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近思录》卷十一教学之道,凡二十一条。明道言:“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今按:教者必为学者留地步,且让学者自求,教者只开示门路,不烦多言。引其端,使学者自启自发。果学者愚无知,多言亦适以增惑。谢上蔡言:“言教不如身教”,亦此意。惟身教有限,言教多方,上蔡言终不如明道此条之涵意深长。西方哲学好尽言,一若己言无不是,而闻者不易知,故有逻辑,又尚组织,使人必知,又难辨,不为学者留地步。于是乃有我爱吾师我尤爱真理之名言。实则纵谓我发现真理,亦可谓乃由师启之,又何必定谓我是而师非乎。抑且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有难尽,人或不知。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贵以所知为教,仍待学者之自求。双方各宜有涵蓄始是。
明道又言:“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今按:学者自有据守,则不必尽赖之师矣。据守之于身,则言教不如身教,不如改言学于言不如学于身。学于身,则不啻学于己矣。《论语》第一章首句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此须学者反求之身,自作考验。悦与不悦,必待学者自知之,非师之所能强。今人则又谓客观始得真理。如孔子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只是自身经验,令人亦亲验之,不强人以必信,此为对学者留地步,亦可谓是礼。今人则反以为孔子言不逻辑,无组织,乃主观武断。不知教在己,而学则在人,故朱子编此目必以教学连言也。
明道又曰:“语学者以所见未到之理,不惟所闻不深彻,反将理低看了。”今按:如孔子言仁,因学者各人境界不同,故所语亦异。今人则必依西方哲学为例,来作篇孔子仁的哲学,或孔子仁的思想之类。若谓孔子言仁,不明不尽,无组织,无系统,如彼言乃可使人知。但确是亦把仁字的地位看低了。西方人确亦看低了他们所谓的真理,故使人人各自要来发明一真理,而至今无定见,此真理则依然在争论中。然则又何以为教,又何以为学。
伊川言:“说书必非古意,转使人薄。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养,使之自得。今一日说尽,只是教得薄。至如汉时说下帷讲诵,犹未必说书。”今按:教者须教得学者优游涵养,自己心智成长,始能自得,此是厚。一口把道理说尽,反令学者薄了。西方人著书必好说尽,教书仍好说尽。又好以集会演说来讲学,人持一说,各求说尽,彼此间相比多争。说者非以为教,听者亦非以为学,是为表现,或称创造。自中国古人言之,恐亦当谓之薄矣。
猜你喜欢 卷八 咸有一德第八·孔颖达 学庸正说卷中·赵南星 平书卷八文艺篇下·王源 提要·陆淳 左传折诸卷十四·张尚瑗 卷二·杨复 提要·吕祖谦 哀公·哀公十一年·左丘明 隐公·隐公七年·左丘明 贤护分受持品第五·佚名 旃陀罗引·朱棣 佛法与哲学·太虚 第六十三卷·佚名 大妄语决堕地狱·印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