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决定总持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八万。一切大圣神通已达。皆不退转究竟诸法。已逮总持辩才微妙。晓了善权方便之宜。善学无数菩萨禁诫。入于深要。体解十二缘起合会。行无所造。空无想愿不起不生。一切诸法使入一道。诸通慧海揽摄法藏。其意广普圣觉无际。明识众义分别美辞章句之趣。所问则答靡不通畅。得众生意解诸结缚。心等如空无有憎爱。离于众垢寂然永安。达无瑕疵成大乘场。演智慧光降伏外学。犹如日明消萤火耀。及摩尼珠火电之晖。绝去放逸。弃诸颠倒所计有常断灭之观。了知无我无寿无命无人无养。寂然观察诸所兴起。无央数劫行菩萨道。被正德铠开化一切六度无极修四恩。从权方便出生死道。以斯开导迷惑之众。示于祸福救拔苦恼。令不复造生死根栽。皆得进趣至三昧门。其名曰无忧首菩萨。师子乐菩萨。光英王菩萨。梵音响如雷雨菩萨。无量德宝菩萨。杂花菩萨。若干璎珞庄严菩萨。石磨王菩萨。法雨菩萨。莲华首藏王菩萨。坏虚厌意见菩萨。大智光明菩萨。辩演若干种王菩萨。如是等类菩萨八万。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其法名曰决总持门。彼时会中有族姓子等辈十人。咸共听受闻如来宣决总持门。欣然踊跃善心生焉。弃捐睡眠乐处闲居。修止足德专志经行。夙夜精进无敢懈怠。离于放逸贪欲之想。如是殷勤不废精诵至于七年。终竟七载其心驰骋。不得须臾定息一时。何况乃当逮总持门。不得所愿其意患厌。节德闲居乐于睡眠。废于精进不复经行。舍欲之事不复修学总持之门。释沙门服舍戒就贱。迷惑志性求圣教短。皆归居家还习五业。

  于时世尊。为王阿阇贳。决虚妄疑已除犹豫。七日寂然则演圣威。因令其王不为放逸心怀诤讼。解散王结一切调戏诸所见缚。竟七日已。与七亿人往诣佛所。欲启受法。十族姓子求圣短者。亦侍从王在于大众。是时座中。有一菩萨名无怯行。致得总持。从无数劫成就法忍。逮无从生无有颠倒。辩才无量入一切智。正慧道力分别随顺。度无极行。晓无思议总持门品。普见一切众生志性根元所趣应可化者。而为说法不失其本。即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惟天中天。此族姓子等类十人出家修道。夙夜精进七岁不懈。欲求总持所愿不获。失其本志舍沙门服。还家居业察圣教短。惟愿世尊。演说法义。以权方便如应开化。令族姓子改往修来。当自归命无上大道。

  佛告无怯行菩萨。斯族姓子乃往过去久远世时。谤毁佛法不肯听受。以用谤毁越佛法故。由是所致。不得疾获无上大道。无怯行菩萨。则以颂问佛曰。

  我闻人中尊  法王演光明

  诸菩萨所行  得消除央罪

  功勋慧远布  无能越度者

  十力无等伦  圣智无挂碍

  已脱于三处  则不为放逸

  惟为说其行  使净斯道业

  今启于无量  执怀甘露慧

  当为分别说  犹豫意结网

  今质于如来  世尊惟为决

  何谓诸菩萨  修行于大乘

  日日常精进  最胜行无懈

  降伏魔官属  烧尽众尘秽

  晓了一切行  显示于众生

  惟为分别说  道行之本业

  言辞甚微妙  和颜为人说

  在于生死处  乐度终始患

  谛听所叹训  解决众狐疑

  最称愿为演  如应修道行

  善修德清净  本行灭生死

  愍哀施安隐  以济众生意

  捐弃用舍处  惠宝及车乘

  头目施与人  妻子亦如是

  钦敬行忍辱  好于禁戒德

  精进修寂愿  晓了坚固志

  众会以此德  能忍百千患

  仁尊所游步  胜通便无碍

  明识所当行  如节无犹豫

  灭除三垢秽  所致无能极

  分别出家业  开化于五趣

  安住惟为说  如应当行道

 

  佛告无怯行菩萨。此族姓子等类十人。过去世时。违犯诸佛诽谤经典。何谓违犯诸佛之法。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更历三十二劫焰弃世界。有佛名曰光世音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是族姓子等类十人。在于彼世。为大豪贵长者作子。佛灭度后处于末学。为其世尊兴立功德。五百塔寺讲堂精舍。以若干种供养之具。而用给足诸比丘僧。一一塔寺所有精舍。百千比丘游居其中。于彼世时有一菩萨。名曰辩积。逮得总持执权方便。进退随宜开化一切。而为说法适处高座。五百诸佛教授辩才。八十亿天子在于虚空。净除众秽庄严校饰。化作讲堂竖诸幢幡供养法师。愍逮一切而为说经。七万人众逮不退转。当成无上正真之道。又一万人得须陀洹果。时彼世界有国王。名曰月施。爱乐道法渴仰经义以法自娱。于时国王供养法师辩积菩萨。与其中宫贵人婇女五百之众。大作伎乐以宝为华而散其上。和栴檀香用涂其体。以五百盖而覆其上。五百细妙衣服供养。昼夜七日住不敢坐。奉以所安随其所宜。不失时节其敬法师最为无上。巍巍之尊福无过者。时大豪贵长者之子。诽谤横枉辩积菩萨法师。言毁法戒不随禁业。以是罪故堕于地狱满九万岁。生于人间。五万世中堕在边地夷狄之中。迷惑邪见罪盖覆蔽。六百世中常当生盲。喑哑无舌不能言语。出家为道作沙门来。七百世殷勤精修。不惜身命不得总持。今复来生于我之世。意数数乱不能专定。以是之故。宿命余殃罪盖所蔽。而今此辈诸族姓子不得总持。是故贤者嘱累汝等。郑重告敕。闻是经典面见法师。为人班宣咸共供养。不当愁忧心怀毒害。况复遥闻生恶心耶。佛言。族姓子。假使有人皆取众生挑其两眼。斯罪虽重尚可堪任劫数尽竟。若有害意向于法师。罪之劫数复过于彼。假使有人皆取众生好斗诤者。和谐别离广令安隐。若见法师一心住前。是诸功德过于和合。众生斗诤令得安隐。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不及悦颜住菩萨前。所以者何。其有诽谤法师者。则谤如来。欲得供养于如来者当奉法师。欲敬如来当顺法师。欲礼如来当礼法师。所以者何。诸菩萨等皆从法生。从诸菩萨成一切智。因一切智成佛世尊。菩萨所起因兴道心不以住欲。在于尘劳得稽首礼。由无所生则无所住。净修梵行见稽首礼。不以无色三昧正受礼于无色也。不以余殃而就所生。所愿自在。因其所愿而往生矣。已得解脱一切愚冥凡夫之行。欲令菩萨有余殃者。犹使虚空有其色像。譬如族姓子。阿耨达龙王欲见诸龙游戏之时。教告一切诸龙眷属。皆依龙王而得安隐。常脱三痛能为无患。菩萨如是。舍一切乐断三处罪。灭盖尘劳坏众苦恼。尔乃为安度脱众生。譬如蛟龙游于水中而无所畏。菩萨如是。游于三界亦无所惧。譬如蛟龙行于深水。见中所有恣意所欲。而不为水之所恼害。菩萨如是。游于盲冥凡夫之众。住其所行。惟睹慧议不违道行。不与愚人而俱同尘。不为三处所见没溺。是故行者。常当将护奉法安详。此为菩萨之所修业。佛时颂曰。

  其欲归命佛  敬承无量圣

  常供养菩萨  钦奉于导师

  吾今所衣钵  床榻诸坐具

  佛皆以此供  听施志道者

  所上佛灯火  以是灯给之

  如是成正觉  诸圣中最上

  饮食车乘施  斯等诸慧士

  为愚之导者  将至甘露方

  一切众生类  施天人间安

  以顺初发意  不能报其恩

 

  无怯行菩萨。复白佛言。惟天中天。宁有方便。使此十人族姓子等。消除罪殃得至道乎。佛言。设此十人一心受学佛所颁宣。修是法律复为沙门。勤讽诵斯总持章句。可成道耳。何谓总持章句。

  修清澄  鲜洁句  清且凉  无所授

  亦无造  无所得  遵速疾  取新生

  奉精进  礼行步  勤修行  智晓了

  主观察  无所起  去患难  游慕便

  举轻便  普清净  无不净

 

  佛告无怯行菩萨。此等十人以讽诵是总持章句。而于七日修恩德无所下使无色。不怀嗔恚。安详不久游无所作。无瑕秽心平等舍所有。离五阴释不净意念佛。诸族姓子。设能如是奉遵道教。十方世界各有千佛。示现其前令自见之。克心自责归命圣尊。罪殃可除逮成道慧。诸族姓子。时闻佛教等顺法律。即舍家业出为沙门。讽诵此总持章句。如圣所诲。昼夜七日精进奉行。竟七日已辄见十方。各有千佛分别为说消罪之业。应时皆得修普智行总持之门。超三十六劫生死之难。逮不退转。当成无上正真之道。佛告无怯行菩萨。尔时月施国王者。今现阿弥陀是。其辩积者阿閦如来是。十长者子今此十人族姓子是也。故无怯行。其有志学菩萨乘者。殷勤奉修如佛所教。住于正法舍其无明。慎无伺求他人之短也。

  佛告无怯行菩萨。有四事行。能遵修者严净佛道。何等为四。一曰奉行空事常有慈心无害众生。二曰菩萨愍敬同学不为轻慢。三曰为人说法以轻惠施无所悕望。四曰志常专一不怀供养衣食之心。是为四。佛时颂曰。

  其志常乐笃信空无  修治清净最胜之道

  犹如日光随时宣明  已得佛道所照过彼

  未曾有人知其瑕阙  为人圣德普忍一切

  如是清净柔顺之场  弃捐贡高堪任无量

  一切所有上妙衣服  常当以施志佛道者

  亦不从人悕望供养  是为佛道清净之品

  以不悕冀施无量法  恒修愍哀念于众生

  志性常怀恩德之义  是为严净诸佛之道

  假使乐奉一切诸圣  若欲供养无欲经典

  常当承事无极佛道  斯三宝者皆由中生

 

  佛告无怯行菩萨。复有四事疾得佛道。何谓为四。一曰爱乐明经好于大乘。二曰远离爱欲不习放逸。三曰常修济贫匮供以所乏。四曰能兴法财七业施人。是为四。佛时颂曰。

  爱乐法师  志慕大乘  远离爱欲

  修清净行  愍伤厄贫  济诸危难

  常以七财  施不懈道

 

  佛告无怯行菩萨。复有四事疾得佛道。何谓为四。一曰常行大慈哀诸群生。二曰常行大哀为之雨泪。三曰常行大喜和颜悦人视于众生。四曰常行大护救度三界生死之患。是为四。佛时颂曰。

  常行于大慈  愍伤众生类

  念欲成就之  如母育其子

  大哀游终始  不畏诸患难

  五趣如泡沫  愍之为雨泪

  和颜察众生  以法而乐之

  示以离众苦  无痛长安隐

  委靡随五趣  方便示所宜

  使度三界恼  获致无上道

  佛告无怯行菩萨。若有勤求此总持者。当习闲居数诣法会。等行清净著净衣服。复遵修四事威仪礼节之正。志不懈废。以若干种诸所供具。奉养法师笃信三宝。常怀恭敬谦逊卑顺。未曾懈厌常行精进。无有谀谄邪行之业。心之所念常不离佛。意所遵修解无所有。已无所有无所想念。皆能晓了众生性行。勤自谨敕心口相应。爱乐诸佛请问咨受。诲过守节劝助德本。威仪礼节不违道教。无应不应。闻非人声不以恐怖。不畏蛇蚖毒螫之虫。奉敬师长修此经典未曾懈惓。佛说是经时。三万人从本已来未兴道心。今皆发起无上正真道意。五千人远尘离垢诸法眼净。三万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佛言。若有菩萨。闻说是经法。皆得具足一切功勋无量辩才。若族姓子族姓女。学菩萨道。皆以七宝满于三千大千世界。恒边沙劫奉进三宝。有人闻此经典福尊过彼。若菩萨于百千劫奉五度无极。而无大智无善权者。不如闻此经典之要。福尊过彼。是故族姓子。嘱累汝等此经相付殷勤劝助。随时将护令不忘失莫使增减长存在世持讽诵读广分别义为他人说。假使遭厄殒殁身命故。当将慎于此经典。勿使忘失是佛之教。佛说如是。无怯行菩萨十族姓子诸大声闻。一切众会天龙鬼神阿须伦世间人。闻经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决定总持经

猜你喜欢
  佛说大乘十法经·
  生死品法句经第三十七(十有八章)·佚名
  卷五十九(实叉难陀译)·佚名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一·智旭
  罗湖野录上·晓莹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印光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四·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一卷·宗泐
  卷一·佚名
  卷第四十五·志磐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印光
  卷第十三·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三·王日休
  明哲品法句经第十四·佚名
  温室经义记·慧远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伯瑜·隋树森

    李伯瑜,生平不详。元初王鹗序姬志真(号知常真人)《云山集》有云:"庚戌(一二五○)夏五月,与友人李伯瑜相会。话旧之余,李出知常先生文集一编,将以版行垂世。"可知为金末远初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 ●卷下·姚汝能

      十五載正月乙卯朔,祿山遣東都耆老緇黃勸進,遂偽即帝位,國曰大燕,自稱雄武皇帝,祿山起逆之初,童謠云:「燕燕飛上天,天上女兒鋪白氈,氈上一貫錢。」燕者,祿山國號。重言燕者,史思明亦稱天子。天上女,安字也。鋪白氈者,祿山入洛陽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三·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元年三月戊戌朔诏海州淮阳军兵马钤辖李进彦武义大夫耿进各以所部舟师听吕颐浩节制寻并以为江东安抚大使司统制官进以此月丙午除进彦以乙卯除 自驻跸南京以来军士日给食钱比数十日一犒设前是水军统制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九·佚名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丁卯朔祭先师孔子命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张璧行礼○诏加秉一真人少保礼部尚书陶仲文少傅兼少保支正一品俸壻吴浚孙陶良辅各升太常寺寺丞仲文辞不允○戊辰祭 太社 太稷命英国张溶代○日本国先于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佚名

    弘治十八年十二月辛亥朔 上亲视郊牲○壬子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张敷华为南京刑部尚书○升狭西布政司左参政李赞河南左参政王琼湖广按察使胡寅俱为右布政使赞浙江琼本司富狭西○延绥右参将都指挥佥事王戟乞致仕许之戟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佚名

    万历十六年十一月庚戌朔 上御皇极殿以 大祀 天于圜丘传制誓戒百户○礼科都给事中苗朝阳因山东生儒不服搜简顺天监生诡窃贤科奏请禁诸生不许陈说民情利害官员贤否违者以不遵卧碑黜革问遣国学援例非原籍查明身家并无

  • 一〇七 绍兴县馆一·周作人

    绍兴县馆当时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这地方有点不大好,因为是个南北胡同,北头的就叫北半截胡同,它的出口即是那有名的菜市口,——是前清时代杀人的地方,所谓刑人于市,与众共弃之,就是古人所说的“弃市”。在那时没有几年前

  • 韩擒虎传·魏徵

    韩擒虎字子通,河南东垣人,后迁居到新安。 他的父亲韩雄,以勇猛有气节而闻名,在北周做官,官职到大将军、洛陽、虞州等八州刺史。 韩擒虎年少时,粗犷豪迈,以有胆识和谋略而著称,体貌魁梧伟岸,有一副英雄豪杰的仪表。 他又喜欢读

  • 陆游传·脱脱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十二岁就能做诗、写文章,荫补登上仕郎之位。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正好位居其次,秦桧大怒,以致治罪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主考官又把陆游放在前面,秦桧扬言要废黜他,因

  •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吕思勉

    第一节 祠祭之礼古人率笃于教,故其祭祀之礼甚烦。又各地方各有其所奉之神,秦、汉统一以后,逐渐聚集于中央,其烦费遂愈甚。经元、成之厘正,而其弊乃稍除。此亦宗教之一大变,不能不归其功于儒者之持正也。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

  •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苏舆

      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氣燥濁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氣慘陽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氣濕濁而黃。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氣慘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氣清寒而黑。七十二日複得木。木用事,則行柔惠,挺群禁。至於立春,出輕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南无不减庄严佛 南无不动尼他佛 南无百功德庄严佛 南无自在诸相好称佛 南无自在因陀罗月佛 南无法华山佛 南无法界庄严佛 南无满足愿佛 南无大师庄严佛 南无师子平等精进佛 南无

  • 三具足经优波提舍翻译之记一卷·佚名

      施戒闻三备摄众行。是以如来说名具足。法门深邃浅识未窥。天亲菩萨慈心开示。唯显义弗释章句。是故名为忧波提舍。昔出中国今现魏都。三藏法师毗目智仙。婆罗门人瞿昙流支。爱敬法人沙门昙林。于邺城内在金华寺。

  • 卷第三十·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三十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见犍度想跋渠第三十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断想无淫想尽想。诸法无常想生彼法无常想相应耶。设诸法无常想

  • 王文成全书[标点本]·王守仁

    三十八卷。明王守仁 (1472—1529)撰。王守仁,字伯字,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 (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因忤刘瑾,杖阙下,谪贵州龙场驿丞,起为南刑部主事,累官至南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号文成。著有《阳明

  • 益部方物略记·宋祁

    物产志。宋宋祁撰。一卷。祁,字子京, 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进士。官翰林学士,吏部侍郎。是书乃嘉祐二年(1057)祁知益州(今四川成都)时所作。约四千余字。体例仿万震《南州志》。共记海椶、楠、竹栢、海芋、鸳鸯草等

  • 燕归来·张恨水

    《燕归来》,张恨水著,小说描写了四个男学生陪同一个女学生杨燕秋回西北寻亲的故事,记述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及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出色。

  • 小腆纪年附考·徐鼒

    编年纪事体的南明史。清人徐鼒撰。本书初刻于咸丰十一年 (1861),光绪四年(1878)北京龙威阁再刊,光绪十一年 (1886)又有日本中国使馆的铅印本行世。1957年,中华书局以咸丰初刻本为底本,参校光绪年间的两次刻本,作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