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崇正辩》何为而作欤?辟佛之邪说也。佛之道孰不尊而畏之,曷谓之邪也?不亲其亲而名异姓为慈父,不君世主而拜其师为法王,弃其妻子而以生续为罪垢,是沦三纲也。视父母如怨仇,则无恻隐;灭类毁形而无耻,是无羞恶;取人之财,以得为善,则无辞让;同我者即贤,异我者即不肖,则无是非,是绝四端也。三纲四端,天命之自然,人道所由立,惟蛮夷戎狄则背迄之,而毛鳞角之属成无焉。不欲为人者已矣,必欲为人,则未有沦三纲、绝四端而可也。释氏于此丕单除埽,自以为至道,安得不谓之邪欤?岂恃此哉?人,生物也。佛不言生而言死。人事皆可见也,佛不言显而言幽。人死然后名之日鬼也,佛不言人而言鬼。人不能免者常道也,佛不言常而言怪。常道所以然者理也,佛不言理而言幻。生之後、死之前,所当尽心也,佛不言此生而言前后生。见闻思议皆实证也,佛不以为实而言耳目所不际,思议所不及。至善之德,尽于乾坤也,佛不知其尽,而言天之上、地之下舆八荒之外。若动若植无非物也,佛不惜草木之荣枯,而悯飞走之轮转。百骸内外无非形也,佛不除手足而除发须,不废八窍而防一窍。等慈悲也,佛独不慈悲父母妻子而慈悲虎狼蛇虺。等弃舍也,佛独使人弃舍其财以与僧,而不使僧弃舍其所取之财以与人。河山大地未尝可以法空也,佛必欲空之,而屹然沛然卒不能空。兵刑灾祸未尝可以度也,佛必欲度之,而伏尸百万。烈焚沦没,卒不获度。此其说之疏漏畔戾而无据之大晷也,非邪而阿?今中国之教,无父无君则圣贤辟之,万世不以为过。中国之治,杀父与君则王法诛之,人心不以为虐。至于诡术左道皆重加禁绝,所以扶持人纪、计安天下也。释氏之说,尽丽于比数者,吾儒反相与推尊归向,无乃有三蔽乎?三蔽谓何?一曰惑,二曰惧,三曰贪。夫闽光于隙穴者,岂知日月之大,明囿智于一物者,岂尽三阴阳之变化,此凡民浅识也。佛因而迷之,曰:“世界不可以数计,生死不可以世穷。”于是不智者亦从而惑矣。身拔一毛则色必栗然变,足复一刺则必惕然动,此凡民懦气也。佛因而惴之,曰:“报应之来,迅如影响之答;幽冥之狱,倍于金木之惨。于是不勇者亦从而惧矣。迫穷患害,必兴饶益之想;谋及悠远,必为子孙之虑,此凡民贪情也。佛因而诱之,曰:“从吾之教则诸乐咸备,寿富不足言;造吾之地则超位高明,天帝不足贵。”于是不仁者亦从而贪嵌。吾儒诚能穷理养气而宅心,必无比三蔽。有此三蔽,是衣冠身三而众庶见也,是引夷貊人中国以为未快,又与禽兽同群而不知避也。何乃不思之甚哉!无亦可悼之极哉!虽然,贤智之士有出尘之趣,高世之念者以事为胶扰,非清净妙圆之体也,则曰:“吾岂有所贪惧如愚夫之所期欤?盖将求佛所谓无上法第一义者,悟彻此心耳。”呜呼—尧、舜、禹、汤、文、武之德衣被天下,仲尼、子思、孟轲之道昭觉万世,凡南面之君,循之则人舆物皆蒙其福,背之则人与物皆受其殃,载在方册之迹著矣。其原本于一心,其效乃至于此,不可御也。今乃曰是未足以尽吾本心、兼利万物、为高士也,岂不犹食五谷而曰不足以妖、登泰山而曰不足以崇者乎?盍亦思三一圣人之言,穷万物之理,反求诸心乎?今于圣人之言来尝思,于万物之理未尝穷,志卑三一气馁,伥伥然如逆旅之人也,乃率然曰:“妙道非六经所能传,亦何言之易邪?假曰孔、孟有未言者故佛言之,佛言其妙所以出世,而孔、孟言其粗所以应世耳,其心则一也。然则以耳听,以目视,以口言,以足行,饥而食,渴而饮,冬而裘,夏而葛,旦而勤,晦而息,戴皇天,履后土,皆孔、孟日用之常,佛者何不一既反之,而亦与之同乎?同其粗而不同其精,同其心而不同共用,名曰出世,而其日用与世人无以异,乌在其能出乎?故道不同不相与谋,儒舆佛不同,审矣。佛者未尝为儒谋,而儒之陋者无不为之谋,悦其受记之媚,承其外护之谄,张而相之,扶而兴之,至使著书名曰御侮,非毁尧、舜,诋讥丘、轲,曾不以为疾也。一有距西方之说者,则怵心骇色,若罪元在己,虽杀父舆君未足以方其怖且怒矣。良心陷僻乃至于此邪?或者曰:“凡子所言,皆僧之弊,非佛本旨也。子恶僧可也,兼佛而斥之,则过矣。”则应之曰:“黄河之源,不扬黑水之波,桃李之根,不结松之实。使缁衣髡首者承其教,用其术而有此奖,是谁之过也?仲尼父子、君臣之道,经纪乎亿千万载。岂有瞥邪?惟其不作而无樊也,是以如天之复不待推而高,如地之载不待培而厚,如日月之照不待廓而明,惟其造作而有奖也,是故蔓衍其辩、张皇其法、防以戒律而诅以鬼神,侈以美觐而要以誓愿,托之于国王、宰官,劫之以祸福、苦乐,而其敝久而益甚矣。墨氏兼爱,其流无父,杨氏为我,其流无君,非身自为之矣。孟子究极祸害,比之禽兽,况于身自为之,又率天下而从之,其害源之所逢而祸波之所浸,千有余年,丧人之心,失人之身,破人之家,亡人之国,漂泊陷坏天下溺焉,莫之援也,岂曰敝而已乎?昔梁武奉佛,莫与比隆,及侯景之乱,诸子拥重兵,图便利,云翔不进,卒殍其父而后兄弟相夷,宗国亡灭。彼于君臣父子之际可谓淡然无情,不为爱欲牵矣,而道果如是邪?”或者犹曰:“佛之意,亦欲引人为善道,使人畏罪而不为。慕善而为之,岂不有助于世,而何辟之深也?”则应之曰:“善者,无恶之名也。无父无君者,恶乎?善乎?自非丧心者不敢以为非恶,孰与有父有君之为善乎?道者,共由之路也。不仁不义者,可由乎?不可由乎?自非丧心者不敢以为可由,孰与居仁由义之为道乎?子悦其言而不复其事,过矣。”或者又曰:“夫在家以养口体、视温情为孝者,其孝小:出家得道而升济父母于人天之上者,其孝大。佛非不孝也,将以为大孝也。”则应之曰:“良价之杀父,效牟尼之逃父而为之者也。逃父避之于山而得道,不若使父免于思念忧勤而亲其身之为全也。杀父升之于天之非理,不若使父免于叱逐馁殍而养其生之为得也。然则佛之所谓大孝,乃其父所谓大不孝耳!借使佛之说尽行,人皆无父,则斯民之种必至珍绝,而佛之法亦不得传矣。人皆无君,则争敚屠脍相残相食,而佛之党亦无以自立矣。此理之易见者,彼非懵然不知也。特罔人以虚诞之言,盖其悖逆之情,聋瞽奸惰之徒,而安享华屋之居,良田之利,金帛之施,衣食之奉,泰然为生民之大蠢,不谓之与端邪说谓之何哉?”是故仲尼正则佛邪,佛邪则仲尼正,无两立之理。此《崇正辩》所以木得已而作也。上士立德以教变之,中士立功以法革之,下士立言以辞辟之。吾下士也,凡十余万辞,览者矜其志而左右其说,则忠孝之大端建矣。 

致堂先生性胡氏,讳寅,字阴仲,建州崇安人,文定公长子。

猜你喜欢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苏舆
  卷六十 孟子十·黎靖德
  月令统·张载
  卷四十八·湛若水
  卷十三·孙奇逢
  第十章 7·辜鸿铭
  卷三十·真德秀
  卷八十三·秦蕙田
  卷十二·盛世佐
  晏婴叔向论晋季世(昭公三年)·佚名
  劝助品第十三·佚名
  大方便佛报恩经发菩提心品第四·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欧阳竟无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介 绍 名 医·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太学诸生·唐圭璋

      南乡子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 ●跋二·戴亨

    外王父戴遂堂先生慶芝堂詩集十八卷乾隆戊寅藍輝舅氏初刻於昭文縣署江左間有傳本後舅氏移官甘肅又移貴州往來數千里板藏友人處年久散失先母戴太宜人屢命搜葺重梓問世而傳鈔譌脫至不可讀徧訪親故亦絕少善本逡巡未果道光

  • 安阳集补钞·管庭芬

    安阳集补钞韩琦答袁陟节推游禅智寺春去惜馀景,偶来郊外观。芜城千古恨,一顾殊悲酸。荒祠枕大道,尚记吴城邗。远近绿阴合,水衬红荚残。陇麦齐若剪,随风卷波澜。罢农喜有望,守臣心粗宽。萧疏禅智寺,坏址不甚完。丛花乱芍药,篱竹

  • 杂传第三十八·欧阳修

    ○王峻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也。父丰,为乐营将。峻少以善歌事梁节度使张筠。唐庄宗已下魏博,筠弃相州,走归京师。租庸使赵岩过筠家,筠命峻歌佐酒,岩见而悦之。是时岩方用事,筠因以峻遣岩。梁亡,岩族诛,峻流落民间。久之,事三司

  • 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八·柯劭忞

      贡奎 师泰 王守诚 李好文 孛术 鲁翀 远 苏天爵 吴直方 莱 杨瑀 逯鲁曾 曾福仲 刘闻 张翥 周伯琦 孔克坚   贡奎,字仲章,其先大名满城人,后徒宁国宣城。奎十岁能属文,用长博通经史,浙江行省檄为池州齐山书院山长。

  • 卷第五十六·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汉纪四十八〔起强圉协洽(丁未),尽重光大渊献(辛

  • 宗爱传·魏收

    宗爱,其出身由来情况不清楚,因为犯了罪而成为Yan人,后来历任办理杂务的职位直至任中常侍。正平元年(451)正月,世祖在长江边上举行盛大集会,颁赏朝中群臣,授任宗爱为秦郡公。恭宗在代理国政的时候,遇事都要精细地考察。宗爱天

  • 石抹孛迭儿传·宋濂

    石抹孛迭儿,契丹人。父桃叶儿将全家迁居霸州。孛迭儿在金朝任霸州平曲水寨管民官。太师、国王木华黎率军至霸州,孛迭儿投降蒙古,木华黎见他智勇双全,擢升他为千户。太祖九年(1214),孛迭儿随木华黎至雄州朝见太祖,授佩银符,任

  • 汉纪三十九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酉、85)·司马光

    汉纪三十九汉章帝元和二年(乙酉,公元85年) [1]春,正月,乙酉,诏曰:“令云:‘民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又诏三公曰:“安静之吏,悃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令刘方,吏民同声

  • 卷第四十二·佚名

    宗室二封拜二皇叔允初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感德军节度使加恩制嘉祐八年四月十二日门下。承祧继体。所以正神器之传。建屏疏封。所以隆磐石之故。兴言凉德。获奉丕基。矧践祚之始初。有推恩之典故。盍

  • 职官二六·徐松

    司农寺【宋会要】司农寺掌供籍田九种,及诸祀〔供〕豕及蔬果、明房油、平籴之事,止以常参官二人判寺事。熙宁三年,上以常平新法付寺,始重其任焉。《两朝国史志》:司农寺判寺事二人,以两制或朝官以上充;主簿一人,以选人充。官制

  • 30.孙膑庞涓斗智·林汉达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

  • 卷二十六·王溥

    后唐同光二年八月敕:“在京应有空闲地,任诸色人请射盖造,藩方侯伯、内外臣寮,于京邑之中,无安居之所,亦可请射,各自修营。其空闲有主之地,仍限半年本主须自修盖,如过限不见屋宇,亦许他人占射。”其月敕:“诸道观察防御团练等使、

  • 卷一百四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四十七工部一诸司职掌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百工山泽之政令其属有四曰营部虞部水部屯部後改营部为营缮虞部为虞衡水部为都水屯部为屯田俱称清吏司营缮清吏司诸司职掌郎中员外郎主事掌经营兴造之

  • 卷二百九十二·佚名

    △初分著不著相品第三十六之六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执是八解脱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执由八解脱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执属八解脱属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执依八解脱依八胜处

  • 平斋文集·洪咨夔

    诗文别集。一作《平斋集》。三十二卷。宋洪咨夔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洪集。《宋史》本传但言有“外内制、奏议、诗文行于世”,未云集名。《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二部,一为九册,一

  • 婴儿论·周士祢

    儿科著作。1卷。清周士称撰于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书中载述以下内容,即辨初生脉证并治以及寒热、发惊、疮疹、疳病、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脉证并治。卷末附护养等论述。作者论病仿仲景意旨,并以证治为主,结合预

  • 养生肤语·陈继儒

    明代陈继儒撰,一卷。本书杂录历代养生家轶闻趣事,并加以自己的议论。主张:咸多伤生,淡食延龄; 药可延年,亦可折寿; 绝欲延寿,劳神伤命。提出练功要辨别虚、实、寒、热来加以运用,认为“虚病宜存想收,固秘心志,内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