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发起全国佛教代表会议的提议

──十七年六月作──

第一章 宗旨

一  依何等世界众生,现何等身,说何等法;因有净土、秽土、增劫、减劫、小乘、大乘种种不同之佛教。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皆已变更之现今中国民族,其佛教亦当然须革除从以前政俗所遗来之弊制与迷信,建立适应现今国情之新制与新信。然数千年先德所留之精神的物质的遗产,亦不可不加意护持,依以整理而发挥光大,俾佛教能随世运国运俱进。

二  佛教或中国佛教,当然有不可磨灭的真理,与对于人生或国民广大且殊胜之利益。然在今中国民族中,已被掩于弊制与迷信,致国民中多有误会而欲杜绝或消灭之者。

三  民国以来佛教之情状,一方面由少数人之努力向社会开展,而增不少真了解佛教之正信民众;及产生一部分主张革新的僧众。然一方面则仍有多数保持旧俗的僧众与民众,颇占势力,致捍格冲突而益现凌乱散漫之状态。

四  中国佛教今已处于危险灭亡之绝境,若非全国真解正信于佛教者,若缁、若素、若新、若旧,共同联合团结起来为护持整理振兴之运动,发扬佛教真善美的精神,切实修自他兼利之行,以博中国民族及世界人类之同情,殆无存在的余地!本此四条宗旨,故有全国佛教代表会议的发起。

第二章 组织

一  提议附议者皆列为发起人。由发起人推定筹备委员七人至九人,负责设立筹备处以筹备之。

二  筹备处设于首都,由发起人议定筹备处简章,交筹备委员向首都公安局备案施行

三  筹备处经费,先由发起人捐集之,或由江浙佛教会先垫用之。

四  筹备处常务委员三人,一兼秘书,一兼会计、书记,一兼庶务、招待。

五  由筹备处电告国民政府统辖下之各省区僧众信众团体,推定代表及提出议案,在一月内齐集首都开会。但省区或学院代表到会时,须预缴五十元以上之临时经费。

六  各省区代表至少一人,至多七人(例广西无僧众,或可仅推信佛居士一人。苏省江南江北应有僧代表各一人,居士代表一人;上海市与南京市僧及居士代表各一人,共须七人。他若浙江应有浙西区、浙东区、普陀区僧代表各一人,居士一人,共为四人。湘省例同浙江。四川大省应僧四,居士二。安徽、山西各加九华僧代表,五台僧代表一人,省各僧二,居士一。余省皆可僧与居士各一人)。其僧代表须确能代表该区寺僧者,其居士代表,亦须确能代表该省信众者。

七  佛教中之各学院各推代表一人,由教师学生中公选出之。其资格不限教师或学生(例支那内学院一人,天台宗学院一人,武昌佛学院一人,成都佛学院、法界学院、闽南佛学院各一人等)。

八  省区学院代表到过半数时,先开一预备会议,结束筹备处。推定大会职员,并敦请佛学专家──若竟无居士──,宗义专家──若净土宗印光法师,天台宗谛闲法师等──,僧制专家,法律专家──信佛之法学博士──,政治专家,教育专家等共十人至二十人为指导员。

九  各省代表交来提案到齐,由大会秘书排定议事日程;各省佛团、个人皆得托代表提案。

十  主席一人,副主席二人,各组审查员各若干人,由第一日正式会议选定之。

十一  各议员或非议员,如有临时动议,须得议员十人以上之附议,方可提出。

第三章 目的

一  成立一全国统一永久的法定佛教团体,其会名及大纲由大会议定。推举起草员起草章程,再经大会通过,呈请国民政府及内政部批准施行。

二  在全国统一团体未成立前,于首都先成立一全国筹备处,各省分设省筹备处。限半年完全成立。

三  议决各种整理僧寺之方案。

四  议决各信众团体组织之方案。

五  议决僧众与信众之区别与关系。

六  议决僧众教育及佛教对于社会设立之教育。

七  议决佛教对于社会应如何宣传。

八  议决佛教对于社会应办之慈济事业。

九  议决僧众应如何举办农工事业以发展生计。

十  各议决案,皆纳入全国统一佛教团体章程,即由全国统一佛教团体为执行机关。

十一  假定全国佛教统一团体,曰“中国信佛民众会”(中国佛教会)。首都设中央部,省设省部,县设县部,以为决议执行一切佛教事业之法团。(见海刊九卷五期)

  


猜你喜欢
  觚语四则·心圆
  翼庵禅师通玄语录卷之一·善酂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卷·佚名
  大宋僧史略卷下·赞宁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五(别录之五)·智升
  手杖论一卷·佚名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四·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卷第八·佚名
  传戒正范序·读体
  讲经·李叔同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一(末)·慧沼
  修行道地经卷第五·佚名
  法界安立图卷下之下·佚名
  金光明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一出 买父·李渔

    (副净、丑,带净上)出钱买父司家产,这样新闻天下罕。世事如今尽改常,如何不教流贼反。我们在街坊上面,遇着那个作怪的老儿,啕了一场怄气;又遇着个作怪的后生,苦苦劝解,不曾打得燥脾,甚是没兴。不免同到酒肆里面,吃上几壶,消遣消遣。

  • 卷二百四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四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十六 郭奎 秋日次右司韵 秋水竟长川高亭对孤屿览君瑶华篇往往似仙语观游继晨夕追昔念徂暑扬舲济东湖采兰临北渚落日散余霞轻风度微雨囘瞻城堞表楼观袭空

  • 卷五百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四郑巢郑巢与姚合同时诗一卷泊灵溪馆孤吟疎雨絶【一作外】荒馆乱峰前晓鹭栖危石秋萍满败船溜从华顶落树与赤城连已有求闲意相期在暮年瀑布寺贞上人院林疎多暮蝉

  • 卷二十 太平興國四年(己卯,979)·李焘

      起太宗太平興國四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丁亥,以右補闕石熙載為兵部員外郎,樞密直學士。   命太子中允直舍人院張洎、著作佐郎直史館華陽勾中正使高麗。   上初即位,謂齊王廷美曰:「太原我必取之。」及議

  • 卷十八杂纪·何良俊

    《传》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古之贤者于大节断无亏损,然小闲出入,或多有之。此皆亵漫之事,非有关于作史。然贤者之嚬笑,与人自是不同。昔袁粲见王景文而叹曰:景文非但风流可悦,虽铺啜亦复可观。故于诸公细事,亦复记之以示来者

  • 卷一·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史记正义卷一唐 张守节 撰五帝本纪第一【郑元注中候勑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又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按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谯周应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国尚书序皇

  • 历书第四·司马迁

    刘洪涛 译注【说明】《历书》不在《史记》亡失的十篇之内,主要是司马迁的手笔是无疑的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如有人说它系妄人抄录《汉志》而成等,多是摘取它的一二纰漏为文,可以不论,)篇末所附《历术甲子篇

  • 孙晟传·薛居正

    孙晟,本名孙凤。性情阴险狠毒,爱行奸计。小时当道士,工于诗歌,在庐山简寂道观时,画唐朝诗人贾岛的像,挂在屋内墙上,以礼节侍奉他。观主以为孙晟荒谬反常,用棍子将他赶走,大为当时人嗤笑。后穿上儒士服饰,到镇州拜见唐庄宗,被授任

  • 卷一·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一     宋 崔子方 撰隐公春秋何以始于隐公昔孟子有言世衰道微邪説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考乎其时验乎行事则始隐之义可

  • 第24章&nbsp;祭义·戴圣

    祭祀的次数不能太频繁,太频繁就会使人感到厌烦,有厌烦之心就是对神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就会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会导致忘掉祖先。所以君子按照天的运行规律,春天举行钓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来了,霜露覆盖

  • 宣公·宣公元年·左丘明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夏,季孙行父如齐。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公会齐侯于平州。公子遂如齐。六月,齐人取济西田。秋,邾子来朝。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

  • 卷五百四十八·佚名

    △第四分譬喻品第十四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实为大事现世间不。佛告善现,如是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实为大事出现世间。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实能成办一切智智。实能成办诸独觉地。实能成办诸

  • 告日本佛教大众·太虚

    ──二十四年四月在上海作──去年日本青年佛徒,联合沿太平洋各国青年佛徒,开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自凭片面希望,于报纸宣传,可邀中国太虚之友、生出席;致太虚为嫉害者乘间攻毁,全国报纸流言四起,竟令辩不胜辩,乃今年三月初,申

  • 四念处颂并序·省庵

    ○佛垂涅槃,嘱诸比丘,依四念处住,如佛无异。今时丁末法,正念者少。顾此法门,何人修学。岂唯不思其义,抑亦未识其名,可胜叹耶。余山居无事,读涅槃遗教品,因取其意,以入声律,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置诸座隅,日以自警,并不忘遗诫

  • 卷第六十三·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六十三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曹洞宗青原下三十六世云门澄禅师法嗣绍兴府东山尔密明澓禅师会稽王氏子。薙发开元。服勤於贞白珊者数载。性相二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张志聪

    医经著作。简称《灵枢集注》,9卷。清张志聪(隐庵) 等撰于康熙九年 (1670年)。张氏对《灵枢》经文及次第悉本南宋史崧所刊24卷本之序,只是恢复9卷之旧制。其所注释不仅能引用 《素问》及《灵枢》他篇文字以经解经,而且

  • 亶甲集·佚名

    亶甲集,原题「西秦降真子赵民述」。赵民生平不详,从其金丹说看,当为宋人。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七律诗三十首,咏述内丹。其说宗法《道德经》、《阴符经》,与北宋张伯端丹道相同,但缺乏系统。作者自称遇

  • 梧桐影·佚名

    清人作之世情小说。题《寻私觅趋(趣)梧桐影》,亦题《新编梧桐影词话》,又题《新编觉世梧桐影》,十二回。未署撰者。刊本仅存啸花轩藏板本,由此可知是系清初作品,另有几种抄本。首卷议论性色二字。第二回叙和尚普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