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三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三卷

耆婆劝阇世王诣佛 广说杂缘起事 出频婆娑罗于空中劝阇世事 释月爱三昧义 为阐提作一柱殿义

梵行品之第八

王今且听释提桓因(至)所有重罪必当得除

案。僧亮曰。昔未说治罪人有验。今出所治之人为证

大王且听有婆罗门子(至)为无上医非六师也

案。僧亮曰。鸯崛摩罗。此言指鬘也

大王复有须毗罗王子(至)为无上医非六师也

案。僧亮曰。昔有悭贪。今日渴饥。闻说其过。心生惭悔。见水得饮

大王舍婆提国群贼五百(至)为大良医非六师也

案。智秀曰。第四广出诸蒙益之事。明佛有道力。能旷益无穷也

大王若能信臣语者(至)若不见信愿善思之

案。宝亮曰。上至此。第六引现事为证。自佛出世至今。有犯罪而见佛者。无不除灭。云何王罪。独不灭耶

大王诸佛世尊大悲普[雨/复](至)亦当视佛如父母想

案。僧亮曰。恐王思惟。不敢求佛。次说大悲怨亲平等。广出等事也。僧宗曰。第四广引证。以劝王行

大王当知如来不但(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案。僧宗曰。第五明佛普覆。不限一人也。宝亮曰。第七明佛平等无有彼此也。智秀曰。第五佛心不偏。所以能除王罪也

大王假使一月常以衣食(至)到如来所诚心听法

案。僧亮曰。犯罪既重。唯应听法。非财施所能灭也。僧宗曰。第六格量去留。功德多少也。宝亮曰。第八明佛功德智慧因重。能灭人罪也。智秀曰。第六明佛能加益人心。所以见佛。必有福利也

尔时大王答耆婆言(至)深自鄙悼都无去心

案。僧亮曰。不以往为虑。自鄙秽累。非听法眷属。往恐不必接叙也。僧宗曰。第七王自念罪重。无去心也。宝亮曰。虽闻上六种胜说。犹未敢去也

尔时空中寻出声言(至)疮蒸毒热但增无损

案。僧亮曰。证耆婆之言。王罪既重。唯佛能除。故说佛欲涅槃。劝速往也。僧宗曰。第三别也。前外道劝觅邪见师。次耆婆劝也。今其父自劝。令随耆婆语也。宝亮曰。阇世向疑罪重。耻至佛所。其父恐随耶师。今故劝也。智秀曰。此下第三其父以神通之力。劝之令诣佛也

尔时世尊在双树间(至)至无量劫不入涅槃

案。宝亮曰。此明如来见阇世之心。自可救之理。言味而求。正为欲从阇世解常故耳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何故独为阿阇世王

案。宝亮曰。时人不解此旨。故迦叶致问也

佛言善男子是大众中(至)是故闷绝自投于地

案。僧亮曰。圣人现灭。欲以益物。若生定灭之倒。致闷绝之苦者。佛则为之不涅槃也

善男子如我所言(至)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

案。僧亮曰。释密语也。前四句出所为之事。后二句说涅槃不灭。不应以佛灭故闷绝也。宝亮曰。释时之疑也。非直一人。并为一切未解常者也。智秀曰。此下有七别。明佛放光引王诣佛。佛为说法。灭王罪也。至彼自言其七事。此即第一先唱密语

尔时世尊大悲导师(至)身疮即愈郁蒸除灭

案。僧亮曰。所以慈光远至者。王闻父诲。地狱苦报。必受不疑。谓罪不可消。自鄙凶秽。佛不接顾。有此二疑。不敢诣佛。慈光远至。二疑俱释也。僧宗曰。此下第五段也。前言为王住世治其心。虽有其言。未见其实。月爱三昧。始为验也。宝亮曰。先治其身。后治心也。智秀曰。第二放光灭苦也

王觉疮愈身体清凉(至)先治王身然后及心

案。僧亮曰。引双树经。称曾闻人说夫劫火。不烧众生。先有三月并照。除众生病。使得修禅上生。月光既出。无病不愈。其时未至。而有妙光。所以喜而问也。答云。应故现光。无定相也。非色非非色。双释真定相也。非青非齐。偏释真也。为度众生者。偏释应也

王言耆婆如来世尊(至)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案。僧亮曰。七子之中。一子遇病。譬凡夫。六子譬六住。慈本缘苦。若重则慈重。初住已离三涂。六住则永离人天。佛则放舍慈也。智秀曰。第二翻正列放光。灭其身苦事也

王语耆婆我闻如来(至)当有何心往见如来

案。僧亮曰。虽蒙远光。身病得除。闻此经语。惧不敢往也。将无陷入地者。若违经见佛。恐交致此苦也。我观如来者。向引经语。此以情推也。僧宗曰。虽蒙光照。犹以善恶事隔。且惭愧在颜。不欲去也

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渴人(至)而当不蒙慈悲救济

案。僧亮曰。为阐提说法者。以重况轻。证必济也。兼非王所引之经。若果尚为阐提说法。云何不与恶人坐起耶

王言耆婆我昔曾闻(至)何故如来而为说法

案。僧亮曰。如来言不虚设。云何乃为阐提说法。必不然也。宝亮曰。耆婆申佛意。傍为说法。尚为阐提说法。况王非阐提耶。智秀曰。第三王虽蒙光。心犹未达。请耆婆为决

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有人(至)语彼医言速疾上车

案。僧宗曰。此下第六说譬。以慰王劝令去。宝亮曰。为阐提说法。凡有三意。如医治病人。一为除现苦。二遣眷属横苦。三息外人诽谤。合譬如此。可知也

尔时良医即自思惟(至)如是病者必死不疑

案。僧亮曰。譬如来为阐提说法。如医审知病者必死。不得不说法。一为病人。二为亲族。诸佛亦尔。不得不说也

大王世尊亦尔于一阐提辈(至)为一阐提而演说法

案。僧亮曰。明阐提说法。有二利不虚。前去凡夫诽谤。后明利益阐提。显说法不空也。譬如净人者。喻未来善根也

王语耆婆若使如来(至)得道之人不入地狱

案。僧亮曰。冀汝捉持者。惧犯罪增生。入地狱也。智秀曰。第七始从耆婆劝命驾。至佛所去也。僧宗曰。第四翻闻法之机发也

猜你喜欢
  卷之八·铁壁慧机
  佛说檀特罗麻油述经·佚名
  卷之十八·纪荫
  卷二十·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七·道宣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四之二·智旭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宗喀巴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四·玄奘
  虚堂和尚语录 第四卷·智愚
  观经序分义卷第二·善导
  宗镜录卷第六十·延寿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八卷·湛然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全文·佚名
  蕅益大师示念佛法门·周梦颜
  卷第三十八·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359 ·佚名

    苏辙 送王宗望郎中赴河东漕 春初戎马掠河壖,属国仓皇不解鞍。 未免驱民馈边食,旋闻奉使辍郎官。 年高转觉精神胜,虑稳要令事业安。 持节近看葱岭雪,拥裘应惯雁门寒。 苏辙 送文与可知湖州 连

  • 卷四十四·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四十四    宋 陈起 编敖陶孙臞翁诗集 以入定大士太乙真人像送莞晦叔 真人与大士兰菊而异芳坐卧得定力铜眼铁脊梁是中有佳趣山海俱茫茫或时现神妙尘蹟生怪光云何得此本有僧吴下狂饮酒不

  • 卷二百六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六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雪坡小藁【一】罗与之字与甫一字北涯螺川人端平间累举不第遂归隠赋诗云古来至宝多横道何事荆山泣卞和亦自写其不平也晚年潜心性命之学尝作谭道衞生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四百十七·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闰三月。甲寅朔。上诣颐和园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丁巳皆如之。外记  ○谕内阁、谭钟麟奏、特倢■<曰融>■<石木>庸劣武职各员一摺。广东罗定协副将海禄、捕

  • ●绎史恤谥考卷七·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氏辑入祠士民(上)郑元勋进士歙县人,寄籍扬州。高杰攻城,独出以大义责之。后为乱兵所杀。卢渭岁贡生长洲人。入史可法幕府。守钞关;城破,投水死。归昭生员昆山人。同在扬州幕府守西门,死。文乘生员吴县人。大学士

  • 二八、孔子卒年考·钱穆

    《春秋》:“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传》文亦同,《史记 世家》亦同,自来无异说。杜预注《左传》,始谓:“四月十八乙丑,无己丑。己丑五月十二日。日月必有误。”(《长历》说同。)孔传《东家杂记

  • 卷四十四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四十四下 朱批宜兆熊奏摺 雍正五年正月二十八日署理直隶总督【臣】宜兆熊协理直隶总督【臣】刘师恕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等清查各属仓

  • 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司马迁

    田儋者,狄人也,【集解】:徐广曰:“今乐安临济县也。”【正义】:淄州高苑县西北北狄故县城。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彊,能得人。【索隐】:儋子市,从弟荣,荣子广,荣弟横,各递为王。荣并王三齐。陈涉之初起王楚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吕思勉

    清初的外交,是几千年以来外交的一个变局,因为所交的国,和前此不同了。但是所遇的事情变,而眼光手段,即随之而变,在人类是无此能力的。新事情来,总不免沿用旧手段对付。而失败之根,即伏于此。不过当此时,其失败还潜伏着罢了。清

  • 三十八年·佚名

    (壬辰)三十八年清康熙五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酉,敎曰:「勸農之敎,每下歲首,而列邑守令,視之文具,不曾着意奉行,豈非未安之甚乎?歲籥已改,東作不遠,固當另飭勸課。且諸道中被災尤甚處,亦將設賑,至於嶺東災荒最酷,必須各別賙賑。哀

  • 卷一·陈栎

    钦定四库全书书集传纂疏卷一     元 陈栎 撰朱子订定蔡氏集传虞书【虞舜氏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也书凡五篇尧典虽纪唐尧之事然本虞史所作故曰虞书其舜典以下夏史所作当曰夏书春秋传亦多引为夏书此云虞书或以为孔子

  • 卷六十一(北齐三藏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国尼居陀林。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名曰优楼毗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一切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荆无复烦恼。其心自在。心

  •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鹫峰山中。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前后围绕。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与无数持明贤圣俱。

  • 小学韵语·罗泽南

    蒙学读本。一卷。清罗泽南著。清光绪五年 (1879)江苏书局重刊。此为初学发蒙之书,就朱熹《小学》一编,撮其大要,辑为韵语,复取古人注疏附于其下,通俗浅易,句短音谐,便于童习。是书重在立教明伦,固多封建迂腐之谈,惟有

  • 兰言述略·袁世俊

    四卷。清袁世俊撰,卷首为“艺兰总说”。内分花晶、花性、种类,培养、名贵、杂说,纪事等项,记述兰花的品名,技艺和事典。其中纪事项下,记载道光后植兰名家事迹,情况尤详,为其他记兰之书所不及。世俊字忆江,江苏苏州人。据文献记

  • 通玄真经注·朱弁

    通玄真经注。宋人朱弁《宋史□艺文志》着录作十二卷,现残存前七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 天台山志·佚名

    作者不详。今人考其作于元末。书一卷。首为郡志辩,考辩司马悔桥,天台之得名等。接着录晋孙兴公《天台山赋》、唐柳泌诗、夏英公铭,又记载洞及丹井。所载较多者为宫观,尤其是有关桐柏观的记录甚多,有唐崔尚《桐柏观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