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三十二

△第二分经文品第三十六之二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诸有情类。皆发无上正等觉心。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他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复作是言:来善男子,汝当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随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法门应正信解。若正信解则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证得一切智法。若能证得一切智法。则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若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一切初发无上正等觉心菩萨摩诃萨。乃至住十地菩萨摩诃萨。皆是般若波罗蜜多所流出故。

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四大洲一切有情。若小千界一切有情。若中千界一切有情。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若复十方各如克伽沙等世界一切有情。皆发无上正等觉心。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他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复作是言:来善男子,汝当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随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法门应正信解。若正信解则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证得一切智法。若能证得一切智法。则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若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一切初发无上正等觉心菩萨摩诃萨。乃至住十地菩萨摩诃萨。皆是般若波罗蜜多所流出故。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诸有情类。皆住菩萨不退转地。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他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复作是言:来善男子,汝当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随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法门应正信解。若正信解则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证得一切智法。若能证得一切智法。则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若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一切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皆是般若波罗蜜多所流出故。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四大洲一切有情。若小千界一切有情。若中千界一切有情。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若复十方各如克伽沙等世界一切有情。皆住菩萨不退转地。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他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复作是言:来善男子,汝当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随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法门应正信解。若正信解则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证得一切智法。若能证得一切智法。则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若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一切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皆是般若波罗蜜多所流出故。复次憍尸迦。若赡部洲诸有情类。皆趣无上正等菩提。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广为他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复作是言:来善男子,汝当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随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法门应正信解。若正信解则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证得一切智法。若能证得一切智法。则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若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

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四大洲一切有情。若小千界一切有情。若中千界一切有情。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若复十方各如克伽沙等世界一切有情。皆趣无上正等菩提。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他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复作是言:来善男子,汝当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随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法门应正信解。若正信解则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证得一切智法。若能证得一切智法。则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若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复次憍尸迦。若赡部洲诸有情类。皆於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他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复作是言:来善男子,汝当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随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法门应正信解。若正信解则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证得一切智法。若能证得一切智法。则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若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四大洲一切有情。若小千界一切有情。若中千界一切有情。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若复十方各如克伽沙等世界一切有情。皆於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他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复作是言:来善男子,汝当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随此般若波罗蜜多所说法门应正信解。若正信解则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修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证得一切智法。若能证得一切智法。则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若修般若波罗蜜多增益圆满。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诸有情类。皆趣无上正等菩提。复於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其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教一有情令於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复於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其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憍尸迦。此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四大洲一切有情。若小千界一切有情。若中千界一切有情。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若复十方各如克伽沙等世界一切有情。皆趣无上正等菩提。复於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其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教一有情令於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复於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其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憍尸迦。此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诸有情类。皆於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复於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其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若一有情作如是语。我今欣乐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拔济有情诸恶趣苦。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为成彼事。以无量门巧妙文义。广说般若波罗蜜多。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憍尸迦。此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住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不甚假藉所说法故。於大菩提定趣向故。必於无上正等菩提不退转故。欣乐速证大菩提者,要甚假藉所说法故。於无上觉求速证故。观生死苦一切有情。运大悲心极痛切故。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四大洲一切有情。若小千界一切有情。若中千界一切有情。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若复十方各如克伽沙等世界一切有情。皆於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复於般若波罗蜜多。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其广说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若一有情作如是语。我今欣乐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拔济有情三恶趣苦。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为成彼事。以无量门巧妙文义。广说般若波罗蜜多。宣示开演显了解释分别义趣令其易解。憍尸迦。此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住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不甚假藉所说法故。於大菩提定趣向故。必於无上正等菩提不退转故。欣乐速证大菩提者,要甚假藉所说法故。於无上觉求速证故。观生死苦一切有情。运大悲心极痛切故。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转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如是,应以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应以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教诫教授。应以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教诫教授。如是乃至应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教诫教授。应以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随其所须种种资具供养摄受。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以如是法施财施。教诫教授供养摄受彼菩萨摩诃萨。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於前。何以故?世尊,彼菩萨摩诃萨要由如是法施财施教诫教授供养摄受。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尔时具寿善现告天帝释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乃能劝励彼菩萨摩诃萨。复能摄受彼菩萨摩诃萨。亦能护助彼菩萨摩诃萨。汝今已作佛圣弟子所应作事。何以故?憍尸迦。一切如来诸圣弟子。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方便劝励彼菩萨摩诃萨。令速趣无上正等菩提。以法施财施教诫教授。供养摄受勤加护助彼菩萨摩诃萨。令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如来声闻独觉世间胜事。由彼菩萨摩诃萨故而得出现。何以故?憍尸迦。若无菩萨摩诃萨发起无上正等觉心。则无菩萨摩诃萨能学六波罗蜜多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无菩萨摩诃萨学六波罗蜜多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则无菩萨摩诃萨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无菩萨摩诃萨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则无如来声闻独觉世间胜事。憍尸迦。由有菩萨摩诃萨发起无上正等觉心。便有菩萨摩诃萨能学六波罗蜜多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由有菩萨摩诃萨学六波罗蜜多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便有菩萨摩诃萨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转妙法轮能断地狱傍生鬼界。亦能损减阿素洛党增天人众。便有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长者大族居士大族出现世间。亦有四大王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出现世间。复有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四念住广说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出现世间。复有声闻乘独觉乘正等觉乘出现世间。

△第二分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七之一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具寿善现言:大德。若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於诸有情所有功德。随喜俱行诸福业事。若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持此随喜俱行诸福业事。与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若馀有情随喜回向诸福业事。若诸异生声闻独觉诸福业事。所谓施性戒性修性三福业事。若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若三解脱门。八解脱九次第定。四无碍解六神通等诸福业事。是菩萨摩诃萨所有随喜回向功德。於彼异生声闻独觉诸福业事。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无等无等等。何以故?大德。以诸异生修福业事但为令己自在安乐。声闻独觉修福业事但为自调伏为自寂静为自涅槃。诸菩萨摩诃萨所有随喜回向功德。普为一切有情调伏寂静般涅槃故。

尔时具寿善现问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大士。是菩萨摩诃萨随喜回向心。普缘十方无数无量无边世界一一世界无数无量无边诸佛已涅槃者,从初发心至得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展转入无馀依涅槃界後乃至法灭。於其中间所有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及与声闻独觉菩萨一切有情。若共不共无数无量无边佛法相应善根。若彼异生弟子所有施性戒性修性三福业事。若彼声闻弟子所有学无学无漏善根。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成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及为利乐一切有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无数无量无边佛法。及彼诸佛所说正法。若依彼法精勤修学得预流果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得独觉菩提。得入菩萨正性离生。及馀菩萨摩诃萨行。如是所有一切善根。及馀有情於诸如来应正等觉声闻菩萨诸弟子众若现住世若涅槃後所种善根。是诸善根一切合集现前随喜。既随喜已复以如是随喜俱行诸福业事。与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愿我以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引发无上菩提。如是所起随喜回向。於馀所起诸福业事。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无等无等等。於意云何。慈氏大士。彼菩萨摩诃萨缘如是事起随喜回向心。为有如是所缘事。如彼菩萨摩诃萨所取相不。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答具寿善现言:大德。彼菩萨摩诃萨缘如是事起随喜回向心。实无如是所缘事。如彼菩萨摩诃萨所取相。时具寿善现谓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大士。若无所缘事如所取相者,彼菩萨摩诃萨随喜回向心。以取相为方便。普缘十方无数无量无边世界一一世界无数无量无边诸佛已涅槃者,从初发心乃至法灭所有善根。及弟子等所有善根一切合集现前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起随喜回向。将非颠倒。如於无常谓常。於苦谓乐。於无我谓我。於不净谓净。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此於无相而取其相亦应如是,大士。如所缘事实无所有。随喜回向心亦如是,诸善根等亦如是,无上菩提亦如是,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广说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如是,大士。若如所缘事实无所有。随喜回向心亦如是,诸善根等亦如是,无上菩提亦如是,六波罗蜜多亦如是,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如是者,何等是所缘。何等是事。何等是随喜回向心。何等是诸善根等。何等是无上菩提。何等是六波罗蜜多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而彼菩萨摩诃萨缘如是事起随喜心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时慈氏菩萨摩诃萨报具寿善现言:大德。若菩萨摩诃萨久修学六波罗蜜多。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宿殖善根久发大愿。为诸善友之所摄受。善学诸法自相空义。是菩萨摩诃萨。能於所缘事随喜回向心诸善根等无上菩提诸佛世尊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发起随喜之心。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起随喜回向。以非二非不二为方便。非有相非无相为方便。非有所得非无所得为方便。非染非净为方便。非生非灭为方便。於所缘事乃至无上正等菩提能不取相。不取相故非颠倒摄。若有菩萨未久修学六波罗蜜多。未曾供养无量诸佛。未宿殖善根。未久发大愿。未多善友之所摄受。未於一切法善学自相空。是诸菩萨於所缘事随喜回向诸善根等无上菩提诸佛世尊及一切法。犹取其相起随喜心。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起随喜回向。以取相故犹颠倒摄。非真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大德。不应为彼新学大乘诸菩萨等及对其前。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四念住广说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及一切法自相空义。何以故?大德。新学大乘诸菩萨等於如是法。虽有少分信敬爱乐。而彼闻已寻皆忘失。惊怖疑惑生毁谤故。若不退转诸菩萨摩诃萨。或曾供养无量诸佛。宿殖善根久发大愿。为多善友所摄受者,应对其前为彼广说分别开示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四念住广说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及一切法自相空义。何以故?大德。以不退转诸菩萨摩诃萨。及曾供养无量诸佛。宿殖善根久发大愿。为多善友所摄受者,若闻此法皆能受持终不忘失。亦不惊恐疑惑毁谤。大德。诸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随喜俱行诸福业事。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具寿善现白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大士。诸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随喜俱行诸福业事。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谓所用心随喜回向。此所用心尽灭离变。此所缘事及诸善根亦皆如心尽灭离变。此中何等是所用心。复以何等为所缘事及诸善根。而说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心於心理不应有随喜回向。以无二心俱时起故。心亦不可随喜回向。心自性故。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如是知一切般若波罗蜜多无所有。乃至布施波罗蜜多无所有。色无所有。受想行识无所有。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亦无所有。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无所有。而复能以随喜俱行诸福业事。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随喜回向之心非颠倒摄。以无所得为方便故。时天帝释白具寿善现言:大德。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闻如是法。其心将无惊恐疑惑。大德。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云何能以所修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大德。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云何摄受随喜俱行诸福业事。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具寿善现承慈氏菩萨摩诃萨威力加被。告天帝释言:憍尸迦。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若修般若乃至布施波罗蜜多。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般若乃至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由此因缘。多信解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多信解四念住广说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常为善友之所摄受。如是善友以无量门巧妙文义。为其广说般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相应之法。以如是法教诫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萨正性离生。未入菩萨正性离生。亦常不离所修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四念住广说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为广说种种魔事。令其闻已於诸魔事心无增减。何以故?诸魔事业性无所有不可得故。亦以此法教诫教授。令其乃至得入菩萨正性离生常不离佛。於诸佛所种诸善根。复由善根所摄受故。常生菩萨摩诃萨家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於诸善根常不远离。憍尸迦。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摄受诸功德。於诸功德多深信解。常为善友之所摄受。闻如是法心不惊恐亦不疑惑。复次憍尸迦。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随所修集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随所安住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随所修集四念住广说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及馀无量无边佛法。皆应以无所得为方便。无相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复次憍尸迦。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普於十方无数无量无边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断诸有路绝戏论道。弃诸重担摧聚落刺。尽诸有结具足正智。心善解脱巧说法者,及彼如来应正等觉诸弟子众。所成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及馀所作种种功德。并於是处所种善根。谓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长者大族居士大族等所种善根。若四大王众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所种善根。若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等所种善根。如是一切合集称量现前发起。比馀善根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无等无等等。随喜之心复以如是随喜俱行诸福业事。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问具寿善现言:大德。新学大乘诸菩萨摩诃萨。若念诸佛及弟子众所有功德。并人天等所种善根。如是一切合集称量现前发起。比馀善根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无等无等等。随喜之心复以如是随喜善根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云何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耶。时具寿善现答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大士。若菩萨摩诃萨。於所念佛及弟子众所有功德不起诸佛及弟子众功德之想。於人天等所种善根不起善根人天等想。於所发起随喜回向大菩提心亦复不起随喜回向菩提心想。是菩萨摩诃萨所起随喜回向之心。无想颠倒无心颠倒无见颠倒。若菩萨摩诃萨於所念佛及弟子众所有功德起佛弟子功德之想。於人天等所种善根起彼善根人天等想。於所发起随喜回向大菩提心起所发起随喜回向菩提心想。是菩萨摩诃萨所起随喜回向之心。有想颠倒有心颠倒有见颠倒。复次大士。若菩萨摩诃萨。以如是随喜心。念一切佛及弟子众功德善根。正知此心。尽灭离变。非能随喜。正知彼法其性亦然。非所随喜又正了达。能回向心。法性亦尔。非能回向。及正了达所回向法。其性亦尔。非所回向。若有能依如是所说随喜回向是正非邪。诸菩萨摩诃萨。皆应如是随喜回向。复次大士。若菩萨摩诃萨。普於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从初发心至得无上正等菩提乃至法灭。於其中间所有功德。若佛弟子及诸独觉。依彼佛法所起善根。若诸异生闻彼说法所种善根。若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闻彼说法所种善根。若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长者大族居士大族。闻彼说法所种善根。若四大王众天乃至色究竟天。闻彼说法所种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闻彼说法发趣无上正等觉心勤修种种诸菩萨行。如是一切合集称量现前发起。比馀善根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无等无等等。随喜之心复以如是随喜善根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於如是时若正解了诸能随喜回向之法。尽灭离变。诸所随喜回向之法。自性皆空。虽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复於是时,若正解了都无有法。可能随喜回向於法。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自性皆空。空中都无能所随喜回向法故。虽如是知。而能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随喜回向。修行般若乃至布施波罗蜜多。无想颠倒无心颠倒无见颠倒。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於随喜心不生执著。於所随喜功德善根亦不执著。於回向心不生执著。於所回向无上菩提亦不执著。由无执著不堕颠倒。如是菩萨所起随喜回向之心。名为无上远离一切妄想分别。

猜你喜欢
  十地经论 第六卷·佚名
  卷十六·性音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五·道原
  卷第六十六·李通玄
  光赞经卷第二·佚名
  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太虚
  卷第一百三十七·佚名
  卷第三十三·佚名
  卷第四十·佚名
  慧林圆照本禅师·惠洪
  卷十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六卷·慧远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佚名
  佛说华手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一·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四十一    宋 陈起 编叶茵顺适堂吟稿 晚年辟地为圃僭用老坡和靖节归田园居六韵 太湖三万顷湖中东西山谋隐媿不早欲往嗟衰年道南地夷旷半占龟鱼渊断岸连疎村浮云栖平田得此愿可酬不啻湖

  • 中兴间气集卷上·高仲武

    (唐)髙仲武 编○钱起【十二首】员外诗体格新竒理致清赡粤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许以髙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逈然独立莫之与羣且如鸟道挂疎雨人家残夕阳又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疎又长乐钟声花外尽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八·焦竑

      釋道   ◆釋道   佛日普照慧辨禪師梵琦塔銘(宋濂)   寂照圓明大禪師璧峯寶金公設利塔碑(宋濂)   杭州靈隱寺故輔良大師石塔碑銘(有序 宋濂)   文明海慧法師善繼塔銘(宋濂)   大天界寺住特孚中禪師懷信公塔銘

  • ●卷五十八·徐梦莘

      靖康中帙三十三。   起靖康元年十月十七日已酉,尽十八日庚戌。   十七日已酉驾幸飞山营阅礮。   遗史曰:上出郊按礮而竿折拽礮人有死者上不悦赏赉有差因登城北壁而还是时金人在河东河北谋两路侵入有礮五百馀

  • ●史通会要中·陆深

    ○书凡 荀悦有言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着功勲五曰表贤能干寳释之曰体国经野之言则书之用兵征伐之权则书之忠臣烈士孝子贞妇之节则书之文诰专对之言则书之才力伎艺殊异则书之刘知几广之以三

  • 下篇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陈寅恪

    李唐一代为吾国与外族接触繁多,而甚有光荣之时期。近数十年来考古及异国文籍之发见迻译能补正唐代有关诸外族之史事者颇多,固非此篇之所能详,亦非此篇之所欲论也。兹所欲论者只二端:一曰外族盛衰之连环性,二曰:外患舆内政之

  • 卷之二百七十六·佚名

    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一月。癸卯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丁卯皆如之。内注○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祥麟等奏、造销多年军米。经部驳查。无从赔补。恳恩豁免。如所请行。  ○以亏款

  • 卷二十四·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四乐五舞器节二羽三十六籥三十六【谨案释奠用舞肇始刘宋逮及隋唐相沿为制宋金元三代释奠止用登歌不设佾舞于是升降缀兆缺略无闻明初始用文舞制未详

  • 朱子礼纂卷五·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杂仪天子之礼至尊无上其居处则内有六寝六宫外有三朝五门其嫔御侍衞饮食衣服货贿之官皆领于冢宰其冕弁车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之官皆领于宗伯有师以道之教训有傅以傅其德义有保以保其身体有师氏以媺诏之【

  • 卷二十九·王天与

    <经部,书类,尚书纂传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二十九   元 王天与 撰洛诰第十五        周书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汉孔氏曰召公先相宅卜之周公自后至经营作之遣使以所卜吉兆逆告成王吕

  • 卷二百二·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一善现,瞋清净即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即瞋清净。何以故?是瞋清净与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瞋清净即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净戒乃至般若波罗

  • 永嘉证道歌·玄觉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顿

  •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大三昧金刚真实理仪轨分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大毗卢遮那佛,在他化自在天宫,而彼天宫众宝所成,悬铃璎珞幢幡珠珍种种宝盖,如是庄严,遍满虚空。是佛世尊安住诸佛金刚三昧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七·澄观

    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疏。文中幢者略有五义者。刊定有七。今略其二。言一高出二建立者下。施幢旛中皆有其文。一高出者亦云高显。显即显现亦出义也。下经云愿一切众生建高显幢。然智慧灯普照世间。二建立者下。经云

  • 第六章 阿育王之归依·佚名

    正觉者般涅槃后二百十八年喜见灌顶。(一)喜见之灌顶时王威表现,彼涨[彼]功德之荣光上下一由旬,统治阎浮洲大王国。(二)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以所有药草混和之十六瓮之水为彼由雪山顶上之阿耨达池运来。(三)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

  • 崇文总目·王尧臣

    目录著作。王尧臣等撰。庆历元年(1041)仿《开元四部录》据4馆藏书修成,凡66卷,又叙录1卷。南宋绍兴以后,本书有详本与简本同时流传。详本即原本,简本则没有大小序与解题。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44与《四库全书总目》

  • 红楼梦影·顾太清

    长篇小说。清佚名撰。二十四回。扉页署名“云槎外史”,但每回之前却题“西湖散人撰”,估计当为一人。此书成于咸丰末年,约十三万字。《红楼梦》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行以来,各种续书陆续问世,多达三十余种。此编晚

  • 野谷诗稿·赵汝鐩

    宋诗别集。6卷。赵汝鐩著。赵汝鐩是江湖派诗人里才气豪放、风格多样的一位诗人。《四库全书总目》说:“江湖一派,门径如斯,不能兼责以他体,一花一石,时饶佳致,如汝鐩之流,固亦谈艺者所不废也。”诗稿中有仿晚唐现实主