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九

宋 滕珙 撰

礼记类

礼记序説

大全文

此段谓古者皆以礼为践履之实功不待简策而后行其后礼废始论著以传于世

某闻之学者博学乎先王六艺之文诵焉以识其辞讲焉以通其意而无以约之则非学也故曰博学而详説之将以反説约也何谓约礼是已礼者履也谓昔之诵而説者至是可践而履也故夫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顔子之称夫子亦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礼之为义不其大哉然古礼非必有经葢先王之世上自朝廷下达闾巷其仪品有章动作有节所谓礼之实者皆践而履之矣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则岂必简策而后传哉其后礼废儒者惜之乃始论著为书以传于世今礼记四十九篇则其遗説己学而求所以约之者不可以莫之习也今柯君直学将为诸君诵其説而讲明之诸君其聴之毋忽

论乐记动静欲説

大全文

此段谓人性生而静感于物而动则情诱于外物而善恶于是乎分矣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何也曰此言性情之妙人之所生而有者也葢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纯粹至善万理具焉所谓性也然人有是性则即有是形有是形则即有是心而不能无感于物感于物而动则性之欲者出焉而善恶于是乎分矣性之欲即所谓情也又曰物至而知知而后好恶形焉何也曰上言性情之别此指情之动处为言而性在其中也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好之恶之者情也形焉者其动也所以好恶而有自然之节者性也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何也曰此言情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失也情之好恶本有自然之节惟其不自知觉无所涵养而大本不立是以天则不明于内外物又从而诱之此所以流滥放逸而不自知也茍能于此觉其所以然者而反躬以求之则其流也庶乎其可制矣不能如是而惟情是狥则人欲炽盛而天理灭息尚何难之有哉此一节正天理人欲之机间不容息处惟其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则天理益明存养自固而外诱不能夺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何也曰上言情之所以流此以其流之甚而不反者言之也好恶之节天之所以与我也而至于无节宰制万物人之所以为贵也而反化于物焉天理惟恐其存之不至也而反灭之人欲惟恐其制之不力也而反穷之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至是尽矣然天理秉彜终非可殄灭者虽化物穷欲至于此极茍能反躬以求天理之本然者则初未尝灭也但染习之深难觉而易昩难反而易流非厉知耻之勇而致百倍之功则不足以复其初尔

论礼运五帝三代之説

答吕伯恭

此段谓记中以二帝三王为有二道分裂太甚似亦有病

礼运以五帝之世为大道之行三代以下为小康之世亦略有些意思此必粗有来歴而传者附益失其正意耳如程子论尧舜事业非圣人不能三王之事大贤可为也恐亦微有此意但记中分裂太甚几以二帝三王为有二道此则有病耳胡公援引太深诚似未察也周礼类

论周礼三徳之説

大全文

此段谓周之教人三徳三行不可偏废

或问师氏之官以三徳教国子一曰至徳以为道本二曰敏徳以为行本三曰孝徳以知逆恶何也曰至徳云者诚意正心端本清原之事道则天人性命之理事物当然之则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也敏徳云者强志力行畜徳广业之事行则理之所当为日可见之迹也孝徳云者尊祖爱亲不忘其所由生之事知逆恶则以得于己者笃实深固有以真知彼之逆恶而自不忍为者也【至徳以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徳以为行本司马温公以之孝徳以知逆恶则赵无愧徐仲车之徒是也】凡此三者虽曰各以其材品之髙下资质之所宜而教之然亦未有专务其一而可以为成人者也是以列而言之以见其相须为用而不可偏废之意盖不知至徳则敏徳者散漫无统固不免乎笃学力行而不知道之讥然不务敏徳而一于至则无以广业而有空虚之弊不知敏徳则孝徳者仅为匹夫之行而不足以通于神明然不务孝徳而一于敏则又无以立本而有悖徳之累是以兼陈备举而无所遗此先王之教所以本末相资精粗兼尽而不倚于一偏也其又曰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何也曰徳也者得于心而无所勉者也行则所行之法而已葢不本之以其徳则无所自得而行不能以自脩不实之以其行则无所持循而徳不能以自进是以既教之以三徳而必以三行继之则虽其至末至粗亦无不尽而徳之脩也不自觉矣然是三者似皆孝徳之行而已至于至徳敏徳则无与焉葢二者之行本无常师必恊于一然后有以独见而自得之固非教者所得而预言也唯孝徳则其事为可指故又推其类而兼为友顺之目以详教之以为学者虽或未得于心而事亦可得而勉使其行之不已而得于心焉则进乎徳而无待于勉矣况其又能即是而充之以周于事而泝其原则孰谓至徳敏徳之不可至哉或曰三徳之教大学之学也三行之教小学之学也乡三物之为教也亦然而已详

论周礼冡官之职

答潘恭叔

此段谓冡宰兼领膳服嫔御此最是设官之深意

周礼恐五峰之论太偏只如冡宰一官兼领王之膳服嫔御此最是设官者之深意葢天下之事无重于此而胡氏乃痛诋之以为周公不当治成王燕私之事其误甚矣胡氏大纪所论井田之属亦多出臆断不及注疏之精宻常恨不曽得见薛陈诸人不知其説又如何也又按李方子録云周礼一书好看广大精宻周家法度在里但未敢令初学看

春秋类

论春秋正朔

与南轩书【己丑四月一日】

此段谓古史皆不着时孔子作春秋然后以时加正月之上以明上奉天时下正王朔之义伊川刘质夫之意亦是如此

春秋正朔事比以书考之凡书月皆不着时疑古史记事例只如此至孔子作春秋然后以天时加正月以明上奉天时下正王朔之义而加春于建子之月则行夏时之意亦在其中观伊川先生刘质夫之意似是如此但春秋两字乃鲁史之旧名又似有所未通幸更与晦叔订之

论伊川春秋之传

答韩无咎

此段谓传为按经为断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

和靖两书昔尝见之其谨于传疑之意则是而遂欲禁絶学者使不复观则恐过矣如以春秋改用夏时为无此説以传为案经为断为背于理则疑其考之未精或未尽闻他人所闻而欲一以己所闻者槩之之失也春秋传乃伊川所自着其词有曰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时以立义耳若果无改用夏时之意则此説复何谓乎况序文所引论语之言尤为明白不可谓初未尝有意也又门人所记有答黄聱隅之语谓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者葢见于两家之书是亦犹所谓传为案经为断之意而岂三人所记不期而皆误乎推此两条则凡和靖所谓非先生语者恐特他人闻之而和靖亦未闻耳今疑信未及而不复思绎遽以一偏之説尽废众人所传之书似不若尽存其説而深思熟讲以考其真伪得失之为善也况明道行状云其辨析精微稍见于世者学者之所传耳观此则伊川之意亦非全不令学者看语录在人自着眼看耳如论语之书亦是七十子之门人纂录成书今未有以为非孔子自作而弃不读者

论小国自贬其爵之义

答程可久【逈】

此段专以程言为最得春秋小国之情

春秋列目拜贶甚厚其间议论小国自贬其爵以从杀礼最为得其情者顷年每疑胡氏滕子朝桓之説非春秋恶恶短之义今已释然葢后来郑大夫亦有郑伯男也而使从诸侯之赋之説则当时诸侯之愿自贬者固多但霸主必以此礼责之故有不得而自遂尔然其他尚有欲请教者便遽未暇大抵此经简奥立説虽易而贯通为难以故平日不敢措意其间假以数年未知其可学否尔

论春秋先后之学

答魏元履

此段谓春秋乃学者最后一段事若先看论语则余经可迎刃而解

欲为春秋学甚善但前辈以为此乃学者最后一段事葢自非理明义精则止是较得失考同异心绪转离与读史传摭故实无以异况如老兄心中本閙恐非所以矫失而趋中也愚意以为不若只看论语用年嵗工夫却看证候浅深别作道理然但论语中看得有味余经亦迎刅而解矣圣人之言平易中有精深处不可穿凿求速成又不可茍且闲看过直须是置心平淡慤实之地玩味探索而虚恬省事以养之迟久不懈当自觉其益切不可轻易急迫之心求旦暮之功又不可因循偷惰虚度光隂也语録中一两段説此事处别纸上呈可见此非臆説亦见春秋之未易学也

论春秋讲贯之防

答黄仁卿【东】

此段谓看春秋当随事观理反复防泳方有意味

所示春秋大防甚善此经固当以类例相通然亦先须随事观理反复防泳令胷次开阔义理通贯方有意味若便一向如此安排説杀正使在彼分上断得十分的当却于自已分上都不见得个从容活络受用则何益于事耶大抵不论看书与日用功夫皆要放开心胷令其平易广阔方可徐徐旋看道理浸灌培养切忌合下便立己意把捉得太了即气象急迫田地陿隘无处着功夫也此非独是读书法亦是仁卿分上变化气质底道理也然看春秋外更诵论语及看近思录等书以助其趣乃佳若只如此实恐枯燥难见功耳

仪礼类

论刋弟子职女诫传

答建守傅尚书

此段谓弟子职女诫皆当以温公杂仪附其后

前日所禀弟子职温公襍仪谨纳上字已不小似可便刋女诫本传中有一序恐可并刋此印行纸内上数幅字数疎宻须令作一様写乃佳仍乞早赐台防当不日而就也刻成之日当以弟子职女诫各为一帙而皆以杂仪附其后葢男女之教虽殊此则当通知者使其流行亦辅成世教之一事也

论脩正仪礼之书

答李季章

此段谓仪礼一书有助世教

累年欲脩仪礼一书厘析章句而附以传记近方了得十许篇似颇可观其余度亦嵗前可了若得前此别无魔障即自此之后便可块然兀坐以毕余生不复有世间念矣元来典礼淆讹处古人都已説了只是其书滚作一片不成段落使人难看故人不曽看便为憸人舞文弄法迷国误朝若梳洗得此书头面出来令人易看则此辈无所匿其奸矣扵世亦非少助也

论仪礼附记之义

答潘恭叔

此段谓礼记须与仪礼相叅通作一书乃可观

仪礼附记似合只依徳章本子葢免得拆碎记文本篇如要逐段叅照即于章末结云右第几章仪礼即云记某第几篇章当附此【不必载其全文只如此亦自便于检阅】礼记即云当附仪礼某篇第几章又如此大戴礼亦合收入可附仪礼者附之不可者分入五类如管子弟子职篇亦合附入曲礼类其他经传类书説礼文者并合编集别为一书周礼即以祭礼宾客师田防纪之属事别为门自为一书如此即礼书大备但功力不少须得数人分手乃可成耳

分为五类先儒未有此説第一类皆上下大小通用之礼第二类即国家之大制度第三类乃礼乐之説第四类皆论学之精语第五类论学之粗者也【大戴礼亦可依此分之】

孝经类

论孝经疑误之多

大全文【淳熈丙午八月】

此段谓前辈读书精审疑皆可信

某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説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傅防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已及此又窃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书之言可发此经之防者别为外传【如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类即附始于事亲之传】顾未敢耳

孔丛子亦伪书而多用左氏语者但孝经相传已久葢出于汉初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为之也孔丛子叙事至东汉然其词气甚卑近亦非东汉人作所载孔臧兄弟往还书疏正类西京杂记中伪造汉人文章【西京杂记之缪匡衡传注中顔氏已辨之可考】皆甚可笑所言不肯为三公等事以前书考之亦无其实而通鉴皆误信之其他此类不一欲作一书论之而未暇也姑记于此

猜你喜欢
  问孔篇第二十八·王充
  松阳讲义卷八·陆陇其
  春秋阙如编卷二·焦袁熹
  答朱康流书·陈确
  五经稽疑卷一·朱睦㮮
  三礼图卷二·刘绩
  (六)·钱穆
  论语正义卷十四·刘宝楠
  卷六十一·佚名
  卷四十一·佚名
  卷十八·赞宁
  北山录卷第七·神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自融
  卷第十三·李遵勖
  三具足经优波提舍翻译之记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二十四·魏徵

    ○炀三子 炀帝三男,萧皇后生元德太子昭、齐王暕,萧嫔生赵王杲。 元德太子昭,炀帝长子也,生而高祖命养宫中。三岁时,于玄武门弄石师子,高祖与文献后至其所。高祖适患腰痛,举手凭后,昭因避去,如此者再三。高祖叹曰:“天生长者,谁复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九·佚名

    正统十年五月甲戌朔礼部言天下诸司官吏军民建言例会廷臣议行窃见宣德中尚书蹇义夏原吉已角□羊职务特诏与议正统初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轮番会议今士奇荣已故惟溥尚在请令学士陈循曹鼐马愉参之 上以溥年老礼宜优闲令循

  • 卷二十八·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八乾隆三十年春正月己酉陜甘总督杨应琚疏奏孳生马匹事宜杨应琚奏言查巴里坤牧厰前经奏准将安西凉州肃州等处拨剩马一千五百余匹拨往孳生自乾隆二十六年八月起至二十九年八月三年

  • 韩绛传·脱脱

    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人。推举为进士甲科,任陈州通判。直集贤院,为开封府推官。有一个男子叫冷青,妄言称说他的母亲曾在后宫得到皇帝的宠幸,怀孕后生下自己,府吏认为是狂言,上奏流放汝州。韩绛说,留在京外将迷惑民众。追责穷治

  • 卷二百四十二·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马政宋太宗端拱元年国子博士李觉上奏曰臣闻冀北燕代马之所生敌国之所恃也故制敌之用实资骑兵为急议者以为欲国之多马在啗敌以利使重译而至焉然市马之费岁益而廐

  • 卷一百八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十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哲宗时监察御史龚夬弹章惇疏曰切以宰相之任代天理物佐人主出令苟非其人害及天下臣伏见左仆射章惇性质凶邪敢为奸

  • 徐善祥·周诒春

    徐善祥 字凤石。年三十五岁。生于江苏上海。兄善庆。已婚。子一。女二。光緖三十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任上海南洋高等学堂教员。光緖三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耶路大学。习化学。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入米西

  • 祀义篇第七六·王充

    【题解】迷信鬼神的人“以为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祸”。他们相信“死人有知,鬼神饮食,犹相宾客,宾客悦喜,报主人恩矣”。王充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他明确指出,“今所祭死人,死人无知,不能饮食”;“人之死也

  • 左传折诸卷四·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四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譔闵公狄人伐邢通典邢州治龙冈县祖乙迁于邢即此十三州志殷时邢侯国周公子封于邢请复季友也叶石林曰左谷皆以是盟为纳季子夫子般弑而

  • 随应相具章第三·佚名

    性河开流满度器满。破六足经。蜜突如莲花开慧日。出服胜莲花奉事佛。清净淡泊其相然。至尊世绝福祐人视。其精固将道者敷演如经。已开化行道者,亦当知五种各应相种相。色视相亦色手篌把。亦色更痛为痛相。乐苦亦不乐亦

  •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欧阳竟无

      雙品第四〈有五經雙品本有十經分後五經屬第五誦故名雙品〉  第四分别誦   馬邑.及馬邑.  牛角娑羅林. 牛角娑羅林.  求解最在後。   [一]雙品馬邑經第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鴦騎國.與大比丘衆俱.往

  • 三十九、云门话堕·慧开

      云门因僧问“光明寂照遍河沙”,一句未绝,门遽曰:“岂不是张拙秀才语。”   僧云:“是。”   门云:“话堕也。”   后来死心拈云:“且道,那里是者僧话堕处?”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云门用处孤危,者僧因甚话堕,堪与人

  • 卷第十一·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十一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之四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长老难陀优波难陀冬盛寒时。著厚纳衣。敷暖床褥。头上著帽脚著富罗。前然炉火。有二外道。黑色碧眼寒颤而来。

  • 卷第四·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四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菩萨机缘 布袋和尚常在通衢。或问在此何为。师云。等个人来。曰来也。师曰。汝不是这个人。或解布袋。百物俱有。撒下曰。看

  • 张长史集·张融

    诗文集,南朝齐张融(444—497)撰。一卷。融字思光,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刘宋时,初历新安王中郎参军,迁封溪令。举秀才,对策中第,为仪曹郎。高帝萧道成建元初,任司徒右长史,建武四年卒。善文辞,孔稚圭曾从他

  • 飞龙全传·吴璿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六十回。题“东隅逸士编”,首有自序,署“时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在戊子仲秋之望 东隅吴璿题”,作者吴璿,清乾隆时人。主要内容却是赵匡胤当皇帝之前的青年时期的发迹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市

  • 隋史遗文·袁于令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袁于令编撰,刊印于崇祯六年(1633)。全书十二卷六十回。今存名山聚藏板本,全称《剑啸阁批评秘本出像隋史遗文》。本书说的是隋末农民起义和唐代开国的故事。《隋史遗文》是根据晚明说唱文学编写

  • 宝生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又称宝生经。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先引述陀罗尼,后阐明其功德,谓若诵此陀罗尼而满七日,能得天眼清净;又有人耳闻此陀罗尼,并常忆念不断,则可证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