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古微书卷十五

明 孙防 编

易通卦騐

古今厯法载载晷影之数交有参差考之通卦騐更为悉僃此其完间也

冬至晷长一丈三尺当至不至则旱多温病未当至而至则多病逆心痛应在夏至

小寒晷长一丈一尺四分当至不至先小旱后小水丈夫多病喉痹未当至而至多病身热来年麻不为大寒晷长一丈一尺八分当至不至则先大旱后大水麦不成病厥逆未当至而至多病上气嗌肿

立春晷长一丈一寸六分当至不至兵起麦不成民疲瘵未当至而至多病熛疾疫

雨水晷长九尺一寸六分当至不至早麦不成多病心痛未当至而至多病□

惊蛰晷长八尺二寸当至不至则雾稚禾不成老人多病嚏未当至而至多病痈疽胫肿

春分晷长七尺二寸四分当至不至先旱后水歳恶米不成多病耳痒

清明晷长六尺二寸八分当至不至菽豆不熟多病嚏振寒洞泄未当至而至多温病死

谷雨晷长五尺三寸六分当至不至水物杂稻等不熟多病疾疟振寒霍乱未当至而至老人多病气肿立夏晷长四尺三寸六分当至不至旱五谷伤牛畜疾未当至而至多病头痛肿嗌喉痹

小满晷长三尺四寸当至不至凶言有大防先水后旱多病筋急痹痛未当至而至多病熛嗌肿

芒种晷长二尺四寸四分当至不至凶言国有狂令未当至而至多病厥头痛

夏至晷长一尺四寸八分当至不至国有大殃旱隂阳并伤草木下落有大寒未当至而至病睂肿

小暑晷长二尺四寸四分当至不至前小水后小旱有兵多病泄注腹痛未当至而至多病肿

大暑晷长三尺四寸当至不至外兵作来年饥多病筋痹胸痛未当至而至多病胫痛恶气

立秋晷长四尺三寸六分当至不至风为灾来年黍不熟未当至而至多病咳上气咽肿

处暑晷长五尺二寸三分当至不至国多浮令兵起来年麦不熟未当至而至多病胀耳热不出行

白露晷长六尺二寸八分当至不至多病痤疽泄未当至而至多病水腹闭疝瘕

秋分晷长七尺二寸四分当至不至草木复荣多病温悲心痛未当至而至多病胸鬲痛

寒露晷长八尺二寸当至不至来年谷不成六畜鸟兽被殃多病疝瘕腰痛未当至而至多病痰热中

霜降晷长九尺一寸六分当至不至万物大耗来年多大风人病痛未当至而至多病胸脇支满

立冬晷长一丈一寸二分当至不至地气不藏来年立夏反寒早旱晚水万物不成未当至而至多病臂掌痛小雪晷长一丈一尺八分当至不至来年蚕麦不成多病脚腕痛未当至而至亦为肘腋痛应在小暑

大雪晷长一丈二尺四分当至不至温气泄夏蝗虫生大水多病少气五疽水肿未当至而至多病痈疽痛应在芒种

按此纬以晷影病厄通于内经五运六气矣谨刺其要

素问天元纪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应天为天符者六微防大论曰木运之歳上见厥隂【丁巳丁亥】火运之歳上见少阳【戊寅戊申】少隂【戊子戊午】土运之歳上见太隂【己丑己未】金运之歳上见阳明【乙卯乙酉】水运之歳上见太阳【丙辰丙戌】葢司天与运气相符故为天符也又六元正纪大论曰戊子戊午太征上临少隂戊寅戊申太征上临少阳丙辰丙戌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隂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隂如是者三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隂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隂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癸巳癸亥少征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大阳癸卯癸酉少征下加少隂如是者三为天符也承歳为歳直者当年十干建运与年辰十二律五行相会如木运临卯火运临午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歳会气之平也三合为治者火运之歳上见少隂年辰临午即戊午歳也土运之歳上见太隂年辰临丑未即己丑己未歳也金运之歳上见阳明年辰临酉即乙酉歳也此三者天气运气与年辰俱会故为三合也 帝问三隂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歳上见少隂丑未之歳上见太隂寅申之歳上见少阳卯酉之歳上见阳明辰戌之歳上见太阳己亥之歳上见厥隂少隂所谓标也厥隂所谓终也厥隂之上风气主之少隂之上气主之太隂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为六元

六微防篇又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歳立甲子之歳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乙丑歳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丙寅歳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丁卯歳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歳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帝曰愿闻其歳岐伯曰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戌歳气会同未亥歳气会同辰申子歳气会同己酉丑歳气会同终而复始

气交变论帝曰歳有胎孕不育何气使然岐伯曰六气五类相胜制也厥隂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少隂司天羽毛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不育太隂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在泉倮虫育鳞虫不成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介虫育毛虫耗羽虫不成太阳司天鳞虫静倮虫育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

易坤灵图

此或配干凿度而名篇

天地成位君臣道生粤有天皇 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元君有五期辅有三名【宋均注君之用事五行更王者亦有五期三辅公卿大夫也】地皇出于熊耳龙门之岳人皇出于刑马山提地之国

遂皇始出握机矩是法北斗而成七政表计防图其刻曰苍渠通灵【矩法也言遂皇持斗机运转之法指天以施政教】苍牙通灵昌之成运孔演命明道经【防时无书刻石而谓之其文曰苍牙渠肩之人能通神灵之意苍牙则伏羲也昌则文王也孔则孔子也】

伏羲方牙精作易无书以画事此画之始

伏羲立九部而民易理葢九州之始也

尧母崩去【一作其母萌也】云入戸蛟龙守门【庆都为天皇之女天帝以云覆御之】故曰时乗六龙以御天也

尧之精阳万物莫不从者帝必有洪水之灾天生圣人使救之故言乃綂天也挕天之业使之理也至德之萌日月若连璧五星若编珠 尧以甲子天元为推术甲子为蔀首起十月之朔

按厯术甲子篇天元之始于十一月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日月若连珠俱起牵牛之初歳雄在阏逢雌在挕提格月雄在毕雌在訾訾则娵訾之宿日雄在甲雌在子在子是阳气支干之首也今太乙家筭数起天开甲子大率祖于尧之厯云

德合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天子者继天治物改正一綂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养生人至尊之号也大君者君人之盛也

易之帝乙为成汤书之帝乙六世王天之锡命疏可同名

其说出干凿度已录于中篇

圣人受命瑞应先于河瑞应之至圣人杀龙龙不可杀皆感气君子得众之助瑞应先见于陆瑞应之至君子发虵蛇不如龙陆不如河

贲居曰按圣人龙见君子蛇见龙见必于河蛇见必于洛其说已备于干凿度矣隂符经曰天发杀机龙蛇走陆吾安知龙蛟之不为孽也汉髙帝斩蛇不害为圣人宋文帝见龙未必为君子后世亦孰从而审之

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各郊所感帝

贲居曰感生帝之说起于郑殆祖此纬也而后代用之六季南北朝遂妄引图防五德之运各祀太微感生帝可发卢胡

正其本万事理差之毫谬以千里故君子必谨其始孔子曰雷之始发大壮始君弱臣强从解起

古语曰一夫两心拔刺不深又曰踬马破车恶妇破家鹂必匹飞鵙必单栖

五帝东方木色苍七十二日南方火色赤七十二日中央土色黄七十二日西方金色白七十二日北方水色黒七十二日

按运气全书太古占天望气定位之始见黅天之气横于甲已方为土运素天之气横于乙庚方为金运天之气横于丙辛方为水运苍天之气横于丁壬方为木运丹天之气横于戊癸方为火运又地之六位则分主于四时天之五运亦相生而终歳度每十歳一周天每运各主七十二日零五刻总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共成一歳其起五音者葢将一歳中大运为主上下因之而名太少五音也若当年是木合自大角而下生之故曰初正大角木生少徴火少徴火生太宫土太宫土生少商金少商金生太羽水则为终亦以太过不及随之也

易稽览图

此亦主节徴应倚卦立言

太平时隂阳和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险易故风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也唯平均乃不鸣条降隂为雨降隂之雨润而破块

隂阳和合为电辉辉也其光长

桐枝濡毳而又空中难成易伤须成器而后华

夏至后三十日极温夏至景风至蝉始鸣螳蜋生冬至后三十日极寒

易通綂图

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夏月日行东南赤道曰南陆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陆日行东北方黑道曰北陆

古微书卷十五

猜你喜欢
  卷十二(僖元年,尽五年)·孔颖达
  明鬼中第三十(阙)·墨子
  读礼志疑卷一·陆陇其
  第十五章 23·辜鸿铭
  第三章 3·辜鸿铭
   五、爱好人生者:陶渊明·林语堂
  卷二十一·鄂尔泰
  卷二百六·秦蕙田
  卷一百三·秦蕙田
  卷十六·何楷
  (十一)·钱穆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八·王日休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三·玄奘
  佛说月上女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出 修札·孔尚任

    ◎癸未八月(丑扮柳敬亭上)老子江湖漫自夸,收今贩古是生涯。年来怕作朱门客,闲坐街坊吃冷茶。(笑介)在下柳敬亭,自幼无藉,流落江湖,虽则为谈词之辈,却不是饮食之人。(拱介)列位看我像个甚的,好像一位阎罗王,掌着这本大帐簿,点了没数的

  • 第一折·郑光祖

    (正末秉圭上,开)自今上践祚无为而治,一十五年,王弗幸有疾弗瘳。今筑高台三层,斋戒七日,秉圭祝册,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臣之身,以代主上之命。未知天只要若何?暗想周家帝喾,顺时积德,至今恰正统,皆顺天意人心,却不曾延其寿算!(唱)

  • 卷九十一·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一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十八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好学有俊才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效之谓为吴均体建安王引为记室寻为国侍郎还除奉朝请奉

  • 卷七百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六黄滔塞上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使发西都耸尘空北岳横长河涉有路旷野宿无程沙雨黄莺啭辕门青草生马归秦苑牧人在虏云耕落日牛羊聚秋风鼓角鸣如何汉天子青塜杳含情寄

  • 卷第九·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二宗藩宗藩蜀王至澍(太平王至渌) 襄王常澄 崇王慈爚 吉王慈煃(松滋王某、岷王子某)荣王由桢 潞王常淓瑞王常浩 义阳王朝燀东安王盛蒗德阳王至浚延长王识

  • 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历代名贤确论卷四十·佚名

    髙祖下三杰【王元之】张良【李白 荆公 子由 梁肃 东坡 温公】韩信【荆公 鲁直 刘禹锡 髙参 温公 唐子西】陈平【李徳裕】樊哙【鲁直 六一】高祖欲易太子【东坡】高祖之智【老泉】四皓【元祯 白乐天 李白

  • 李时传·张廷玉

    李时,字宗易,河北任丘人。父亲李蓕,进士出身,做过莱州知府。李时本人考中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正德年间,做过侍读、右谕德。世宗即位后,充任讲官,不久升为侍读学士。嘉靖三年(1524)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因

  • 附録六·佚名

    朱文公文集约束榜(节录)一、契勘诸县民讼人户,自合从条次第经陈;其公事各有条限,民户越诉亦有断罪刑名。往往县道不能结絶,遂至留滞,引惹词诉;兼又有人不候本县照限追会圆备予决,便卽先行经州,紊烦官府。今立限约束,自截日为始,应

  • 提要·刘宗周

    臣等谨案刘子遗书四卷明刘宗周撰宗周有周易古文抄已着録是编凡圣学宗要一卷载周子太极图说张子东铭西铭程子识仁说定性书朱子中和说王守仁良知问答等篇各为注释盖本其友人刘去非宋学宗源一书而增益之加以诠解改为今名

  • 古文尚书冤词卷三·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自是之后但名尚书不名古今文以今文二十八篇原在古文五十八篇内也第伏壁之学如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在西晋永嘉之乱早已亡失而孔壁之学如周防尚书杂记三十二篇王肃古文尚书注十一卷范寗注舜典一卷皆湮没

  • 卷十四·蔡德晋

    钦定四库全书礼经本义卷十四无锡蔡德晋撰凶礼士虞礼【此言士丧既葬而虞祭之礼郑康成曰虞安也士既葬其父母迎精而反日中而祭之於殡宫以安之也】特豚馈食侧亨于庙门外之右东面鱼腊爨亚之北上饎爨在东壁西面【祭用黍稷曰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十(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正明现境十。一因所因执二。一约其所解。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虽尽已灭生灭。返识循元未归寂灭。故云精妙未圆。以识未破。正在细生灭故。精妙即精

  •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一·佚名

        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名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智见菩萨摩诃萨。金刚军菩萨摩诃

  • 卷第七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二问意识界云何。答意及法为缘所生意识是名意识界。此中问答分别如眼识界应知。问何缘六识界不说彼同分。答应说而不说者

  • 大旗·杨朔

    短篇小说。杨朔作。北京作家出版社于1960年2月出版。

  • 词谑·李开先

    曲论专著。明李开先著。原书本无属名,因书中云:“《市井艳词》百余,予所编集。”《市井艳词》是李开先所编,故论者以为此书亦出自李开先之手。全书共分4个部分:一、《词谑》,选录了一些滑稽讽刺的曲文及故事;二、《词

  • 佛法金汤编·岱宗心泰

    凡十六卷。明代僧岱宗心泰(1327~1415)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系编述自西周昭王至元顺帝约一七○○年间,与佛教有关之帝王、名家之传记及语要,凡三九八人,各传之终皆明载典据。心泰之时,佛教衰退,而儒道之排佛论盛行,故着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