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四

宋 滕珙 撰

性情类

论性情体用之义

答方賔王

此段谓仁义礼智性也体也恻隠羞恶辞逊是非情也用也

仁义礼智性也体也恻隠羞恶辞逊是非情也用也统性情该体用者心也今曰流动发生之端即所谓生之性又曰万事之理莫不具于流动发生之端此义之名所以立而体用所以兼备似未安也盖孟子所谓四端即程子所谓阳气发处不当以是为性而义之名则自其未发之时固己立矣羞恶之心则其发见之端也自不同耳

论性情一物之义

答何叔京

此段谓性情一物只为未发已发之不同耳

性情一物其所以分只为未发已发之不同耳若不以未发已发分之则何者为性何者为情耶仁无不统故恻隠无不通此正是体用不相离之妙若仁无不统而恻隠有不通则体大用小体圆用偏矣观谢子为程子所难直得靣赤汗下是乃所谓羞恶之心者而程子指之曰只此便是恻隠之心则可见矣孟子此章之首但言不忍之心因引孺子入井之事以验之而其后即云由是观之无恻隠羞恶辞逊是非之心则非人也此亦可见矣

论孟子性善之义

答胡伯达

此段谓性情虽有未发已发之不同然所谓善者血脉贯通未尝不同

孟子所谓性善者以其本体言之仁义礼智之未发者是也【程子曰止于至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义理之精微无可得而名姑以至善目之是也又曰人之生也其本真而静其耒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也】所谓可以为善者以其用处言之四端之情发而中节者是也【程子曰继之者善此言善却言得轻但谓继斯道者莫非善也不可谓恶是也】葢性之与情虽有未发已发之不同然其所谓善者则血脉贯通初未尝有不同者【程子曰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是也】此孟子道性善之本意伊洛诸君子之所传而未之有改者也

天地之性类

论天地即我之性

答万嵩卿

此段谓释氏不知死生之説所以不知性命之理

所谓天地之性即我之性岂有死而遽亡之理此説亦未为非但不知为此説者以天地为主耶以我为主耶若以天地为主则此性即自是天地间一个公共道理更无人物彼此之间死生古今之别虽曰死而不亡然非有我之得私矣若以我为主则只是于自己身上认得一个精神魂魄有知有觉之物即便自为己性把持作弄到死不肯放舎谓之死而不亡是乃私意之尤者尚何足与语死生之説性命之理哉释氏之学本是如此今其徒之黠者往往自知其陋而稍讳之却去上头别説一般妙道理虽若滉漾不可致诘然其归宿实不外此若果如此则是一个天地性中别有若干人物之性毎性各有界限不相交杂改名换姓自生自死更不由天地隂阳造化而为天地隂阳者亦无所施其造化矣是岂有界限乎形色之性类

论形色天性之义

答吴晦叔

此段谓天性不外乎形色之间

某谓践形如践言之践程子所谓充人之名是也葢人之形色莫非天性如视则有明听则有聪动则有节是则所谓天性者初不外乎形色之间也但常人失其性故视有不明听有不聪动有不中是则虽有是形而无以践之惟圣人尽性故视明听聪而动无不中是以既有是形而又可以践其形也可以践形则无愧于形矣人物之性类

论人物气禀之异

答徐元聘

此段谓人物之性本同而气禀则不能无异耳

闻之人物之性本无不同而气禀则不能无异耳程子所谓率性之谓道兼人物而言又云不独人尔万物皆然者以性之同然者而言也所谓人受天地之正气与万物不同又云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者以气禀之异而言也故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便不是熟味此言可见先生之意岂若释氏之云哉来谕【云云】胡子知言正如此説【内一章首云子思子曰者是也】然性只是理恐难如此分裂只是随气质所赋之不同故或有所蔽而不能明耳理则初无二也至孟子説中所引乃因孟子之言只説人分上道理若子思之意则本兼人物而言之也性同气异只此四字包含无限道理幸试思之若于此见得即于圣贤之言都无窒碍矣

论人为最灵之义

答余方叔【大猷】

此段谓人为最灵故能备五常之性若禽兽草木则昏而不能备

天之生物有有血气知觉者禽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絶而但有形质臭味者枯槁是也是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但以其分之殊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故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但其所以为是物之理则未尝不具耳若如所谓才无生气便无此理则是天下乃有无性之物而理之在天下乃有空阙不满之处也而可乎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八(昭十七年,尽十九年)·孔颖达
  序·邢昺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覇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晏婴
  卷二论学篇·杨时
  读书録卷五·薛瑄
  第十一章 23·辜鸿铭
  卷三十一·卫湜
  卷六·刘敞
  卷四十·佚名
  第八章 戒谈闺阃·佚名
  卷十一·魏了翁
  卷一·黄中松
  卷九·姚舜牧
  卷三百七十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五·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周征士权(此山集)·顾嗣立

    权字衡之,别号此山,处州人。磊落负隽才,不得志,一旦束书走京师,见袁伯长,伯长大异之,谓其诗意度简远,而议论雄深,可以选预馆职,力荐诸朝,弗就。乃益肆力于词章,欧阳原功亦盛称之。陈众仲复为选其最佳者,题曰《周此山诗集》。原功见

  • 卷八·汪广洋

    钦定四库全书凤池吟稿卷八    明 汪广洋 撰七言律诗过黄州有感甲郡繁华控上流郡中多半竹为楼楚茆巴橘通王贡越管秦筝贮客游万竈颠危烟久灭几人离散骨初收移船夜读眉山赋一鹤横江月满舟快阁西昌杰阁连城阙胜日登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六诸家姓名爵里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万厯甲辰赐进士第二授翰林编修累官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寻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再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赠太傅有南阳集】张鼐【字世调

  • 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艺文四·张廷玉

        ◎艺文四   集类三:一曰别集类,二曰总集类,三曰文史类。   《明太祖文集》五十卷,《诗集》五卷   《仁宗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卷   《宣宗文集》四十四卷,《诗集》六卷,《乐府》一卷   《宪宗诗

  • 凡例·吴广成

    一、霸国有史,晋唐以来,述作纷纷,载籍极博。宋有天下几三百年,西夏、辽、金并雄西北,而辽、金有史,夏鲜专书。缘其地连沙碛,人半羌夷。元昊自造蕃书以纪国事,国亡之后,文义莫辨,遂至掌故失传,宋、辽、金三史有附传而弗详。广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四·纪昀

    列传宋 【十八】○宋十八何继筠【承矩】 李汉超【守恩】 郭进李谦溥【允则允正】 姚内斌 董遵诲贺惟忠 马仁瑀何继筠李汉超郭进李谦溥姚内斌董遵诲贺惟忠马仁瑀△何继筠何继筠字化龙河南人父福进厯事后唐至周累

  • 卷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三夏世系表畧姒姓名文命【世本作高密】黄帝後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骆明骆明生伯鲧伯鲧娶於有莘氏之女曰志是为修已游於岷山感流星贯昴生禹於僰道之石纽乡【今茂州之汶

  • 卷四十三·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三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阙文表儒者释经为后王典制所自起国家善败恒必由之可不慎哉春秋文多阙误三类多附防而公谷尤甚迹其流种毒滋深其大者如纪子伯莒子盟于宻

  • ●宋人轶事汇编卷九·丁传靖

    文彦博 文潞公本姓敬,其曾大父避石晋高祖讳,更姓文。至汉复姓,入本朝,其大父避翼祖讳,又更姓文。邵氏闻见录 文潞公父为白波辇运,潞公尚少。一日以事忤其父,欲挞之,潞公逃去。张靖父为辇运军曹司,知其所在,迎归使与靖同处。其父

  • 一五六、李斯韩非考·钱穆

    《史记?李斯传》:&ldquo;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辞卿西入秦,会庄襄王卒,乃求为吕不韦舍人。&rdquo;今按庄襄王卒岁,当春申为相之十六年,其时荀卿年逾九十,于先秦诸子中,最为寿矣。然余读《史》文,有可疑者。夫斯之为人,纵不足道,然

  • 卷二十六·郑玄

    丧祝掌大丧劝防之事。(郑司农云:“劝防,引柩也。”杜子春云:“防当为披。”玄谓劝犹倡帅前引者,防谓执披备倾戏。○披,彼寄反,下同。倡,昌亮反。戏,音亏。)[疏]注“郑司”至“倾戏”○释曰:先郑云“劝防,引柩”,后郑不从者,但引者,天

  • 论语集注大全卷五·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集注大全卷五公冶长第五此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公冶长以下在当时为今人也孔文子以下古人也】盖格物穷理之一端也凡二十七章胡氏以为疑多子贡之徒所记云【以子贡方人故疑其然】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 觐礼·佚名

    朝觐的礼仪:指侯到达王城的近郊,天子派人穿皮弁服,用玉去慰劳。诸侯也穿皮弁服在帷宫门外迎接,两次行拜礼,使者不回拜,拿着璧玉前行,诸侯三次拱手行礼。到台阶前,使者不谦让,先登坛。诸侯登坛听取天子的命令,下坛再拜稽首,然后登

  • 佛说决定总持经·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八万。一切大圣神通已达。皆不退转究竟诸法。已逮总持辩才微妙。晓了善权方便之宜。善学无数菩萨禁诫。入于深要。体解

  • 卷之三十七·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三十七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曹洞宗 大鉴下第二十八世 香严材禅师法嗣 南阳府万安松庭子严禅师 河南之古缑氏县樊氏子。幼多病。父母许以从释。十八秉具。博通内外典。凡诗文辞赋。皆不学而

  • 诸真内丹集要·玄全子

    诸真内丹集要,元代全真道士玄全子编集。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摘录部分内丹著作,汇编成书。上中二卷辑录《老子函谷关记》、《钟离真人还丹歌》、《玉母口诀》、《太上内观正诀》等内丹歌诀十九篇。下卷收录

  • 春秋说·洪咨夔

    三十卷。洪咨夔撰。洪咨夔字舜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宋代文学家、经学家。嘉定进士,历官端明殿学士,刑部尚书,宋理宗初,洪氏为考功员外郎,因忤权臣史弥远,又言李全必为国患,乃被罢官家居七年。在此期间,他“杜门深省,有感于圣人

  • 省庵法师语录·省庵

    二卷。清释宝贤编。宝贤为清鄮山阿育王寺沙门,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今属江苏省)人。“省庵法师”即是指释宝贤。宝贤少年甘蔬食,厌酒肉。后接触佛经,感念心净。梦观阿育王塔,发下供养四十八愿。弱冠之年,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