讳,使若河水有难而反。

四年:取鄫。传:灭也。言取,内大恶讳也。注:因鄫上有灭文,故使若取内邑。

十三年: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公不与盟,晋人执季孙隐如以归。公至自会。传:公不见与盟,大夫执何?以致会,不耻也。诸侯遂乱,反陈蔡,君子不耻不与焉。注:时晋主会,疑公如楚,不肯与公盟,故讳,使若公自不肯与盟。诸侯遂乱,虽见与,公犹不宜与也,故因为公张义。

二十三年: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传:杀耻也。注:因有疾,以杀畏晋之耻。举公者,重疾也。

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传:非雩也,聚众以逐季氏也。注:不书逐季氏者,讳不能逐反,起下孙,乃为所败。

三十一年:公在乾侯。季孙隐如会晋荀栎于蒨历。注:公在外,无君命,所以书会以殊外,言来者从王鲁录讳亟。取邑卒大夫者,盈孙文。

三十二年:取阚。传:邾娄邑也。不系,讳亟也。注:与取滥为亟。

定二年:雉门及两观灾。注:立不书者,僭天子不可言,在《春秋》中犹不书。

八年:盗窃宝玉大弓。注:主书者,定公失政,权移陪臣,拘其尊卿,丧其宝玉,无以合信天子,交质诸侯,当绝之。不书拘季孙者,举五玉为重。书大弓者,使若都以国宝书,微辞也。

哀六年:城邾娄葭。注:不言取者,邾娄未尝加非于鲁,而侮夺之不知足,有夷狄之行,故讳之,明恶甚。

七年:秋,公伐邾娄。八月,己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传:入不言伐。言伐,内辞也。使若他人然。名,绝之,获也。不言获,内大恶讳也。

八年,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传:名,绝之,灭也。不言灭,讳同姓之灭也,力能救之而不救也。注:以属上,力能获邾娄,而不救曹,故责之。

齐人取讙及僤。传:外取邑不书。书,所以赂齐也,为以邾娄子益来也。注:邾娄,齐与国,畏齐而赂之,耻甚,故讳,使若齐自取。

归邾娄子益于邾娄,齐人归讙及僤。注:善鲁能悔过,归邾娄子;所丧之邑,不求自得,故不言来,使若不从齐来,与归我济西田同文。〔案:于所善者而著之,则其恶愈著,且讳畏齐而后归邾娄子。〕

十二年:孟子卒。传:昭公之夫人也。称孟子,讳娶同姓,盖吴女也。注:昭公讳而谓之吴孟子。《春秋》不系吴者,妇人系姓不系国,虽不讳,犹不系也。不称夫人,不言薨,不书葬,深讳之。

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注:不书诸侯者,微辞,使若天下尽会之,而鲁侯蒙俗会之者,恶愈。

右内大恶讳篡弑入公终始例

隐元年:祭伯来。传:不言奔,王者无外。

七年: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传:执之也。言伐,大之也,其地大之也。注:尊天王命,责当死位,所在诸侯,宜赴其难。

八年:郑伯使宛来,归邴。庚寅,我入邴。

桓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传:为恭也。有天子存,诸侯不得专地也。

五年: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传:从王,正也。注:称人,刺王者也。天下之君,当秉纲撮要,而亲自用兵,故见其微弱,仅能从微者,犹莒称人,则从不疑也。不使王者首,兵本不为王举也。知实诸侯者以美得正。

庄五年:公会齐人、宋人、蔡人、陈人,伐卫。传:不言纳朔,辟王也。

六年:王人子突救卫。传:王人,微也;子突,贵也;系诸人也。注:刺王者卒不能救,故为王者讳,使若遣微者为愈,因为内杀恶。

卫侯朔入于卫。注:不言公子留出奔者,天子本当绝卫,不当复立公子留,因为天子讳微弱。

僖二十八年:公朝于王所。传:不言天子在是,不与致天子也。

天王狩于河阳。传:狩不书。书,不与再致天子也。注:再失礼重,故深正其义,使若天子自狩。

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注:言复归者,天子归之。名者,刺归有罪。言自楚,讳也。天子所以陵迟者,为善不赏,为恶不诛。

宣元年:晋赵穿帅师侵柳。传:天子之邑也。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

成元年:王师败绩于贸戎。传:不言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

昭二十三年:晋人围郊。注:与侵柳同义。

右为尊者讳

庄十三年:齐人灭遂。注:不讳者,桓公行霸,不尚文德,而尚武力,又功未足以除恶。

三十年:齐人降鄣。传:纪之遗邑也。不言取,为桓公讳也。外取邑书,尽也。注:时霸功足以除恶,故为讳。言降者,能以德见归自来服者可也。

齐人伐山戎。六月,齐侯来献戎捷。传:此盖战也。不言战,《春秋》敌者言战,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

闵二年:齐人迁阳。注:不为讳者,功未足以覆灭人之恶也。

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传:救言次,不及事也。邢已亡矣,盖狄灭之。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注:故以为讳,所以醇其能以治世自任而厚责之。

二年:城楚丘。传:城卫也。不言城卫,灭也。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注:不系卫者,明去卫而国楚丘,起其迁也。不书迁与救次者,深为桓公讳,使若始时尚仓卒有所救,其后晏然无干戈之患,所以重其任而厚责之。

三年:徐人取舒。传:言取,易也。注:不为桓讳者,刺其不救也。〔案:此犹狄灭卫,讳灭言入,正为桓公讳。传顺讳文,注非也。晋灭夏阳楚灭黄狄灭温不讳者,国大且远量力,不责。〕

九年:宋公御说卒。传:不书葬,为襄公讳也。注:襄公背殡出会宰周公,有不子之恶,后有征齐忧中国尊周室之心,功足以除恶,故讳。不书葬,使若非背殡。〔案:此兼为齐桓讳,与陈侯款不书葬,为晋文讳同义。〕

十年:晋杀其大夫里克。传:里克弑二君,不以讨贼之辞言之,惠公之大夫也。不言惠公之入,晋之不言出入者,踊,为文公讳也。齐小白入于齐,则曷为不为桓公讳?桓公之享国也长,美见乎天下,故不为之讳本恶也。文公之享国也短,美未见乎天下,故为之讳本恶也。注:献公杀申生。文公与惠公恐见及,出奔,不子,当绝,还入为篡。文公功足以并掩前人之恶。故惠公入,怀公出,文公入,浑皆不书,悉为文公讳故也。惠公、文公出奔不书者,非命嗣也。

十七年,灭项。传:齐灭之。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十九年:宋人执滕子婴齐。注:名者,著有罪,为襄公杀耻也。

六月,宋人、曹人、邾娄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娄。己酉,邾娄人执鄫子用之。注:君不会大夫。刺后会者,起实君也。地以邾娄者,起为邾娄事也。不言君者,为襄公讳也。鲁本许嫁季姬于邾娄,季姬淫泆,使鄫子请己而许之。二国交忿。襄公为此盟欲和解之。既在会间,反为邾娄所欺,执用鄫子,耻辱加宋,宋无异。故没襄公,使若微者也。不于上地以邾娄者,深为襄公讳;上盟不日者,深顺讳文,从微者例,使若下执,不以上盟为辨也。

二十一年: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注:不为襄公讳者,守信见执,无耻。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传:不言捷乎宋,为襄公讳也。注:襄公求会楚,欲行霸,忧中国也。不用目夷之言而见诈执伐宋,几亡其国,故讳为没国文,所以申善志。

二十三年:庚寅,宋公慈父卒。传:不书葬,盈乎讳也。注:襄公本以背殡,不书其父葬。至襄公身,书葬,则嫌霸业不成,所覆者薄,故复使身不书葬,明当以前讳除背殡,以后讳加微封。内娶不去日略之者,功覆之也。

二十八年:陈侯款卒。注:不书葬者,为晋文讳。行霸不务教人以孝,而强会其孤,故深为耻之。宋襄亦背殡,不为齐桓讳者,时宋襄自会之。

文十三年:陈侯朔卒。注:不书葬,盈为晋文讳也。晋文虽霸,会人孤以尊天子,自补有余,故复盈为讳。

右为二伯讳

隐七年: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传:执之也。言伐,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注:中国者礼义之国也,执者治文也。君子不使无礼义制治有礼义,故绝不言执,正之言伐也。执中国尚不可,况执天子之大夫乎?所以降夷狄、尊天子为顺辞。

庄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传:获也。不言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

成六年:壬申,郑伯费卒。注:不书葬,为中国讳。虫牢之盟约备,强楚伐郑丧,不救晋又侵之,故去葬,使若非伐丧。

九年:公会晋侯、齐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见日月例〕

襄二年:六月,庚辰,郑伯睔卒。晋师、宋师、卫甯殖侵郑。注:不书葬者,讳伐丧。

遂城虎牢。传:不言取,不系乎郑,为中国讳伐丧也。

七年: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灊。郑伯髡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传:诸侯卒其封内不地。地隐之,弑也。不言弑,为中国讳也。郑伯将会诸侯于灊,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则伐我丧,以中国为强,则不若楚。于是弑之。注:祸由中国无义,故深讳,使若自卒。

八年:葬郑僖公。传:贼未讨,书葬,为中国讳也。

十有二年:三月,莒人伐我东鄙,围台。传:伐而言围,取邑之辞也。注:不直言取邑者,深耻中国之无信也。

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见日月例〕

冬十月,葬蔡景公。传:贼未讨,书葬,君子辞也。注:君子为中国讳,使若加弑。月者,弑父比髡原耻尤重,故足讳辞。

哀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传:吴称子,主会也。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注:时吴强而无道,败齐临菑,乘胜大会中国。齐、晋前驱,鲁、卫骖乘,滕、薛夹毂而趋。以诸夏之众,冠带之国,反背天子而事夷狄,耻甚,不可忍言,故深为讳辞,使若吴大以礼义会天下诸侯,以尊事天子,故进称子。实不行礼义,故序晋于上,齐桓兼举远明近,此但举大者,非尊天子,故不得褒也。〔案:此亦破穀梁说。〕

右为中国讳

桓二年:宋督弑其君与夷。注:督不氏者,起冯当国。缪公废子而反国,得正,故为之讳也。

庄元年:齐师迁纪郱鄑郚。传:不言取,为襄公讳也。外取邑书,大之也。注:襄公将复仇于纪,先孤弱,取其邑,本不为利举,故为讳。不举伐,顺讳文。

四年:纪侯大去其国。传:灭也,不言齐灭,为襄公讳也,复仇也。注:以复仇之义,除灭人之恶。言大去者,为襄公明义。但当迁徙去之,不当取而有,明乱义也。

庄二十四年:戎侵曹,曹羁出奔陈。传:曹无大夫,何以书?贤也。三谏不从,去之,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二十六年:曹杀其大夫。传:不死于曹君者也。不言曹君之灭,为曹羁讳也。不言战,为曹羁讳也。注:讳者,上出奔,嫌辟难,欲起其贤,又所谏者战也,故为去战灭之文,以致其意。〔案:有师命不可去,为曹羁张义,故取其粗者,日侵言之。〕

三十二年:公子牙卒。传:不称弟,杀也。不言刺,为季子讳也。季子之遏恶也,不以为国,狱缘季子之心而为之讳,诛不得辟兄,君臣之义也。不直诛而酖之,使托若以疾死然,亲亲之道也。

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注:奔也。不言奔,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

僖二十一年:执宋公以伐宋。传:此围也。不言围,为公子目夷讳也。注:目夷遭难设权救君,有解围存国免主之功,故为讳,起其事。

二十八年:卫侯出奔楚。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传:卫侯之罪,杀叔武也。不书,为叔武讳也。何贤乎叔武?让国也。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叔武辞立而他人立,则恐卫侯之不得反也,故于是己立,然后为践土之会,治反卫侯。卫侯得反,曰:叔武篡我。元咺争之曰:叔武无罪。终杀叔武。注:明叔武治反卫侯,欲兄享国,故为去杀己之罪,所以起其功而重卫侯之无道。

昭二十年:曹公孙会自摐出奔宋。传:奔未有言自者,言自畔也。不言畔,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何贤乎喜时?让国也。贤喜时,曷为为会讳?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及其身,善善及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之为讳也。注:以喜时之让,除会之叛。

二十七年:四月,吴弑其君僚。注:不书阖闾弑其君者,为季子讳。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弑,让国阖闾,欲其享之,故为没其罪也。

右为贤者讳互详褒例

释曰:凡讳,皆有恶,即刺也。讳深则刺益深。或以强王义,或屈于尊亲,或功足以掩其罪,或贤者与仁同过,君子因之醇加吾王心焉。温城董君赞《春秋》曰: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此非止言,权圣人之为文,皆如是也。今有人而干盗窃乱贼之行,未必甘受其名也。君子正其名曰盗曰贼,则亦无所逃矣;复为之微其词,曰彼固未尝为盗为贼也,而其心之愧耻奋发益倍,而他人之信其为盗为贼也益坚。所谓词不迫切,意已独至也。又有贤者,不幸而即于戾,其心方跼蹐愧赧而无所适从,君子著其迹,曰是与乱臣贼子之事同,则善意亦阻矣;复为之变其文,曰子之意非乱贼也,子之事则乱贼所乐假托者也。为之损益其事,驯致其行矫制万端而不失其正,则其垂示至深也。故习闻《春秋》者,曰君子之讳,尊隆恩避害容身也如此,君子之强其国强诸夏也如此,君子之善善独长也如此,而一旦事出两可之间,差若豪厘,谬以千里,则杳冥而莫知其原。呜呼!微言绝矣,大义能无乖乎?

猜你喜欢
  礼运·戴圣
  准斋杂说卷上·吴如愚
  卷十六·沈棐
  卷七·胡广
  卷二百六·秦蕙田
  立政九败解第六十五·管仲
  卷三十五·顺治
  卷四·朱鹤龄
  第一 捭阖 3·王诩
  诸入品第七·佚名
  卷三·佚名
  卷十·佚名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佚名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五·佚名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零八·彭定求

        卷308_1 【太寥歌】张志和   化元灵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冥哉茫哉,   惟化之工无疆哉。   卷308_2 【空洞歌】张志和   无自而然,自然之元;无造而化,造化之端。廓然悫然,   其形团圞。反尔之视,绝尔之

  • 卷一百四十五·徐世昌

    宋晋宋晋,字锡蕃,号雪颿,溧阳人。道光甲辰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有《水流云在馆诗钞》。过七里泷望钓台作万笏拱危石,孤台瞰远江。星犹临帝座,天为筑鱼矼。祠庙论终古,功名骇急泷。清风如未远,瞻眺拓篷窗。张良

  • 初集卷二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四古今体九十九首【乙丑一】乙丑元旦九华庭燎逹晨光聿启三阳纳百祥宝胜宜春银作帖屠苏延寿玉为觞絪緼黼座凝佳气馥郁猊炉散御香兢业与年长不息共球敢恃普来王咏新春爆竹一夜传声遍帝城灵

  • 提要·杜荀鹤

    【臣】等谨按唐风集三巻唐杜荀鹤撰荀鹤池州人按计有功唐诗纪事称荀鹤有诗名大顺初擢进士第二牧之微子也牧之自齐安移守秋浦时有妾懐姙出嫁长林乡杜筠而生荀鹤又称荀鹤擢第时危势晏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甚重之頵起兵阴令

  • 卷三十九·黄以周

      徽宗   △宣和元年(己亥,一一一九) (案:《宋朝事实》以是年为重和二年,《三朝北盟会编》以三月丁未改元前为重和二年,改元后为宣和元年。)   1、正月(案:《宋史·本纪》云:正月戊申朔,日下有五色云。《四史朔闰考》朔日同

  • 卷六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六十七 【起癸卯唐代宗广德元年止癸亥唐德宗建中四年】 凡二十一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唐自肃宗瓜分河北故地付授叛将大历建中之际乱人乘之遂效战国肱脾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谓之藩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九 检察人员来了·溥仪

    从一九五三年末起,我们连着学习了三个月的《帝国主义论》。一九五四年三月,学习结束后,管理所迁回抚顺。过了不久,检察机关的工作团来到管理所,开始了对战犯的调查。 后来才知道,政府为了这次调查日本战犯和伪满战犯的罪

  • 马仙鴘传·李延寿

    马仙鴘字灵馥,扶风县人。父亲马伯鸾,是宋朝的冠军司马。马仙鴘少年时期以果敢闻名,父亲去世,他哀伤瘦损超过礼仪,自己背土成坟,亲手种上松柏。在齐朝做官位至豫州刺史。梁武帝起兵,让他的旧友姚仲宾去劝说他归降,马仙鴘先为他

  • 203.宗泽三呼“过河”·林汉达

    北宋灭亡以后,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做南宋。宋高宗即位以后,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把李纲召回朝廷,担

  • 附錄·佚名

    誌文○誌文〈右參贊申光漢製進,舍人金魯書。〉:有明朝鮮國仁宗獻文懿武章肅欽孝大王孝陵誌。謹稽我仁宗大王諱,中宗恭僖大王之長子也。母后尹氏,領敦寧府事汝弼之女,生王七日而薨,諡曰章敬。后賢有德,以思齊之美,誕岐嶷之資。

  • 十六年·佚名

    (己卯)十六年清光緒七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乙巳。日食。詣仁政殿,親上表裏于大王大妃殿。以舟梁回甲稱慶也。受賀,頒赦。敎文若曰:「王母受玆介福,周親迎初載復回,攝提貞于孟陬,漢長樂元日晉賀。是誠五百年廣慶,聊與億兆民共懽

  • 商书·汤誓·佚名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

  •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晏婴

    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召会谴、梁丘据、晏子而问焉,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与祝佗巡山川宗庙,犠牲珪璧,莫不备具,数其常多先君桓公,桓公一则寡人再。病不已,滋甚,予欲杀二子者以说于上帝,其可乎?”会谴、梁丘据曰:“可。”晏子不对

  • 安义篇 第十五 凡五条·范立本

    《颜氏家训》曰:“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者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曹大家曰:“夫妇者,以义为亲,以恩为合。欲

  • 合理的人生生活·梁漱溟

    这个问题似乎是人人都当留意的,无须解释。但是在什么时候的人最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在青年时代,尤其较优秀的,愈觉这种寻求的急切。我在中学时即如此,有几个朋友也如此。后来到北大,那边有几个同学也如此。都是感觉烦闷,因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五三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大目犍连.尊者阿那律住舍卫国手成浴池侧。尊者舍利弗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那律言。奇哉。

  • 第五十四章 三王章·佚名

    由此之后其塞那继承楞伽岛之王位,授阿提巴达[官]玛兴达副王之位。(一)彼王是智者而大诗人,有才学,对敌人公平而常具慈悲。(二)不失降雨时节,雨下善骤雨,住此国土者,常安乐而无怖畏。(三)彼王坐于青铜殿为三宗派住[之比丘等]所绕围,解释

  • 己亥杂诗·龚自珍

    诗集。清龚自珍(1792—1841)撰。一卷。自珍有《定庵全集》已著录。是编收龚氏诗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道光十九年(1839),于支为己亥,作者此年自京师(今北京)辞官南归杭州,诗中杂记行程,兼述旧事,并有简单自注,作者已是跪年,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