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上 儒门宗旨

昆山后学周梦颜谨辑 

儒门宗旨

读书当知宗旨

从古圣贤当以孔子为宗孔子所言当以论语为宗论语五百章当以一贯为宗人将五百章分读故但知参乎章重一贯余将五百章合读乃知全书皆重一贯也孔颜心相契合不待明言其闻言即悟者不过曾子反复开示者不过子贡曾子独能随事精察身体力行灼见其中根底所以夫子说来直下承当门人闻来随口指点将一贯二字易以忠恕使人易于法守可谓开快捷方式之门矣

圣道须得门而入

唯入门也乃可升堂唯升堂也乃可入室则入门为至要矣何谓门忠恕是也何谓堂一贯是也何谓室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夫呼参而诏一贯即明示以堂矣曾子告门人以忠恕亦明示以门矣示以堂而参即唯曾子不负夫子矣示以忠恕而无人从事于忠恕后人不几负曾子乎忠恕之说似乎庸近却不知即此便是下学上达工夫即此便是希圣希贤道理但当随事精察而力行之耳

学者当以忠恕入门

仲尼之道高远难及曾子指出忠恕二字可以显然入手盖忠是尽其在我恕是推以及人忠是体恕是用二者交相资助日间一处事一接物其中必有忠恕之理用以齐家则家齐用以治国则国治用以平天下则天下平庶民去之去此忠恕也君子存之存此忠恕也隐居求志求此忠恕也行义达道达此忠恕也考诸三王而不谬忠恕可以继往百世可俟圣人而不惑忠恕可以开来放之忠恕弥六合收之忠恕藏一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未有不本乎此者也

忠恕本孔子之言

夫子以一贯为吾道曾子以忠恕为夫子之道乃知忠恕二字非曾子独辟也忠恕违道不远夫子固已先言之也但一贯言其究竟忠恕指其入手耳学者须从入手处研究造次颠沛无或间断使此理参前倚衡方到一以贯之地位

忠恕是快捷方式法

先儒语录充栋汗牛撮其大要亦止数端或言工夫在主敬或言入手须慎独或言当以尊德性为宗或言当以道问学为要或以格物为大纲而羣言籍籍或以良知为宗旨而议论纷纷虽殊途同辙犹万水无不朝东师授弟传似羣星悉皆拱北然以曾子言之犹似旁门曲径尚难入室升堂何如忠恕二字之亲承圣训尤为正大光明直截了当乎

忠恕之道无行不与

夫子自明无隐而曰吾无行而不与乃知夫子一言一动无非一贯之理即无非忠恕之理却不明明道破只是引而不发使学者深思而自得盖从心中悟出者方是自己心中之一贯从耳内闻得者犹是夫子口中之一贯试看论语中几处之字皆有无穷意味如知及之仁能守之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知之好之乐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每一之字即有一之字道理想到着实处即是忠恕想到会通处便是一贯

知行处皆有一贯

正欲与天下学人共明一贯随手指一句书能道出忠恕之理便是一贯知处于视听言动时步步实践此理便是一贯行处

子贡寻出简要法

多学而识章夫子既告以一贯矣然其下手工夫终不轻言使其再去研求愤悱而后启发所以子贡想出简要之法即问一言可行终身夫子便以恕字告之而又教以入手之方直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子贡恍然会悟回想曾子之言若合符契故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向使早与说明后来安得有此领会譬之雏在彀中只愁雏之不活不愁壳之不破若虑其坚厚助以人力其雏必不能长人之学力亦复如是

恕能该忠

子贡问终身可行夫子但示以恕而不及忠者以子贡所问不过一言耳然虽止一言而忠已在其中以无忠做不出恕也此曾子论治国亦但曰所藏乎身不恕而不及忠也范忠宣公云生平所学惟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固知古来圣贤豪杰诚有先得我心者矣

恕字尤易入门

忠恕二字固是入道之门然恕字较实初学当从实处下手一面从平实处循分做去耐烦小心勿忘勿助则忠已行乎其间夫子教子贡以强恕求仁必曰能近取譬者体帖人情之谓也体帖父母之心则孝体帖兄弟之心则友体帖卑幼之情则慈体帖于邦家则邦家无怨体帖于黎庶则黎庶沾恩中庸论尽性至于赞化育参天地可谓极至诚之能事然其发端不过谓忠恕达道不远少年读书即当以此讲明一有入头便成大器

忠恕当具训蒙士

弟子入则孝节分明一部小学童子初读书便当照此几句就其所已知就其所当行循循化导忠恕已在其中盖孝弟有孝弟之忠恕谨信有谨信之忠恕爱众亲仁有爱众亲仁之忠恕使于日用常行中步步蹈着矩镬自少至老必有可观所谓具训于蒙士也

忠恕能变化气质

忠恕到纯熟处自然举动冲和慈祥恺恻观曾子诏孟敬子动容貌三语并三个斯字知得力于忠恕者深矣学者读书到此须将暴慢鄙倍等痛自内省淘汰入微则动容周旋罔不中礼终身无疾言遽色矣

学庸所论忠恕

大学平天下章首言絮矩便是忠恕之道中庸论忠恕违道不远下便接子臣弟友切实功夫以作忠恕榜样可识指归矣

忠恕源头在于无我

要寻忠恕源头只在无我二字推到忠恕究竟亦不过无我二字人若但知有我则一切荣身肥家之想萦结于中如何尽得在己如何推得在人圣贤忠恕之道一步行不去矣

论语大半说无我

博施济众欲立欲达以及老安友信少怀是显而易见之无我即克己复礼敬恕讱言忠信笃敬等亦莫非无我工夫盖我者私己也求仁乃去私之事到安仁境界便是忘私忘私则无我矣如此看来方知夫子所以教人者虽未明言无我却句句是说无我至工夫纯熟参前倚衡方悟一贯之说

圣人无我志量

昔者孔子为蜡宾事毕出游喟然兴叹谓子游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又曰大道之行也某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观此则知夫子兴叹无非想望大公无我境界迨至外户不闭而无我之效见矣故曰人人不见有我大治之道也人人但见有我大乱之道也

无我是儒术大本领

学者以义利为分途以君子小人为究竟然其源头只在有我无我苟其有我则事事着私由是而怀土怀惠比而不周周而不和骄而不泰长戚戚以至下达凡寡廉鲜耻犯上作乱之事靡所不为苟其无我则念念是公由是而怀德怀刑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泰而不骄坦荡荡以至上达凡老安友信少怀之愿时刻不忘直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而后已无我本领不亦大乎

无我之学于今难讲

人心道心者即有我无我之心也有我便是人心无我即是道心但有我之事人所乐闻无我之理人所厌闻孔子之时已难见此境界所以发有志未逮之叹迨夷子爱无差等之言一出孟子一本二本之言一办后儒遂执之以为定论而无我之根遂断矣独不思邻子兄子之言孟子但与夷子论情不与夷子论道若言大道之行则固孔子所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者也安得有邻子兄子也使我执邻子兄子之见邻亦执邻子兄子之见是率天下之人而皆有一我也是故充孔子之言则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若充孟子之言则爱其兄子又不如自爱其子矣故孔子一念可扩充而孟子一念不可扩充也论无我之说者当以孔子之言为正

子绝四中重在无我

意必固我之念夫子固已销尽但四者之中尤以无我为主盖意必与固皆因我而生我是树根意必固是枝叶我字之根既断则一应俱断学到无我境界便有海阔天空登泰山而小天下气象今人一说到此以为近于佛学必要撇去此种境界寻出一种迂腐浅陋话头即此便是党同伐异之私便是意必固我之见譬之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本是公共之物因其偶在邻家见过必欲俺其耳目不闻不见以为此邻家景象非我家所有不亦惑乎

无我之中有真我

圣学中无我不是漫无主张惟于人心道心之界认得真确使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听命所谓先立乎其大者使小者不能夺则无我之中便有真我存焉譬之国有君家有主君主当权出以公正虽有酬酢万变之纷绝无进退予夺之扰矣

真我之中原无我

既以道心为主使人心听命则内而理欲关头外而死生患难屹然自主不可摇夺似乎其中有一真我矣然却是至虚至灵湛然寂然太虚无我虽然尽其所当为却是行其所无事譬如大圆镜中物来自现物去便无君子处事亦然即义之与比原来无适无莫

读书宜思法戒

古人著书立说垂诸简编皆是后人榜样故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又曰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所以属望来学者切矣后人读书句句要想到自己身上当法者法当戒者戒方不辜负圣贤不辜负自己不辜负父母师长若读时不能亲切使书自书我自我虽终日朗吟不过如鸟鸣树虫鸣草已耳其或稍知向上者将一部四书反复研究但句句止作题目看未尝想到身体力行纵拖紫腰金终成俗汉非宫墙人物

孔门专务为己

夫子千言万语只教人以为己之学故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可见为己为人关头直是君子小人分路所以子贡方入夫子便谓夫我不暇但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欲舍其田而芸人之草一则曰何有于我再则曰何有于我又曰我无能焉又曰是吾忧也又曰则吾岂敢何等勤敏何等谦冲所以成其为大圣此种家风吾辈定当谨守盖人人专于自治则天下之学植自端世间之邪说自熄其为闲先圣之道也大矣譬之家塾生徒但当读自己之书不必纠察他人之过若舍其课业日呼门外之人纷纷诘责此乃学徒之蟊贼初非党塾之功臣今之学者习文艺外唯有赌博樗蒲谈论闺阃甚至武断乡曲把持官府靡恶不为则是孔颜家法全然不守而论至学术则曰我欲排斥佛老以崇儒学除此之外一无所长窃思天下之屠夫窃贼以及充军叛逆之徒若教以修斋礼诵无不拂然骂詈则皆排斥佛老者也岂曰此辈皆圣人之徒乎

患盗喻

有一富人惧穿窬入室令子弟拒户坚守日则舍其耕读从事角力演武夜则击柝呜金佐以赌博饮酒如是数年家赀尽废子弟蠢然无知惟以饮博为事究竟此地无盗儒者之欲辟异端亦复如是今世本无杨墨而故为排斥之套语以自文其固陋使一世之心思才力尽消磨于意必固我党同伐异之中此真儒门之奇祸所谓甚于洪水猛兽之灾者也

学者须识异端二字

昔有试官课诸生于试院日未午诫诸生曰尔等作文不得犯着御讳俄而士子各相问曰尊卷可犯某字乎此御讳也不可犯也又呼年少者告之曰文中切莫用某字以御讳之故于是展转相嘱而是日通场之人口中无一不犯御讳矣有人舌上生疮傅以贵药伊妻恐其津生于舌流去此药因戒曰切莫想着酸梅岂知其人意中本不想着酸梅因此一嘱酸梅之念忽动舌上之药尽行浮去世固有欲除害而害愈滋者今之学者动云辟异端却不知异端二字如何解孟子以恻隐为仁之端羞恶为义之端四端在我犹如四体则知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便为异端异端正在吾辈日用常行中孔子所谓异端并非杨墨以其时尚无杨墨耳学者苟能刻刻自反若曾子之日必三省君子之三戒九思其为辟异端也大矣譬之治病当治自己之病譬之芸田当芸自己之田今之学者口餐儒门之食头戴儒者之冠不知自己之三达德五达道为何物但将和尚道士诋毁一番便高视阔步以为吾是儒教中人是留心道学者假令世间不生和尚道士不知更将何辞以资谈柄耶夫无病而服去病之药其病必甚无杨墨而托言辟杨墨不反受杨墨之害乎

士子当学圣人志愿

忠恕到极处便是老安少怀地位为己到极处亦是老安少怀地位余幼时闻夫子志愿如此其大窃谓如天地之化工非吾辈所能及阅数年思之以为吾辈亦可勉强又阅数年思之以为此愿固当尔尔人之处心积虑苟不如此便是自私自利之徒何以成其为君子但愧不能打成一片耳于是视听言动之间时存济人利物之想与父言慈与子言孝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身历街衢愿在在家盈户给行于阡陌愿年年雨润风调如是者有年觉举念便能如是然而操之则存舍之则否求造次颠沛之中梦想幽独之际悉亦如是却所未能因此大自惭而大自戢

夫子尚有未尽之言

老安友信少怀夫子随口举以答子路初非限定三项盖极天地之大古今之遥人物庶类之繁何一不在圣人志愿中故一言老者则凡长乎我者可知一言朋友则凡同乎我者可知一言幼者则凡幼乎我者可知极之博施济众鸟兽鱼鳌咸若犹未足以尽我之愿方是圣人地位彼拘拘焉切指三项犹是矮人观场耳

本天本心说

心为一身之主宰故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若不知心之着落亦不知身之着落矣盖心为至虚至灵之物操存舍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大舜分出人心道心指出执中之理遂开千古道统之宗孔子谓从心所欲颜子其心三月不违孟子谓求其放心仁义礼智根于心极世间经天纬地之事皆本于心人而无心何以为人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者不过依稀近似话头并非孔颜真实道理世俗见佛书有一切惟心之说遂谓吾儒本天释氏本心极言心学二字之谬可谓自忘其至宝并失其家传矣

心斋坐忘

濂溪周先生最服膺颜夫子其为学也得力心斋坐忘四字晚年工夫既到二程不能窥其边际故静而摄心则如青天白日动而对客便如霁月光风每教及门寻孔颜乐处又教其看喜怒哀乐未发时景象可谓亲切示人矣濂溪殆得颜夫子之真传乎〇程子问鲜于侁曰颜子不改其乐所乐何事对曰乐道程子曰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

学者当识得心字

至虚至灵酬酢万变历劫不坏者妙明真心也本诸父母藏于七叶肺内死后腐烂者肉团心也出世圣人与入世圣人其所讲究皆妙明心非肉团心昔有一友闻二种心之说大生诽议余问之曰尧舜桀纣其心同乎其人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者也桀纣帅天下以暴者也其心正相反也余曰假令尧舜桀纣皆患心痛请良医治之用药亦相反乎客曰病同药同何容分别余曰据子所言已有二种心矣而后其人方为屈服所可疑者现在昭昭灵灵能言能动之物又非二种又非非二种此处当研之又研真实见得方有领会

真心亘古不灭

有人大疑真心不灭之说余晓之曰心若果灭则此刻一死此刻即灭以后更无复生之理心若不灭以后永不复灭天地虽坏此心不坏所以孔子以曾参畀王沂公之父而帝君有一十七世为士大夫之说也夫既可以一十七世即可以百千万世即可以百千万劫非亘古长存之证乎而不知者又误看作浩然之气谓忠孝节烈之人灵爽千古不磨大谬大谬盖忠孝节烈虽系正气然大半以血性用事往往参以愤恨之心上焉者化为正神受享血食彼此灵爽尚不能百年千年安望天长地久说到真心尚未梦见〇或曰真心如果不灭孔子何以不言答曰安见不言或言之而失传耳且如三备卜经孔子之书也其第二卷极言生死之事安有不言及于心者又况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大易已微露其端乎

猜你喜欢
  商书·说命中·佚名
  五刑章第十一·佚名
  卷三十九·郑玄
  宥坐篇第二十八·荀况
  卷九·叶酉
  卷二十五·毛奇龄
  卷首下·张廷玉
  (四)·钱穆
  卷十五·佚名
  卷十一·佚名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原文·佚名
  混沌一气分天地·太虚
  毕业与休假·太虚
  太虚大师访问记·太虚
  第二十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二十四·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籖卷二十四明 胡震亨 撰诂笺九鎭六朝人诗用鎭字唐诗尤多如禇亮莫言春稍晚自有鎭开花之类韵书鎭压也亦安之也盖有常之义约略用之代常字令声俊耳【遯叟】生李白戏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痩生只为从前作诗

  • 卷十三·岳珂

      范碑诗跋   赵履常(崇宪)所刊四说堂《山谷范滂传》,余前记之矣。后见跋卷,乃太府丞余伯山(禹绩)之六世祖若著倅宜州日,因山谷谪居是邦,慨然为之经理舍馆,遂遣二子滋、浒从之游。时党禁甚严,士大夫例削札扫迹,惟若著敬遇不

  • ●卷十二·司马光

    范帅雍在延,命李金明士彬分兵守三十六寨,勿令虏得入寨。其子谏曰:“虏大举,将入寇,宜聚兵以待之,兵分则势弱,不能拒也。”士彬不从。康定元年,虏兵大至,士彬所部皆降,其子力战而死,士彬遂为所擒。金明既陷,安远、塞门

  • 卷之一千三百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七十一·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七十一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师古曰隽音字兖反又辞兖反○宋祁曰昭纪中师古亦两音

  • 卷六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三土田志二土田规制畿辅规制二【雍正元年至十三年】雍正元年谕曰口外地方辽濶开垦田地甚多将京城无产业兵丁移驻於彼殊为有益着古北口提督定议再着总理事务王大臣等会同该部详议具奏寻

  • 后妃二·徐松

    皇后皇太后杂录高宗建炎元年五月二日,上诏辅臣曰:「元佑皇后家讳宜避,矧中更僣窃,载以圣德,起于宫闱,乃眷朕躬,膺夫历数,不惟累章之劝进,亦又播告于迩遐。于国有功,宜遵名号。」乃下御札曰:「朕惟德盛者报必隆,属尊者礼宜备,古之彝

  • 卷一一三·邱濬

    ▲戒滥纵之失 《周书吕刑》曰: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附也),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蔡沈曰:“苗民不察于狱辞之所丽,又不择吉人俾观

  • 卷上·戴震

    余始为《原善》之书三章,惧学者蔽以异趣也,复援据经言疏通证明之,而以三章者分为建首,次成上、中、下卷。比类合义,灿然端委毕着矣,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以今之去古圣哲既远,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

  • 请把心调到微笑的频道·李叔同

    人就像是一台有很多频道的电视机,我们调到佛的频道,我们就是佛;调到痛苦的频道,我们就是痛苦;调到微笑的频道,我们就是微笑。你也能在微笑中举重若轻那颗纯正的心,有着一份坚定,也有着一种举重若轻的大气,于是他在微笑中修成正

  • 卷二十七·李光坡

    欽定四庫全書禮記述註卷二十七安溪 李光坡 撰大學第四十二坡謂此記註疏不言作者姓名朱子以為出於曾氏之門蓋以記中引語而稱曾子乃弟子之尊師然也然古作者多自稱著如公羊傳每自稱子公羊子曰司馬史記每自稱太史公曰則

  •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道宣

      习禅初 正传二十三 附见十五。   梁钟定林寺释僧副传一。   梁钟山延贤寺释慧胜传二(慧初)   梁江州庐山释道珍传三(法归 慧景)   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四。   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五(道宵

  •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序·佚名

    终南山丰德寺律师道宣撰  观夫。法王利见。权巧殊途或声光动人。或开智摄物。立仪列相兴像。设之机缘。聚砂涂香表乘。时之净养。斯德有归。可略言也。有师子庄严王菩萨者。学周八藏。智越五乘。籍胜报而开教端。寄

  • 顺治招远县志·张作砺

    十二卷。清张作砺修,张凤羽纂。张作砺字石斋,河北人,文林郎,顺治十七年(1660)任招远县知县。张凤羽,邑人。招远县原为掖县属罗峰镇,始于金天会二年析地置招远县,属定海军,后属莱州,明洪武初开登州为府,割莱州之招远、

  • 了斋易说·陈瓘

    一题《了翁易说》。经学著作。北宋陈瓘撰。1卷。陈瓘号了翁,因以名书。他研治《易》经,认为《易》有经世之用。此书作于晚年,大旨宗邵雍象数之学,兼取刘安世之说,诠解六十四卦,根据《易》数推阐论述天下治乱,辞旨艰深

  •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佚名

    六卷 此书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诏令诸皇子及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等人,取历代册立太子的事迹中能够有所鉴戒的部分,按朝代顺序纂辑而成,上自周代,下迄明代,共三十三事。此外还附立了五事。至于偏居窃位,无

  • 大阿弥陀经·佚名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取《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四经删补订正。析为五十六分。惜其未见宝积一译。然心甚勤苦,故举世多流通之。

  • 白救度佛母赞·佚名

    一卷,阿旺扎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