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照明十方品第十

善业白佛言:佛说明度无极照明於世。何谓照明。天尊曰:如来持五阴示於世。又问。云何视现坏五阴现世耶。不坏现世乎。天尊曰:五阴本无坏不坏。何以故?空相愿无坏不坏。无所生无坏无所识。无坏不坏五阴本空相愿。无所生无所识。明度示现於世。无量人心如来得明度悉知其原。何等为知其原。人本心本心本人本等无异。如是明度出如来示现於世。复次善业。疾心如来从明度悉知。何等为疾心。乱心即知。经本出入於心中。本无入经亦无出经。心故为经本。经故为心本。本经不疾不乱即知。何等为疾心即知。随其疾尽尽为无所有为心如无所有不疾乱。是为疾心即知。如是明度出如来示现於世。爱欲心本即知。瞋恚心本即知。愚痴心本即知。何等爱欲瞋恚愚痴心本即知。爱欲心本非爱欲心。瞋恚心本非瞋恚心。愚痴心本非愚痴心。何以故?心本不现无想。无想是无爱欲瞋恚愚痴。是为本无。如本经无本。如是明度出如来。爱欲瞋恚愚痴心断即知。何等心断即知。心断非爱欲也。非瞋恚也。非愚痴也。何以故?爱欲心断本。瞋恚心断本。愚痴心断本。皆无所从出。无有本。无所从生。诸法无所从出。无爱欲爱欲断。无瞋恚瞋恚断。无愚痴愚痴断。不可得见。如是明度出如来示现世间。为有德为人故。旷大心即知。无大小无益心无去心。何以故?心本断如是出如来。用有德用人故。无边幅心即知。是心不去不来不祝何以故?本空无所出。本无不来不去不祝如是不可量心即知。不增心身中心知。如虚空不可计如是心知。明度出如来不可计人未见心即知。何以故?无想一切见经诸法如心等心。如诸法想非诸法。诸法非心想。何等想非诸法。何等非想心。诸法无想心。亦无想不见。如是明度出如来。欲得是致是。用有德用人故。何等欲得是致是。一切欲得致。在五阴中祝欲得从是便致是善业。如来云何欲得是因致是。从死致死是为色。从死致不死是为色。从不死致不死是为色。不有死不无死是为色。五阴如是,有世无我是为色。无世有我是为色。有世有我无世无我是为色。不有世不有我不无世不无我是为色。如是得世本原得我本原是为色。不得世本原不得我本原是为色。有本原无本原是为色。不有本原不无本原是为色。有本原无本原是为色。不有本原不无本原是为色。是命是身是为色。非命非身是为色。五阴亦尔。是为欲得是因致是。从我身起如来用。人所著所缚。所欲故即知为。知过去如来知时知今如来知时知色。何等知色如来知。如本无五阴亦尔。如来五阴何等为知。如本无五阴本无。如来本无。作是见本无。五阴本无。世本无。诸法亦本无。沟港频来不还应仪缘一觉本无。如来亦本无。一本无无异无所往无所止无想无荆如是本无无异如来。从明度中出悉知之。是故名佛矣。善业白佛言:甚深天中天。谁当信是者,独得应仪及不退转乃信耳。佛言:本无无尽时。如来所说无极。释与万天子俱。梵众天与二万天子俱。到至佛所头面著佛足卻住一面。爱欲天子梵天子俱白佛言:天中天。所说法甚深。云何其想。佛告诸天子。虚空著无相无愿无所祝如虚空无所罣碍。诸天龙鬼神不能动也。何以故?是相无作者,五阴不能作想。人非人所不能作。佛告诸天子。若言有作虚空者,宁信不。对曰:不信也天中天。无作虚空者,何以故?虚空无色。天尊曰:是相常祝有佛无佛是想住如故。如来悉知。是诸天子白佛言:是想甚深如来悉知无所罣碍。明度是如来自在道。是佛所居处也。佛告善业。如来恭敬於经承事自归。何谓是经明度。是经如来从是得无上正真道。用是故。我恭敬经。当报经恩。诸法无作悉知无持来。是为报经恩。善业白佛言:诸法不知不见。何等为明度出如来示现於世。天尊曰:诸法无所祝如是悉知见出如来示现於世。五阴不见作是示现於世。何等不见者,五阴无因缘不见。不见是为明度出如来示现於世。如虚空示现於世。示现於世。难了清净。是为示现於世。

猜你喜欢
  金刚三昧经论卷上·元晓
  弘明集卷第三·僧祐
  卷第四·霁仑超永
  大沩真如喆禅师·惠洪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佚名
  增集续传灯录序·南石文琇
  十地经论 第五卷·佚名
  卷五(惟净译)·佚名
  维摩经义疏卷第一·吉藏
  目录·佚名
  卷之四·佚名
  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卷上·佚名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中·圆照
  第二章 《玉历》的内容·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五·唐慧琳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七言巻三十七·洪迈

      七言  宫乌栖          赵嘏  宫乌栖处玉楼深微月生檐夜夜心香辇不回花自落春来空佩辟寒金  长信宫  君恩已尽欲何归犹有残香在舞衣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长绕御帘飞  广陵城  红映髙台绿绕城

  • 古诗镜卷二十一·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二十一 明 陆时雍 编 梁第五 庾肩吾【字子慎新野人八岁能赋诗初为晋安王常侍王为太子兼通事舍人除安西湘东二王録事参军累迁中庶子初简文帝在藩雅好文士肩吾亦预其选简文即位肩吾为度支尚书

  • 卷八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十八张说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并序】岚气入野榛烟出谷鱼潭竹岸松斋药畹虹泉电射云木虚吟恍惚疑梦间关忘术兹所谓丘壑夔龙衣冠巢许也寒灰飞玉琯汤井驻金舆既得方明相还寻大隗居悬泉珠贯下

  • 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三十七·赵尔巽

      李长庚子廷钰 胡振声 王得禄 邱良功陈步云 许松年 黄标林国良 许廷桂   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出为浙江衢州营都司,累迁乐清协副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邻海有盗,误指

  • 阅史郄视卷二·李塨

    蠡县李塨着唐高祖以有道伐无道,汤武之会也,乃听裴寂、殷开山邪说,准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自蹈纂逆之罪。不学无术莫甚于此。国家有事求助于外兵,是饮鸩毒以疗恶疮也。唐之中叶,借兵回纥、土

  • 卷之五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四五○保结状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三日一二二二九--三·佚名

    郊户金致和,保结陈清溪充当后垄街庄总理具保结状,郊户金致和,今当大老爷台前,保结得陈清溪充当后垄街等庄总理,为人诚实,公事谙练,不敢妄为情事、作奸、犯科。如有此情,和愿甘坐罪。合具保结状是实。〔批

  • 儒林宗派卷十·万斯同

    鄞县万斯同撰宋朱子门人李燔【敬子斋建昌文定】 张洽【元徳清江】黄灏【商伯星子】彭年【子夀清江忠肃】 傅伯成【景初晋江忠简】 项安世【平甫松阳】王阮【南卿徳安】 任希夷【伯起邵武宣献】 王介【元石金

  • 第二次问答节略·佚名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午后两点半钟,仍在原所与伊藤、陆奥委会议。李云:承备馆舍甚佳,有宾至如归之乐。谢甚!陆云:前备行厨相待,乃中堂辞却,只得遵命。伊云:中堂昨交停战节略,现已备复。即将英文朗诵;另备华文交参议阅后转呈

  • 刘氵睿、刘健传·宋濂

    刘氵睿字济川,其祖先是兴州人。曾祖刘海是金国进士第一名,官至河南府尹,死于国难,子孙便在河南安家。刘氵睿由廉访司书吏调连江县宁善乡巡检。至正十三年(1353)江西起义军主帅王善进攻福建,官军扼守罗源县,罗源与连江交界,形

  • 门人陆澄录·王守仁

      〔1〕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2〕问立

  • 卷十三·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十三     宋 卫湜 撰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郑氏曰臣某侯某啬夫承命告天子辞也其为州牧则曰天子之老臣某侯某奉珪请觐自称曰寡人谦也於臣亦然孔氏曰自此至寡君之老一节

  • 礼记析疑卷三十三·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缁衣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人君不仁则不能厚生以正民徳彰志以明其教礼俗并败则闺门之内男女少长相乖相怨而不能和亲族姻乡党之中强弱知愚相胁相欺而不能和顺百姓虽有仁心而不能自遂矣遂者通达也必王

  • 卷七十七·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七十七   宋 王与之 撰矢人为矢王昭禹曰夏官有槀人司弓矢而冬官又有矢人者盖槀人则掌以财赍弓矢之榦所以给矢人之用者也司弓矢掌弓矢之法则以藏矢人之成者也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并序)·妙叶

        四明鄞江沙门妙叶集  念佛三昧称为宝王者。盖于一切三昧之中最上三昧者也。首独唱于庐山。后遍流于天下。历代所修往生非一。著文于世。证验良多。自昔至今富于编简。若禅若教无不尊崇。是圣是凡悉皆景仰。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一切仪成就大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十九之余  尔时圣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从自部出生已。所有一切如来等一切胜愿。皆悉圆满。说此一切义成就

  • 凡例·性音

    续藏经 宗鉴法林清 集云堂编凡例是书之会集也始於壬辰春在塞北之法林寺。其镌版讫工也於甲午夏在京师柏林之宗鉴堂。今题曰宗鉴法林。识地也。  集书者皆以南岳青原对出。未免舛错。今依统要。南岳归南岳。青原归

  • 夏忠靖集·夏原吉

    明代诗文别集。夏原吉著。现存有弘治年间刻本。共6卷。卷1为表颂赋赞,卷2为五言古诗、律诗和排律,卷3为七言古风,卷4、5、6为七言律诗、排律和绝句。末附有公遗事1卷。前有正统八年(1443)杨溥序,后有弘治八年(1495)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