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文衡后集卷二十

宋 滕珙 撰

四书类

论四书学问根本

答吕子约

此段谓读书不贵乎泛当审思明辨以求其防

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两者虽殊然其所以受病之源则一而已孟子中庸大学乃学问根本尤当专一致思以求其指意之所在乃或此或彼泛然读之此则尤非所以审思明辨而究圣学之渊源也愚意此四书者当以序进每毕一书首尾通贯意味浃洽然后又易一书乃能有益其余亦损其半然后可以研味从容深探其立言之防而无迫切泛滥之累也

论四书先后之序

大学章句

此段谓学者当以大学为先而论孟次之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徳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类

论大学教人之法

大学章句序

此篇谓大学教人以穷理正心脩已治人之道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葢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嵗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脩已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彜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脩教化陵夷风俗頺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葢莫不闻其説而曽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冺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髙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説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防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壊乱极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徳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防粲然复明于世虽以某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脩已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中庸类

中庸首章説

大全文

此篇谓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而其要在于谨独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何也曰天命之谓性浑然全体无所不该也率性之谓道大化流行各有条贯也脩道之谓教克己复礼日用工夫也知全体然后条贯可寻而工夫有序然求所以知之又在日用工夫下学上逹而已矣又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谨乎其所不覩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谨其独也何也曰率性之谓道则无时而非道亦无适而非道如之何而可须臾离也不可须臾而离则隐微显著未尝有异所以必谨其独也然岂怠于显而偏于独哉葢独者致用之源而人所易忽于此而必谨焉则亦无所不谨矣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逹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何也曰天命之性浑然而已以其体而言之则曰中以其用而言之则曰和中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故曰大本和者化育之所以行也故曰达道此天命之全也人之所受葢亦莫非此理之全喜怒哀乐未发是则所谓中也发而莫不中节是则所谓和也然人为物诱而不能自定则大本有所不立发而或不中节则逹道有所不行大本不立达道不行则虽天理流行未尝间断而其在我者或几乎熄矣惟君子知道之不可须臾离者其体用在是则必有以致之以极其至焉葢敬以直内而喜怒哀乐无所偏倚所以致夫中也义以方外而喜怒哀乐各得其正所以致夫和也敬义夹持涵养省察无所不用其戒慎恐惧是以当其未发而品节已具随所发用而本体卓然以至寂然感通无少间断则中和在我天人无间而天地万物之所以位育其不外是矣

论中庸首章之指

答吕伯恭

此段谓防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此因讲究中庸首章之指乃知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者两言虽约其实入徳之门无逾于此方切洗心以事斯语而未有得也不敢自外輙以为献以左右之明尊而行之不为异端荒虚浮诞之谈所迁惑不为世俗卑近茍简之论所拘牵加以嵗月久而不舍窃意其将高明光大不可量矣

论天命谓性之説

答胡广仲

此段谓言性只以仁义礼智四者言之最为的当

天命之性不可形容不须赞叹只得将他骨子实头处説出来乃于言性为有功故某只以仁义礼智四字言之最为端的率性之道便是率此之性无非是道亦离此四字不得如程子所谓仁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而已曷尝有孝悌来此语亦可见矣葢父子之亲兄弟之爱固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谓之仁而不谓之父子兄弟之道也君臣之分朋友之交亦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谓之义而不谓之君臣朋友之道也推此言之曰礼曰智无不然者葢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出于此四者今以此为倒説而反谓仁义因君臣父子而得名岂不谬哉

论脩道谓教之説

答东莱

此段谓修道之谓教与自明诚谓之教则一

以脩道之谓教为设教此固有诸儒之説以程子之言为此而设教则恐微有牵合之大抵诸先生解经不同处多虽明道伊川亦自有不同处葢或有先后得失之殊或是一时意各有指不可强牵合为一説也脩道之谓教疑只与自明诚谓之教皆同言由教而入者也

论道不可离之説

答胡季随

此段谓戒谨不覩恐惧不闻乃是无时无处不下工夫

大抵其言道不可离可离非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覩恐惧乎其所不闻乃是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工夫欲其无须臾而离乎道也【不覩不闻与独字不同乃是言其戒惧之至无适不然虽有此等耳目不及无要处亦加照管如云聴于无声视于无形非谓所闻见处却可阔畧而特地于此加功也】又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谨其独乃是上文全体工夫之中见得此处是一念起处万事根源又要切故当于此加意省察欲其自隐而见自微而显皆无人欲之私【观两莫字即见此处是念虑欲萌而天理人欲之几最是切尤不可不下工夫故于全体工夫之中説此更加省察然亦非必待其思虑已萌而后别以一心察之葢全体工夫既无间断即就此处畧加提撕便自无透漏也】此中两节文义不同详畧亦异前段中间着是故字后段中间又着故字各接上文以起下意前段即卒章所谓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后段即卒章所谓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文义条理大小甚明从来説者多是不察此两段只作一段相纒説了便以戒慎恐惧不覩不闻为谨独所以杂乱重复更説不行前后只是麄瞒过了子细理防便分疏不下也

论不睹不闻之説

答南轩

此段谓戒慎不覩恐惧不闻是结上文可离非道之意

不睹不闻等字如此剖析诚似支离然不如此则经文所谓不睹不闻所谓隐微所谓谨独三段都无分别却似重复冗长须似某説方见得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是大纲説结上文可离非道之意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就此不睹不闻之中提起善恶之几而言故君子慎其独葢其文势有表里賔主之异须畧分别意思方觉分明无重复处耳

论君子谨独之义

答南轩

此段谓欲谨独者合不闻不睹言之

中庸谨独处诚觉未甚显焕然着尽气力只説得如此近欲只改求后一句云所谓独者合二者而言之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比旧似已稍胜然终亦未为分明也更乞下数语如何

论喜怒未发已发之义

答南轩

此段谓未发谓之中性也发而谓之和情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性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也子思之为此言欲学者于此识得心也心也者其妙情性之徳者欤

论中庸中和之义

答东莱问山中庸

此段谓中为大本之体和为达道之用

圣贤之言离合弛张各有次序不容一句都道得尽故中庸首章言中和之所以异一则为大本一则为达道是虽有善辨者不能合之而为一矣故伊川先生曰大本言其体达道言其用体用自殊安得不为二乎学者须是于未发己发之际识得一二分明然后可以言体用一源处然亦只是一源耳体用之不同则固自若也天地位便是大本立处万物育便是逹道行处此事灼然分明但二者常相须无有能此而不能彼者耳

论致中和天地位之义

答胡季随

此段谓致中和天地位皆自吾一念之间培植推广真实效騐处

致中和而天地位万物育者常也尧汤之事非常之变也大抵致中和自吾一念之间培植推广以至于裁成辅相正直辅翼无一念之不尽方是至处自一事物之得所区处之合宜以至三光全寒暑平山不童泽不涸飞动植各得其性方是天地位万物育之实效葢致者推致极处之名须从头到尾看方见得极处若不説到天地万物真实效騐便是只説得前一截却要凖折了后一截元不是实推得到极处也

论哀公问政及费隐二説

答南轩

此段谓引家语只是要见哀公问政至择善固执处只是一时之语

所引家语只是证明中庸章句要见自哀公问政至择善固执处只是一时之语耳于义理指归初无所害似不必如此力加排斥也大率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平和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据依无笼罩自欺之患若以此为卑近不足畱意便以明道先生为法窃恐力量见识不到他地位其为泛滥殆有甚焉此亦不可不深虑也且不知此章既不以家语为证其章句之分当复如何为定耶家语固有驳杂处然其间亦岂无一言之得耶一槩如此立论深恐终启学者好髙自大之其他如首章及论费隐处后来畧已脩改然必谓两字全然不可分説则又是向来伯恭之论体用一源矣

猜你喜欢
  伸蒙子原序·林慎思
  卷三九·邱濬
  律吕新论卷上·江永
  第十四章 27·辜鸿铭
  卷六十九·山井鼎
  尚书疏衍目録·陈第
  卷五十二·朱熹
  (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论·钱穆
  庄公·庄公二十一年·左丘明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佚名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佚名
  拥护品第八·佚名
  洪武时代的僧律·太虚
  第二十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七·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零七·彭定求

        卷607_1 【翰林作】刘邺   曾是江波垂钓人,自怜深厌九衢尘。浮生渐老年随水,   往事曾闻泪满巾。已觉远天秋色动,不堪闲夜雨声频。   多惭不是相如笔,虚直金銮接侍臣。   卷607_2 【待漏院吟】刘邺  

  • 卷四百一十五·彭定求

        卷415_1 【新政县】元稹   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已闻城上三更鼓,   不见心中一个人。须鬓暗添巴路雪,衣裳无复帝乡尘。   曾沾几许名兼利,劳动生涯涉苦辛。   卷415_2 【南昌滩】元稹   

  • 第二十五回 披图胜读荆钗记 佳节犹传绮席杯·萧晶玉

    且说伏准被梦鸾小姐抢白一场,自觉无趣,回至书房,烦燥不安。劳勤说:“若依小人的愚见,莫如叫太太如此这般,硬作主张,只怕有准。”伏生说:“太大的秉性你难道不知道吗?向他老一说,先就不肯;再不然就是个总不哼。”劳勤

  • 卷二十八·毕沅

      ◎宋纪二十八 ∷起屠维作噩正月,尽上章阉茂四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考皇帝   大中祥符二年辽统和二十七年   春,正月,丁巳朔,召辅臣至内殿朝拜天书。自是岁以为常。   御史

  • ●卷二·周密

      ○张魏公三战本末略   △富平之战   建炎三年五月,以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许便宜黜陟。初,上问大计,浚请身任西事,置司秦州,别遣大臣与韩世忠镇淮东,令吕颐浩扈跸来武昌,从以张俊、刘光世,以相首尾。浚发行在,王彦统八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徐乾学

    宋纪一百十【起阏逢摄提格四月尽旃防单阏四月凡一年有一月】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徳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四年夏四月庚辰朔命赵开再任总领四川财赋诏谕川陜官吏兵民以张浚失措当示逺窜犹嘉其所用吴玠等能御大敌许国

  • 卷之四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五十九、吴中公学社·包天笑

      我写此回忆录,往往因前事而述及后事,又因追思往事,涉笔成趣,不见庄谐杂陈。我今又廻叙到我重回苏州这二三年的事。那个时候,我真是所谓吊儿郎当,说我闲吧,我一天到晚也像是很忙的;说我忙吧,我忙了些什么事,真是自己也觉得莫

  • 文宣纪·李百药

    显祖文宣皇帝讳洋,字子进,高祖第二子,世宗同母弟。帝身体有鳞,两个脚后跟,不喜好游戏,沉着有风度。高祖曾试探着考察几位儿子的理事能力,让他们各自整治一堆乱丝,只有帝一个人独自抽出刀来将丝斩断,说:“乱,就应该斩。”高祖赞同

  • 三十四年·佚名

    (丁酉)三十四年清不知五年春正月1月1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五〉一日。〈陰曆丙申十一月二十八日〉召見各國公使、領事。歲首陛見也。○總護使趙秉世奏:「明日,山陵再看審次。臣與宮內府大臣李載純、掌禮院卿閔泳駿

  • 传第二章·王夫之

    君德可言新,于民不可言明。“明明德于天下”,固如朱子所云“规模须如此”,亦自我之推致而言,非实以其明明德者施教于民也。新则曰“作新”,则实以日新之道鼓舞之矣。 明是复性,须在心意知上

  • 卷九·郑伯谦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太平经国书钦定四库全书太平经国书卷九    宋 郑伯谦 撰爱物【论鸟兽鱼鼈昆虫】或问天官有兽人掌田兽冬夏献狼麋春秋献兽物有人鼈人掌以时为梁春献王鲔鼈蜃秋献鱼则凡鸟兽虫鱼之琐

  • 公子牟子·魏牟

    公孙龙问魏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几太息,仰天而笑

  • 卷二百一·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复次善现,见者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见者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见者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九·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九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能发。答一切能发。若诸烦恼猛利现行。方能发起往恶趣业。非诸失念而现行者。又分别起能发此业。非任运起问诸烦恼有几

  • 笑隐欣禅师语录卷之一·大訢

    湖州路乌回禅寺语录  门人 廷俊 等编师於至大四年八月初一日。就杭州路净慈禅寺书记寮受请。入寺。上堂云。拈华付法。面壁安心。列派分宗。递相钝置。拈拄杖画一画云。一画画断了也。且喜天下太平。然则兵随印转

  • 卷十二·佚名

    第十篇四三九 四门本生谭[菩萨=诸神之王]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恶口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已于第九篇初头之本生谭详述。于是佛问:&ldquo;人云汝为恶口比丘,为真实耶?&rdquo;彼云:&ldquo;是为真实,世尊!&rdquo;佛

  • 三品弟子经·佚名

    一卷,吴支谦译。言在家弟子有上中下三品。而功德罪业不同。佛在祇园。为阿难说在家弟子,有上中下辈功德罪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