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抓住当下的幸福

我们必须活在现在,因为只有现在是真实的,我们只能活在现在。我们不是为未来在天国中再生而修行,而是为了现在的安详、慈悲和快乐。

活出生命的真谛

生命无常,人生几十年看似很长,其实只在瞬息之间。面对生命,我们无暇置身于争斗,无暇顾念左右逢源,只在乎是否活出了生命的真谛。

弘一法师对生命的详解叫人念念不忘,在讲经说法时,他曾引用这几句话将生命的真谛阐释得至清至纯:“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生命如此短暂,所以生命中的选择也更加重要。一天,佛陀在弟子们乞食归来后,问他们:“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为了什么?”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身体的滋养,以便长养色身,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眼光环视了弟子们之后,又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位弟子充满信心地答道。

佛陀摇摇头道:“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位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跟花草差不多,春天萌芽出枝;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笑容,说道:“嗯,你体察到了生命就像花草的生命一样短暂,但是对佛法的了解,还仅限于表面。”

“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是浮游生物一样,早晨刚出生,到了晚上就会死亡,充其量不过一个昼夜的时间。”一位弟子无限悲怆地说道。

“哦!你虽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但对佛法的参悟还是不够深入。”

在佛陀不断地否定和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被激发出来了。有一个弟子说道:“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和朝露没有不同,看起来很美,但是被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干涸枯竭了。”

佛陀含笑不语。

弟子们开始窃窃私语。

这时,一位弟子站起身来说:“佛陀!依弟子看,生命只不过在一呼一吸之间。”

佛陀听罢,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地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体会了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千万不可懈怠放逸。”

我们不要把事物看得过于复杂,真理往往是简单而朴素的。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勇猛精进,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生命的真谛。

摒弃重负抓住现在

现实是客观的,但因为很多人的心中化解不开,所以他们的内心会有一份重负。这负担让他们无法走出过去,无法面对现在,因此人们需要化解内心的情节,需要重新修复自我。

弘一法师曾引用了石屋禅师的几句话来教化世人,帮助人们化解心结走出过去,“过去的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其意思被名家解释为:“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聪明人抓住现在。梅子栀子都有季节性,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人本该抓住现在,这样烦恼才会少,步履才会更坚定,如果为当下的事情烦恼而想改变明天,还不如理性地过好今天收效更大。

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每天负责早上清扫寺院里的落叶。对于这个差事,他早就厌烦了。

秋天到了,落叶更多了,这让小和尚更加头痛,于是去讨教庙里的师兄弟该怎么办才能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住持知道了他的烦恼,便主动找他谈话。小和尚很诚实地对住持说了自己的委屈。

住持对他说:“明天你在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听了住持的建议之后非常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开始摇动寺院里的树木,一直到所有的树木都不会再落下一片叶子为止,然后,他用笤帚仔细地扫了一遍。

这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晚上,小和尚高兴地想明天也许就不用这么累了,微笑着睡着了。

第二天,小和尚走到院子一看,顿时傻眼了:昨天的工夫全都白费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这时,住持笑呵呵地向他走了过来,语重心长地说:“傻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出那个主意吗?我的意思就是要让你明白,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听完住持的话后终于顿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像小和尚一样的困惑,企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把所有的烦恼都解决掉,而实际上,很多事是无法提前完成的,过早地为将来担忧,于事无补,新的一天总会遇到新的问题。不要试图透支明天的幸福,踏踏实实做好今天的事情才会留住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放下梦幻走向真实

有时候人的意志过于脆弱,在某种诱惑下,人们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那些幻想让他们失去了求真务实的本性,片面地追求利益和虚荣,当顿然醒悟时,发现一切原来只是个破碎的梦。与其如此,倒不如坚定意志,从一开始就不给自己幻想的机会,与真实相伴而行,心里总是踏实很多。

弘一法师劝诫那些驱逐利益的世人,“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世间人一生中能够觉悟,甚为难得。觉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实。自己没有真实功夫,很难体会大师的开示。

古时修行人有二三十岁即大彻大悟者,觉悟得早是放下早。我们闻法太晚,放下更晚,必无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属幻梦尘劳,把一切虚幻不实的东西一齐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时时刻刻,精勤不懈,才有办法。

人只有把虚幻的东西放在心外,才不会计较形式上的轻重大小,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拥有真实的自己。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在没有即位之前,曾经为了避难而隐居在佛寺中,担任那里盐官禅师的书记。他非常欣赏佛教中不立文字,不着形象,不假外求的思想。

当时,他隐居的寺庙住持是黄檗禅师。有一天,李忱看到黄檗禅师对佛像顶礼膜拜,于是走上前去问:“住持,你一直教导我们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为什么你却在这里虔诚地礼拜佛像呢?”

黄檗禅师生气地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应该要如是求,你懂什么啊?”

李忱听了很不服气,嘲笑着说:“既然如此,那么禅师以前说的话都是装模作样了?”

黄檗禅师听了,大为恼火,狠狠地打了李忱一个耳光。李忱被禅师的突然施暴吓坏了,愣在一旁,过了几秒钟才不高兴地说:“亏你还是个信佛之人,怎么能这么粗暴呢!”

黄檗禅师走上前去,又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说:“这里是什么地方,你竟然敢对我说粗说细。”

李忱不甘示弱地辩解道:“既然你能拜佛、拜法、拜僧,我为什么就不能说粗说细呢?”

黄檗禅师笑着说:“你说得很对,我可以拜佛、拜法、拜僧,你也可以说粗说细。”

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这是无心禅,不管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都是真心的。所以,既不能跟一般人同流合污做坏事,也不要标新立异,要不拘泥于形式,形式只是外在的东西,并不重要,只要一个人能拥有坚定的意志,保持真实的自己,形式的存在就是虚幻的。

寻找人生本来的样子

平淡的绝对的清净,这才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弘一法师告诫众生:“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心气平和来自人的内心,但修身和修心一样重要。有一个叫元持的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多年,学习非常勤奋,但始终对禅法不曾领悟。

有一次,在晚参的时候,元持特意向无德禅师请示说:“大师,弟子遁入空门多年了,可是对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养,请大师以慈悲为怀,告诉弟子,每天在修持、作务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最好看管好你的两只鹫、两只鹿、两只鹰,约束口中一条虫,并且时刻和一只熊斗争,除此之外,还要看护好一个病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切并善尽职责,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元持迷惑地说道:“大师!弟子来此参学,身边并没有带什么鹫、鹿、鹰之类的动物,又怎么去看管呢?再说了,我想了解的是与参学有关的东西,和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笑了笑说道:“我所说的两只鹫,就是你的眼睛,要你看管好它即是让你做到非礼勿视;两只鹿,是指你的双脚,你要把持好,做到非礼勿行,别让它走罪恶的道路;两只鹰,指的是你的双手,要让它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一条虫则是指你的舌头,约束它做到非礼勿言;那只熊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非礼勿想;而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

听了无德禅师的教诲之后,元持默默地点了点头似有所悟。

修身和修心一样重要,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克制自己的弱点,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让自己不断地完善,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净化和清洁,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人如果耐不住烦苦,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一个游云僧找到了一座废弃的寺庙栖身,不久之后,他居然也收了几个门徒。

每天他都会让徒弟打扫寺院,管理菜园,而他则像个禅师一样,像模像样地打坐,然后把书上的佛理背下一些,给徒弟们曲解一番。

每天中午,和尚都要到自己的禅房里睡午觉。徒弟们见了,就问道:“大师,你为什么每天中午都要去睡觉呢?”

和尚说:“孔子每天中午都要睡一会儿,在梦中向周公讨教,醒来后用先贤的话教育弟子。我每天睡午觉,也是去见先贤。”弟子们听了也就不再询问了。

有一天中午,弟子们在禅房打坐时,实在熬不住睡着了。恰巧和尚进来了,于是把他们叫醒,训斥道:“你们怎么能在打坐的时候睡觉呢,难道你们不知道打坐的时候应该心如止水吗?”

弟子们回答说:“我们去见古圣先贤了,就如同孔子去见他们一样。”

和尚一听,愣了一下,他想,“这不是自己每天跟弟子们说的话吗?如果不能自圆其说,那不是否定自己吗?”想到这里,他灵机一动,问:“那么古圣先贤给你们作了什么训示啊?说给我听听。”

弟子回答说:“我们见到了先贤,并问‘我们的师父每天都来向你们讨教,你们都讲了些什么,能不能也告诉我们一点呢?’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们竟然说从来没有见过你。”

和尚一听,愣在那里,脸上红一块白一块,非常尴尬。

做人一定要诚实,谎言只能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漩涡而无力自拔,只能让自己失去别人的信任,失去人心。要吸取和尚的教训,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舍一份虚荣,得一份真相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本身不存在的想象好的事物。只有舍弃虚荣才能够得到真相。

弘一法师在讲经说佛时教化世人不可有虚妄之心,当还事物本来面目。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不必执着于虚荣表象,事情就会还原。有位禅师很喜欢用偈诗来概括事理,让弟子自己去领悟。

有一天,他来了雅兴,顺手写了两句话:“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让弟子们参研。

一个弟子自作聪明地抢先说:“其中没有淋到雨的人,肯定是穿了雨衣。”

禅师听了后不语,只是缓缓地摇了摇头。

接着另一个弟子说:“我想这应该是一次局部雨。这种现象虽然不多见,但还是有可能碰到的。没有淋到雨的人,走的正是没有下雨的这边。”说完这话,他满怀信心地看了看师父。

禅师笑了笑,仍然沉默不语。

第三个弟子见师父没有表态,于是说:“你们的解释太牵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个没有淋到雨的人在屋檐下行走呢。”说完后,得意洋洋地瞟了两位师兄一眼,准备接受禅师的赞赏。

禅师朝弟子们笑了笑,缓缓地说道:“你们都非常聪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设想出种种不淋一人的条件或理由,但是你们钻入了牛角尖,错误地执着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事实上,如果你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思维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死钻牛角尖,死死地拽住约定俗成的东西,认为那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循规蹈矩,无法解脱自我。事实上,如果你放下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圣,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你会发现,原来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人们有时候不愿意舍弃原有的认识,所以才不会有新的开悟。

虚荣是外相,只有懂得付出才能得到真的收获,有时候这收获就是给众生一路光明。

有一天,洞山良介禅师在晚上说法时没有点灯,有位能忍禅僧就问他:“为什么不点灯呢?”

洞山良介禅师听后,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灯油送给这位能忍禅僧!”

能忍当时并没有去想洞山禅师的话是否有其他的意思,但是经过一夜的参究,他若有所悟,于是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奉大众,并跟大众一起生活。

一晃三年过去了,他来向洞山禅师告辞,意欲他去。

这时雪峰禅师刚巧在洞山禅师身边,等能忍走后,他问洞山禅师:

“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还会不会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可以再回来。你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看他。”

雪峰到了僧堂,岂知能忍回到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

雪峰禅师立刻跑去向洞山禅师报告此事。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三十年。”

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该舍弃的一定不要留恋,一个人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不要被自己的贪念所累。只有放弃了该放弃的东西,才会有机会去争取更加有价值的东西。

做真实的自己

敢于顺从内心的人是真实的,敢于承认错误的人是勇敢的,有一颗真实而勇敢的心,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弘一法师曾指点听他讲佛的人说:“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忏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做的事,这个错了,那个错了,如再这样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过失知道了,以后不再做叫忏悔,至于究竟圆满彻底的忏悔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五逆十恶的罪业都能彻底铲除,怎能不清凉呢?

如果要获得内心的清凉,回归真实的本性,做真实的自己,除了忏悔外,还要懂得原谅,不懂得原谅的人总是纠缠于一些小事儿,从而错失了自己的本性。

朱友峰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为了赶到大佛寺参加早课,天刚破晓,他就捧着鲜花及供果赶到了寺院,可是刚踏进院门就与迎面而来的香客撞了个满怀,鲜花和水果散了一地。

朱友峰看着散落在地的东西,心疼地说:“是谁这么冒失,撞翻了我的贡品,一定要给我一个交代。”

香客看着盛怒的朱友峰说:“我又不是故意的,干嘛那么凶巴巴的!”

朱友峰见对方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于是提高了嗓门说:“你的态度太气人了,今天没有个说法别想离开。”

于是,他们争吵起来,后来甚至相互谩骂。

争吵之声惊动了广圄禅师。于是禅师循声找到了他们,并问起争吵的缘故。

听完他们的叙述后,广圄禅师解劝道:“莽撞自然不应该,但是不接受道歉同样不对,能够相互包容对方的过失,寻找自己的缺点并诚心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原谅是善的本心,这位居士与香客的争吵就错失了两人的本心。

弘一法师在讲述本心时就说,本心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讲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都是大乘菩萨的本心。净宗所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是本心。就净宗总括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这个心要是失掉,立刻就要忏悔。真心悔改,心地即清凉。

居士与香客的争执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让他们的心境更加繁杂,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所以,如失本心当即刻忏悔,内心没有繁杂才会清凉,清凉之心才能保持坚定,我们才找到真实的自己。

从容面对生死

面对生死,弘一大师的心情是何等平静,态度何等从容。他凭借佛学的智慧,想明白了生死的道理。从容来自智慧的头脑,我们平常人也应该修一颗看淡生死的宁静心。

让我们通过大师的演讲来感悟一下大师对生死的通透见解。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如下所列。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皆悉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

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白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

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人们既然能参透生死,也不必执着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人生在世,事事随行就可以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位富人请仙崖禅师为家族兴旺写些祝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

仙崖禅师展开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富人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说道:“大师,我敬重您,请您写些祝语,可是您为什么会写些诅咒的话呢?”

仙崖禅师解释道:“假如你的儿子先于你离开人世,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的面前死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将会悲痛欲绝;假如你的家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去,那就叫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兴旺。”

禅师认为,不管能否察觉到,人类的存在是不能与自然偏离的。

人生在世,一切皆为自然。事事随行,何必苛求虚无的完美呢?人越是想强调自我,想达到一种不可能的完美,就越会偏离存在的中心。

获得真正的价值

贪婪是人的本性,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贪心的轻重也不相同。很多失败在贪念初起时就已经注定,所以去除贪心是为了让你的内心更纯净,内心越纯净目标越明确,因此你想要的真正价值——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将来到你的面前。

弘一法师在讲佛时提到贪字,就用经书中的话告诫人们:“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佛家擅长以故事让人领悟佛法劝诫,对于贪婪,让我们跟随大师的指点,一起来看看贪心的结果如何。

有一个年轻人,颇有些才华,对各类技艺都有涉猎,但是真正的学业却一塌糊涂,一直没有太大的长进。

万般无奈之下,他去请求禅师为他指点迷津。

禅师听完他的叙述后,微笑着说:“施主路上辛苦了,我安排人为你准备斋饭吧!”

禅师吩咐人在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不同花样的斋饭,而且很多是年轻人未曾见过的。

开始用斋后,年轻人挥动着筷子想尝尽每一道菜的味道,所以用斋完毕后,他吃得非常饱,甚至有一些腹胀。

饭后禅师问他:“你都吃出了什么味道?”

年轻人摸了摸肚子,很为难地说:“百种滋味都有,我已经无法分辨,只觉得肚子撑胀。”

禅师笑了笑,又问:“那你现在是否舒服呢?是否满足了呢?”

年轻人回答道:“现在我很难受。”

禅师笑了笑,不再说话。

第二天一早,禅师带着年轻人一同去登山。当他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年轻人发现那里有很多稀奇的小石头,于是一边走,一边把自己喜欢的石头放入口袋中。很快,他的袋子便被装得满满的,他已经背不动了,但是又舍不得丢掉。

禅师看到他气喘吁吁的样子,生气地说:“该放下了,你背这么重的东西,怎么能登到山顶呢?”

年轻人望着那未曾到过的山顶,顿时彻悟,立即抛下袋子,迈着轻盈的步伐继续前进。

人生在世,不能够贪恋任何事物,要学会放弃,只有学会放弃,生活才会更加轻松,才能向更高的人生顶峰冲刺。

其实一切众生大的烦恼是贪嗔、嫉妒。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劝我们把贪、嗔、痴三毒烦恼断掉,这是修行的根本。心中有三毒才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心中无三毒,喝毒药如饮甘露,因心内无毒,它不起作用。

若遇毒虫咬伤,应生惭愧心。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住的房中有臭虫、跳蚤、蚊虫等,都不驱除。小侍者欲为大师清理,大师不许,并说:“我的德行不够,留着它们叫我改过自新。”大师七十岁以后,所住的房间没有一个臭虫或跳蚤。

大师是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他可以做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晚间没有浮云,可以看到星星月亮清清楚楚,这可以用来比喻人若离开贪嫉,则心中清净,见事不逡。

很多人总是容易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为过去的所作所为后悔,为将来的生活和目标愁苦郁闷。其实只有抓住当下才能投入地生活,只有投入地生活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幸福所在。

弘一法师就曾对听他讲佛的僧众和信徒们说:“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

大师擅长以故事点化那些暂时无法开悟的人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香客每天络绎不绝。

大殿横梁上的一只蜘蛛,天长日久受香火的熏陶,渐渐有了佛性。一转眼,一千年过去了,蜘蛛的悟性提高了不少。

一天,佛祖问蜘蛛:“你在这里受了千年的香火也算是前世修来的造化,我问你个问题吧,考考你的悟性如何。”

蜘蛛高兴地答道:“能够得到佛祖的指点,是我的造化。”

佛祖问:“你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想了想,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听后只是微微一笑,离开了。

转眼又一千年过去了,蜘蛛依旧在横梁上修行,悟性又提高了不少。

一日,佛祖又问蜘蛛:“还记得我一千年前问你的问题吗?你现在是否有了新的感悟呢?”

蜘蛛依旧回答道:“我依旧觉得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转眼又一千年过去了。

突然刮了一场大风,一滴甘露被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见甘露晶莹透亮,顿生爱慕之意,于是久久凝视着甘露出神,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欢喜。可不久之后,甘露又被风带走了,蜘蛛觉得怅然若失。

于是佛祖问蜘蛛:“你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还沉浸在失去甘露的痛苦中,于是随口答道:“‘得不到’

和‘已失去’。”

佛祖无奈地说:“既然你依旧是这样的认识,不如带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蜘蛛投胎做了官宦人家的小姐,父母给她取名为“珠儿”。

一晃,十六载过去了,珠儿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经常被召进宫陪伴长风公主玩耍。

一天,皇上在宫中宴请新科状元郎甘露,珠儿也被请入宫中。

甘露在席间吟诗作赋,文笔和才华都很出众,在场的所有少女都被倾倒了。珠儿并没有在意身边少女们的欢呼,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给她的因缘。

一日,珠儿陪母亲去上香,在寺院碰到了甘露和他的家人,两位长者在拜过佛后到一边话家常了,珠儿和甘露闲来无事,于是到走廊上歇息。

珠儿开心地问甘露:“你还记得十六年前的事情吗?”

甘露很诧异,说:“珠儿姑娘看来聪慧过人,但是未免有点异想天开。”说罢,便转身离去了。

珠儿很伤心,佛祖既然安排了这段姻缘却又为何让甘露对我视而不见呢?

几天后,皇帝下诏,赐婚给新科状元,新娘是长风公主,并命令蛛儿和太子芝草也择吉日完婚。珠儿听到这个信息后,如五雷轰顶,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佛祖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在接下来的几日,珠儿茶不思饭不想,人日渐消瘦。

太子芝草得知珠儿的情况后,马上赶来探望,看着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珠儿,他哭道:“那日,我对你一见倾心,发誓非你不娶,如果你死了,我必定不会苟活。”说完拔出了宝剑要自刎。

这时佛祖出现了,他对奄奄一息的珠儿说:“你太执迷不悟了,你想想甘露是谁带来的?是风,也是风将他带走了,所以甘露是属于风的,他对你来说不过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已。而芝草是当年庙前的一棵小草,他仰慕了你三千年,但是你却从没有低头看它一眼。

蜘蛛,你现在想想,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蜘蛛恍然大悟,于是回答道:“佛祖,之前是我太痴妄了,世间最珍贵的是眼前的幸福。”

佛祖微笑着离开了,珠儿和太子芝草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很多时候,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缘则聚,无缘则散。爱情在动静之间,缘分在聚散之间。如果说爱情是源源不断的小溪,缘分则是偶尔投到溪水中荡起阵阵涟漪的石子;如果说爱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缘分则是偶尔光顾的浪迹四方的旅人。有缘人自会发现,无缘者任他寻千百度也会错过。

猜你喜欢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晏婴
  泾野子内篇卷一·吕柟
  卷二 集情·陈继儒
  卷九·叶梦得
  卷一·赵汸
  卷九·吴澄
  卷三十三·江永
  卷一百十八·秦蕙田
  臣道第十三·荀况
  照明十方品第十·佚名
  碧岩录卷第三·圆悟克勤
  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太虚
  全书目录·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九十·澄观
   第九十七則 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六·陈廷敬

    目  录 二十调五十一体,起六十八字至七十二字两同心六体 拾翠羽一体 连理枝二体又名红娘子,小桃红,灼灼花 月上海棠五体又名玉关遥,月上海棠慢 惜黄花二体 且坐令一体 佳人醉一体 西 施二体 小镇

  • ◆九灵山人戴良(九灵山房集)·顾嗣立

    良字叔能,浦江人。少学文于柳待制贯、黄侍讲溍,学诗于余忠宣阙,皆得其师承。起为月泉书院山长。至正辛丑,以荐授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然时事已不靖,无可行其志。乃携家浮海至中州,欲与豪杰交,而卒无所遇,遂南还四明

  • 中州乐府·元好问

    金元好问集○吴学士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彦高北迁后为故宫人赋此时宇文叔通亦赋念奴娇先成而颇近鄙俚及见彦高此作茫然自失

  • 骑省集钞·吴之振

    徐铉寒食宿陈公塘上垂杨界官道,茅屋倚高坡。月下春塘水,风中牧坚歌。折花闲立久,对酒远情多。今夜孤亭梦,悠扬奈尔何!登甘露寺北望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

  • 蜀中妓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蜀中妓,生平不详。《齐东野语》卷十一录其词一首。 ●市桥柳·送行 蜀中妓 欲寄意、浑无所有。 折尽市桥官柳。 看君著上征衫,又相将放船楚江口。 后会不知何日又。 是男儿,休要镇长相守。 苟富贵、无相忘,若相

  • 卷之二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尚史卷九·李锴

    世家二鲁世家下成公成公名黒肱宣公子元年春正月公即位二月葬宣公三月作邱甲周礼十六井为邱出戎马一匹牛三头四邱为甸出长毂一乗戎马四匹牛十一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今使邱出甸赋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齐将出

  • 成祖本纪·张廷玉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名朱棣,太祖第四子。其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137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镇守。朱棣相貌奇伟,髭髯美丽。有雄才大略,能知人善任。二十三年(1390),同晋王讨伐乃

  • 七年·佚名

    (辛酉)七年清康熙二十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卯,校理林泳在鄕上疏以星變陳戒,大要:請謹幽獨,戒逸欲,以爲淸心養氣之本;敬賢士,尊古訓,以爲明理進德之地;嚴臨近習,警勑姻戚,以杜塞私邪之徑;樂聞警戒,不喜諂諛,以恢弘忠諫之路。至於臨政聽

  • 序·汤鹏

    序  海秋得年仅四十有四,所已成书,《四书艺》六卷,古今体诗三千首,《浮邱子》四十馀万言,而奏议杂著尚未及录。炜矣哉!才之奇、气之勇、文之多且工如是,世有几人?宜乎好之者誉不容口,即憎之者要不能不心折其文也。然海秋岂翅

  • 君子不忧不惧·孔子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出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叫做君子了

  • 卷七·姜炳璋

    <经部,诗类,诗序补义钦定四库全书诗序补义卷七石泉县知县姜炳璋撰郑郑诗不淫马氏端临言之详矣而夫子曰郑声滛説者因谓郑声自淫郑诗目正也岂有论其诗则忠臣贤士语其声则里巷俟邪者乎盖夫子所放者别有所谓郑声而非此二

  • 卷五百七十九·佚名

    △第十一布施波罗蜜多分之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刍众千三百人俱。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时。经久如方得圆满。时舍利子便白佛言:无上正法佛为根本。佛为导首

  • 卷五百六十九·佚名

    △第六分法性品第六尔时最胜复从座起。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若说诸佛微妙功德及大威神。诸佛如来因何得此微妙功德及大威神。惟愿世尊,分别解说。佛告最胜天王当知。如来所行及所得果。甚深微妙

  • 卷五十七·佚名

    △初分赞大乘品第十六之二复次善现,若真如实有性者,则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实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善现,若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不思议界

  • 法镜经后序·佚名

    序曰。夫不照明镜。不见己之形。不赞圣经。不见己之情。情有真伪。性有柔刚。志有纯猛。意有闇明。识有浅深。不能一同。不睹圣典。无以自明。佛故著经。名曰法镜。以授某等。开士之上。传教天下。有识贤良。学者通达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澄观

    疏。二陈隋下。天台四教中二。先叙昔。后顺违。前中亦二。先师宗。后立教。师宗言陈隋者。故天台传云。陈隋二代。三帝门师。谓陈朝一帝。即是后主。隋有二帝。即文帝炀帝。炀帝为晋王时。即请为菩萨戒师。终于炀帝之

  • 甄异传·戴祚

    东晋·戴祚撰。又称《甄异记》、《甄异志》、《甄异录》。志怪小说集。三卷。原书早佚。《隋书·经籍志》入史部杂传类,题“晋西戎主簿戴祚撰”。 《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宋以后史志皆不见载,大约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